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4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94/721

  完颜宗望评论说:“此时南宋已无号令,不可罪渠。”
  完颜宗翰评论说:“国破人乱,自然之理。”
  金兵在攻占东水门之后,曾有人擅自下城纵火,并将城下旁边的居民屠杀殆尽。
  完颜宗翰与完颜宗望闻讯后传令:下城杀人者,灭族!
  金兵于是不敢下城,皆在城上巩固阵地,以防城内宋军反攻。
  得知宣化门与东水门皆先后失守,赵桓放声大哭,说:“悔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种师道曾向赵桓提过多次建议,其中至少有三条很重要——一是春初金军北撤时,建议趁其半渡黄河之际进行夹击,狠狠打击金人气焰,让他们对大宋产生惧怕,不然异日必为患也。二是金军北撤后,建议调遣关中、河北、河东各路兵马,集中优势兵力,沿着沧、卫、孟、滑一线进行设防,以防金人再次南下。三是太原失守后,建议宋钦宗撤离东京,去往陕西长安,以避敌锋芒。
  令人遗憾的是,这三条建议赵桓一条也没有采纳。
  现在,赵桓后悔了,只是不知道他是后悔没听种师道的哪条建议?
  这天晚上。
  何栗与孙傅对城破深为自责,他们一同入宫,向赵桓叩头请死。
  赵桓长叹一声,朝他们挥了挥手,表示不必如此。
  何栗准备率领残兵和百姓与金人巷战,孙傅同意。
  张叔夜和刘延庆随后入宫,劝赵桓赶紧出城避险。
  可直到这时,赵桓还是犹豫不决。
  刘延庆见状说:“情况紧急,臣先领兵冲出去,为陛下夺一城门。臣在门外候驾。”
  于是,刘延庆与其子刘光国率领部分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作为护驾先锋,斩关夺取万胜门。
  经过一番奋战,万胜门大开,数万溃兵与百姓潮水般涌出。
  刘延庆父子在城门外等候赵桓很久。
  可赵桓始终没有出现,刘延庆父子于是只能领兵往外杀。
  后来,刘延庆被金兵追上杀死,刘光国在走投无路之下,杀死王黼的爱妾张氏,自缢而亡。
  刘延庆在这场保卫汴梁城一战当中,立功不小,而且从始至终都很清醒。
  如果没有郭京横插这一杠子,刘延庆很可能洗涮之前的耻辱。
  要知道,目前汴梁城内,比刘延庆更懂军的,已经没谁了,双方如果继续打下去,表现突出的刘延庆,必定会受到赵桓重用。
  刘延庆如果能率领宋军抵挡住金军的攻击,保住汴梁城,那他就能挽救自己的名声。
  再有,赵桓如果肯跟刘延庆一块逃出汴梁城,刘延庆也有机会护驾、有机会辅佐赵桓抵抗金人入侵,进而洗涮之前的耻辱。
  可惜……这些都只是如果!
  刘延庆与张叔夜劝赵桓赶紧出城逃跑,何栗与孙傅则劝赵桓下决心在内城与金人巷战,可赵桓自己却觉得,这两个选择都很冒险,最好还是与金人和谈,这样也许才能保住大宋的江山社稷、保住他的小命,因此,赵桓最终没去与刘延庆父子汇合。
  此时,宫中上四军卫士犹有兵力一万多,军马亦有数千匹,另外还有专为护驾而准备的两千精锐人马。
  这些将士,大多数都很希望夺门而出,突围而去。
  如果赵桓能将这些力量有效的组织起来,汇合刘延庆父子手上的宫廷卫士以及陕西兵,是很有希望突围成功的。
  然而,赵桓根本不是这样的人物,赵桓所信任的大臣中也根本没有这样的人物。
  只有卓越的人物,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改写历史。
  李衍是在一日后得知,汴梁城已经被金军攻了破的。
  李衍当即下令,大军开拔,逐鹿中原……
  ……
第六百一十六章
悄悄出兵
  ……
  金军虽然占领了汴梁城的城墙和外城,但仍在加紧备战。
  为甚么?
