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仙官(校对)第6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706

  他们就像是海上飘着的一艘船,明知道风暴要来,但却是丝毫办法没有,只希望风暴可以快点过去,同时自己的船别翻。
  显然有类似‘真知灼见’的官员不在少数,尤其是已经在各地巡查完毕,返回京州的尚书令楚弦‘偶然’听说常水县丞的谏言,当下是下了一道命令,直接征召常水县丞白楚晨入京州,成为尚书令文侍官。
  这个消息,在京州不算什么,但在湖州,在常水县,那直接像是引爆了炸弹一般,震动官场。
  祝三江听说之后,手里的茶杯掉在地上都丝毫不知。
  旁边主簿一脸不解,壮着胆子小声问:“大人,那尚书令文侍官是个什么官?没听说过啊。”
  祝三江冷艳扫了一眼主簿,暗道你这个废物白痴,简直无知,不过此刻他知道还不是发火的时候,所以压着火道:“首辅阁级仙官,中书令、尚书令、大司徒、大司马,还有左右上太师,这几位因为掌管内政大事,外交防务,所以事务繁多,自古是有权组建所属‘内务府’的,说白了,就是专门为这几位大人办事分忧出谋划策的一帮人,这些人和一般的官员不同,但又凌驾于一般官员之上,同时也是有正式品级的,就说尚书令文侍官,一般都是在六品到四品之间。”
  一听这个,主簿官面色狂变,倒吸一口气:“这,这,这也太夸张了,这简直是连升三品啊,这朝会怎么能同意,吏部也不同意啊。”
  祝三江忍不住火了,骂道:“愚蠢,吏部尚书都得听从尚书令大人的命令,而且,这是尚书令所属内务府的官职,尚书令大人一人就可以决断,根本不会经过朝会。”
  主簿官听完,也算是涨了知识,而且是一脸的羡慕嫉妒恨。
  估摸心里想着,为什么自己就落不到这种好事。
第七百九十一章
官员制度
  此刻他们这个小小的常水县,此刻自然是一点法子都没有,别说他们,就是湖州州府,在这个即将来临的大事件中,也是显得有些无力。
  州府之内,刺史魏言轻神色严肃,背着手慢慢渡步,他现在想着这件事,而且像他这种级别的官员,可以肯定,常水县的白楚晨,是得了尚书令大人的指令,这才提出那个官员制度改革精简的建议。
  因为这件事,尚书令大人已经是亲自批阅过,大加赞赏,准备在首辅阁内进行商议。
  “幸好,当时没有将这个建议压着,而是如实禀报上去,差一点啊,差一点!”此刻的刺史魏言轻一脸后怕,当时他就觉得不对劲,所以是如实上报,现在看来,果然这是上层博弈。
  仔细想想,尚书令大人‘够狠’啊,前几年刚将土地制度给收拾了一遍,此刻又盯上了官员制度。
  不光是够狠,而且极有魄力,这种事,可不是谁都敢做的。
  当然像是魏言轻这样级别的官员,又如何看不出目前的官员制度的确是到了应该改革变化的地步,别的不说,就说在州府之内,就有三位之一的官员在吃‘空饷’,整个州府,下到城府、县府的官员体质,的确是有些过于臃肿,只不过这种事情,他虽然早有想法,却也不是他一个刺史能决定的。
  官员位置的设定,是吏部的事情,他可以任免,但不能将某个官职给‘抹除’,或许能做到这种事情的,只有那位尚书令大人了。
  “可就算是尚书令大人要做这件事,其所遇到的阻力也绝对会相当巨大,而且一旦开始,就很难结束,做成难,不做,那等于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到时候只能引咎辞官一条路啊。”魏言轻已经看透了事情的本质。
  虽说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回事,很多人都看出来了,但不得不说,楚弦借用常水县丞的‘建议’来推行这件事,的确是做的很高明。
  至少,这件事楚弦可以装模作样假迷三道的站在‘第三者’的角度来评判。
