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5/721

  石宝和卞祥同时起身领命道:“臣在!”
  李衍道:“兹任命石宝为右路军都元帅,全权负责右路军的进攻,任命卞祥为右路军副都元帅,另任命王焕为第二厢高级参谋,任命王文德为第三厢高级参谋。”
  虽然呼延灼和关胜都是很有能力的参谋长,但此战非常关键,因此李衍又将经验丰富的老将王焕和王文德分别派去给卞祥和石宝担任高级参谋,希望他们能辅佐卞祥和石宝一举灭掉朱罗国。
  时间紧,任务重。
  因此,萧嘉穗等人只准备了半个多月,就率大军开拔了……
  ……
  宋国的大臣们针对李纲的揭批运动告一段落之后,赵桓命种师道以同知枢密院事身份出任河北巡边使,到河北巡视边防,不久,又任命种师道为河东宣抚使,令种师道到河阳去接管李纲原来的工作。
  自从爱弟种师中战死于榆次之后,种师道便倍感老病惫甚,力请退休养病。
  赵桓于是免去种师道宣抚使之职务,令李纲接任。
  现在李纲已免职,赵桓又令种师道前去接替。
  重病在身的种师道,走到郑州,忽然病情加重昏迷了过去。
  醒来后,身边人都劝种师道留在郑州养病,不要再去河阳了。
  种师道轻叹一口气说:“念陛下临轩之语,忍不进耶?”
  从种师道的身体状况来看,的确不可再前往河阳治军。
  但为报答赵桓的皇恩,种师道强忍痛苦,勉力前行。
  抵达河阳之后,种师道日夜操劳,病情忽然又进一步加重,多次昏迷不醒。
  赵桓闻讯,急召种师道回京师治疗。
  种师道在河阳遇见金使王汭,见其态度十分傲慢,种师道判断金人很可能不久将大举入寇,于是抱病给赵桓上了最后一道奏疏,向赵桓提了最后一个建议:
  “金人顷邀金币安然北去,今若复来,是必集诸国大举,锋锐不可当。臣前计不听,青、沧、卫、滑既不宿兵,无篱藩之助。欲乞大驾幸长安,以避其锋。至于守御攻战,责在将帅,战斗事非万乘所宜任也。”
  种师道虽然病重,但头脑依然很清醒,对局势看得依然很清楚。
  如果赵桓采纳种师道的这个建议退至长安,北宋也许就不会猝然亡国。
  然而,不少大臣,尤其是主战的宰执大臣,却认为种师道这是胆怯,对其建议不以为然。
  种师道回到汴梁城后,因病情严重,不能入宫觐见。
  赵桓特派内侍带着御医前往种师道家中慰问。
  确定种师道真的病重了,赵桓才任命范讷为检校少保、宁武军节度使、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接替种师道。
  此时,担任河北河东路宣抚副使的是,原宣抚使司参谋官折彦质,也就是折家目前最优秀的人才。
  不久之后,种师道忽然病逝于家中,享年七十有六。
  赵桓亲临祭奠,为之恸哭,下旨辍视朝五日,赐种师道衣衾、棺椁、龙脑、麝脐以入殓,赠开府仪同三司。
  种师道是北宋亡国前最难得最清醒的军事家,他曾多次给赵桓献策。
  一次是姚平仲劫营失败后,种师道建议:“今晚再遣兵分道劫寨,必在金人意料之外。就算仍不能取胜也不要紧,只要以后每晚都派数千骑兵去劫营,不出十日,金军必定遁去。”
  第二次是金军北撤时,种师道建议乘其渡黄河时袭击,不然,他日必为国之后患。
  第三次是出任河北宣抚使时,种师道建议朝廷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沿着沧、卫、孟、滑一线设防,集中优势兵力以防金兵。
  第四次是种师道临去世前不久,判断金人必将大举入侵,建议宋钦宗赶紧离开东京,前往长安,以避敌之锋芒。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对种师道这些很有价值的建议,赵桓竟然一个也未采纳。
  种师道忧愤成疾而死之后,不少有志之士闻听噩耗,皆仰天叹息曰:天亦亡大宋矣!