  因为城内尚有数十万军民,一旦这些军民坚决抵挡,也很可怕。
  所以,完颜宗翰一方面向赵桓君臣表示希望和议,另一方面又下令在城外大量砍伐林木,将圆木和板材运到城墙上,构筑各种专门针对城内的防御设施,以防城内军民进行反攻。
  战争打到了这种程度,完颜宗翰其实已经不准备再打了。
  首先,困在内城的赵桓君臣,已经是他们的盘中餐、碗中肉,这仗已经不用再打了。
  其次,如果再紧逼,那数十万军民可就会困兽犹斗了——这是最可怕的,很多几年甚至是几十万都攻不破的坚城,都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
  再次,在这种情况下和谈,已经能取得对他们大金最有利的结果了,因此没必要再战了。
  所以,接下来又进入到了宋金和谈阶段,也就是进入到了金人勒索宋人阶段……
  与此同时,人在汉城的李衍,悄悄出兵了。
  这次,李衍对中原势在必得!
  因此——
  李衍任命刘锜为前军都统制,统帅其本部人马、第一营、铁浮屠、拐子左右军、两栖军、奔雷军,共计大约三万五千人马,其中大部分是马军,以确保其行军速度。
  李衍任命韩世忠和岳飞分别为左右军都统制,各统制两万五千人马。
  李衍任命杨沂中为中军都统制,统帅解烦军等三万精锐。
  李衍任命张宪为后军都统制,统率两万人马。
  另外——
  李衍以踏白军为奇兵,令踏白军不从胶东半岛登录,而是从华亭县登陆,然后从后面杀向东京汴梁。
  顺便说一句,李衍让李纵组建第六厢了之后,让武松继任了踏白军统制一职。
  武松不用多说了,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热衷仕途,更关键的是,他是李衍起家时的兄弟,对李衍忠心耿耿,另外,武松的年纪也好,如今才三十出头,正适合替李衍统帅踏白军。
  害怕武松有所疏漏,李衍又将自己的义子李盛派给武松担任副手。
  李盛是李衍不久前新收的义子。
  在当李衍的义子之前,李盛自然不叫李盛,而叫平清盛,李衍手下大将平忠盛之子。
  没错,李盛就是,历史上,平安时代末期权臣,日本历史上首个军事独裁者,也是武家政权的鼻祖,通称平大相国、清盛入道。
  老实说,李衍其实已经忘了平清盛这个人,毕竟他只是外国名人,不是中国名将。
  可是金子总能发光的。
  前段时间,李衍西行,大大小小打了几十仗。
  最后一统计,累计战功最多的,竟然是一个小校。
  没错,那个小校就是平清盛。
  说起来,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可能是出于要保留实力的目的,每战梁山军将帅都先让外族兵(契丹、溪族、渤海、高丽、大和、虾夷兵)出战,危险的任务也让外族兵上。
  这种事屡禁不鲜,李衍甚至亲自处罚了领军大将,都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直到很久以后,异族兵表现出了他们的忠诚,并且屡立大功,李衍干脆颁布了相应的军法,才慢慢杜绝此事。
  不过,目前阶段,还是这种风气。
  而在这种风气之下,外族兵出战的机会自然会多一些。
  虽然这有些不公平,但所有外族将士都知道,李衍是公平的(表面上)。
  李衍曾提拔过很多外族人才为己用,而且对这些外族人才很信任。
  就像之前担任踏白军统制的李纵,就是高丽人,不仅统领李衍最信任的亲兵,现在更是担任一方面军的主帅。
  像金富轼,像耶律大石,像席长实,这些外族大臣,现在都在水泊梁山担任要职,有的甚至主政一方。
  因此,一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外族将士,拼命立功,想要出人头地。
  而平清盛就是这些人中的一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94/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