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9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1/721

  东京的金军越聚越多,多到很快就会掐断来往东京的各个要道,以至于赵桓君臣都已经对勤王军到来不抱希望了。
  可就在这个时候,南道总管张叔夜,率一万三千人马前来勤王。
  经浴血奋战,张叔夜的人马好不容易杀到汴梁城下,然后进入汴梁城屯驻于玉津园。
  当初,种师道主持枢密院工作时,得知太原、真定相继失陷,便预感到大事不妙,金人很可能再次南下过河,围攻汴梁城。
  于是,种师道传檄令张叔夜与钱盖,各自统兵赴京护卫。
  张叔夜当时汇集了京西南路、荆湖北路之兵共计十五万八千之多,打算开赴京师。
  可是,种师道去世之后,唐恪与耿南仲一心想与金人议和,不想与金人进行军事对抗,便以无粮养兵和不给金人出兵借口为由,建议取消种师道已下达的命令。
  赵桓觉得唐恪和耿南仲说得有得,于是下诏,令张叔夜和钱盖停止进兵,已经集结的军队,散兵分屯。
  前不久,张叔夜突然接到赵桓的手札,说金兵已到京郊,令他赶紧率兵勤王。
  张叔夜急忙又召集人马。
  可是仓卒之间,张叔夜仅集结了一万三千人。
  张叔夜知道不能再等了,再等可能就赶不上勤王了。
  于是,张叔夜让长子张伯奋率领前军,次子张仲熊率领后军,他自己亲率中军,立即向东京进发。
  张叔夜一行到达颍昌府时,恰好遇到西道总管王襄领兵往南逃遁。
  张叔夜去见王襄。
  王襄问:“公欲何往耶?”
  张叔夜回答说:“金人已到郊甸,主上坐席不安,欲以兵勤王。”
  王襄说:“贼兵甚盛,不可往也。”
  张叔夜不以为然,他劝王襄领兵与自己一同赴京。
  可王襄不听。
  张叔夜于是领兵从颍昌府出发,继续向东京前进。
  行进到尉氏县时,张叔夜一行遇到了金军游骑。
  张叔夜二话不说,便率大军与金军展开战斗,一战歼敌数百。
  此时,金军的主力尚未到达京师,在郊外活动的游骑都是东路金军的先头部队。
  一路之上,张叔夜率领勤王军与金人作战大大小小共有十八次之多,终于赶在金军主力到达汴梁城下之前,抵达汴梁城南门外。
  受命赴陕西组织援兵的吴革,也随张叔夜一起回到城下。
  吴革前些天出城之后,不断遇到金军游骑。
  沿途百姓告诉吴革,西路金军正从西往东疾速而来,去往陕西的路,全都被金军控制。
  吴革于是打算回京。
  后来,吴革偶然得知张叔夜率领勤王兵正从颍昌府入援京师,他于是前去会合,之后随军一块勤王。
  张叔夜带来的这一万多勤王兵马来得实在是太及时了,而且,还与金军连续交战了十八次,皆胜。
  赵桓因此登临南薰门,亲自检阅张叔夜带来的勤王军。
  张叔夜手下的这支人马人数虽然不多,但绝对是一支一等一的劲旅,而且军容严整,军纪肃然。
  赵桓看过之后,大喜,当天晚上便在睿思殿亲切接见张叔夜。
  张叔夜建议说:“敌锋甚锐,希望陛下能像当年唐明皇之避安禄山那样,暂时去往襄阳,然后再想办法去往雍州。”
  应该说,这时劝赵桓暂离东京的大臣,都是头脑清醒的,如种师道、唐恪、孙觌等。
  张叔夜的头脑也很清醒,一见面就向赵桓提出这个建议。
  可这时,赵桓再想离开汴梁城,已经不太现实了。
  首先,汴梁城中的人就不能放赵桓离开——在很多人看来,赵桓这个皇帝如果在城中,汴梁城还有点守住的希望,如果赵桓离开,那汴梁城则必破无疑。而这些人中,不少人都是手握重兵的重臣。另一方面,很多人的家眷和亲朋好友都在汴梁城中,而带家眷和亲朋好友一块逃,不太现实,毕竟他们的家眷和亲朋好友中男女老幼皆有,这兵荒马乱的,往哪逃?如此一来,他们只能想方设法不让赵桓离开汴梁城,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住汴梁城,才能保住他们的家眷和亲朋好友。
  其次,金军已经到汴梁城下了,赵桓若跑,必定会被金军的骑兵所追杀,赵桓不是天祚帝,以他那蹩脚的骑术,怎么可能跑得过擅骑的金骑?
