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73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36/1806

[107]《明实录》(1418年至17世纪中期;1966年台北重印),《神宗实录》,第470卷,第8b页(总第8884页)。“陪臣”是来自周代的一个术语,指从其他国家到周王国宫廷的官员,有时用于指称来自一个纳贡国家的官员。
[108]裴化行:《利玛窦神父与当时的中国社会(1610—1611年)》,第35—36页。
[109]敦约翰:《巨人的时代》,第120、122、126页。金尼阁和迪亚斯于1610年抵达澳门。对于耶稣会士的名字与日期的拼注,我沿用荣振华《在华耶稣会士列传(1552—1800年)》,耶稣会历史研究所丛书(罗马,1973年),第37卷。
[110]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1卷,第289页,注4。哈利斯的著作曾讨论过这八位兄弟,载《利玛窦的使命》,第147—151页。
[111]梁家勉:《徐光启年谱》(上海,1981年),第33—53页。另见王重民:《徐光启》,何兆武编订(上海,1981年),第5—8、14—15页。有关徐光启生平的一个简短的概要,参见恒慕义:《清代名人录》(华盛顿,D
C.,1943—1944年),第316—319页。
[112]王重民:《徐光启》,第16—17、22—23页;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57—58页。
[113]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253页,注681,这是有关这一事件的原始材料。参见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57页;王重民:《徐光启》,第22—23页。
[114]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59—61页。
[115]这些文章的题目,其中绝大多数已失佚,由梁家勉在《徐光启年谱》所列举,第69页。
[116]参见王重民:《徐光启》,第24页,
[117]徐光启:《跋二十五言》,收入《徐光启集》,王重民编校(上海,1963年),上册,第86页。
[118]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253页,注681。另引见维尔特·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收于罗农等编:《东西方相遇》,第143页。
[119]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254—255页,注682。见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69页;王重民:《徐光启》,第24页。
[120]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255页,注683。另引见彼德森:《为何他们成为基督教徒?》,第144页。
[121]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308页,注714。
[122]参见克里斯托弗·斯帕拉丁:《利玛窦对埃皮克提图斯的著作的利用》,《格里高利》,第56卷,第4期(1975年),第551—557页。
[123]徐光启:《跋二十五言》,载《徐光启集》,上册,第87页。另参见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45—146页。
[124]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357页,注772。参见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81页。
[125]徐光启:《题测量法义》,载《徐光启集》,上册,第82页。如果利玛窦1600年在南京与徐光启相遇时就曾与徐讨论过测量法,这就削弱了王重民主张的说服力,王认为徐在与利玛窦打交道前对应用数学特别感兴趣,因为关于他早期惟一兴趣的证据就是他在1603年显然呈送给上海地方官的一套关于测量的解释。参见王重民:《徐光启》,第22—23页。
[126]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85—86页。
[127]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88、92页。
[128]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89页。
[129]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97页。
[130]梁家勉:《徐光启年谱》,第95、98—99页,引自《明实录》。
[131]徐光启:《泰西水法序》,载《徐光启集》,第67—68页。两篇其他的序言也称赞利玛窦,参见王重民:《徐光启年谱》,第99—100页。
[132]熊三拔:《水法本论》,第la页,收入《泰西水法》,见于李之藻编:《天学初函》,第3卷,第1549页。
[133]徐光启:《泰西水法》,载《徐光启集》,第66页。另引见彼特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47页。
[134]徐光启:《刻同文算指序》,载《徐光启集》,第79—81页。
[135]李之藻1623年为艾儒略《职方外纪》所撰的序言,第la页,收入《天学初函》,李之藻编,第3卷,第1269页。另引见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37页。
[136]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168页,注628。
[137]李之藻:《职方外纪序》,第1b—2a页,收于《天学初函》,李之藻编,第3卷,第1270—1271页。
[138]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170——171页,注628;另见于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37页。
[139]李之藻在《利玛窦全图》(北京,1936年)的中太平洋位置上的评注,参见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41页。另参见利玛窦在1602年版的地图上为李之藻在刊印这张扩大版中所起的作用的介绍性评注。
[140]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171页,注628。
[141]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173—178页,注631。
[142]李之藻:《序》,载《天学初函》,李之藻编,第3卷,第1711—1722页。李并没有把利玛窦的名字列为作者,仅把自己作为作者。
[143]李之藻:《畸人十篇序》,第1a—2a页,见《天学初函》,李之藻编,第1卷,第101—103页。
[144]利玛窦:《利玛窦文集》,第2卷,第178页,注632。另见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39页。
[145]方豪:《李之藻研究》(台北,1966年),第29页。另见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39页。
[146]参见彼德森:《他们为何皈依基督教?》,第139页。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36/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