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野心家(校对)第71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6/932

  一方面在对泗上和楚国以及赵秦的大局上,魏韩同盟。另一方面在郑国的事上,魏国一边诱惑韩国说你再出点力我就把郑国让给你,一边又悄悄支持郑国对抗韩国。
  韩国为了这个大饼,着实出了不少力,可到现在郑国还存在,并没有被韩国完全吞并。
  不是说韩国打不过郑国,真要是有灭国之心,韩国只需要几日时间就能灭亡郑国,但因为魏国的存在,郑国的事和宋国的事一样,不是本国能决定的,而是外部才能决定的。
  郑国的事,墨家一直没有参与,或者说没有明面上参与,对于当年郑国三分、驷子阳被杀、郑公被弑的事,一直以来泗上的官方态度就是“狗咬狗”。
  但是暗地里武器卖了不少,也一直保持着和新郑公的接触。
  郑国,就是韩国的软肋,也是可以通过外交斡旋瓦解魏韩同盟的破局点。
  负黍当初反郑归韩,魏国对此很不满,认为这件事是韩国在背后煽动,尤其是在郑国已经臣服于魏的情况下,弄出负黍事件,魏韩关系便有些紧张。
  泗上一直对此事没有表态,而是借机感慨了一下天下万民苦战久矣,顺便发起了一个各国弭兵的号召。
  当时的弭兵号召是这么说的:由各国民众选出各地的贤人,九州之内同义同律,剥夺贵族们的兵权。
  这是明显各国都不可能接受的,但墨家喊得最欢,虽然墨家也根本不想这样因为会留下极大的贵族残余,但正因为明知道各国不会同意,喊口号的时候就可以又高又远。
  这种恶心各国的手段,墨家用了不止一次,韩国不在乎墨家的态度,但却在乎魏国的态度。
  负黍事件,不是民族自决,因为负黍多数都是郑人。负黍事件的本质,是负黍的百姓打累了、不想再打了,选择了敌国投降。
  郑国国力衰弱,变法中断,民众三患,韩国也不是什么好鸟,既然都一样,那就不如选一个大国站过去,至少可以不用打仗了。
  因为当年子产不毁乡校和邓析在民间定法的原因,郑国百姓的参政程度很高,也正是如此才有了十余年前郑楚开战郑国民众集体叛逃不抵抗以抗议对楚开战的事。
  负黍不是泗上墨家真正想要恶心韩国的地方,整个郑国才是墨家想要借此恶心韩国的地方。
  大张旗鼓地派出使者前往郑国,其实是给韩国看的。
  对于韩郑战争,墨家至今还未表态,但并不是不能表态。
  如果韩国加入魏韩楚同盟,围绕宋国开战,那么泗上就可以支持郑国反韩。
  反过来,如果韩国不加入魏楚韩同盟,那么郑国的负黍事件,就是民众自决,有法理,墨家支持。
  墨家的战略是先南后北,注定了宋国就是北方势力范围的极限,郑国的位置比宋国更为容易出事:西边是周天子、北边是魏、西南是韩,南方是楚,这是墨家暂时不可能也没有兴趣干涉的地方。
  舍弃本就关系不大的郑国,以郑国作为牺牲品,诱使魏韩关系更加紧张,这就是适此时的目的。诱使韩国为了私利趁机吞郑,从而彻底瓦解三晋同盟。
  宋国是泗上的卧榻之侧,郑国也一样是韩国的后庭,韩国若是有出兵之意,泗上这边纵然不能派兵支援,但是派些帮助守城的人手、支援一部分贷款、武器的能力还是有的。
第四十五章
郑国策(上)
  各个诸侯看似势力强大,实际上弱点也很明显。
  他们没有也不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理想,也没有一个为这个共同理想而不惜牺牲的精神,所谓礼法制度,都不过是器,用于统治的手段。
  他们不会为了这个理想而献身,能够为这个理想而先生的反倒是一些小贵族和士阶层。
  这就是泗上可以借用贵族矛盾分化瓦解的基础。
  三晋同盟的解体,在地缘政治上源于郑和中山这两国。
  只要中山复国,魏国对赵就不是三面包围的局面,赵国就可以摆脱魏国的控制。
  只要郑国被韩所吞,魏韩之间的缓冲消失,魏韩之间的矛盾也就指日可待。
  五年前第一次中原大战,魏赵翻脸看似是因为魏国干涉赵国继承权内战,实际上今日翻脸明日未必不能和好。
  但因为中山君复国,使得赵国完全摆脱了魏国的三面包围的局面,魏国对赵国而言只是一个南下的阻碍和竞争对手,甚至于必要的话可以联合楚国攻打魏国。
  这一次对于魏韩联盟的瓦解,适也想要利用郑国。
  历史上韩国灭郑,用的是闪击战,五日亡郑,借助的就是魏楚开战魏国会盟一众附庸的时机,韩国大军连夜过河,直插没有防御的郑国国都,内部细作协助,很快灭亡了郑国。
  原本历史上那一年,魏赵已经翻脸,甚至赵楚联盟了一次一同攻打过魏国,赵韩之后不久干涉魏国继承权内战想要将魏国一分为二的情况。
  那时候魏国急需韩国的支持,韩国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以“我不打你就是对你最大的支持”为理由,闪击郑国灭郑,使得魏国捏着鼻子承认韩国对郑国的占领。
  既然韩国能做十五,适自然觉得自己可以做初一。
  郑国对墨家暂时没有任何利益,反倒可以挑唆魏韩、韩楚矛盾。
  中山国已经在五年前复国,郑国如果再被韩国吞并,世上将永远不会有三晋同盟的存在。
  因为墨家的道义,所以不能赤裸裸地和韩国进行彭城密谋或者阳翟密谋,以默许韩国吞并郑国为代价使得韩国不参与魏楚韩可能对宋的干涉战争。
  因而这就需要用倒逼的方式。
  如何倒逼,这自然是要让韩国感觉到墨家可能会大力援助郑国,使得越晚吞并压力越大,迫使他早点动手。
