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3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96/721

  左企弓冲韩昉道:“大宋的卑鄙行径,你难道没看到?在我大辽面临亡国之际,他们撕毁协议,趁机瓜分我大辽土地,背信弃义,落井下石,这样的盟友靠得住?”
  韩昉说:“大宋出兵北上,目的是要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些地方,本来就是中原故土,大宋想要收回去也可以理解。而女真则不然,女真就是要亡我大辽宗庙,这是他们的最终目的,因此即使遣使去交涉,也肯定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向女真称臣只不过是左相公的一厢情愿罢了。至于李衍,野蛮程度丝毫不逊色女真人,强占我辽国皇室之女,云地达官贵胄,被他杀了十之八九,实非君子。再对比大宋赵天子,那是人所共知的敦敦君子,对人宽厚,即便臣下犯了大错,也不深究。”
  一众大臣议论纷纷,交头接耳。
  他们有赞成降金的,有赞成降宋的,有赞成降水泊梁山的。
  惟有萧干和耶律大石沉默不语。
  萧普贤女见一众大臣都赞成投降,没有人主张拼死守城抵抗到底,心里不禁一阵难过,也一阵疼痛——从内心深处来讲,萧普贤女是坚决反对投降的,她虽然是一个女子,但性格刚烈,主张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可是,现在大臣们都建议,向宋国或者是向女真亦或者是向水泊梁山称臣求和。
  萧普贤女想了想,决定顺水推舟——萧普贤女觉得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缓兵之计,可为今后进一步谋划赢得更多时间。
  萧普贤女说:“大家不要争了,我看三者皆可取。对大宋和大金以及水泊梁山,我们都派出使者求和,纳款称臣,它们三家谁先接受,咱们大辽就投靠谁,大家以为如何?”
  众臣齐声说:“太后英明。”
  萧普贤女望向萧干和耶律大石,问:“你们怎么看?”
  萧干已猜到了萧普贤女的用意,所以微微一笑,说:“臣无异议,一切且听太后旨意。”
  耶律大石也没有提出反对,他也明白萧普贤女的用意。
  不过耶律大石考虑的要更深远一些,他想:“燕京眼看是保不住了,问题是,燕京如果不保,退出燕京之后,我们将向何处落脚?以现有兵力要想抗衡宋军、梁山军以及金军三面夹攻,取胜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是零,所以必须要早做打算。”
  关于退出燕京之后的去向问题,耶律大石与萧干私下里其实曾沟通过。
  不过两人的观点有些分歧。
  耶律大石认为应该向西去,西部地域广阔,有发展的空间和余地。
  萧干则认为应该向北,去奚族居住的区域,那里有群众基础,便于扩军和生存。
  对此,萧普贤女其实也有自己的打算——萧普贤女也知道坚守燕京不会太长久,但不到万不得已,她是不会撤出的,而一旦撤出燕京,她只有去夹山投奔天祚帝,毕竟他们夫妻是将皇位传给了天祚帝的儿子(即秦王耶律定),因此,萧普贤女乐观的以为,天祚帝应该不会怨恨她,再怎么说,他们都是一家人。
  当天,萧普贤女便派遣永昌宫使萧容、干文阁待制韩昉出使大宋,派遣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言、尚书都官员外郎张仅出使大金,派遣三司副使萧怀、参知政事李貌出使水泊梁山。
  后两路暂且不表,只说萧容和韩昉从白沟河入境,先到达白沟驿站。
  童贯闻讯,急忙与蔡攸、刘延庆、宇文虚中等人商议对策。
  蔡攸提议说:“可用军礼接见他们,这样可显示出我军之威风。”
  刘延庆和宇文虚中都赞成。
  于是,童贯让刘延庆将队伍集合在雄州城外,他叮嘱刘延庆:“要多找些个子高精神好的士兵。”
  不久,萧容和韩昉来到雄州城下,只见宋军列队迎接,军旗猎猎,阵营整齐,士兵们精神抖擞。
  萧容满脸惊讶,然后扭头对韩昉说:“这是以军礼相见啊。”
  韩昉嘴上没说什么,但心里却很明白,大宋这是在向他们展示军威。
  不过,从大宋所展示的军容来看,军事实力的确不弱,装备先进,兵力充足,整齐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际。
  童贯和蔡攸在宣抚司会客厅接见了萧容与韩昉。
  萧容和韩昉说明来意,将萧普贤女的奏表递交给童贯。
  童贯看了看,什么也没说,便将奏表递给身旁的蔡攸。
  蔡攸看后,说:“不纳土,只是称臣纳款,不行,不纳土,我们不能接受。”
  韩昉解释说:“燕京一带,居住人员成分十分复杂,有契丹人、奚人、渤海人,不全是汉人,如果完全纳土,交给大宋来管理,未必是一件好事,所以,留下在此地治理了一百多年的辽国,帮助大宋治理这块地方,是两全其美之事。”
  童贯沉默不语。
  韩昉又说:“我们大辽是个好邻居,历史已经证明,如果灭了我们大辽,大宋就要跟金国和水泊梁山那两个恶邻相处,可能就会永无宁日。”
  蔡攸听得有些不耐烦,因此语气很强硬地说:“甚么都不必说了,总之,不纳土,我们就不能接受。”
  童贯觉得,韩昉所说也有几分道理,因此说:“这样吧,我马上将萧太后的这份奏表用快马上报给朝廷请官家定夺,请两位使者在驿站等候几日。”
  萧容和韩昉来到驿站住下。
  萧容觉得求和很有希望,因此他对韩昉说:“你是对的,大宋毕竟是文明大国,向他们称臣,并不是什么坏事。”
  韩昉则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他预感此事恐怕不能成。
  因此,听了萧容所言,韩昉悠悠地说道:“但愿能促成和解,那样黎民将免遭涂炭之苦。”
  ……
第五百零三章
提前庆祝胜利
  ……
  得知郭药师和常胜军投降,赵佶君臣兴奋不已!