  首辅阁级会议上,楚弦先是将这个建议批评了一番,就在所有人都以为楚弦精神分裂的时候,楚弦又是话锋一转,开始说起这个建议的好处。
  这意思,大家都听明白了,这件事,我自己先批判,然后一会儿你们就可以闭嘴了。
  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好在首辅阁级别的官员,绝大多数都是真正的上位者,他们眼中,一切事务都是要以圣朝为重,知道官员改制有利有弊,但好处,肯定是要远远大于坏处。
  “楚大人,官员制度的问题,说实话,早在二十年前,我就在首辅阁里提出过,但后来也是不了了之,听说司徒大人更早的时候甚至想要推行过,但三天时间里,各州地抨击的奏折就送来了数百份,当中更有一些人言词激烈。”
  说话的是杨真卿,他最近一段时间倒是很少发言,此刻居然是头一个开口,倒也是稀奇,而且更稀奇的是,他居然是赞同了楚弦的观点,只不过也同时泼了一盆冷水。
  旁边大司徒叹了口气:“这事儿,杨太师你还记得?不错,那是很久以前了,我做吏部尚书的时候,曾经想要推行改制,削减官位,对下,可减轻负担,提升效率,对上,可权利集中,对户部的开支也有好处,可最后还是不了了之,那些谩骂,我倒是没怎么在意,当官嘛,不被人骂那就不正常了,总有一些人对你不满意的,真正失败的原因是在下属官职的划分上,吏部拿出的方案有缺失,最简单的,运河监管,船只、仓储、货运,都得有专属的官员,而且还得详细划分监管、文书、账目、光是护卫河兵,罗列下来的官吏就有数十种,精简之下,一人身上职权扩大,有时难以顾及周全,这也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官员体系虽然是臃肿,但却难以下刀,所以这才不了了之。”
  听到这话,首辅阁其他几位官员也都是连连点头,尤其是现在的吏部尚书,更是感同身受:“官员臃肿,这是事实,但增加官员位置,也的确是有具体的考量,当然,各地也有一些无关紧要的职位,可以消除,但数量不多,意义也不是很大。”
  这句话的意思,便是即便是要动官员体制,最多也就是小打小闹而已,不可能有什么实际的效果。
  如此剩下的那一点银子,还不够这折腾一次,有些得不偿失。
  而其言外之意,就是这么做,没有什么价值和好处。
  楚弦听的很认真,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件事,至少是在首辅阁内,对官员体制的臃肿那是共识,但为何臃肿?
  也是因为实际情况不断增加出来的结果,就像是刚才大司徒举的例子,河槽营运,得有文书账目的官员纪录吧?沿路也得有仓储官吏来官吏吧?还得有专门的护卫守护,有的官吏或许清闲,但却不可能没有。
  眼下最大的矛盾,也就是在这一点上。
  有的位子的确是意义不大,但又不能没有。
  以前很多次官员制度改革,也是卡在了这里,没法子再进行下去。
  这个时候问题说完了,楚弦开口说话了。
  “有的时候,需要快刀斩乱麻,但有的时候,就需要庖丁解牛,需要将看似一样的事情区分开来,就如大部分时候,各地河运、陆运仓储是两张皮,而遇冬季,河道封闭时,数月时间仓储空置,官吏无所事事,这便是一种浪费,还有各地贡院,诸多官吏,只在乡试时发挥管理之权,却对各地县地、村地学堂不闻不问,导致很多地方教书先生无以为继,书本破旧,书堂漏雨漏风,却也无人来管,所以,目前的情况是该管的不管,官员大部分只是摆样子,吃干饭而已。”
  这些,首辅阁级官员都很少涉及,但少知不代表不知,就算是不知,也有耳闻,不会否认,这倒是比在朝会上要强一些,朝会上的官员有时不知,还要装懂,类似的人可不在少数。
  所以首辅阁的级别更高,讨论事情更有效率,那是有原因的。
  此刻众多仙官若有所思,吏部尚书也是冥思苦想,楚弦说的这个,他倒是认同,可问题是如何做?
