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8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6/721

  在赵桓君臣想来,十几万将士必能将金人阻挡于黄河北岸,然后再跟金军慢慢和谈。
  金军先锋完颜娄室领兵抵达河阳附近的黄河北岸时,折彦质已率军退出河阳,退至黄河南岸,并与李回带来的五千骑兵汇合。
  金军在黄河北岸,宋军在黄河南岸,两军夹河而扎营。
  完颜宗翰对先锋军渡河很不放心,先后派出十几名探马,打探宋军河防情况。
  探马们陆续回报说:“南兵甚盛,未可轻渡。”
  完颜宗翰于是召集将领们来开会,讨论渡河问题。
  会上,有人建议先休整几日,然后再战。
  完颜娄室不同意,说:“宋兵虽多,不足畏也。与之战,则胜负未可知。不若加以虚声,尽取军中战鼓,击之达旦,以观其变。”
  众将领皆赞成。
  晚上,金军战鼓咚咚,持续响了一夜。
  (据说,后来金军士卒敲累了,便把羊绑在鼓旁,让羊来敲鼓。)
  黄河南岸的宋军听见金军鼓声如此密集,担心金军利用浮桥进攻,于是放火将河阳浮桥烧掉。
  这时,在黄河北岸,尚有宣抚司属官二三百名,地方官员多名,以及众多逃难的民众,还有战马约一万匹,都没来得及过河。
  望着黄河河面上的熊熊火光,两岸哭声一片,痛干云霄。
  另外,宣抚司还有许多金银缣帛,也没来得及运到南岸去,仅抛弃在河阳黄河滩内者,大约就有一百余万贯。
  次日黎明,完颜娄室听说黄河南岸的宋军已不见了踪影,于是派银朱孛堇率领三千人马,与已投降的威胜军原知军张克佐一起,从清河界出发,前去探寻渡河之路。
  银朱孛堇与张克佐来到黄河边上,发现河水并不太深,于是率军涉水而过,然后悄悄在宋军营寨之后扎营。
  折彦质手中虽然号称有十二万兵,但大半是收拢过来的太原解围战的溃军,还有一些是新招募的民兵。
  这些人全都似惊弓之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
  折彦质对自己的队伍还是了解的,知道这支临时团起来的部队有多不堪一击。
  因此,见金军在背后扎营,折彦质以为金军全都渡河,于是急忙率中军往南撤退。
  其他各军见主帅已撤,皆不战而溃。
  十几万人马的溃散,一发就不可收拾。
  结果,酿成无法挽回的大溃败。
  李回闻金军已过河,也急忙往南逃。
  跑到孝义桥时,李回留下将士在此捍敌,自己则沿着山路逃至颍昌府,然后终日饮酒自乐。
  大敌当前,李回竟在颍昌府与万官宴饮。
  随行官吏与将兵皆深感愤怒,欲寻机杀掉李回。
  金军骑兵主力来到河阳北岸,见宋军不战而溃,大喜!
  金军一边命令大军赶紧过河、一边将河阳城内的居民从城中赶出,让他们挖掘陷落在河滩内的各种金银缣帛。
  被赵桓君臣寄予厚望甚至认为万无一失的黄河天险,就这么被金军越过去了,然后金东西两路大军就像两柄钢刀一样直奔东京插来……
  ……
第六百零七章
王者归来
  ……
  对于任何君王来说,割地求和都是一件极为羞耻的事,赵桓也不例外。
  冯澥和李若水离京去天原办理割地求和那天,赵桓心里非常难受!
  赵桓找出那些反对弃地的奏疏,认真阅读了几篇,忽然觉得这些说法也很有道理,特别是太学博士万俟虚、监察御史晁贯之等八人,方略优长。
  赵桓决定亲自召见一下万俟虚与晁贯之,于是令唐恪安排万俟虚与晁贯之入宫奏对。
  万俟虚和晁贯之接到通知之后,先来到都堂见唐恪,然后对唐恪说:“三镇乃祖宗之地,岂可弃之?金人之志不在于割地,实欲侵犯中原,他们只是以三镇为起点罢了。公为宰辅,应召天下之兵与之力争也。”
  唐恪说:“屡次出军屡次败衄,再召兵也无益,徒费刍粮扰劳百姓而巳。守信割地,诚为上策。且皇上欲据耿南仲王尚书提议,再遣康王出使。诸公召对,不宜高论,以免皇上愈加疑惑。”
  万俟虚和晁贯之又来到睿思殿,对赵桓说:“河北三关,曾被契丹乘晋开运之难而抢夺占有。后来,周世宗御驾亲征始收复其地。河东太原,刘家父子据有数代,周世宗一征,太祖太宗再征,这才征服。积二十年之功,残数万人之命,这才统一,与中国成为一体。
  三镇,得之诚难也。
  且无太原,则不能控制西北;无瀛州、定州,则不能保卫京城。三镇,对于中国犹如人之四肢。如果一肢有病,就想去掉,则人不为全人,甚至危及全身矣。况三镇之民,皆陛下赤子,割地则弃民,为民父母而弃其子孙,岂为万全之道乎?
