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50/721

  先说刘延庆遁逃一事。
  当时,刘延庆在撤军前曾向童贯请示过,童贯回答的模棱两可,让刘延庆据实而定。
  刘延庆被捕入狱之后,审讯他的时候,他拿出一份有童贯和蔡攸二帅签名的允许其自行决断的手札,来为他自己辩护,审讯于是不了而了之,刘延庆最后无罪释放。
  后来,朝议刘延庆丧师辱国,皆认为不可不行法,于是贬刘延庆于筠州副节度使。
  至于种师道那一败,童贯心理很清楚,如果不是他与种师道的矛盾由来已久,两人精诚合作,兴许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事了。
  童贯真的很看好马扩,否则,只凭马扩当着童贯的面提起种师道和刘延庆,而且批评一个表扬一个,马扩的仕途很可能就此完蛋。
  几天后,童贯向马扩和辛兴宗下达了“前去云中,跟女真人要回云地”的命令。
  临行前,童贯特意召集李宗振、辛企宗、辛永宗、孙渥、姚友仲、杜常兰等十几名宣抚司的幕僚与将官举办了一场酒宴,为马扩与辛兴宗送行。
  这十几个人环列在童贯周围,以金杯酌酒,逐次第饮。
  童贯主动说道:“山前所任帅臣都非良材,现巳生弊病,如果能要回山后,选择帅臣不是一件小事,你们都说说看,谁适合当山后的帅臣?”
  李宗振等人于是将陕西六路,以及河东河北诸路武臣,全都细数了一遍。
  童贯摇摇头,说:“此辈太平之地可作边帅,山后西临西夏,北接鞑靼,南为燕地依托,所以必须得一文武兼通,智勇以廉,识诸国人情者,才能堪此大用。”
  说到这里,童贯看向马扩,道:“老夫以为,非吾马宣事不可也。”
  谁也没想到,童贯竟然想举荐马扩为云地的帅臣,包括马扩自己。
  说实话,见童贯有意让他领兵镇守云中,马扩心里感到很振奋,对童贯也很感激。
  童贯看了马扩一眼,问道:“如果由子充你镇守云中,当用军马几何?”
  马扩想了想,道:“当用三万。”
  童贯道:“国家现在举步艰难,能不能再少些?”
  马扩道:“不能少于两万,云中府屯一万,各个关隘分驻一万。”
  童贯笑道:“两万则要好办得多,每岁当以三百万缗资军,凡有你所举荐之人材,老夫必一一依从。”
  马扩道:“扩必不辜负太师所望!”
  ……
  十一月底,马扩与辛兴宗来到云中。
  不巧的是,完颜宗翰不在云中——他回上京去了。
  代理元帅职务的完颜希尹,派高庆裔来跟马扩与辛兴宗扯皮。
  高庆裔说:“大帅不在,我等不敢谈云地归属问题,而且,贵朝收了原辽国官员和燕地富民,誓书所载,各不得收纳叛逃,贵朝已先失约,所以依我看,就算大帅回来了,也不会归还你们山后之地。”
  马扩辩说:“原辽国官员和燕地富民逃归燕京,乃张觉之罪,本朝已斩张觉之首函送。其余民户,多隐山谷,见者相继遣返,未见者已派人去捕捉,并非纳收叛逃。贵朝曾言,谭稹多有不适之举,我朝已经责贬谭稹,再委童太师,诚意与贵国交好,望贵国早还我大宋山后之地,使两界生灵安定。”
  高庆裔道:“你朝若想要山后之地,先将辽国旧官和燕地富户发回,然后再议归还云地一事,否则休开此口。”
  马扩与辛兴宗跟高庆裔一直耗到十二月上旬,仍然没有任何进展。
  马扩与辛兴宗商量了一下,决定先回太原。
  二人回到太原之后,童贯问:“你二人入境后有何所见?”
