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狐(校对)第80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8/822

  包子身着重铠,手握斩马刀如同雕像一般坐在大厅外面,头上戴着沉重的兜帽头盔,看不清眉眼,却带给来人如山的重压。
  在他两边,同样跪坐着十二名高大的哈密武士,一色的黑色战铠上满是刀砍斧凿的痕迹,一看就是百战余生的猛士。
  主人和煦,下人威风八面,这样的环境下,即便主人表现的如同春风拂面,来宾也被震慑的战战兢兢,礼仪上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客人都是大清早来的,等铁喜送走最后一波客人之后,东宫大门就挂上了谢绝来客的牌子。
  铁喜匆匆的吃了一点午饭,就换上一身青衣去了东宫书房,昭文馆大学士梁适正在那里等他,今天筵讲的内容是《梁惠王》。
  这是师傅临时添加的课业,估计是看到东宫宾客盈门有所感悟,特意讲这一课的。
  铁喜进门的时候,梁适已经坐在一张胡床上,一边观书,一边饮茶。
  见铁喜进来了,就指指书案示意他坐下,丢下茶碗笑道:“多年未曾看过《孟子》,刚才一看又有心得,世子稍安勿躁,待老夫先温习一遍课业,然后再讲。”
  对于师傅的怪癖,铁喜并没有什么意见,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过很多次了,并不奇怪。
  梁适似乎真的已经沉浸在书文中间去了,摇头晃脑的吟哦出声,极度的陶醉。
  铁喜微微一笑,起身给师傅的茶碗倒满水,然后就坐在书案后面临摹大字。
  范文是赵祯亲自写的,他的字虽然没有颜柳的字那么有章法,却笔迹圆润,绵绵不绝,也是难得一见的好书法。
  别人家的孩子练字自然是要师从古人,继承古人的绝学,铁喜则没有这个必要。
  对他来说,不论是书法还是行文都是一种工具,学谁的都成,主要看能不能给他带来好处。
  就目前而言,学祖父的字收益最大。
  铁喜与铁乐不同,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告诉他,他将是这个世界上最尊贵的人,且没有之一。
  因此,成为世界上最尊贵的人也就成了他的梦想,为此,他一直孜孜不倦的向这个目标前进。
  这两年随着年纪渐长,小时候他不明白最尊贵这三个字代表着什么意思,现在明白了。
  有时候站在皇宫远望,视野所及众生芸芸,一想到这些人都将随着自己的意愿而生活,铁喜就激动地不能自己。
  为了达成这个目标,他放弃了一些与这些目标格格不入的东西,比如倔强!
  与皇祖父保持一致是最大的正确,这一点铁喜很早就知道了,从那些被皇祖父杀掉的人身上学来的。
  不知何时,梁适已经丢掉了书本,站在铁喜的背后用手指敲着桌子道;“心乱了,这两个字写的不好,连最起码的形都没有了。”
  铁喜一惊,一滴墨汁从笔端跌落,将好好地宣纸浸染了好大一块墨迹。
  很快,他就收摄心神,重新在纸上落笔,这一次梁适没有再说话。
  一直到三篇大字写完,铁喜吹干纸上的墨迹,将三篇大字放在梁适面前,等待评判。
  梁适没有看那些大字,坐回胡床轻声道:“你的字不看也罢,写的再好也比不上官家。”
  铁喜躬身道:“学生自然比不得皇祖父。”
  梁适叹口气道:“总要强爷胜祖才好,你这样做说实话让老夫非常的失望。”
  铁喜再次躬身道:“家父曾经说过,戒骄戒躁三省吾身方为求学之道。”
  梁适呵呵笑道:“你父亲大风烈烈,桀骛不驯之名早就传遍大宋,如此谦逊的话他可说不出来,没有对你大骂我们这些人为腐儒已经是他克制的结果了。”
  铁喜摇头道:“在哈密,欧阳先生,霍贤相国,刘攽中书,黄侍郎,彭知府可都是大儒,全是我父亲的座上客,每每饮酒,都是三饮甚,我父亲才会开筵。
  更何况,等到明年七月,哈密国也要开科取士了,只要是我大宋与哈密士子过了遴选,都能入场。
  不论是选题,还是开考都要仰赖师傅这样的大儒。
  此情此景之下,我父亲如何能将师傅这样的大儒称为腐儒?”
