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3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3/932

  平时吃用都在军中,花不得几个钱,每个月缴纳一定数量的“义师老有所养集资”,五十岁之后每个月还能领到一笔数量不多但可以养活自己的钱。
  若是有了孩子,每年再缴纳一部分“教育费”,这是“公共意志”强制的,所有的孩童家庭都必须缴纳,孩童必须在学堂进行最基本的三年学习。
  不去的不但要罚钱,三年后不能认识二百个字的也得罚钱,三年后选拔学的最好的一批再进入更好的学堂。
  事实上,现在教授孩童的这些人,也多是些学了三五年的小年轻人,女子居多。
  但是学了三五年,便能教授,总比什么都不学要强。
  既说孩子,便要先有女人为妻子。
  於菟想要找个在城邑做工的,在墨家的作坊里做工,又不缴税,做私营的手工业要缴纳一些商税但也不多,墨家对于手工业一直是扶植的态度。
  残疾了有补助,战死了有抚恤,稍微一算,也确实可以过得和在村社差不多甚至更好一些。
  说到将来的美好生活,两个人的感情也就拉近了许多。
  几日后,庶轻王回了村社,安排完了村社的一些事,又将需要服役的村里年轻人带回了沛邑,之后就开始忙碌起来。
  旅内的人员补充完毕,他这个连一百五十人,摸过火枪的只有十几个,没服役过的新人四十多个,墨者和候补墨者加起来一共七个人。
  火枪还没发下,他就先去参加了学习,结果第一课学到的,他这个连代表要多和士卒聊聊家常,庶轻王不禁想到了和於菟闲聊的事,心说确实是这么回事。
  回到营中,便开始了操练,有专门的墨者在连队帮助训练,最开始都是些队列、军令之类的事。
  十月中旬的时候,火枪终于发了下来,一百五十人的连队,就发下来了三十支火枪。
  现在军械严重不足,作坊正在全力忙碌,至少要到明年三月才能配备完全部的火枪。
  连队还发了一堆的竹子,暂时用来训练,靠这四十支火枪也需要每个人都学会操用。
  听说就是这样,到明年四月份恐怕依旧不能配齐。如留邑、滕国的那几个旅,完全都没有火枪手的编制,而是全旅都是矛手。
  第一和第二旅依旧再用那种沉重的大火枪,配齐了每个旅四个连队火枪手的旅也只有七个,剩下的要么缩编火枪手,要么就完全都是矛手。
  庶轻王拿了一支新发下来的火枪,掂量了一下,发现确实比之前的那种大火枪要轻了不少,但是长短还是差不多,构造也基本相同,仍旧是铜蛇勾火绳的。
  枪管的后面,依旧和墨家工坊里其余的东西一样,刻着一行小字。
  “军械部曹遂监、匠梓制”,后面还刻着一行日期。
  庶轻王知道,这个曹遂和梓都是个人名,他当然不知道是谁,但却知道若是火枪出了一些极为严重的问题,这两人是要负责的。
  於菟倒没看这支火枪上的字,拿到了新火枪后,立刻到营地里装填打了几次,看起来颇为满意。
  庶轻王心想,听闻最多到明年七月就要开打,这不到十个月的时间,要把这一连百五十人都训练的会开枪,也不知道能不能完成。
  自己如今还不会,可要抓紧时间多练练,总不可被人嘲笑说他这个连代表都不会用火枪……
第三六四章
庶卒君子金鼓交(五)
  训练的事,自不必提,最开始无非就是庶轻王熟悉的那一套队列、行进、笛鼓等。
  整个秋风飒爽的十月份,除了训练之外,庶轻王一直在忙碌连队的一系列组织建设,每隔几天就要去开会学习。
  大部分时候,都是在旅内,有时候也会组织去,由适等墨者高层讲解一些内容。
  士族们编组完毕不想熟悉后,他这个墨家的连代表按照学来的东西,先把士兵委员会组建了起来。
  而这个听起来古怪的士兵委员会,很快就融入了连队的日常训练和生活,因为涉及到“伙食费公意监督”这件事。
  吃饭,是件大事。
  庶轻王之前服役的时候,这种制度就已经建立起来,而现在这种制度更加完善。
  因为之前,庶轻王第一次服役的时候,有个词汇为“伙伴”,那是一直以来中原军中特有的词汇,后来才传入市井。可现在这个词汇逐渐在义师中消亡。
  原本都是要用陶罐煮饭的,在王公贵族的征召徒卒中,大部分时候吃粟米或是麦子,麦子居多,原本麦子是贱食,不能去麸皮的麦子比粟米难吃数倍。
  瓦罐没有太大的,徒卒晚上也没有帐篷,扎营的时候就围着篝火堆一同用陶罐煮饭,是为“火伴”。
  可现在,沛县市井间暂时还很难买到的铁锅,已经在军中先出现了,都是笨重的铸铁,一个连队有两个大锅,有专门的一个伍负责做饭,直接隶属于旅而不是属于连队。
  伙伴这个词,也就逐渐在义师中消失了。
  而义师的后勤制度,有一个极为特殊的地方,那就是只配给足够的主食,其余菜、油、肉、脂之类的东西,全部把钱发到连队。
  士兵委员会在军中建立起来,并且很快得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吃饭的问题——士兵委员会有权责监督并且讨论这个月的菜钱怎么花费。
  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脱了下裳放屁的事,多此一举,庶轻王曾经也这样想过。
  但在十月中的一次学习中,庶轻王终于明白了这件事的意义。
  当时旅的墨者代表六指,给庶轻王等人讲了一个故事,说是适说给他听的。
  故事很简单,就说楚地有一人养大象,这大象小的时候,就用一根绳子拴在柱子上。
  时间一久,这小象慢慢长大,大到有六七个牛那么大的时候,可这大象依旧拴在很小的柱子上。
  当时适的两位夫子南游至楚,就疑惑地问那个养象的人,这么小的柱子大象很容易就能拉断,为什么这大象却从不挣脱?