  再次,赵桓还怀有一种侥幸的心理——他所侥幸的是,汴梁城还能够像上次那样岿然不动,金人打不进城;或者,耿南仲与聂昌去金军和谈成功,金人在得到黄河北岸的广袤土地之后,立即停止进军,班师回国;亦或者,不久之后,勤王大军将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与金军形成对峙。
第六百一十三章
汴梁城破(上)
  ……
  张叔夜率领勤王军进入汴梁城不久,金西路军主力与东路军主力皆陆续到达汴梁城下。
  有人粗略统计了一下,金军总共大约有十万余人马。
  这其中,有不少是从河北河东强迫前来运送粮草的民夫,他们也充数于其间。
  另外,金军还抓来了一些近城之民,令他们运石伐木,制造攻城器具,这些人的数量也不少。
  总得来说,金军能战之兵应该不超过八万。
  完颜宗望将司令部屯驻于东京东北郊区的刘家寺。
  完颜宗翰将司令部屯驻于东京西南郊区的青城——这里原是宋朝皇帝举行郊祭的斋宫。
  金军的主力逐渐散开,然后在汴梁城四壁分别设置若干军寨,将汴梁城四周包围起来。
  金军终于兵临汴梁城下。
  面对这种情况,赵桓不知所措,又不想甚么都不做,坐以待毙。
  思来想去,赵桓下诏,三高官官改回原来名称,太宰、少宰仍叫尚书左、右仆射。
  接着,赵桓任命门下侍郎何栗为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即宰相;任命检校少保、镇海军节度使、充上清宝录宫使刘延庆为检校少傅。
  不久,赵桓又下诏,要到京城南壁去视察城防。
  到达南熏门时,赵桓见张叔夜率领的勤王军,军容整肃,很高兴,当即命取下宰相何栗笏头上的金带,赏赐给张叔夜。
  张叔夜则趁机建言说:“郭京狂率,指望他必败事。现在城外金人营垒尚未建全,我愿率诸将出城击之,金人必败。”
  赵桓并不采纳——现在的赵桓,已经没有出战的胆量了。
  很快,金军就正式开始攻城。
  老实说,最开始,宋军打得很不错。
  范琼私自领兵出城偷袭金军营寨,成功返回,斩获金人首级数百。
  宋军随后派敢死队缒城而出,烧毁了金人砲架五座,鹅车二座。然而,尚有七座砲架未烧毁。尚未架设的砲架不可胜计。姚友仲于是又率领前军一千人作策应,下城接战,杀死杀伤金人甚众。
  刘延庆当年领兵北伐收复燕京时虽然被辽军击溃,名声一落千丈,但他作战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见东南城防较弱,便亲临城上,指挥御敌。刘延庆指挥作战很有一套——每天晚上,他都令人在城下堆积干草数百捆,发现金人攻城就点火报警,以此可防金人偷袭。他还接受他人建议,在东城壁上安置了一座九牛砲,此砲虽然有些磨损但还可以用,在城防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多次击碎金军攻城之云梯。赵桓还专门下诏,封这门大砲为护国大将军。
  赵桓还任命张叔夜为签书枢密院事,晋入执政大臣行列,并让张叔夜与孙傅一道,共同处置四壁城防事宜,同时,张叔夜依旧兼任南道总管,其余三道也并听其节制。
  从张叔夜的职务上,不难看出,赵桓真是准备重用张叔夜。
  可赵桓这个人用人非常有问题——一方面,他想放权给大臣,另一方面,他又不敢放权给大臣。
  就以张叔夜为例。
  多年不得志的张叔夜,突然被赵桓重用,便想大展拳脚,以抱赵桓的皇恩。
  张叔夜计划出城跟金军战一场,鼓舞宋军的士气,让金军不敢小觑宋国,也让宋国不这么被动。
  因此,张叔夜派人通知范琼、李实、张仙、裴渊、蒙造、王琼、折彦文、何仲刚、张撝等守城将领,让他们来日午时上城,开会议事。
  可是第二天张叔夜一直等到了下午,他昨天曾派人通知的诸将,竟一人都没有来。
  张叔夜纳闷不已!
  大约到了午时,忽然有内侍跑来,给了张叔夜一份赵桓的手诏:“闻卿檄召诸将,莫是欲出战否?如欲出战,幸先示及。”
  张叔夜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自己这个签书枢密院事一职,其实是空有其名,根本没有实权。
  张叔夜顿感无比沮丧,“在这多事之秋,我要这个虚名有何用?”
  张叔夜越想越觉得不是个滋味,他于是上书请求,免去自己签书枢密职务,自己只担任南道总管,率领南道官兵守城。
  然而,赵桓也不同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1/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