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5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49/1806

[112]何如宠传见《明史》[41],251,第6491—6492页。
[113]《明通鉴》[210],4,第3165页。
[114]《明史》[41],305,第7827—7831页;艾伯特·詹:《衰亡》[18],第56—57页;邓恩:《巨人的一代》[148],第253页。
[115]例如,见《明人传记辞典》191中的讨论,第1477页。
[116]文震孟、何吾驺、钱士升、姚希孟等人的传,见《明史》[41],216,第5718—5719页;251,第6487—6488、6495—6499页;253,第6532页;《明人传记辞典》[191],第237—239、1467—1471页。
[117]关于这个时期一般情况的更详细的讨论,见帕森斯《农民起义》[418],第22—52页,和李文治:《晚明民变》[334],第26—43页。
[118]虽然其相互关系(如果有的话)尚待研究,但应指出在17世纪30年代初,印度北部的许多地区也遭受严重干旱。关于接着发生的经济灾难和人的困苦,见威廉·哈里森·莫兰《从爱克巴到奥伦寨:印度经济史研究》[394](伦敦,1923年),第205—219页。
[119]陈奇瑜传见《明史》[41],260,第6729—6732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85页。
[120]李自成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491—493页。
[121]洪承畴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358—360页。
[122]卢象昇传见《明史》[41],261,第6759—6765页。
[123]见地图26。
[124]关于这次秘密会议,见帕森斯《农民起义》[418],第38—40页。
[125]曹文诏传见《明史》[41],268,第6893—6898页。
[126]吴甡传见《明史》[41],252,第6521—6525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494—1495页。
[127]英文著作中关于这次起义的最新讨论,见彼得森《匏瓜》[425],第36—37页,希拉里·J.贝蒂:《中国的土地与门第:明清两代的安徽桐城县研究》[6](剑桥,1979年),第43—45页。
[128]彼得森引方以智的话,《匏瓜》[425],第36页。
[129]关于这些弊病和试图改革它们的详细讨论,见登纳林《财政改革与地方控制》[143]。
[130]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250],第121—122页。
[131]黄仁宇:《明代财政管理》[250],第119页。
[132]这时中国许多地方的情况似乎与法国在差不多同一时期的情况相似。简·德弗里斯:《危机时代的欧洲经济(1600—1750年)》[141](剑桥,1978年),第63—64页。
[133]布莱尔和罗伯逊编:《菲律宾群岛》[8],30,第51、69—70页。
[134]博克瑟:《从阿马康来的巨舶》[10],第145—158页;小叶田淳:《日本16、17世纪的金银生产与使用》[288],W.D.伯顿译,《经济史评论》第2辑,18,2(1965年8月),第256页。
[135]这些问题的讨论,见杰里·登纳林《许都和南京的教训:江南的政治一体化和地方防务(1634—1645)》[144],见《从明至清》[476],乔纳森·D.斯彭斯、约翰·E.威尔斯编(纽黑文和伦敦,1979年),第89—132页。
[136]《明史》[41],110,第3386—3389页。
[137]关于这次袭击,见帕森斯《农民起义》[418],第38—39页。
[138]薛国观传见《明史》[41],253,第6537—6541页。
[139]黄道周传见《明史》[41],255,第6592—6601页,和《清代名人传略》[271],第345—347页。
[140]杨嗣昌传见《明史》[41],252,第6509—6521页,和《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538—1542页。
[141]阿济格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4—5页。
[142]关于条约,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7、1372—1373页。
[143]《清代名人传略》[271],第216页。
[144]例如,见李文治《晚明民变》[334]第124页关于这一点的简要讨论。
[145]张献忠传见《清代名人传略》[271],第37—38页。
[146]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564—565页关于这个决定的讨论。
[147]岩生成一:《朱印船贸易史之研究》[277](东京,1958年),第327页;奥斯卡·纳霍德:《十七世纪时荷属东印度公司与日本的关系》[402](莱比锡,1897年),增刊,63;博克瑟:《从阿马康来的巨舶》[10],第159页以下各页。
[148]布莱尔、罗伯逊编:《菲律宾群岛》[8],29,第208—258页;昌努:《菲律宾》[50],第157、159页。
[149]《明通鉴》[210],4,第3318—3320页;《明史》[41],21,第6514—6515页。又见《明人传记辞典》[191],第1540页。
[150]邓斯坦:《晚明的时疫》[149],第12页。
[151]例如,见李文治《晚明民变》[334],第123页;和居密:《明清棉纺织业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变化》[563],《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2(1974年12月),第525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49/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