  光是梳理各地官员名录,加以调整,这就不是三五个人,三五天就能做完的事情。
  楚弦也知道,今天一次讨论也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结果,但他要的是一个风向,一个上层对下的一种态度。
  楚弦就是要告诉天下的官员,圣朝这一次,绝对是要对你们开刀了。
  至于法子,楚弦自然也是早就和白子衿讨论出了一些眉目,但还需要细化,这件事也不是一日之功。
  “我已成立所属尚书令内务府部,接下来会入驻吏部,协助吏部整理官员名录,同时重新划分职权官位,以往一些变革问题在于只对下,对上却是没有变动,此番,要先对上变革,就从京州开始,五品以上的官员先行划分,一些无关紧要的官职,该取消的取消,该合并的合并,甚至一些官署衙门,若是需要也可取消合并。”
  楚弦语气坚定,但实际上也是在试探性的说了一句。
  这一次的动作太大,有多大,只有楚弦清楚,而且相信这番话说出来,首辅阁各位也应该是能看得出来。
  之前小打小闹,他们可以同意,但现在能否同意,就不一定了。
  毕竟按照楚弦的说法,这种变动涉及的范围简直是上不封顶,说不定,首辅阁内的职权划分,也得跟着变动。
  因为只有上面动了,下面才能对应的变动,否则上面不动,只让下面的官员去动,谁也不愿意,之前几次变革之所以失败,问题点也在于此。
  果然楚弦这一句试探出来,首辅阁内的气氛就不一样了。
  动别人和动自己,那绝对是两码事,而且就算是首辅阁级别的官员,这个时候也想不懂,楚弦这种对上的变动是要怎么变,难道说,他还打算罢免首辅阁成员?
  所以此刻在场的官员,除了萧禹太师之外,都是面色古怪,哪怕是大司徒也是一脸惊愕,估摸没想到楚弦会搞这么大的动静。
  实际上有些话,楚弦还真没打算现在说,可看到现在的情况,似乎趁热打铁说出来比较好,也能早一点做通首辅阁这边的工作。
  所以楚弦道:“我再举个例子,就说首辅阁。”
  首辅阁三个字出来,在场的仙官都是神色一变,甚至就连一直闭目沉思的萧禹太师,也是猛的睁开眼睛。
  现场的气氛,一瞬间变的极为紧张。
  自古以来,谁敢妄议首辅阁?
  楚弦这位尚书令,怕是头一个。
  当然,现在的楚弦是有这个地位,但突然冒出这么一句来,还是让绝大多数仙官都有些面色一变。
  杨真卿的反应最明显。
  “楚大人,首辅阁乃是圣朝核心中枢,你的意思是说,首辅阁这边也有问题?”这是反问,但实际上,是在质问,是在否定楚弦即将要说出的话。
  无论楚弦接下来说什么,杨真卿都不会认同。
第七百九十二章
先动首辅阁
  这倒不是因为两人之前的恩怨,之前的事情,无论楚弦还是杨真卿实际上都已经揭过了,不会再提,眼下,杨真卿单纯只是因为楚弦的这种‘大胆’。
  在他看来,即便是他这位右大师,首辅阁的二号人物,都不敢说首辅阁如何如何,楚弦就算是尚书令,也绝对不应该说这种话。
  杨真卿知道其他仙官也肯定不满意,但碍于楚弦尚书令的身份,不好开口,所以他必须开口。
  杨真卿说完,那边大司徒也是少见的反驳楚弦:“楚弦,你要知道首辅阁乃是圣朝核心,无论有没有问题,都不可妄动,否则很容易动摇下面,首辅阁的价值,在于行使最高权力,更在于稳定军心。”
  显然,也是很不赞同楚弦的观点。
  只是他们都误会了一件事。
  楚弦以首辅阁举例,并非是他们所想的那样,楚弦估摸早就预料到这一点,此刻是取出几张纸,施展术法,投影而出。
  “首辅阁的问题在于没有细分职权,便如讨论土地变革,这是内政之术,相对于内政,兵部尚书、两位上将军,大司马大人,可以说并不擅长,便是参加,也难以提出建议;同样,若是涉及领兵打仗,只善于内政的大司徒大人,杨真卿大人,又或者户部、礼部尚书等,同样难以精通,如此对于首辅阁,军政之事应当区分对待,简单来说,对拥有管辖职权的方面,权力要进一步集中,而对于职权之外的,该放权还得放权。”
  楚弦说的很大概,但他在纸上罗列出的内容却是极为详细,此刻众多仙官也是明白了楚弦的意思,当下就算是杨真卿,也没有将即将出口的反驳说出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70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