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9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6/721

  耿南仲也道:“汪副元帅说得不错,而且,北道总管赵野与两河宣抚使范讷拥兵自保,逃往南京,致使大名府几乎成为一座空城,咱们就算去了那里,也不可能聚集多少兵马,依我看,咱们不如南下,那里才是咱们大宋的根本。”
  杨惟忠道:“焉知辽东王不是来勤王的?”
  杨惟忠与黄潜善是不久前来相州的,他们带来本司兵马一万两千多——其中,知广信军张焕二千五百,知保定军高公翰二千五百,知濬州辛彦宗五千,知安肃军王澈二千,以杨惟忠为都统制。
  杨惟忠、黄潜善他们的到来,使得大元帅府军声益振,共有兵马近两万。
  赵构很高兴,因此对他们抚慰优厚。
  黄潜善小声对杨惟忠道:“你的话中已有答案,辽东王是王,非陛下属臣,辽东王与陛下通信,都以平等口吻,怎么可能勤王,且辽东王的兵马不宣而至,足见并无解救咱们大宋之意,多半是来趁火打劫的。”
  杨惟忠和他们带来的这一万多人马是黄潜善目前最大的政治资本。
  因此,黄潜善又耐心跟杨惟忠说:“辽东王当初在山东、河北两地做了很多善举,因此两地百姓很多都不忘其恩,许多百姓家里甚至供奉辽东王的画像,他若来到山东、河北,怕是陛下都驱使不动两地之民。”
  言毕,黄潜善看了赵构一眼。
  很显然,黄潜善这话是说给赵构听的。
  汪伯彦、耿南仲、黄潜善这些有识之士,其实都看出来了,李衍这次来,必是不怀好意,也知道,李衍到来,对山东、河北两地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才一至认为不能北上应迅速南下。
  听了黄潜善之言,赵构面沉似水——虽然李衍成名之时,赵构还小,但从小便有大志向的赵构怎么可能不知道他父兄又敬又畏视为大患的李衍到底有多厉害?
  杨惟忠这才知道李衍到来问题的严重性,随即道:“诚如几位相公所说,那河北、山东两地是不能再待下去了,可南下也不成啊,咱们这两万多人马,对战金人的十几万大军,无异于以卵击石。”
  汪伯彦想了想,道:“不如先去开德府与宗副元帅汇合,然后再做计较?”
  宗副元帅即宗泽。
  开德府旧称澶州,宋真宗曾与辽太后辽圣宗在此签约讲和,即“澶渊之盟”,奠定了宋辽两国边疆的百年和平。
  此时,副元帅宗泽已在开德府站稳了脚跟——当初,宗泽领兵从大名府进军开德府时,沿路曾与金军血战十三仗,每战皆捷,终于暂时将金军打退,站住了这块要地。
  杨惟忠有些迟疑道:“可宗副元帅一心去救援京师,咱们这点人马,哪能干成此等大事?”
  汪伯彦微微一笑,道:“宗泽跟本官一样只是副元帅,在我二人头上还有元帅,更有大元帅。”
  说这话的时候,汪伯彦冲赵构谦恭的点了点头。
  杨惟忠有点反应过来了,于是也看向赵构。
  赵构沉吟了一会,道:“传令,转战开德府。”
  ……
第六百一十八章
你不行,我替你
  ……
  当初,宋国和水泊梁山签署了租借协议之后,宋国并没有在胶莱河边驻军,而是将兵力主要布在了青州,给双方留了一块中间地带,同样的,水泊梁山也没有在胶莱河边驻大军,只是在登州和莱州各驻了一营一人马,并任命李道为统领,维持水泊梁山在胶州半岛的统治,以及维持胶州半岛的治安。
  这也是宋国和水泊梁山这两年能和平相处的原因之一。
  刘锜一率大军在登州登陆,早已接到秘令的李道,就赶紧带人将刘锜及其大军安顿好,然后进入刘锜的中军大帐向刘锜、赵鼎、孙静等人汇报他所收集到的情报。
  李道不是一个人来见刘锜等人的,他还带来了一个人。
  李道和那人进入中军大帐之后,定睛一看,帐中,坐主位的是刘锜,不是赵鼎,也不是孙静,然后放下心来。
  赵鼎如今在水泊梁山的职务是少宰,属于宰执之一,而且是准宰相,位置和品级都要远远高于只有太尉头衔的刘锜,就连孙静也是从一品的文官,级别要高过刘锜。
  可在军中,坐主位的还是刘锜。
  这说明,在水泊梁山,不会出现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
  身边一个武人,李道很庆幸自己能为这样的朝廷效力。
  李道收回杂念,向刘锜、赵鼎、孙静行了一礼,然后道:“小将拜见将军,拜见赵相公,拜见孙相公。”
  刘锜道:“免礼,李统领,你可有收集宋国的最新情报?”
