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9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5/721

  平清盛头脑清明,武艺高强,每战必身先士卒,更难得的是,平清盛是李衍最忠实的拥护者,逢人便讲李衍的传奇往事,最喜欢谈论忠君爱国,不少大和族的少年因此聚集在平清盛身边,他们这些人作战勇敢,悍不畏死,仅仅数战就在梁山军中脱颖而出,然后成功引起了李衍的注意。
  李衍也没让平清盛他们这些人失望,很快就将平清盛收为义子,并将平清盛调到踏白军任副统制,他的那些同伴,也被李衍编入到踏白军中。
  不过,为了制衡平清盛,李衍又在这些人中挑了几个表现比较突出的收为义子,像源赖朝(李衍为之改名李朝)、源义经(李衍为之改名李义),等等……
  除了这第一纵队的十几万大军以外,李衍还准备了两支部队,作为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
  第二纵队是驻守在辽东半岛的水泊梁山西军。
  李衍给西军的任务是,伺机出击夺下燕地或平州,最好能顺势将燕云全部吞下将金军彻底关在中原,然后李衍就可以全部吃下这两支胆敢来打劫汉人的强盗军团。
  不过——
  这显然不容易做到。
  为了防止水泊梁山出兵骚扰金国,金国也在边境上屯积了五万精锐大军。
  而且,这五万精锐金军可是由当世第一名帅完颜斜也直接统领。
  更关键的是,居庸、松亭、古北等险要关口全都在金军的控制之下,这种情况下,从关外往关内打,实在是太难打了。
  所以,李衍并没有给吴玠下死命令,只是让他伺机而动,并且,首先要保证水泊梁山属地的安全。
  第三纵队是由王彦所统帅的预备役——李衍给兵部下了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准备出十万可战预备役。
  李衍下的这个命令其实有些难为兵部。
  要知道,目前梁山军的战线拉得实在是有些长,中南半岛和朱罗国那里已经分去了梁山军十五六万正规军——李衍之前让人招募的二十万预备役也有大半投入到这两个战场了。
  而水泊梁山的地盘看着是不少,可实际上却是东一块西一块的,需要大量人口维持发展,而水泊梁山的总人口也就三千多万,汉人人口才一千五百多万。
  更关键的是,这些年,梁山军一直在打仗,着实是有些兵老师疲了,不少以前的老兵都复原或是退居二线了,因此占用了大量的预备役。
  现在,李衍又跟兵部要兵。
  而且,李衍要得还是可战之兵。
  这真的很难办。
  (后来,兵部动员那些退役了的和退居二线的老兵回来,才勉强凑够李衍要的这十万可战之兵之数。)
  李衍不是不知道兵部难,可战争这种由无数人博弈的国事,是很难敢保证绝对不发生意外的,并不是李衍率军出征了以后真的就能所向睥睨。
  所以,必须得多点准备。
  另外,除了军队以外,这次李衍又带了很多谋士和大臣,甚至是重臣,其中就包括赵鼎和许贯忠这一文一武首臣。
  ……
  汴梁城被攻破的第三天凌晨。
  刘锜率领前军,武松率领奇军,登上日不落舰队右军的舰队分别前往胶东半岛和华亭县——这部分人马是从辽东走的,前军一天就到胶东半岛了。
  四日后,李衍亲率中军、左军和右军登船前往胶东半岛。
  又过六日,张宪率领后军押运推积如山的粮草辎重、武器物资前往胶东半岛。
  逐鹿中原正式开启!
  ……
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宣而至
  ……
  李衍之所以选刘锜担任前军都统制,率领梁山军最先出击,就是因为李衍手下大将之中就属刘锜最稳重。
  此次出兵逐鹿中原,可不仅仅是打仗,还有不少政治层面的事需要妥善处理,像与残宋的关系,与地方的关系,与百姓的关系,等等,换成岳飞那个愣头青或是韩世忠那个有时好得意的家伙打头,没准会坏事,只有稳重的刘锜最让李衍放心。
  此次出征,事关重大——如果李衍这次还不能问鼎中原,那么李衍可能就没有机会问鼎中原了,汉人恐怕也没有机会改变这段屈辱的历史了。
  为防万一,李衍让赵鼎和孙静跟刘锜一路——让他们二人一个负责政治、一个为刘锜出谋划策。
  后面证明,李衍这么做简直太英明了。
  此次出征,事情远比李衍出兵前所想的要多得多。
  事实上,梁山军刚登陆胶州半岛不久,就出事了——水泊梁山出兵一事很快就被人知道了。
  这其实也正常,数万大军同时登陆胶州半岛,不可能一点消息都不走漏。
  而且,山东地区的民众,这几年一直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受尽了人间疾苦,因此,曾经无数次拯救过他们的李衍回来了,他们怎么可能不奔走相告?
