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套装全11卷)(校对)第8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3/1806

[40]简又文:《太平天国典制通考》第2册,第1057—1061页;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2,第3—4页。
[41]郭廷以:《太平天国史事日志》第2册,附录,第166页。
[42]《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3,第30页;卷4,第44、46页。
[43]《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6,第12、35—36、47—48页;又《书牍》卷7,第15—16页;《奏稿》卷7,第35—36页;卷8,第40页。
[44]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3册第2242页)引曾国藩之言。关于南京陷落详情,见戈登记载,大英博物馆52号和392号文献,1864年6月30日;又英国海军部,125/
105号,李致金斯顿函,1864年7月29日。关于掠夺情况,见赵烈文《能静居日记》第3册,第1887—1888、1919页。
[45]简又文:《太平天国全史》第3册,第2300页。
[46]罗尔纲:《湘军新志》,第204—207页。
[47]《曾国藩未刊新稿》,第214页。
[48]罗尔纲:《湘军新志》,第198页注5;第199页注1及3;《曾文正公全集·批牍》,第30—31页。
[49]《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6,第35页。
[50]庞百腾:《太平军叛乱后期江西省的收入和军费开支》,《亚洲研究杂志》卷26第1期(1966年11月),第63页;罗尔纲:《湘军新志》,第119、127页。
[51]《曾文正公全集·奏稿》卷15,第40—41页;卷18,第38—40页。
[52]引自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下册,第583页;又见何贻焜《曾国藩评传》,第340、360页。
[53]何贻焜:《曾国藩评传》,第360页;《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7,第8页;卷12,第31页。
[54]《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6,第37页;卷7,第7页。
[55]《胡文忠公遗集》卷14,第4—6页;卷23,第8—10页;卷59,第31页;卷63,第19页;卷65,第3—4、5—6页。
[56]《胡文忠公遗集》卷23,第5—8页;卷60,第25页;卷61,第23页;卷64,第18页。又见卷23,第3、6—7页。
[57]《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6,第29、35、37—38、41—42页;卷7,第1—2页;卷8,第47页、第25页。
[58]《曾文正公全集·年谱》卷6,第23—24页;《书札》卷7,第9页;《年谱》卷7,第20页。
[59]《曾文正公全集·杂著》卷2,第50—51、53—54页。
[60]《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8,第3页;《杂著》卷2,第54—55页;《书札》卷7,第7页。
[61]《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8,第25页;卷10,第11—12页;卷12,第5页。
[62]《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1,第12页。
[63]夏鼎:《太平天国前后长江各省之田赋问题》,载《清华学报》卷10,第2期(1935年4月)。
[64]骆秉章:《骆文忠公奏议》卷12,第19—21页;又《骆公年谱》,第38—39页。
[65]《胡文忠公遗集》卷23,第3、5—8页;卷26,第1—6页;卷31,第8—10、14—17页。又卷23,第6—7页;卷31,第9—13页;卷60,第23—24页。
[66]《胡文忠公遗集》卷26,第1—3页;卷31,第15页;卷60,第27—29页;卷61,第9—10、12、21—22页;卷63,第18—19页;卷64,第19—20页;卷89,第5、15—17、23—24页,以及其他各处。
[67]《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9,第8、16—17页;卷9,第8—10页。
[68]王定安:《求阙斋弟子记》卷28,第35—44页;《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1,第33页。
[69]欣顿:《中国的漕粮税制》,第92页。
[70]《江苏减赋全案》卷5,第25页。
[71]引自郭廷以等编《郭嵩

先生年谱》(上册第246页)中郭嵩焘、之信。
[72]吴云:《两罍轩尺牍》卷5,第13—15页。冯桂芬:《显志堂集》卷5,第36—37、43—44页;卷9,第21、23页;卷10,第104页。又卷4,第11—12页;卷9,第12—13、19—20页;卷10,第7—10页。
[73]郭廷以编:《郭嵩焘先生年谱》上册,第246页。
[74]同上书,第247—248页。《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1,第34页。
[75]《曾文正公全集·书札》卷11,第33、34页。
[76]《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3,第56—65页。
[77]《江苏减赋全案》卷1,第1—4页。
[78]《显志堂集》卷4,第9页;卷5,第11—12页;卷9,第1页。洛日乌斯基:《1863年苏松太减赋问题及其后果》,第186—200页。又见《显志堂集》卷4,第11—12页;卷10,第7—10页。《李文忠公全集·朋僚函稿》卷13,第27页。
[79]吴云:《两罍轩尺牍》卷5,第11、16—17页。《显志堂集》卷5,第44—45页。顾炎武及以后的作者估计苏松太区百分之八九十的农民是佃农。假定19世纪50年代那里的总人口数为1000万,至少一定有20万—30万自耕农,也许更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3/18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