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狐(校对)第66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68/822

  说着话从嘎嘎送来的铲子上取过一个煎鸡蛋,随手丢进嘴里大嚼,满意的呻吟一声对霍贤道:“哈密的西瓜快好了吧?”
  霍贤笑道:“应该有成熟的了。”
  刘攽拍着肚皮道:“哈密就这点好,瓜果不绝,上次给老妻去信,老妻竟然不相信,以为我是在宽慰她的心,还说哈密之地必定是荒草蛮蛮之地,衣食都不周全,遑论什么瓜果。”
  霍贤叹息一声道:“这就是原因所在啊,我们把哈密国建设的花团锦簇,国内也无人知晓。不行,哈密与宋国的交流必须进行,而且必须是大规模的,相互的,这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契丹人呢?是不是也要交流一下?”
  霍贤呆滞的瞅了刘攽一眼道:“告诉大宋哈密的成绩,就犹如分家的儿女向父母报喜,告诉契丹人,难道是想要契丹人知道哈密有多么富裕,好让他们来抢劫?”
  刘攽嘿嘿笑道:“此次随大王巡边,老夫发现我哈密国的边军,准备的非常充分。
  虽然我们如今没有法子进入沙漠,看看沙漠里面的布置,可是,你我都知晓,以胡杨城一带的防御工事来看,沙漠里的工事应该准备的更加充分。
  如今,外面的大日炎炎,三百六十里的沙漠中,无遮无掩,莫说人迹,就连鬼影子都看不见,可是,在这样的环境下,火儿却带着六百余人进了沙漠,至今还没有出来,这说明,哈密的沙漠工事自有遮阳的地方。
  在这种情形下,老夫希望契丹人能够来的更加猛烈一些,只要击败他们,就能给哈密争取来十余年的太平,这叫做毕其功于一役。”
  “山川之险不足恃、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贡夫兄,如果能不打仗,就不要打仗。”
  霍贤神情淡淡的,似乎真的对战争提不起兴趣。
  刘攽笑道:“这可不是你霍贤的本性,当初到底是谁百般怂恿我大宋攻伐青唐的?青唐首领历来都是我大宋的归义王,哪一年少了供奉?说到底这场仗是我大宋觊觎人家的牛马山川,最后才一鼓作气的把人家给吞并了。这是一场不义之战,始作俑者恰恰是你这个口口声声说什么山川之险不足恃、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的老家伙。”
  霍贤摇着手里的蒲扇笑道:“此一时也彼一时也。”
  刘攽嚯嚯笑道:“那么说,你老倌的道德是看风向来确定存在与否的?对我有利,就拿着刀子无所不用其极,对我们没用,就立刻穿上大衣服站在风头装道德高人?”
  刘攽和霍贤说话的时候,并没有刻意的避人,至少铁心源和尉迟文,嘎嘎等听得一清二楚。
  被尉迟文用湿沙子埋起来只露出一个脑袋的铁心源听得啧啧有声,小声对尉迟文和嘎嘎道:“听清楚了吧,这才是把书彻底读透的人。我汉家史书,归纳总结起来也不过‘进退’二字,国力强大的时候我们就前进,国力衰弱的时候我们就防守,这一退一进啊,就把一个草原上伟大的民族给消磨掉了,而我汉家继续繁衍,流传。好好地听这些老家伙的话,他们都活成精怪了,只要能从他们嘴里掏出来一星半点,就够你们享用半生的。”
  尉迟文和嘎嘎连连点头,表示两个心狠手辣的老家伙确实是后辈楷模。
  胡杨林足够大,一些庞大的胡杨树已经在这里生长了数百年之久,粗大的树干三五人都合抱不过来。
  这里不但是难得的绿洲之地,还是西域著名的坟墓所在地,很多西域人死了之后没有钱弄棺材,就找一个树洞把死人塞进去,然后用木板订上缺口,运气好,缺口会合拢,最后成为一个树棺,刚才铁三百就从胡杨树里扒出好多死人,然后又钉进去。
