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5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8/721

第四百六十一章
拜帅(上)
  ……
  战前会议上。
  李衍道:“正式开会之前,我先宣布一个我的重要决定。”
  众将、众参谋以及所有相关人员全都是神情一正。
  李衍环视一周,最后将目光停留在刘锜身上,道:“刘锜何在?”
  刘锜听言,拜道:“臣在。”
  李衍道:“此战,你为都统制,负责统帅全军。”
  李衍此项任命一出,所有人都是一怔,包括刘锜本人!
  紧接着,所有人都不解和不服!
  怎么会让刘锜来当这么重要一场战役的统帅?他何德何能,连一场大胜仗都没打过,如何能胜任统帅之职?大都督就是不亲自挂帅,也应该找一个更合适的人,比如总参谋长许贯忠,比如之前立有大功的岳飞、吴玠、韩世忠,再比如当年指挥开京之战的朱武和乔道清……
  虽然不解和不服,可没有人敢吱声,更没人敢质疑从没错过的李衍。
  李衍也不解释,而是看着不接命令的刘锜,问:“怎么,没信心?那我让吴玠、韩世忠、岳飞替你?”
  别看加入梁山军之后,刘锜没甚么拿得出手的功绩。
  在加入梁山军之前,刘锜可是他们这批李衍跟赵佶交易的军官之中,名气最大,战功最显赫,职位最高的。
  刘锜的父亲刘仲武,是当代名将,在种师道之前,担任西北军统帅这个要职多年,他的几个兄长也都是有名的将领。
  不过刘锜的名气和战功可跟刘仲武以及他的几个兄长没关系,而是靠他自己闯出来的。
  刘锜在同西夏的作战中,机智勇敢,不拘泥于形势,十战九胜,极少有败绩,以至于西夏人都畏惧刘锜,西夏小孩啼哭,其母就以“刘锜来了!”来恐吓他。
  刘锜还曾主动深入虎穴去当强敌青唐羌领袖臧征扑哥的人质,从而促成了一项和平谈判。
  刘锜的这件英勇事迹,被军中的人传为美谈,后来都传到东京去了,也成为刘锜后来到东京的绝好进身之阶。
  而且,刘锜还具备文人的素养,他的诗词歌赋,甚至都可以跟当代杰出的文人相媲美。
  许多人都对刘锜有“文武两器、矫矫不凡”的高评。
  因为刘锜太过优秀,也因为赵佶想要控制当时掌管西军的刘仲武,后来赵佶将刘锜调到东京禁军任职——其实就是想让刘锜当质子。
  到东京短短两年多时间,刘锜就升到了他那个年龄很少有人能达到的侍卫亲军马军司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那样高职,因此认识刘锜的人都管刘锜叫“刘四厢”。
  刘锜也受到赵佶的赏识,成为赵佶的亲信侍从人员,并且在实际上掌握了侍卫亲军马军司龙神卫四厢的大权——其他侍卫亲军比刘锜职位高的长官,例如殿帅太尉高俅、副都指挥使驸马都尉曹晟等都只不过挂个名。
  这么优秀的刘锜怎么会没有信心当统帅?
  所以,尽管心潮澎湃,可刘锜还是拜道:“臣遵命。”
  仪度潇洒,谈吐风雅,干练灵活,对上司不卑,对下属不亢,应酬周旋,都能中节,刘锜的这种从容不迫的气度,真是让任何人都喜欢,其中也包括李衍。
  当然,李衍之所以选刘锜为帅,原因指定不是这个。
  李衍选择刘锜为帅,原因有三:
  首先,李衍指挥不了这种一二十万人马参与的大会战、大决战,这种大战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了,李衍十分清楚自己并没有这方面的才能,而一旦自己硬着头皮上去瞎指挥,有可能就会给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水泊梁山带来灭顶之灾,因此,李衍势必得找一个能指挥得了这种大战的杰出将领代替自己担任统帅,而李衍心中的人选,自然是在历史上指挥过这种大战并取得了大捷的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之一。
  其次,李衍现在已经有意识的搞均衡了,防止一家独大的局面出现——这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让某人一家独大,难保不会激发他的野心,进而就会给自己这个势力带来无法预料的大祸,而且,要是手下没有人才也就罢了,明明手下人才济济,何必要酿此后患?现如今,岳飞、韩世忠、吴玠都已经脱颖而出,而才能丝毫不逊色他们三个的刘锜,却因为运气不行,竟被稍稍次于他们四个一些的杨沂中、王彦、张宪都超过了,这怎么行?