  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右丞李邦彦对赵佶说:“官家连得易、涿二州,打破燕京城前的最后一道屏障,是一件大喜事,臣建议设宴相庆。”
  李邦彦外表俊爽,美风姿,出身于一个银匠世家,因此从小熟悉市井社会,唱戏作歌填词踢球都很内行,尤其擅长踢球,与赵佶、高俅同属一流球员,因而得到赵佶宠幸。
  另外,李邦彦与蔡攸关系不错,但与王黼不和,他与王黼时常争宠,两人经常明争暗斗。
  赵佶接受了李邦彦的提议,命内侍童师礼去延福宫安排曲宴。
  君臣们一起相聚,饮酒属对,填词作诗,唱歌演戏,寻欢作乐——在北宋是一件常事。
  当然,赵佶似乎更加突出,也更加热衷——因为赵佶喜欢舞文弄墨,身上有文人气息,他与王黼、蔡攸、李邦彦等大臣,私下里交往比较随便,甚至都不用行君臣之礼。
  这天中午,赵佶在延福宫睿谟殿设宴招待大臣。
  参加宴会的大臣有,宰相王黼、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内侍梁师成、中书侍郎张邦昌、尚书左丞王安中、翰林学士承旨尚书右丞李邦彦、中书门下侍郎白时中等。
  殿外高竹崇桧,林木蓊郁,殿内觥筹交错,欢声笑语。
  御宴所用之器皿,瑰丽无比,光彩照人。
  美酒加佳肴,韶乐配美女,香气四溢,犹如天境。
  君臣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酒过五巡,赵佶忽然产生了艺术冲动,他起身说:“朕忽然想挥毫作书一幅。”
  众臣兴高采烈,前呼后拥着赵佶沿着一条花径前往保和殿。
  保和殿里珍藏着数不清的宝玩、古鼎、彝器和玉器,还有大量儒家经典诸子百家的著作,以及道家金柜玉笈之书,这全都是赵佶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
  来到保和殿,赵佶铺开宣纸,提笔凝神,屏气片刻,然后突然下笔,接着龙飞凤舞起来,洋洋洒洒的一篇巨幅千字文竟然一气呵成。
  众臣看之无不诧异无比——赵佶这次一反常态,不写他擅长的瘦金体,而是大书狂草,这令众臣大开眼界!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
  众臣望着这幅长达十一米的描金云龙之作,纷纷赞不绝口。
  王黼说:“官家的草书,就像那腾猿过树,逸虬得水,舒展自如,气势宏伟。”
  李邦彦说:“官家的草书,或连或断,既像绽开的春花,又像散乱的珠玉。”
  张邦昌说:“官家的草书,更像是飞鸟出林,惊蛇入草。”
  白时中说:“官家的草书,像翠松卧高岭,奇石立鸿沟。”
  王安中说:“官家这幅狂草,跌宕起伏,变幻多姿,恰似行云流水,又似电闪雷鸣,艺术水平已远远超出唐代的张旭和怀素。”
  梁师成朝众臣扫了一眼,说:“你们呀,都只看到些皮毛,没看出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含义。”
  众臣望着梁师成,等着他继续说下去。
  梁师成见之,洋洋自得地接着说:“你们看,纵观全书,飞动若虎踞龙腾,飘然若风云际会,汪洋恣肆,气贯长虹,难道你们没体会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众臣一听,恍然大悟。
  赵佶点点头,对梁师成的评价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十月十三日,萧普贤女的称蕃奏表送达东京。
  赵佶阅后更高兴!
  他立即召集王黼等大臣来崇政殿,研究处理办法。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96/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