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6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4/721

  要不是,李乾顺的奶奶大梁太后和母亲小梁太后将西夏的底子掏空了,要不是完颜阿骨打和李衍这两个更圣明的人杰横空出世,要不是李乾顺更多的是一个守城之君不是一个开国帝王,说不准这天下就被李乾顺给统一了。
  只可惜——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如果!
  如今,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博弈,大中和大金的实力和底蕴明显要远远强过西夏。
  如此一来,西夏若是还想存留于世,那就必须要委曲求全,那就必须要灵活应对。
  所以,李乾顺抓住了西夏唯一存留的生机,果断与大中结盟,暂时避免了战火落到西夏的头上,给西夏留了一些喘息之机。
  只不过,这委曲求全,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让李乾顺没有料到的是,李衍竟然连一个女儿,甚至是连一个女儿的名义,都舍不得,哪怕他用西夏的皇后之位去换。
  李乾顺不愧为当世明主,能伸能屈,既然你舍不得大中的公主,那我就给你我大夏的公主,只要你能暂时放过我,让我可以安心坐山观虎斗。
  可让李乾顺又没想到的是,李衍竟然要梁仙仙和梁诗诗这两个让李乾顺犹豫不定的女人!
  李乾顺连自己视如己出的李清露都舍得,自然不会舍不得两个跟他没甚么感情的表妹。
  可问题是,将与西夏有血海深仇的梁仙仙和梁诗诗嫁到大中去嫁到李衍身边,会不会起到相反的结果,也就是反而害了西夏?
  这才是让李乾顺最为担心的。
  见哥哥迟疑不定,李察哥主动说道:“将清露一并嫁过去吧,让清露看着她们点,不教她们有机会害大夏。”
  李乾顺悠悠地说道:“清露天性纯良,怎么可能是她们两个的对手,她们两个,聪慧、隐忍又狠辣,简直就是祖母和母亲再世,如果不是早早的就发现了她们的天性,我能不给她们找婆家将她们嫁了嘛,不成想,留来留去,却留成了祸害。”
  李察哥听罢,眼中凶光一闪,道:“要不然,我派人处死她们,然后告诉中主,她们暴病而亡?”
  李乾顺道:“如果是在中主点她们的名字之前,这么做自然没有问题,可是现在,中主已经点名要她们了,再这么做,无疑会引起中主的反感,也许会因此给大夏带来灭顶之灾也不一定,再有,中主之所以要纳她们,就是因为中主不想低咱们一辈,落下话柄,没了她们,也没法解决这一难题。”
  你道李衍为甚么要纳梁仙仙和梁诗诗而对李清露模棱两可,其实就是因为辈分问题。
  别以为这是一件小事。
  事实上,在这个时代,这是一个很严重的政治问题。
  这么说吧,李衍虽然不愿意当李乾顺的岳父,但也不能让李乾顺和李察哥当自己的岳父,这是国家的尊严,容不得李衍和大中的文武百官不小心。
  其实——
  梁仙仙和梁诗诗也不是大中好的选择。
  原本,赵鼎等人其实是想谋李乾顺的姑姑或是姨娘的。
  可西夏皇族和宗族实在是太单薄了,根本就没有比梁仙仙和梁诗诗更合适的。
  没有办法,大中才点梁仙仙和梁诗诗的名。
  李察哥长叹一声,道:“咱们皇族若是不这么人丁这么稀少就好了!”
  李乾顺趁机劝道:“你再纳些妃嫔吧,没准能再生个一儿半女。”
  李察哥道:“纳再多,也没用,我那次受伤了之后,就……反正,我此生恐怕就只有清露这一个女儿了,还是你跟仁孝、仁友多纳一些妃嫔吧。”
  这是李察哥永远的痛,李乾顺虽然想让李察哥再纳些妃嫔再试试,可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慢慢劝。
  所以,见李察哥无意,李乾顺转移话题道:“中主对于这次结盟还是很有诚意的,所提的条件都不过分,咱们不能因为两个女人,就放弃这次结盟,所以,我想还是将梁仙仙和梁诗诗送过去吧。”
  的确。
  李衍对目前的天下大势有着极为清晰的认识。
  在李衍的规划当中,当前第一敌人是金人,当前最重要的是收复燕云。
  所以,不将金人赶出长城以北,李衍绝不会跟金人善罢甘休。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李衍可以暂时放过南宋,也可以用西夏并不感到为难的条件与西夏结盟。
  反正,这些全都是暂时的。
  李察哥道:“我也是这么认为的,只是……此二女的确不可不妨,她们长得太漂亮了,我真怕中主禁不住她们的诱惑!”