  再次,也是最关键的,此战是在平原地区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大会战、大决战,而且是对方将投入七万骑兵、己方至少也得投入相同兵力的大会战、大决战,这种大战,李衍手下的将领没有一个打过,就连可以参考之战都没有谁打过,而李衍清楚的记得,刘锜在历史上打的顺昌之战,开创了在平原地区大破金军的记录,打得金军谈刘锜色变,甚至演变成了没有金军将领敢再跟刘锜交手,那一战是金军南侵以来遭到的最重大的惨败之一,震撼了当时金国的统治者,出使金国的洪皓就此战奏报赵构说:“顺昌之役,敌震惧丧魄,燕之珍宝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弃之。”从那个战绩来看,刘锜应该是李衍手下最擅长打平原对骑战的将领。
  总之,李衍最终选中了刘锜指挥这场大战。
  见刘锜接了这幅重担,李衍冲阮小七道:“去搬张椅子放在我下首。”
  整个大帐之中,只有一张椅子,也就是李衍坐的椅子,其他人全都站着,这是君臣之间的规矩。
  其实,宋朝以前大臣们是可以在朝堂之上列坐议事的,只有在上朝和退朝的时候才参拜。
  之所以后来出现只有皇帝坐着大臣们只能站着,是因为赵匡胤做了一件事,从那以后大臣们上朝就只能站着了。
  赵匡胤称帝之后,对上朝时宰相范质(周世宗柴荣的旧臣)坐着论事很不满,认为这不能彰显皇权,就道:“范爱卿,我眼花,你把文书拿过来读给我听。”
  范质听了立即起身上前。
  等范质念完回去,想坐下,却发现椅子没了。
  自那以后,大臣们就只能站着上朝了,直到清朝灭亡都是如此。
  等阮小七搬来椅子放好,李衍一指椅子,对刘锜道:“我就不登台拜帅了,毕竟此非带兵远征,我会同你一块出征,为你观敌掠阵……我强调一遍,我只观敌掠阵,此战在哪打,何时打,怎么打,总之只要是跟此战有关之事,皆由你做主,唯有谁不听你之命,我会替你斩了他……来,在此座坐下,你便是此战的总指挥了。”
  ……
第四百六十二章
拜帅(下)
  ……
  “来,在此座坐下,你便是此战的总指挥了。”
  看着李衍下首的那张椅子,即便沉稳如刘锜,也不禁胸膛起伏不定!
  刘锜不是没见过世面的糙汉。
  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刘锜的见识,不仅比同龄人,甚至比同身份的人,都要广。
  刘锜二十出头的时候就担任了侍卫亲军马军司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绝对可以说是年少就身居高位。
  赵佶的内待总管李彦曾在一个公开的场合跟人打赌说:“如果刘某人没有在五年内当上枢密使,咱家就剜去自己的双眼。”
  杨戬死后,李彦继为大内总管,算是赵佶身边最亲近的人之一,甚至可以比肩童贯和梁师成,他敢用他自己的双眼跟别人打赌,可见赵佶有多欣赏刘锜。
  几年前,刘锜带着年轻人炽旺的功名心和强烈的事业心去了京师。
  在那之前,刘锜就听说,京师的禁军,历年来,尤其是在高俅当上了殿帅以后,已腐败不堪,必须大力淘汰更新,才能重振旗鼓,成为国家的劲旅。
  初生牛犊不怕虎,刘锜很想整顿禁军,为赵佶打造一支能征善战的劲旅,尤其是在赵佶对他表现出了欣赏之后。
  刘锜是一个聪明绝顶的人,他知道,要想完成他自己的梦想,他必须得攫取高位。
  因此,刘锜按照赵佶所喜欢的,修养仪表,注意谈吐,干练灵活,对上司不卑,对下属不亢。
  再加上,刘锜强大的背影。
  刘锜很快就成了那个名为掌管天下骑兵的衙门的实际掌控者。
  那时,刘锜才知道,这个衙门其实早已名存实亡,其实际的职务只不过是管理赵佶的一个庞大的仪仗队和留在京师的一支残缺不全的骑兵部队而已。
  刘锜用了大半个月时间洋洋洒洒的写了一篇足有万字的整顿计划成交给了赵佶。
  赵佶看过了之后,大赞刘锜的文章和书法,认为刘锜当一个武官有些屈才,应该考取功名转为文官,末了才说了一句,“此事你去跟高俅商议。”
  在那时的刘锜看来,禁军之所以到了那种地步,皆是因为高俅,所以跟谁商议都不能跟高俅商议。
  可刘锜刚想跟赵佶陈述厉害,赵佶就道:“朕要做早课了,爱卿下去吧,有事他日再禀。”
  就这样,做了无数功课的刘锜,被要做早课修炼的赵佶给打发了。
  后来,刘锜慢慢了解到,高俅招“有特长”的禁军将士不招能战的禁军将士主要是为赵佶招的,因为赵佶需要大量的工匠帮他大兴土木。
  刘锜并没有就此放弃。
  东京城中的皇亲国戚、权贵显要跟随着赵佶的风向也都对刘锜抱有好感,有的甚至颠倒过来巴结刘锜、讨刘锜的好——赵佶的嫡亲兄弟,官拜大宗正的燕王赵似,每次举行家宴,都邀请刘锜参加,就连掌握政府大权声势烜赫的太宰王黼、宣和殿大学土蔡攸、殿帅高俅都蓄意结交刘锜。
  刘锜想利用那些关系,改革禁军。
  所有人听说改革禁军一事之后,都摆出一副垂青的姿态,然后亲切地跟刘锜说:“你建议的有关整顿、改革侍卫亲军以及其它整军方案,都是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我支持,有机会我一定跟官家进言。”
  可那些人答应归答应,却没有一个去办。
  刘锜忍不住催促他们。
  结果,他们无一不是各种推脱,时至刘锜离开京师去汉城,也无一人帮刘锜将那个他们都认为十分必要和切实可行的整军方案提交给赵佶。
  慢慢的,聪明的刘锜,其实也明白了,朝廷煞费苦心地在禁军中挑选出四名身材高大、髯须威严的士兵,每当大朝会之际,他们四个就顶盔贯甲、手执用金银铸成的象征性的武器,分别站立在大殿的四角,人们称他们四人为“镇殿大将军”,而他刘锜的那个马军司神龙卫四厢都指挥使,其实际的作用和那四个“大将军”一样,都不过是朝廷中的摆设品。
  那两年,刘锜干得最多的就是,充当仪仗队和组织一下赛龙舟。
  对于一些没有抱负的人而言,那种生活其实也不错,但对于刘锜而言,那种生活就是一种煎熬。
  直到李衍指名道姓的要他之时,刘锜才逃离了那种煎熬。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8/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