  说起来可笑,胡杨长在沙漠里,却不怎么耐旱,只要没有了水源地,就会成片成片的死亡。它好像更加的耐涝,即便西域河流泛滥,它在水里泡上一两年,都能活的郁郁葱葱,如今,因为胡杨河的出现,这片胡杨林的长势变得更加兴旺,许久不见的胡杨树苗,正在沙地上努力的生长,一旦老胡杨树死去,它们立刻就能占据空余的天空。
  胡杨河的另一侧,也长着一片胡杨林,穆辛坐在胡杨树下,瞅着对面的胡杨林发呆。
  自从来到哈密之后,穆辛发呆的次数越来越多。
  这不是一个智者应该有的行为。
  他知道铁心源就在河对岸的那片胡杨林里,他却生不出任何刺杀的想法。
  凭借自己剩余的百余人,想要刺杀五千大军保护下的铁心源这根本就不可能。
  当初怀着一腔悲愤来到哈密国,想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铁心源性命的穆辛,如今,无欲无求,就像是一个雕塑。
  哈密国所有的事情都是不符合常理的……
  强大的不符合常理,富裕的不符合常理,同时,也平静的不符合常理。
  如果……
  如果可能的话,穆辛很想和铁心源面对面的坐着秉烛长谈三天三夜。
  谈话的结果,应该比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更加的有意义。
第五章
不问苍生问鬼神
  穆辛经常想起英雄如同春草一样疯长的先知默罕默德时代,他恨不能投身其中。
  或许只有那样的大时代才能配得上自己的智慧……
  现在,大食和波斯没有英雄……
  他们像鹌鹑一样缩在家里,目光所及只有三尺远,看不到哈密国正在崛起,看不到铁心源的野心就像是燎原的火星,正在狂风中明灭不定。
  他看过铁心源的军队,虽然还称不上最好,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战力,只要这支军队彻底的被战火铸造一遍,立刻就能展现他本来的锋芒。
  这些天,穆辛总是想起铁心源曾经对他说的话——我当提十万铁骑,纵横天下,马蹄所到之处,唯有臣服!
  那时候,穆辛听到铁心源说这句话的时候,就像是看到一只刚刚学会打鸣的小公鸡正在喔喔的叫唤。
  现在,不一样了,这只乳虎就要成年,就要离开母亲的山洞去为自己圈定领地了。
  穆辛听说阿丹和廓尔柯王要去天竺的消息之后,悲伤地一夜都未曾合眼。
  征服绵羊一千次也仅仅是征服而已……
  猛虎来了,什么都剩不下……
  不论是喀喇汗还是廓尔柯人,他们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不论他们现在劫掠到了多少财富,最终都将归铁心源所有,穆辛相信,只要自己能够再活十年,就能看到这一幕。
  哈密人就要和契丹人作战了,穆辛很想去契丹,警告那些骄傲的契丹将军们,他们的对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必须联合所有人的力量来绞杀铁心源这头毒龙……
  炎热的日子里进入沙漠对穆辛这样的老人来说是一种残酷的折磨,他决定晚上的时候进入沙漠,希望在天神的保佑之下能够平安的抵达契丹。
  似乎带着火焰的硕大太阳终于落山了,在胡杨树林里睡了三个时辰的哈密军也要开始行动了,趁着今晚有月光,必须走到一百里之外的谢泽。
  这是胡乱流淌的胡杨河在这里造成的一个巨大的湖泊,由于地质还不稳定,铁心源只想看看,然后再做计较。
  毕竟自己的国土上又多了一座淡水湖,这对哈密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财富。
