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51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17/721

  来到众人面前,杨再兴翻身下马。
  这时人们才看见,杨再兴中箭了,而且不是一枝,而是三枝。
  见众人看自己身上的箭,杨再兴低头看了看,然后轻描淡写的拔去,就像拿掉粘在他身上的几根稻草一般,看得无人不佩服不已,都心道:“辽东王有如此猛将强兵,天下谁人敢欺?”
  武松上前一搂杨再兴的肩膀,道:“刚刚那仗打得漂亮,等闲下来了,俺请你吃酒。”
  杨再兴道:“好,不醉不归。”
  这时,李助纵马而来。
  见到李助,杨再兴拜道:“见过李宣抚。”
  李助赶紧下马,道:“杨都统客气了……杨都统刚刚那一仗打得甚好,打出了我梁山军的威风。”
  说这话的时候,李助用眼角的余光看了看四周,只见原本还有些摇摆不定的人,现如今都有了向水泊梁山靠拢之意。
  李助心道:“大事定矣!”
  杨再兴并不太善于言辞,与处理人情世故相比,杨再兴更喜欢在战场上厮杀,不管遇到甚么事、甚么人,只要一枪就可以解决,如果一枪解决不了,那大不了再来一枪,而与人打交到,则要复杂得多。
  本着“早点将君上交代的事情处理好早了”的态度,杨再兴直接说道:“请问哪位是唐恪唐相公,哪位又是陈希真陈国丈?”
  唐恪和陈希真听言,先后道:“我是唐恪。”、“老夫陈希真。”
  杨再兴道:“传君上旨意,唐恪任京畿路宣抚副使,陈希真任同知,凡京畿路之事,李助、唐恪、陈希真皆可商量决定,无需请示,另,金人围困汴梁城期间,属特殊时期,不可按寻常之理罪责,因此特降下大赦,所有人皆免责,原宋臣或有才之士,李助、唐恪、陈希真可酌情、酌才予以安置,务必做到才尽其用,不使人才流失,不使中国损失。”
  简单一点说,李衍下得这道旨意就是,以前的事我全都不计较了,你们快来投靠我吧,我保证人尽其才,让你们全都能学以致用。
  当然,李衍下这道旨意还有一个用意,那就是宣示主权:汴梁城是我李衍的了,大宋的江山也是我李衍的了。
  对于李衍的这道旨意,高兴的有之,悲哀的有之,羡慕的有之,嫉妒的有之,重新规划前程的也有之。
  而这其中,唐恪的心情无疑是最复杂的。
  曾经已经坐到了宰相这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位的唐恪,自然不会因为一个宣抚副使而激动。
  不过话又说回来,宣抚副使已经是目前汴梁城中的第二高位了,总不能让他的职位高过李衍派来代表自己的李助吧?
  所以,李衍能给他宣抚副使之职,已经是非常器重他了,对此,唐恪心里很清楚。
  另一方面,唐恪也实在是有点难以接受已经历时了一百七十多年的大宋就这么亡了,就这么被水泊梁山所取代。
  再有,唐恪也很庆幸——他庆幸李衍赏识他,并给了他证明他自己的机会,让他有机会洗刷他自己的污名。
  最后,对水泊梁山的政治政策和目前的地盘、格局已经有所了解的唐恪,隐隐感觉到,如果李衍走得顺利,那李衍所建之国,恐怕不会小于汉唐,进而对未来很是期待。
  总而言之,唐恪的内心是极为复杂的!
  不过唐恪到底是当过宰相之人,虽然内心复杂无比,但很快就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然后郑重朝东方一拜,道:“臣领旨。”
  与唐恪相比,陈希真的情绪就要简单得多。
  陈希真无比喜悦的想道:“难怪我那女婿能一步一步走到今日,未来问鼎天下,其看人的眼光真准,也真有用人的气魄!”
  不怪陈希真会这么想。
  论名声。
  如今的汴梁城中,集中了宋国的无数人才,仅担任过宰执的,就有十几位。
  再来说陈希真。
  此前,陈希真只是一个六品武官,纵然有些名声,也不可能跟那些当过宰相的人相比——这些当过宰相人,有一个算一个,纵然不是合格的宰相,但也绝对全都是人才,至少治理一方,治理一个没有那么复杂内部和外部关系的一方,绝对都没有问题。
  论亲厚程度。
  先不说汴梁城中有柴进、燕青、武松这些跟了李衍十几年李衍十分信任的老兄弟。
  陈丽卿虽然很得李衍宠,但说到底,陈丽卿只是李衍的妃子,李衍的王后是刘慧娘,而刘慧娘的父亲刘广此时也在城中,之前夺城门的时候也立了不少功。
  可李衍并没有让那些宰执、柴进、花荣、武松、刘广等人当汴梁城中的三把手,而是让他陈希真当汴梁城中的三把手。
  在陈希真看来,李衍这绝对是慧眼识珠。
  至于屈居李助和唐恪之下,陈希真一点意见都没有。
  李助是代表李衍之人,位置不可撼动。
  唐恪的名声虽臭,但再怎么说也是前宰相。
  总之,陈希真非常满意李衍对他的安排。
  所以,唐恪领完旨之后,陈希真整理了一下衣襟,然后面向东方一拜到底,道:“臣陈希真领旨谢恩!”