  梁适捋着胡须频频点头,对于铁喜的回答非常的满意,哈密开科考,对大宋开科取士是一个非常大的补充,大宋每年参与科考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三十万,每年能榜上有名的也不过两百余。
  以往的时候,那些落榜举子往往会心怀怨愤,有一些甚至会去西夏,契丹为官,更有甚者会远赴蛮荒成为缭族的客卿,转过头来祸害大宋。
  现在这些人可以正大光明的去富庶的哈密国为官,一来不会遭受同窗的白眼,二来没有叛祖的骂名,三来,眼看着哈密与大宋将会合为一体,在哈密为官,事实上就是在大宋为官。
  由于大宋与哈密之间频繁的商业活动,亲眼见过哈密繁盛的宋人越来越多。如今的哈密国,再也不是传说中的蛮荒之地。
  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美谈,现在,怀揣巨资远赴哈密观雪山之雄伟,大漠之浩瀚,享受西域风情,也成了大宋举子的一种潮流。
  梁适对自己这个弟子真是有喜有忧,喜的是这孩子今年虚岁不过十二,办事说话已经极为大气,稳重的不似他这个年龄的孩子。
  忧的是这孩子到底是一代狂人铁心源的骨血,铁心源从名震西域之后,战争的硝烟就从未停息过,梁适这些大儒非常担心铁喜将会成为第二个汉武帝。
  梁适强行压下纷乱的思绪,柔声对铁喜道:“世子已经读过《孟子》那就背诵一边《梁惠王》篇,我们再细谈其中的奥义。”
  铁喜点点头,清清嗓子就诵道:“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太阳西斜之后,这堂长长的授课终于结束了。
  铁喜送走了梁适,就如同懒懒的倒在软塌上,随手拈着点心充饥,顺便听铁蛋收集来的消息。
  等铁蛋念完了,铁喜懒懒的道:“蛋叔,单远行不久于人世,我们一定要在他死之前拿到名单,这件事不劳你们操心,我只要亲自侍奉汤药拿到名单不是难事。
  胡鲁努尔现在财雄势大,勾结了大量的东京胥吏已经有从明转暗的趋势,必须趁早谋之。
  这件事也不劳蛋叔忧心,尉迟文,嘎嘎马上就要来东京,他们会处理。
  只是北海郡王家的赵姝你说她境况不佳?”
  铁蛋在很多时候都有一个错觉,明明铁喜处处喊他蛋叔,可是,他总觉得应该是他喊铁喜为叔叔,至少在处理事务上,铁喜好像比他更加的老练。
  “赵姝乃是北海郡王的长女,却是已故王妃所出,王妃家人也非豪门大户,并不受北海郡王欢喜。自从十一年前北海郡王重新立妃,赵姝名为郡主,实则已经被父亲忘记,上次燕园会,如果不是皇后按照宗人府名册召唤,赵姝不一定能参加,世子也不可能见到她。说实话,此女生性懦弱,并非良配,要不然你再想想?”
  铁喜点点头有些发愁的道:“我当时面对一群莺莺燕燕早就头昏脑涨了,好不容易看见一个安静一些的,那里还顾得了其他。
  能被我从百十人中一眼看中,这是我的运气,也是她的福气,更有点缘分的意思在里面。
  既然我一定要从姓赵的女子中挑选一个出来,还不如挑选一个自己看着顺眼的,至于你说的懦弱,我可不同意,别人家的小女子都是浓妆艳抹的,只有她素面朝天一身青衣。
  这样的女子站在一群华服女子中间,我想忽视都不可能。
  蛋叔啊,这女子很有意思,您今日就从宫里挑出两个嬷嬷,两个伊赛特侍女再弄一箱子好看的首饰头面送到北海郡王在东京的府邸。
  嘿嘿,我很想看看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第三十四章
秦时故智
  大宋的军人门面就是大汉将军。
  这些人各个都是传说中的人样子,身高九尺,膀阔三停,站如松,坐如钟,行走带风,双臂摆动有力,哪怕是看人,也是从眼皮下方看的,被好事者称之为睥睨!
  身上的铁甲原来重五十二斤,涂上金粉之后金光灿灿,手持长戟大刀,赫赫如天神下凡。
  铁喜家门口就站着一队大汉将军,手里捉的就是长戟大刀,至于高举马槊,金瓜,斧钺的大汉将军只有皇宫门前才有,持鞭将军更是只能出现在大庆殿门口。
  当一队大汉将军迈着古怪的步子来到北海郡王府门前的时候,整个东京都为之沸腾。
  北海郡王的封地在契丹!
  这是大宋朝最大的一个笑话。
  这个笑话如此的可笑,以至于远在契丹的辽皇耶律宗真也知道了这个笑话。
  辽国使者曾经说过,如果大宋真的想要北海,也不是不可能,只要让北海郡王全家去北海牧羊就能实现。
  可惜,北海郡王赵权没有苏武的志气跟胆量,不敢去北海就任真正的北海郡王,让皇族很是丢脸,皇帝也对他很不满,明知北海郡王不过是一个笑话,依旧不愿意改过来。
  没有封地的北海郡王只好在东京依靠那点俸禄艰难的生活。
  很多人都认为,一旦北海郡王的爵位逐渐被递减,太宗皇帝六子这一支很快就会泯然众人矣。
  今天不一样了。
  来的不仅仅是六个矫揉造作的大汉将军,还有四个伤残悍卒,一独眼,一独臂,一瘸腿,一疤痕满面。
  即便是见惯大场面的大汉将军,面对最前面的那个肩膀上挂着哈密独有的校尉标志的独眼校尉大气都不敢出。
  看热闹的百姓仅仅被那只仅存的独眼扫过,就仿佛被一头饿狼看了一眼。
  别的恶人只会让人害怕,这四个人只会让人感到浑身发冷。
  这是标准的哈密军人形象,铁心源跟铁喜也愿意向大宋传达一个英勇善战的哈密军人形象。
  这些从战场上因伤退役之后的悍卒,往往就会带着最丰厚的俸禄来到大宋,给宋人一个最直观的印象。
  这样做的好处很多,首先是宋人对于宋军一般都持一种看不起的心理,因为大宋的军队大部分是由脸上刻着金印的罪囚和流民组成,军队对于宋人来说,跟流氓土匪差别不大,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这句谚语就是出自大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8/82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