  因为郑国对泗上此时毫无意义,所以要作势大力援助郑国。
  因为泗上作势要大力援助郑国,所以韩国必须提早动手吞并郑国。
  看上去泗上援助的郑国被吞并大为吃亏,实际上却赚大了,等同于用一张空头支票,瓦解了魏韩同盟,毁掉了宋国干涉战争的三国结盟可能。
  可就算是空头支票,那也得耗费一张纸,这张纸就是这一次派往郑国的使节团以及他们带去的一些武器和关于继续援助的后续谈判。
  只要韩国趁乱吞郑,魏楚韩的会盟就少了韩国一方,只剩下担忧被秦背刺的魏、和被国内集权变法搞的焦头烂额的楚,局面也好看多了。
  魏楚韩三方不能会盟合力,齐国就必然继续保持中立,不敢说话。魏韩齐楚都只能喊喊口号表示谴责,那么越国也就会安分守己。
  能够用外交斡旋的纵横家方式将宋国干涉战争避免,便可以再为泗上赢取几年的时间,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
  而且,如果有可能,还可能提前引爆魏韩之间的矛盾,如果能挑动一场三晋内战,那么将来便更加有利。
  ……
  月后。
  郑都。
  将近二十年前的驷子阳之乱,已经彻底毁掉了郑国,曾经小霸过还射过周天子一箭的郑国如今只剩下二十年前大约三分之一的领土。
  驷子阳死后,各地分裂,七穆自立,驷子阳的余党最终也杀死了郑公,扶持了被韩侯杀死的幽公的子嗣乙为君。
  魏楚围绕着大梁、榆关、陈蔡的几次大战,总算是为郑国赢得了喘息的机会。
  驷子阳上台的原因,就是因为郑韩血仇,所以秉持的外交政策一直是对韩强硬,对魏逢迎。
  魏国乐于如此,魏国也不希望韩国做大,巴不得郑国整天和韩国打仗。
  驷子阳的党羽们统治的法理权,也正是依靠郑韩公族的血仇,谁反对对韩开战谁就是叛逆,以此保持着郑国高压之下的团结。
  而驷子阳当年为了结好魏国借魏之力削楚韩、收容楚王子定逃亡的事,使得郑楚之间的关系十分不好。
  驷子阳是有雄心的,可错就错在高估了郑国的国力:的确,郑国算是变法比较早的国家,依靠着变法初期的民众归心,很是以小搏大,暴打了几次韩国。
  但随着各国都开始变法,因为先变法而高出的国力很快被拉平反超,郑国算不得自取灭亡,只能算是乱世之下的拼死一搏,只是搏输了而已。
  当年要是趁着魏楚之战,韩国出兵楚国攻打鲁阳的时机一举攻下韩国国都,未必就没有转机,而且驷子阳也可以借此“报仇”之功,彻底击败七穆的其余六家,彻底把持郑国国政。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年郑国突袭韩国,围困韩都,韩侯死,魏击攻适守卫的鲁阳牛阑不下,不得不退兵,使得墨家扬名,郑国却无端地又多了一个逼死韩侯的仇恨。
  现在负黍又叛逃归韩,韩国在颍水有了桥头堡,只要韩国愿意,两日急行军就能抵达郑国首都。
  毕竟从登封去新郑,也就短短不到百里的距离。
  宋国和郑国算得上是同病相怜,祖上都曾阔过,如今都被大国夹在其间,宋国政变的消息传来之后,郑国是最紧张的一个。
  不是紧张于宋国政变的结果,也不紧张那些平等自由的思潮的传播,郑国的执政者紧张的是魏韩关系的再度缓和。
  每一次魏国需要韩国帮助的时候,都会用郑国的国土当做奖励,这不是一年两年了,一直如此。
  楚国一强大,魏国就需要韩国帮忙,就会允许韩国攻打郑国获取利益。当年驷子阳是琢磨着一劳永逸,接纳王子定,分裂楚国,拉魏国结盟一起抗楚,将楚国削弱后便可以让魏韩矛盾激化,从而在大国矛盾中摇摆壮大。
  可不曾想楚国这几年无力北进,又多出来一个泗上,使得魏韩再一次需要面对一个强敌。
  天下间多有传闻,这一次魏楚韩将会干涉宋国,一同出兵维护封建制度,扑灭国人暴动的火苗,这就是郑国紧张的原因:魏国只怕这一次又要拿郑国的肉诱惑韩国合作。
  故而当泗上的使节来到郑国的时候,郑国就像是将要溺死之人抓到了一根救命的稻草,用前所未有的隆重仪式欢迎了泗上的使节。
  驷子阳余党如今把持着郑国的国政,泗上对于驷子阳的变法是站在历史局限性的角度上有过足够的表扬的,而且邓析学派的不少人在泗上,也使得泗上和郑国的关系不是太差。
  这一次来到郑国的使节中,便有一个邓析学派的再传弟子,虽然后来入了墨家。
  邓析学派是名家,名家的集大成者惠施如今还是一个在商丘城中上学的小毛孩子,名家和墨家的分歧在政治上不大,主要分歧也就是在一些辩术上。
  更多的时候,名家和墨家在辩术上的分歧更像是“杠精之争”,譬如体积和面积之争;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之争种种。
  只不过后期名家陷入了相对主义的谬误之中: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相对的对错,世间的一切都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没有绝对的真理——这种学说自身的定义就是矛盾的,假使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那么世上没有绝对的真理这个观点本身是不是真理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6/93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