  李衍只亲自任命了唐恪和陈希真,无疑让王时雍、徐秉哲、范琼等人很失望。
  可王时雍、徐秉哲、范琼他们这些人也能理解李衍这么安排,毕竟水泊梁山才得到汴梁城两天时间,李衍可能连他们的功劳都还不知道,怎么可能任命他们?
  王时雍眼珠一转,然后来到李助身边,小声道:“宣相,杨将军他们中不少人受伤了,得及时处理,再说咱们也不能一直在城门这里说事,您看咱们是不是换个地方?”
  李助点点头,道:“王大人所言极是,那就由王大人给第一营安排一个营地,然后找医师为他们医伤,咱们则回宣抚司。”
  王时雍道:“下官一定安排妥当……宣相,下官还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李助道:“有甚么话,王大人但说无妨,嗯……君上虽然没提王大人你的职务,但我与唐副宣抚商量过,一会我们再去跟陈同知说一声,就由王大人暂任宣抚参事兼开封府知府,由徐大人继续担任开封府府尹。”
  王时雍明白,李助和唐恪这么决定,主要是为了求稳——在李衍和梁山大军到来之前,稳定大于一切。这么说吧,只要在李衍和梁山大军到来之前,汴梁城中不发生大的纰漏,使汴梁城得而复失,自李助以下,就全都立了大功。
  可虽说知道李助和唐恪是为了维稳才重用他的,可王时雍还是非常高兴。
  因为,这意味着,他王时雍是汴梁城中的四把手,仍大权在握,关键是,他可以利用这个权力,在李衍和梁山大军到来之前,多立些功,进而在新朝谋一个好差使。
  所以,得了李助的话,王时雍在放心和欣喜的同时,建议道:“城东宣抚司太小了,位置又偏,宣相不如考虑将宣抚司搬到都堂去?”
  都堂是宰相退朝后办公之处。
  李助自知,水泊梁山文有闻焕章、赵鼎,武有许贯忠、朱武,还有王伦、萧嘉穗、陈康伯、刘锜、岳飞、韩世忠、吴玠等等一大批后备能臣,他虽然也受李衍器重,却肯定是成为不了宰执之臣的,所以,对于王时雍的提议,李助有些迟疑!
  王时雍见此,道:“宣相,此时万不可拘泥啊,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咱们若是不入驻都堂,怎么能掌管汴梁城?”
  得王时雍这么一提醒,李助恍然大悟,然后道:“好,就将宣抚司搬到都堂去。”
  ……
第六百四十六章
改朝换代的前奏
  ……
  听说李助等人要将宣抚司搬到都堂来,那些搞了半辈子政治的人,怎么会不明白,这是改朝换代的前奏?
  以孙傅为首的还忠于赵宋的大臣们义愤填膺!
  然并卵——
  这毫无用处。
  王时雍已经请李助以宣抚司的名义颁发告书:虽致仕但在京及宫观人、僧道、耆老、军民,于明日午日,赴宣德集议。考虑到人多混杂,无以分别,将文武百官及致仕在京宫观人并分拨赴秘书省、僧道赴宣德门外西关亭、军员赴大晟府集议,各令知悉。
  秘书省是宋朝廷主管馆阁藏书的部门,位于宣德门外右南廊,正对着右掖门。大晟府是宋朝廷掌管音乐的部门,在御街西侧,景灵西宫南边。
  次日天一亮,陆陆续续就有官员来秘书省报到,有军人去大晟府集合,有僧人道士前往宣德门西朵楼,有士庶百姓前往宣德门东朵楼。
  虽然宣抚司的告书上并没有说,集议何事,但大部分人其实都已经猜到,必是议改朝换代之事。
  等百官基本到齐,王时雍下令关闭秘书省大门,令范琼派兵在门外守卫,任何人不得外出。
  这时,王时雍、徐秉哲等已经归附水泊梁山的官员走入都堂,然后由王时雍当众宣布道:“赵宋已亡,天下无主,以德论,辽东王,尊名李衍,力取燕云十六州,只因不忍汉人自相残杀教胡人渔翁得利,遂将燕云十六州尽数送给赵宋,然赵宋无德亦无能,不仅尽失燕云十六州,还失了祖宗打下的黄河以北之大片疆土,更被金人所废,令汉人蒙羞,不配人主,而我主辽东王,文治武功,皆冠盖天下,实为汉人脊梁,必能外拒强敌护汉人百姓不受侵扰,内治天下令汉人百姓安居乐业,当取赵氏而代之,为天下之主……”
  不管是谁,如今都得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李衍取代赵氏成为天下之主是最合适的。
  只有那些,或被儒家思想洗了大脑,或是真是受了赵氏大恩的人,才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总而言之,当王时雍宣布:“愿意拥立我主辽东王建立新朝的,请签下自己的职位与姓名。”并最先签下他自己的名字之后,数百官员纷纷上前,在一张白纸上写上自己的职位与姓名。
  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有不少人是含泪签下其名的。
  很显然,这些人对宋朝还有些留念或是惋惜。
  然而,有可能是出于害怕,有可能是出于畏惧,有可能是出于为了大义,有可能是为其家族、家人考虑,有可能是为他们自己的前途考虑,尽管他们为宋朝哭泣,但他们还是愿意为亲朝效力、愿意为李衍效力。
  当然,家贫出孝子,国难显忠臣,也有一些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
  孙傅道:“主上出辱,太子横死,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大宋亡矣,我护卫太子不力,当以死从太子,请禀报辽东王,孙傅不能为他效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17/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