  马扩道:“女真人现在在训习汉儿乡兵,并增加了飞狐、灵丘的守卫人数,与之交谈,他们数次指言张觉,并索要原辽国官员和燕地富户,下官感觉很不好,怕他们准备久占云地不还,甚至犯我河东之地,愿太师早做准备,加固国防。”
  童贯听后,并没有表态。
  童贯心里一直认为,金国此时不太可能会出兵进攻大宋,因为金国才刚刚建国,国内还不太平稳,经济上也缺乏支持,仅粮草一项,就够金国愁的,而且金国还没捉到天祚帝,另外有强邻水泊梁山在侧,所以,现在南下与大宋交战,是极为不智的,有可能会使金国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的大好局面荡然无存。
  ……
第五百六十六章

  ……
  入冬以后,京东路一带盗贼蜂拥而起,北方各地形势突然变得严峻起来。
  这无疑让本就难过的大宋国,更加雪上加霜。
  蔡京一党趁机吵嚷,白时中与李邦彦名望太轻,担当不了宰相大任,无力压服天下,他们呼吁请蔡京重新出山。
  宋国现在面临的最迫切的问题就是,国家没钱,而且到处都需要用钱。
  更为关键的是,会搞钱的王黼已经被赵佶拿下了,剩下的白时中、李邦彦、蔡攸等人,溜须拍马样样在行,让他们搞钱就一块白瞪眼了。
  这不禁让赵佶想起,当初蔡京在位时,他随便挥霍的幸福日子,进而动了重新启用蔡京为相的念头。
  朱勔此时很得宠,当初他父子逼反东南民众一事早已翻篇,赵佶对他的宠信尤胜从前。
  见赵佶有意复启蔡京为相,跟蔡京一直很亲近的朱勔力劝。
  于是,宣和六年十二月,赵佶给蔡京写下一份手诏:“朕执权乘要,以正主道,赋事图功,责在大臣。比年以来,任非其人,政失厥中,明发怵惕。念我烈考之谟训,修革蛊弊,庶几持循,肆命近弼,置司讲议。太师致仕蔡京辅朕初,载诞著硕,肤属闵劳,以官职之事,即安里闾宪,其言行尚有赖焉。《书》不云乎:‘询兹黄朆,则罔所愆。’京可兼领讲议司,听就私第裁处,仍免签书,毋致勤劳,以称朕贵老贪贤之美。”
  就这样,蔡京重新出山,兼领讲议司,仍领三省事,五日一赴朝请,至都堂治事,又一次登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
  蔡京第一次任相是崇宁元年七月,那年蔡京五十六岁,赵佶二十一岁。
  当时,大宋正面临着两条道路的选择,要么走改革之路,要么走保守之路,新党与旧党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刚执政不久的赵佶,迫切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毅然选择了“绍述父兄”即走改革之路,并选择蔡京作为首辅大臣。
  蔡京对赵佶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决心尽死以报。
  蔡京上台后,迅速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崇宁变法热潮,国家面貌很快就焕然一新。
  可崇宁五年二月,任相不足四年的蔡京因专权而被赵佶罢相。
  当时,蔡京虽然相位已退,但他在朝内精心构筑起的人脉关系还在。
  因此,仅仅十个月后,即崇宁五年十二月,蔡京便复出,第二次任相。
  一直到大观三年六月,又有不少大臣弹劾蔡京专权,以至于赵佶也开始讨厌起蔡京,遂蔡京二次罢相。
  那年蔡京已六十三岁,他以为自己从此可以告别政坛了——当时,他虽然已经下台,但仍不断遭到政敌的攻击,因此,他被迫离开东京,到杭州居住。
  政和二年二月,蔡京忽然接到赵佶御笔手诏,历数蔡京之功,并召蔡京回京。
  蔡京喜出望外,举家又迁回东京。
  四月,赵佶在内苑太清楼宴请蔡京,让亲王作陪,令蔡京感动不已。
  五月,赵佶下诏,令太师蔡京落致仕,三日一至都堂议事。
  于是,蔡京第三次出任宰相。
  蔡京那次出任宰相,时间长达九年。
  那九年,是蔡京人生最辉煌的时期,也是宋徽宗时代最辉煌的时期,甚至可以说是整个北宋最顶峰、最鼎盛的时期。
  蔡京第三次罢相,与收复燕云战略有关。
  赵佶刚开始启动“联金灭辽收复燕云”这一战略时,蔡京是极力赞成并积极推动的,但后来他的态度慢慢发生了转变。
  蔡京的态度之所以发生转变,一是因为他对童贯总是越过他单独向赵佶奏禀不满,二是因为他意识到了大宋的孱弱以及边境并没有做好打仗的准备,害怕冒然挑起战争,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
  有一次,赵佶在禁中曲宴宰执,酒酣后大家一起泛舟。赵佶忽然发给童贯一张纸片,令他告诉蔡京,请大家对收复燕云之事进行表态,如果同意就在纸片上签名。
  蔡京拒绝签名,说:“容仔细面陈,难便书名。”
  蔡京对收复燕云消极的态度,让赵佶认为蔡京老了,于是让年富力强又积极支持收复燕云的王黼代替蔡京。
  这里说一句题外话。
  如果蔡京不再次复相,以蔡京此前的政绩,他纵然不能成为一代名相,也绝对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不会成为六贼之一。
  可惜,蔡京太贪恋权势了。
  如今,蔡京又被赵佶请出来,第四次任相。
  这年,蔡京已经近八十岁,已目盲不能书字,足蹇不能拜跪,凡是需蔡京签署的文件,他皆让季子蔡绦为之,甚至连上朝奏事也由蔡绦来代替。
  蔡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皆迎揖,呫嗫耳语,堂吏数十人抱文书以从。
  蔡绦的趾高气扬和耀武扬威,引起一众大臣的强烈不满。
  而这其中最为不满的就是白时中与李邦彦——他们虽然身为宰相,但几乎没有处理任何公务的权利,只能按照蔡绦签发的文书来处理事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50/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