  当时那个养象的人便说:“小时不能脱,习以为常,故理所当然尔”。
  庶轻王没见过大象,在墨者来到沛县之前他也从没听过这东西的存在,象牙什么的,很多王公贵族倒是有,但和他没有任何的交集,自然也就不知道。
  现如今沛县不少楚人,也有在云梦之南的,曾见过大象,庶轻王也知道这东西是个“长着猪耳朵、有三五头牛那么大、鼻子很长可以垂到地上”的古怪的力大无穷的动物。
  六指在讲完这个故事后,就告诉庶轻王等人,说:习以为常,理所当然,这句话很可怕。
  习以为常分封建制、公田劳作、劳役无偿的人,就会认为天下的制度就是这样理所当然。
  可那些在沛郭乡校从小学习的孩子,却认为人无分老幼贵贱皆天之臣人人平等,是习以为常理所当然的事。
  墨家既然要“集公意而选天子、辩善义而成制度”,那么人人平等的想法就必须要从小培养以至于习以为常。
  而义师、学堂,这是墨家最能掌握的两个地方,也是墨家视为未来的所在,所以这两个地方必须要从小让每个人接触到“监督”、“公意”、“共商集权”等等概念。
  庶轻王记得,当时六指很郑重地告诉在场去学习的每个人,这不是脱下下裳放屁的多此一举,而是一种对于墨家道义的执行和追求。
  更是从最普遍普通的吃喝上,让义师中的每个人认识到“集公意和监督”的重要性——菜钱每个月发下来,随便怎么花,士兵委员会不只是要监督那些采买人员是否贪腐,还要为自己的决定负责。
  每个连队的士兵都可以选择月初吃肉,月末舔盐,那是他们的自由,但是他们必须要明白,每个人的“公意”集中起来后,每个人都必须要为这个“公意”带来的后果负责。
  同时也是为了将来不打仗后,村社城邑之间,那些义师退回乡的人都理所当然、习以为常这种平等与监督,以及共商众议的制度。
  庶轻王焕然大悟,明白了这件事的重要性,不久之后适又来到,召集他们开了一个会,也说了说这个问题。
  庶轻王记得,适说的,就比六指说的更为高远一些。
  他说,不谋万域者、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有志于天下芬的墨者,必须要谋万域、万世,哪怕天下如此之大,而现在墨家的规矩不过只在泗水流域,这种长远的打算也必须要做。
  既要做,那么就需要从很多小事上开始,让每个人熟悉将来可能的乐土是什么模样,让每个人都切身感受到墨家的平等兼爱非攻的道义是可以实现的,也是能够潜移默化让他们对平等众议这样的事觉得理所当然。
  谋一隅,要清楚将来的万域;谋一时,要了解将来的万世。每个墨者要做到,明白从天志推出的天下万域与万世,剩下的就是要不断追赶那个现在看来并不遥远的万域与万世。
  庶轻王很清楚的记得,适那天不止一次地告诉他们:打仗是为了不再打仗,墨者与义师打仗,是为了改天换地汤武革命,而非是为了如晋之毕万自匹夫而起在旧的规矩下成为王公贵族。
  在义师中的墨者代表,要解决士卒的重要疑惑。
  即:我是谁?
  我从哪来?
  我为何而战?
  我和以前做徒卒的时候有什么不同?
  我现在打仗为了一个什么样的天下?
  这天下是否包含我在内?
  这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连队的正常生活中,就是从最基本的士兵委员会开始的。
  士兵委员会的职责很多,但吃饭这是每个人都要关注的事,从这件小事开始起步,作为士兵委员会在义师中的基础,很容易推广到其余的方面。
  譬如法度、军令、秋毫无犯、避战逃跑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正如庶轻王曾经不会用火枪一样,这军中的士兵委员会也不是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有的,可偏偏现在就出现了,并且很快得到了士卒们的广泛支持。
  庶轻王除了连队墨者代表的身份外,又被士卒推选为连队的士兵委员的代表,而这种制度在沛县当地训练的时候实行起来也很容易。
  和别处不同,沛县的商品经济很发达,除了盐、铁、烈酒之类的墨家专营的货物之外,随着农业革命的开展,很多商品都可以用墨家发的代币买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3/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