  所以,这个消息根本就没法封锁。
  不过——
  最先得知水泊梁山出兵的,并不是金军,而是离山东不远的由赵构所统领的相州大元帅府。
  当初,金军大军压境,赵桓急忙召集群臣,商议对策。
  侍御史胡唐老建议说:“听说康王出使,至磁州、相州一带,为士民所遏,不得进,此乃天意也。请就地拜为大元帅,让他率天下兵马入卫京师。”
  何栗认为,冠以大字,本朝无此先例,因此感到有些为难。
  胡唐老力争说:“今社稷危矣,犹惜一‘大’字?”
  何栗于是同意,并立即起草诏书。
  赵桓看过之后,令人将诏书制成蜡丸,并马上招募勇士出城送信。
  武学生秦仔、张九成、冯朝英、甄邦杰等四人,愿持蜡诏去往相州。
  后来,秦仔最先顺利到达相州,将赵桓的御笔亲书给了赵构。
  这封御笔亲书上写:
  知卿起义勤王,可除卿兵马大元帅,陈亨伯(陈遘)元帅,汪伯彦、宗泽副元帅。应辟官行事,并从便宜。家中安乐无虑,前日赐钱五千缗。
  此后一两天,又有七个送信人先后到达相州,皆怀揣蜡弹,内容全都一样。
  那时,汴梁城还没有破,甚至金军主力都还没到汴梁城下。
  没两天,赵构就又收到赵桓的一封亲笔书信,这是一个名叫刘定的人自汴梁城带去的。
  刘定是城破前受赵桓之命紧急出城的。
  刘定告诉赵构,汴梁情况十分危急,恐怕很难守住。
  赵构紧急召集汪伯彦、耿南仲以及其他有识之士一起开会,研究商讨对策。
  (耿南仲和聂昌奉命出使割地,前者半路转向投奔赵构而来,想让赵构起兵救援汴梁城,后者忠于职守被绛州兵马钤辖赵子清指挥士兵误杀。)
  众人争争吵吵了几天,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办法。
  又过了几日,曹辅携带密诏出城,最后辗转将密诏送到赵构手中。
  曹辅送来的密诏大概内容是,“金兵已占领汴梁外城,皇上已与之讲和,金人答应兵不入城。”
  此时的赵构,还是很想去救援汴梁的,那里有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的母亲韦贤妃,有他心爱的王妃邢秉懿,有他五个女儿。
  可这时的赵构,并不能左右他自己的想法。
  对于赵构急于救援汴梁城的想法,很多人都不以为然。
  有人甚至劝赵构不要离开相州,说:“汪伯彦守卫相州很严备,暂且住在相州很安全,假如金人来攻,必不可犯。”
  赵构听了这话很生气,将那人狠狠叱责了一番,同时多次召集使臣与诸将领,在世恩堂开会,商议入援汴梁城的路线。
  秦仔、刘定等使臣的看法是,勤王大军可径直南下,经濬州与滑州,直奔汴梁城救援。
  可诸将领都认为不可,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辩倒秦仔、刘定等人。
  说白了,诸将领压根就不想去救援东京——他们知道十几万金军在汴梁城外屯集,因此,救援汴梁城等于是自投罗网,一旦靠近则全军覆亡。
  这些人想领兵北上,回到邢州(后世河北邢台)、洺州(后世河北永年)一带,于是,他们提出可先渡过黄河,去北京大名府。
  也就在这个时候,大元帅府得知水泊梁山出兵了,数万梁山军已经在胶州半岛登陆了。
  这一变故,彻底打乱了赵构等人阵脚。
  赵构赶紧又将汪伯彦、耿南仲以及其他有识之士召集到一起开会,研究商讨对策。
  汪伯彦道:“辽东王崛起于山东,发迹于河北,此次不宣而至,必为两地而来,咱们万不可再去大名府,一旦去了,必被金军和梁山军夹击而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5/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