  虽然水泊梁山有专门的情报部门,但目前阶段,每天都有大事发生,关键是,汉城毕竟远,李道才临近前线。
  李道答道:“小将一直有派人收集周边的情况,旁的不敢说,对于对面的青州,小将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目前青州方面,大概还有兵马一万多,分东南西北四个寨子驻扎,乃是当年张叔夜布置下防范咱们梁山军的,为首将领名叫云天彪,有些将才,这一万多人马被他练得不错,战力不俗,只是不知这一万多人马为何没随张叔夜去勤王,前段时间,宋国康王召集天下兵马勤王,云天彪也没去。”
  孙静听罢,冷冷一笑,道:“还能有甚么,心思活了罢了,这个道貌岸然的小人就交给我解决好了,你们继续向西挺进吧。”
  刘锜道:“岂敢让相公犯险,我派一支偏师挡住这一万多人马即可,量这一万多惊弓之鸟也不敢挡咱们大军前进的去路。”
  孙静道:“在金军发现咱们水泊梁山出兵之前,咱们离东京越近,对咱们水泊梁山就越有优势,岂能在这些小鱼小虾上浪费时间?”
  刘锜也知道,现在是分秒必争的时候,所以也就不再争了。
  孙静吩咐完书童准备出发之后,回过头问李道:“汴梁城的最新消息你有吗?”
  李道立即给刘锜等人介绍他身旁之人,道:“这是我好友李孝忠,现名李彦仙,有韬略,善应变,重气节,金军第一次进犯东京时,他散尽家财,招募兵马勤王,被授予承节郎,然后率三千壮士增援京师,当时李纲奉旨宣抚两河,他上书弹劾李纲不知用兵之术,结果遭到有司追捕,不得不易名逃匿,如今金军又来打劫我汉人,少严不愤,再度出山,可惜报国无门,辗转从东京来到我这里,他对东京之事知之甚详,几位大人有甚么事都可以问他。”
  孙静看了李彦仙一眼,道:“那你说说,东京城现在怎么样了?”
  李彦仙一脸悲愤地说道:“不久前,在郭京那个奸细的帮助下,金军攻破了汴梁城的外城……”
  虽然金人确信,赵桓君臣已插翅难飞,但目前也还存在着一些隐患。
  例如,城内还有大量武器与马匹,随时都可以组织作战。
  例如,城外随时可能出现勤王兵马,前来救援。
  又例如,赵构被赵桓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正在召集宋国的兵马,准备跟他们决战。
  等等……
  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觉得,必须想办法消除这些隐患,使宋国君臣毫无反抗之力,毫无外来希望,到那时,赵桓君臣就可任其宰割。
  其于此,完颜宗翰要求赵桓出城会盟。
  为了早日与金人达成和议,为了尽快稳定城内的局势,为了早点送走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这些金国瘟神离开,赵桓鼓足勇气,带着何栗等十几位重臣离开汴梁城,前往完颜宗翰的军营当中投降。
  在金营当中,赵桓让孙觌、吴开与何栗共同起草了一份屈辱至极的降表,然后向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乞降。
  (过后不再赘述,想看的,自己去搜。)
  等赵桓离开金营,一路上呜咽不已。
  赵桓刚走入皇宫,守卫在宫门口的张叔夜和将领王燮、郑建雄就跑上前,拉住赵桓的坐骑,号啕大哭。
  人们都知道,赵桓此次亲赴金营议和,肯定是受了不少的屈辱,这不光是赵桓的屈辱,也是所有汉人的屈辱。
  李彦仙提到此事之后,悲愤不已,堂堂七尺男儿,竟然泪流不止!
  李彦仙问:“不知辽东王此次前来,可是为解救东京之围的?”
  李彦仙来到李道这里,其实并不是投效水泊梁山的,而是想劝老朋友李道带兵跟他去勤王的。
  换而言之,李彦仙根本就没想过水泊梁山会出兵,他是来挖水泊梁山的墙角的。
  是李道觉得李彦仙是大才,才将他引荐给老上司刘锜的。
  对于水泊梁山不宣而至,李彦仙其实也有一定的猜测,可他还是想听听水泊梁山的人是怎么说的。
  这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连金军南下抢劫,都找了一大堆借口。
  而借口找得好,对内能够凝聚力量,鼓舞士气,对外能够代表天意,解民倒悬。
  这就是,所谓的师出有名。
  赵鼎道:“君上听闻,金人两次南下,在我汉人之地,造成无数杀孽,强抢无数民女,行尽强盗所为,入汉人之地,犹如进入自家,赵宋对此毫无作为,任我汉人受尽金贼欺辱,大怒,君上说,我汉人非无人也,只是一小群羊领着一大群狼,才被一群狗所欺,让良善百姓成为可怜的池鱼,君上今番举兵,一来,杀胡狗为汉民报仇,二来,吊民伐宋。”
  李彦仙听罢,脸色就是一白!
  自古以来,为师出有名,可谓借口无数。
  但总结起来,无非三个:
  第一个,天道规律。
  所以真正霸气的借口就是没有借口,以大欺小,弱肉强食,本身就是自然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我比你大,就要欺负你,你阻碍老子国家统一,你阻碍自然趋势,这本身就是逆流,就是违抗自然规律,这就是我打你的理由。
  第二个,吊民伐罪。
  如果不能直接在实力上碾压对手,那就要去获得民心的支持,直接去动摇对方的民众基础。只要对方无道,那我便能以此为借口,吊民伐罪,惩罚你,制止你。
  第三个,报仇雪耻。
  你对我有错在先,那我对你实施报复也就是合情合理。金人出兵,就是用得这个借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6/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