  冒顿,乃一戎人也,宁肯弃金帛妻妾,必不忍弃地。故终能威敌,而保有疆土。今陛下富有四海,为中原之主,奈何反而弃土,为邻国所耻哉?
  大臣以弃地为国是,乃忘万世之业,而苟图目前之安。其议计疏拙,致国家面临倾危,诚可痛惜!
  东汉邓骘欲弃凉州,虞诩说:疽食浸淫,将无限极。南唐锺谟愿弃江淮,宋齐邱说:卖国窥利,徒倾社稷。为人臣而愿弃国之地,岂是忠于主哉?”
  赵桓问:“形势所迫,奈何?”
  万俟虚和晁贯之又道:“金人率众自北而入,必将深入内地侵犯京师。为今之计,当召四道兵马二十万,与京城守兵环城列寨,以卫王室。然后,以羽檄召天下勤王兵,分别屯驻于京郊。金人来后,断绝其物资,使其无所掠夺。他们远离本土,长途奔袭,必不能持久。待其困弊,然后击之,诚为万全之计。”
  赵桓听后,对于弃地之策又开始有所动摇,又想督兵与金人交战。
  次日,李若水突然派人传回来消息说:“途中碰到游骑,道路传言金人已渡河矣……和议必不可谐,请皇上早做守备,速下哀痛诏,征兵于四方。”
  赵桓大惊,赶紧召集宰执商议对策。
  唐恪、耿南仲、聂昌、何栗等宰执闻讯,皆不以为然,他们仍坚持认为,有李枢密(李回)和折副宣抚(折彦质)统帅十几万大军防守黄河,金人不可能这么快就过河。
  可紧接着,又传来边报说,敌军兵临黄河,河防十分危急。
  赵桓急令殿前司殿帅王宗濋,速派人出去打探。
  王宗濋派使臣马纲作斥堠,带人出城侦察。
  下午,马纲便回来报告说:路上遇到一些溃兵,据他们说敌军已开始过河,我十几万黄河守兵已溃散,折副宣抚和李枢密都不知去向。
  赵桓与宰执们这才傻了眼,然后面面相觑,皆无良策。
  赵桓忽然想起李若水的建议,于是下哀痛之诏,号召福建、浙江军民勤王。
  在主战的同时,因金军都快打到家门口了,赵桓又抱希望于割地和谈。
  赵桓在派李若水去见完颜宗翰之余,又派王云去见完颜宗望。
  而王云则坚持让赵构一同去见完颜宗望。
  王云的理由是,康王英武威猛,与二太子关系友好,金人对康王很畏服,请康王出面,才有希望让东路金军停止进军,而且,二太子曾说过,必须要有亲王与两府宰执奉使求和,或许可解除战祸。
  宰执大臣们其实不太同意赵构去议和,他们的理由是,上次顶替赵构的肃王赵枢出使金营,结果被金人扣留挟走,至今一去不回,生死不明。
  可在王云极力坚持下,赵桓最终决定:派遣康王再次出使宗望军中,王云为副使;答应割让三镇,携带衮冕、车辂以行;并尊金主为皇伯,上尊号为大金崇天继序昭德定功休仁惇信修文成武光圣皇帝。
  赵构听说这件事之后,立即入宫上奏,请求派文臣耿延禧(耿南仲之子)和武臣高世则二人任参议官,一同随行。
  很快,赵构、王云、耿延禧、高世则,以及都监东头供事官蓝珪、康履、黎楶,入内西头供奉官杨公恕、内知客修武郎韩公裔等人,便离开东京汴梁城,前去真定府找完颜宗望议和……
  就在赵构离开东京汴梁的同时,本应该在吴哥城坐等梁山大军灭亡朱罗国的李衍,听闻金军已经过河直奔东京汴梁城而去之后,权衡一番,然后只带着五十艘宝船和两百艘大海船以及解烦军和踏白军悄悄回汉城去了。
  李衍之所以这时回汉城:
  一方面是,李衍担心,赶不上靖康之耻,失去问鼎中原的机会。
  另一方面是,这次李衍再去中原,可是准备在中原扎根,问鼎中原,所以得做不少准备。
  再有,灭朱罗国的战斗虽然还没有结束,但石宝和卞祥所率领的右路军这次真是发了狠,竟比岳飞和韩世忠率领的左军都快了两天打到了朱罗国的都城之下,然后左右两路军一起发力攻打下了朱罗国的都城。
  不过——
  在朱罗国的都城被攻破之时,朱罗国的储君跟着混乱的人群逃出了城,然后辗转去了喀喀耶迪(紧挨着朱罗国的一个小国),再然后登基并号召朱罗国的属民起来反抗水泊梁山的侵略。
  如此一来,朱罗国各地纷纷起义反抗,朱罗国的战火一时之间根本平息不了。
  见此,李衍决定将第四厢派去朱罗国换回第一军,慢慢灭掉朱罗国。
  而李衍则,王者归来!
  ……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6/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