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我为帝(校对)第1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4/865

  待顾承颔首,荀爽的眉宇间也露出一丝轻松,重重叩首,褪下官服,取出司空印放于其上,起身向外退去。
  众臣看得噤若寒蝉。
  这片刻之间,又一位三公被拿下了?
  “司空之位,干系重大,大司农曹嵩,凛乎纲常,体国之忠,可愿任司空一职?”
  顾承目光在群臣身上巡视一圈,落在一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中年人身上,微笑道。
  那人先是一怔,猛然扑出,目露狂喜,大声道:“臣愿为殿下分忧!”
  他正是曹操的父亲,中常侍曹腾的养子,曹嵩!
  曹腾和曹操都是极为厉害的人物,前者身为宦官,却能广结善缘,推荐天下名士,对弹劾他之人礼敬有佳,博得美誉,后者就不必说了。
  曹嵩夹在这两位之间,能力还是有的,可若说多有才干,那显然不是。
  他能升官,主要靠了养父曹腾的人脉,其次是八面玲珑的待人手段,期间收受贿赂,疏通关系,在原历史通过买官,坐上三公之位。
  此世,他不需要买官了,三公之位居然直接砸在头上,曹嵩幸福得险些要晕倒。
  然而同为九卿的其他大臣,目光却是暗含轻蔑,心中更是骂其为白痴。
  诸不见颍川荀氏的家主,都要辞官明哲保身,你这宦官之后,尸位素餐,居然敢一头闯入这摊浑水中,简直不知死活!
  “殿下,臣初涉司空一职,恐能力有限,难以速速查清,可否宽限臣一段时日?”
  曹嵩也不笨,知道自己接下的是烫手山芋,想要使一个拖字诀。
  他是有野心的,一旦能熬过这段时间,就能真正掌握司空大权。
  “非常时期,行非常手段,爱卿莫非忘了孟德?”
  但顾承笑了笑,却是道:“虎父无犬子,有他辅佐,孤相信你可以彻查此事!”
  “是!”
  曹嵩冷汗涔涔。
  袁术和袁逢的前车之鉴摆在眼前,他现在就怕听到虎父无犬子的夸奖。
  莫非殿下怀疑了曹操也有不臣之心?那小子以前似乎与袁绍走得很近啊!
  “去吧!”
  顾承摆了摆手,曹嵩领了印服退下,刚刚出了东宫,就架起云车,疯了似的朝府邸赶去。
  入了内院,发现曹操正与曹仁、夏侯惇等人商议,曹嵩上前紧紧抓住曹操的手,一字一句地道:“他日你若敢有丝毫反心,为父就死在你面前,省得连累家族,万劫不复!”
  曹操变色:“父亲这是哪里话,操又岂是袁术那奸佞小人可比?”
  旋即他看着曹嵩另一手死死抓住的印章,脸色再变:“司空印!荀公请辞了?父亲你不该受此职的啊!”
  曹嵩苦笑:“殿下信任,岂能不受?”
  曹操感到曹仁等人看着司空印,视线都炽热起来,心中念头一转,也朗声道:“不错,殿下看重,我父子自当竭尽所能,廓清吏治,惩除奸佞!”
  曹嵩头疼了,低低地道:“能不大动干戈,还是小心谨慎些好!”
  “万万不可有此念!”
  曹操细眼一瞪,竟有懔然神威,郑重地道:“父亲,殿下选中你,正因为你非世家一派,也非宦官一派,按大汉律,秉公为之,才是为人臣子的本份!”
  曹嵩的表情尴尬,他虽然得曹腾余泽,却毕竟不是宦官,而正常官员又因为他是太监的养子,心中暗暗瞧之不起,里外不是人。
  可他仗义疏财,又举荐人才,这些年也积攒了不少人脉,如果真要秉公执法,恐怕以前的人情,一朝丧尽了!
  见曹嵩还在迟疑,曹操大喝道:“子孝,将我五色棒取来!”
  曹仁笑容满面:“诺!”
  不多时,一根长长的五色棒被抬上,上涂红、黄、绿、白、黑五色,威严如狱,不轨之徒见之就要双股战战。
  “父亲,当年五色帮杖毙蹇硕叔叔,我虽丢官蹉跎,却从不后悔,如今有此机会,当一展抱负,不负皇恩!”