  李乾顺道:“中主乃天下枭雄,岂能被两个女子左右,且中主好女色喜欢收集天下美女于后宫之中天下皆知,她们虽然有倾国倾城之貌,怕也未必能敌得过中主的后宫佳丽三千。”
  李察哥道:“理是这么个理,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祖母和母亲可是执掌了咱们大夏三十几年,若非有她们乱政,咱们大夏如今又怎会如此被动?”
  李乾顺听罢,沉默了一会,然后说道:“那就叫清露一并嫁过去吧,再从全国范围内挑十个聪慧且忠诚于大夏的美女陪嫁过去,让她们帮清露对抗梁仙仙和梁诗诗。”
  ……
第七百五十三章
诚意满满
  ……
  八月。
  当黄橙橙的玉米棒子从试验田里收起来,李衍的心终于完全落地了!
  玉米在中国移植成功了!
  李衍重赏了所有的农研人员。
  不仅如此,在交通部、教育部、卫生部之后,李衍又成立了农业部,并且重点成立了农研所,致力改良现有的一切农作物,而且李衍要亲自抓此事。
  其实——
  起初,李衍将交通部、教育部、卫生部、农业部将传统的六部当中分离出来,只是想显示自己对这些部门的重视。
  可在不少政治敏感的人看来,李衍这是准备改制。
  政治敏感度最高的闻焕章、赵鼎等人,在第一时间求见李衍,聊了此事。
  这一聊之后,李衍才真正动了改制的念头。
  目前,大中的地盘已经不小了。
  关键是很分散。
  而且,目前的交通和通讯又比较落后。
  因此,管理起来难度很大。
  所以,要想管理好这个庞大的地盘,必须要从制度上下手。
  李衍与手下大臣反复聊过了之后,又从传统六部当中分出了一些部门。
  例如:
  李衍打破了几千年的常规,专门成立了一个商务部,主管国内外贸易,并将该部交给中书门下直管。
  李衍专门成立了发展改革部,负责国家发展改革,也隶属于中书门下。
  李衍将税务从地方权力中划了出来,单独成立了一个税务总局,归三司管理。
  李衍将海关从地方权力中划了出来,单独成立了一个海关总署,归三司管理。
  李衍专门成立了监察部,归御史台管理。
  李衍专门成立了审计署,归御史台管理。
  李衍正式成立了科学技术部,大力发展科技——科学技术部名义上虽然隶属于工部,不过也是由李衍亲自抓管的。
  等等……
  这次改制,李衍主要就是根据后世他所知道的一些部门,对中央的权力进行细化,将传统的六部拆开,变成了十几个部,让它们相互制衡,相互监督,免得一方独大,同时将地方上的财权收了上来,并增加督查部门的权力,使其权力仅次于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成为大中名副其实的第四大权力部门。
  说穿了,李衍就是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增加国家的凝聚力。
  因为这次改制李衍并没有动宰执们的权力,甚至还增加了他们的权力,这使得宰执们干劲十足,不断帮李衍完善李衍所制定的框架。
  时间就在大中进行改制的过程当中慢慢过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北线的战场形势似乎出现了微妙的平衡——东路军,岳飞在数月之内尝试了很多次,也没能攻下拥有众多险关并且由当世第一名将完颜斜也亲自驻守的燕京。西路军,刘锜和韩世忠在攻下朔州和应州之后,金军改变了战术,他们仗着拥有当世第一骑兵,从不跟中军正面对抗,只是不停的在左右骚扰,换而言之就是,打得过,金骑就打,打不过,金骑就跑,而朔北平原又是一马平川,大大有利于金骑的这种战术,因此,西线目前也没有太大的进展。
  到了九月底,西夏的送亲队伍将西夏的银川公主、西平公主(梁仙仙)、会宁公主(梁诗诗)送到了东京汴梁。
  大中朝廷为李衍与李清露、梁仙仙、梁诗诗举办了一场很隆重的纳妃典礼。
  与此同时,中夏也开始履行中夏同盟。
  同盟条约大致如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4/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