  壮哉此翁,谋深气劲。终始一节,佑我三圣。百战之余,所料必胜。提师入援,贼詟威令。叠画良策,众莫之听。割地增币,丑虏益横。万里长城,恃为藩屏。倏嗟不禄,乱何有定。旌旗无光,兵民凄哽。余烈昭昭,方策独盛。
  ……
第六百零六章
惊弓之鸟
  ……
  折彦质曾以宣抚司勾当公事身份,与制置副使解潜一起,从威胜军出兵北上,在南关与金人血战四天,最终兵败而回。
  种师道接替李纲担任宣抚使之后,提拔折彦质为宣抚司参谋官。
  后来种师道因病重受命回京,临行前,又向朝廷推荐折彦质任宣抚副使。
  从种师道离开宣抚司到范讷上任这段时间内宣抚司实际上也是由折彦质代理。
  折彦质是崇宁进士,折从阮七世孙,折可适次子,折家将第十代将领,他本是徽宗时一名文职官员,因金人入侵,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笔从戎。
  折彦质本为将门之后,自身也极具将才,但是在对金兵的战斗中虽然敢战却少有胜利。
  就事论事说,这其实并不怨折彦质,这时的宋军其实已经被金军打怕了,就是换岳飞、韩世忠来统领,也很难打胜仗。
  折彦质接替种师道担任河北河东路宣抚副使之后,积极在河东地区组织防线。
  不过,仓促之间,折彦质也只能设立东西两路帅府,即隆德府与平阳府,希望能以此二路帅府阻止金军南下的脚步。
  可被折彦质寄予厚望的东西两路帅府,很快就被金军攻破了。
  这里有帅臣的畏敌怕战等主观原因。
  如平阳府经略使林积仁之流,未战先逃。
  也有兵员不足、粮草匮乏等客观原因。
  例如,回牛岭险峻如壁,宋军本可以控扼此地,打一场胜利的阻击战,然而,因为粮食缺乏,士兵每日只能吃到两升豌豆或陈麦,所以皆不愿卖命,士兵们常说:“军食如此,而使我战乎?”
  金军来到回牛岭下,仰望陡峭的山顶,皆说:“他们若用箭矢和巨石自上而下攻击,我们将损伤严重,这可怎么办?”
  金军因此在山下犹豫不决,迟迟不敢发动进攻。
  然而不久,山上的宋军竟自动散去。
  金军于是轻轻松松地就跨越回牛岭,向平阳府挺进,进而攻克平阳府。
  平阳府失陷,标志着宋国在河东地区的防御已全线崩溃。
  不久之后,西路金军便抵达黄河。
  在河东战区,西路金军攻势凶猛,势不可挡,宋军已全线崩溃,一泻千里。
  而在另一个战区即河北战区,东路金军更是长驱穿插,纵横自如,虽然中山、河间等重镇依然在宋军手中,但都已成为孤城,形势岌岌可危。
  金国最高决策层远在东北上京,因而无法及时掌握河东与河北前线动态情况,所以,对于东西两路大军的进军事宜,完颜吴乞买只能令元帅府根据实际情况从长措置施行,不必事事请示。
  而两军元帅,名义上由完颜吴乞买的弟弟完颜斜也担任,但完颜斜也留在上京担任谙班勃极烈,与完颜宗干一同治理国政。
  因而元帅府实际上是设在完颜宗翰军中。
  所以,完颜宗翰实际上成为金东西两路大军的最高指挥官。
  出兵前,完颜宗翰曾召集金军高级将领在云中元帅府开过一次会议,讨论过对宋政策问题。
  当时完颜宗翰决定,履行完颜宗望代表金国与宋国达成的议和协定,也就是,若宋国能割三镇土地并赔款,金军则停止南下,若宋国不割让三镇,则用武力夺取之。
  也就是说,就算是第二出兵,完颜宗翰其实也没有渡过黄河的打算,他那时的最终目的还是与宋国以黄河为界画河而治。
  可是,在顺利攻占太原和真定之后,完颜宗翰综合河东河北战场的情况,认为宋朝廷腐败,军队不堪一击,于是在平定军高级将领会议上重新做出部署,将东西两路大军的作战目标改变为——会师于汴梁城下。
  换而言之,这时金人对割三镇已经没甚么兴趣了,他们胃口大开,企图吞并宋国更多的领土,掠夺更多的财富和美女,强盗本质完全暴露了出来。
  得知金军即将度过黄河,赵桓君臣慌了,一方面赶紧派遣求和使去太原、真定谈割地议和一事,另一方面组织增强防御保卫京城。
  前者没甚么可说的,数波求和使都去金军中乞降,让宋国颜面扫地且不说,关键是,还被金人利用,结果麻痹了宋朝廷。
  后者。
  赵桓君臣已做出了明确部署:
  一、在京城四周设置四道总管,即北、南、西、东四个防区,分别授权给大名府知府赵野、河南府知府王襄、邓州府知府张叔夜和应天府知府胡直儒,由他们全权负责各自防区内一切事务。
  二、部署宣抚司守卫黄河。令宣抚副使折彦质领兵十二万守卫河阳一带,以阻挡西路金军;令宣抚使范讷统兵五万守卫滑州、浚州一带,以阻挡东路金军。
  三、派出同知枢密院事李回为巡按大河使,率五千骑兵前往黄河岸边巡视。并且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拿出大量金银财帛,让李回带去犒劳守河士卒。
  从赵桓君臣的部署上,不难看出,赵桓君臣是以黄河天险部署的防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5/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