  西域有的是咸水湖。
  铁心源知道,很久很久以前,西域应该是海洋来着,后来因为地壳隆起才变成了一座高原。
  海水自然就是咸的,在它周围很少有植被能够存活,经过巨大的水汽蒸发之后,给西域留下了一片片巨大的盐沼,有些年代久远的盐沼,慢慢的被风化成了盐碱地,一片片的就像是西域这个女子身上的银屑病。
  这些盐沼大部分都是死亡之地,野兽们只会在身体缺少盐分了才会进入这里补充,只要满足了,就会立刻离开。
  淡水湖才是戈壁里的生命之源,只要有淡水,就会有绿洲,只要有淡水,高大的胡杨就会从土地里钻出来,牧人也就会来到这里放牧牛羊。
  谢泽这个地名出现的古怪,就连铁心源都不清楚这个刚刚出现的湖泊为什么会被人叫做谢泽,还被秘书司郑重的写在今年新测量的地图上。
  五千大军走了整整一夜,骑在枣红马背上的铁心源是在半梦半醒中来到谢泽的。
  戈壁上的天气很怪,白日里能把人热死,到了凌晨时分,却必须裹上厚厚的衣服才能抵御寒冷。
  天色发白,太阳还没有出来,天空就已经变得热起来了,枣红马仰着头闻见了蓬勃的水汽,不满的打了一个响鼻,左右瞅瞅两边的战马,昂嘶一声,确立权威,表示自己要第一个去湖边饮水。
  这样做非常的矫情,胡杨河就在旁边,只要向外走两步就能饮水,它偏偏不这样干,可能认为只有巨大的湖泊才是它合格的饮水地。
  因为枣红马少了一只耳朵,所以它的另外一只耳朵就变得高贵无匹,除了铁心源一家人可以触摸,别人要是摸了,会被枣红马追杀致死。
  铁心源的手搭在枣红马的耳朵上,枣红马不耐烦的支棱着耳朵。
  铁心源拍拍枣红马的长脸笑道:“不要太骄傲了,这样下去你他娘的才是哈密王。”
  平地上忽然出现了一汪蓝色的湖泊,这对每一个走了一夜路的人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赐。
  霍贤,刘攽,尉迟文,嘎嘎等人自然要去安排政务,派人丈量这片湖泊,计算湖泊里的储水量,检验湖泊的深度,调查湖泊里面的鱼类,寻找湖泊的出水口。
  他们很忙,铁心源却不必干这些事情,铁三百早就把帐篷支好了。
  不是只支起来一顶帐篷,而是支起来一长串帐篷,每顶帐篷只有一个巨大的顶棚,四面全部漏风,这是西域夏日里正确的扎营方式。
  湖边的一座山丘上,已经有军队在上面扎营了,这是瞭望哨,因为有望远镜的关系,他们只要坐在棚子下面,就能鸟瞰方圆三十里之地。
  刚刚吃过早饭,天气就立刻热起来了,铁心源实在是没什么胃口,喝了两碗绿豆粥之后,就打算继续睡觉。
  巡边对他来说象征意义大过实际意义,他感觉自己就是一尊泥菩萨,被霍贤这些人扛着到处走,每到有人的地方就放下来,安放在供桌后面,大家山呼海啸一般的供奉一下,然后就作鸟兽散,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留下铁心源自己享受供桌上的贡品……
  睡了一觉起来之后,揉揉眼睛,就发现自己视线之内全是男人白花花的屁股。
  好几千个裸男,在湖边胡乱扑腾,弄得清澈的谢泽边上一片浑浊。
  说起来很奇怪,谢泽边上的沙滩竟然是纯白色的,早上的时候没有仔细看,现在看了之后觉得非常神奇。
  就是有些粗,踩上去微微有些硌脚,那群光屁股野人自然是不在乎这点瑕疵的,难得有一个清凉的机会,谁都不愿意放过。
  这里没有女人,是男人的世界,只要是穿衣服的人都是败类。
  铁心源自然是要与民同乐,三两下扒光衣服在水边试探两下,就一头扎进了水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68/8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