  曹操抚摸着长棒,眼中流露出激昂之色,掷地有声地道。
  话音刚落,龙吟声起,一道赤芒突然从天而降,化作龙纹,纹刻在杀威棒上,顾承威严的声音传遍皇城:“今赐曹操杀威龙棒,辅佐曹嵩彻查袁氏谋逆一案,在朝如有不正之臣,得专诛戮!”
  御赐杀威龙棒,上打九卿,下打不臣!
第三十四章
皇权大握
  “杨公,你与袁公是儿女亲家,你觉得该从何处查起?”
  太尉入天牢,司空请辞,东宫之内,顾承再望向最后的司徒杨赐。
  杨赐原本双目半阖,老态龙钟,此时浑身一激灵,猛地拜下:“殿下,老臣不知情啊!”
  “杨公请起!”
  顾承这次却是起身,亲自将杨赐扶起,布下结界,九卿不可闻,声音温和地道:“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弘农杨氏韬光养晦久了,看来是不愿为我汉室偶露锋芒了?”
  杨赐面色剧变:“殿下!”
  即便对三国不甚了解的,都知道袁氏四世三公,其实弘农杨氏也是四世三公。
  杨赐的祖父杨震、父亲杨秉均官至太尉,他任司徒太尉,他的儿子杨彪日后历任三公,直到大名鼎鼎的孙子“鸡肋”杨修,才悲了剧……
  并且从后世来看,汝南袁氏远远比不上弘农杨氏。
  这支家族不仅在晋和南北朝世居高官,在隋朝出了越国公杨素不说,甚至杨坚杨广都是弘农杨氏,不过也有一说是杨坚因功攫(jué)位,为了表示正统而改写了族谱,实则出身山东寒族。
  到了唐朝,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杨姓更是十一宰相,李世民的贵妃、武则天的母亲、李隆基的皇后,都是杨氏出身。
  到了宋代,就是满门忠烈的杨家将。
  这个姓氏,贯穿了千年历史,最让顾承佩服的,还是其长盛不衰,历朝历代都留下清誉美名。
  那么这一任家主杨赐忠心吗?
  顾承没有答案,也许忠心耿耿,也许大奸似忠。
  但他能确定一点,至少杨氏与汉室不存在无法调和的矛盾。
  这就是韬光养晦的妙处,明明拥有强大的实力,却不在风口浪尖之上,双方都能退一步海阔天空。
  但现在,顾承却是逼杨赐表态。
  值此被大逆行刺,愤怒失态,理智不再,都是完全正常的。
  所以太子表面上越平静,众臣心越慌,杨赐更是满嘴发苦,叹息道:“殿下,老臣并非不想尽忠,而是不知你到底要什么啊?”
  这话就是掏心窝子了,顾承也不再绕弯,直接道:“袁氏党羽尽除!”
  杨赐早就料到太子年轻气盛,却直接摇了摇头:“袁氏门生故吏遍布天下,如此为之,恐大乱再起!”
  汝南袁氏为什么这么强盛?
  他们现在又不是诸侯,至少明面上没兵没将,全是在朝当官,按理来说,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可实际上,袁氏四世三公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是让汉室最忌惮的地方,正是门生故吏,遍布天下!
  倘若贸然与其撕破脸皮,那么袁氏谋反,比起黄巾之乱席卷天下之势都不遑多让!
  杨赐此言倒是真为大汉着想,然而顾承讶然道:“袁氏的门生故吏,不在洛阳吗?”
  杨赐一怔,猛然变色。
  是的,黄巾大捷,太子选妃,大典盛宴,各地官员,太守刺史都入洛阳。
  所以,袁氏一派官员,有许多都在洛阳,而不是在自己的地盘上。
  这一刻,杨赐只觉得一股寒意直冲天灵。
  是巧合?
  还是早有图谋?
  可太子不会算到袁术献书,黄巾妖道正好藏于其中吧?
  饶是杨赐一生历经风浪,也有些迷糊了,眼前之人有种深不可测的威仪,他双腿一颤,就要跪下。
  顾承扶住,手掌微微用力:“若弘农杨氏弟子入各州,令郡县平稳交接,我大汉又度过了一场劫数,杨公居功至伟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4/8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