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6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4/721

  ……
  趁着南宋小朝廷好不容易才求来的喘息机会,范致虚想将西部各路兵马聚集到一起,组建一支由节制司直接指挥的大兵团,以便将来与中军决战。
  因此,范致虚便下令让各路经略安抚发兵,在耀州一带集结。
  但是,各路经略安抚司并不积极服从范致虚的命令,各自都只抽调出一小部分人马前去耀州。
  宋军勉强完成了集结之后,曲端又开始要挟范致虚。
  那时,朝廷根本不考虑曲端的实际实力,仍任命已经毫无威望的范致虚代理陕西制置使,而任命曲端为节制司下属的都统制。
  曲端对此忿忿不平,于是借口自己已经向朝廷递交了辞职报告不便指挥作战,而不听范致虚的命令。
  范致虚急得没有办法,索性宣布解除曲端节制司都统制之职。
  曲端见范致虚不受要挟,反而来了硬的,有些后悔丢了兵权,最后只好忍气吞声,写信给范致虚,说自己已经改变主意,现已经到了耀州,在军前效力。
  范致虚无奈,只好撤销了曲端的免职命。
  不料,曲端重握兵柄之后,就又不听范致虚的话了。
  不仅如此,曲端还用武力轰走了范致虚,赶跑了原河东经制使、知凤翔府。
  接着,曲端又派兵袭击叛将史斌,自己则领兵进攻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张宗领导的义军。
  史斌很快被曲端击败,张宗也被曲端所杀,两人的部曲也被曲端收编。
  由于曲端不择手段地扩充自己的势力,泾原军自然雄居诸路宋军之上,西部现有顺口溜称赞曲端:“有文有武是曲大。”
  曲端也就成了西部地区实际上的掌控者。
  也就在这时,张浚入蜀正式敲定了。
  与最早张浚提出来的帮赵构留条后路不同,这时的张浚已经提出了具体的主张,那就是:西部的战略地位很重要,它不仅是南宋重要的兵源基地,而且可以直接威胁河东和中原地区,南宋如果能确保江淮和西部地区,那就形成了夹击中原的态势,在战略上可保主动。
  另外,在张浚经营川陕的构想当中,将来南宋可以定都兴元府(后世陕西汉中)。
  客气地说,这是一种“偏霸”构想。
  不客气地说,这仍是一种“偏安”构想。
  不过,不管是偏霸,还是偏安,经张浚这么一提出来,南宋大臣商议过后,大多数人都认为张浚说得很有道理。
  于是乎,张浚经过充分准备之后,便率领新组建的川陕宣抚处置司的一班人马,从临安起程,向川陕地区进发了。
  不久之后,张浚一行便抵达兴元府。
  在兴元府,张浚主持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讨论军队统一指挥的问题。
  会上,天章阁待制知同州唐重,进言道:“西部现有的五路经略安抚司所部,指挥不统一,将士关系不融洽,不宜强自聚集到一起举行大会战,如果勉强,若有不利,则五路俱失,还不如暂时屯驻利、阆、兴、洋州,加强四川防务,以稳固根基,敌军如果来犯,则传檄五路之兵来援,这样,即使万一不胜,也不至大败。”
  张浚新进气锐,哪能听从唐重的保守建议?
  不仅如此,张浚还对唐重还十分反感!
  这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因为范致虚不只一次想让唐重取他自己而代之。
  换而言之,唐重是张浚潜在的竞争对手。
  唐重看出来了张浚讨厌他,只能主动请求去驻守金州,远离西部的核心区域。
  张浚在汉中实地查看了一番之后,给赵构上奏章,请赵构来“巡幸”兴元府。
  张浚的这封奏章是这么写的:
  窃见汉中实天下形势之地,臣顷侍帷幄,亲闻玉音,谓号令中原必基于此。臣所以不惮万里,捐躯自效,虚几奉承圣意之万一。谨于兴元理财积粟,以待巡幸,愿陛下銮舆早为西行之谋。前控六路之师,后据两川之栗,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天下大势斯可定矣!
  从张浚的这封奏章上不难看出张浚的意图,那就是请赵构来西部地区定都。
  雄心勃勃的张浚,很快便率领幕僚到达秦州,将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设在这里。
  张浚到秦州不久,便承制筑坛拜将,任命曲端为威武大将军、宣州观察使、川陕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知渭州。
  此前,张浚对曲端有恩。
  当初曲端用武力驱逐范致虚时,南宋小朝廷十分震惊,甚至怀疑曲端有反叛的意图,于是任命曲端为御营使司的提举官,想以此为借口将曲端调到江南。
  曲端自然不愿意,也不敢离开陕西。
  这样一来,情况更糟。
  南宋小朝廷的群臣议论纷纷,都说曲端必反无疑。
  当时,张浚在这件事上很冷静,他以全家人的性命作保,担保曲端不会反叛朝廷。
  因为张浚以全家人的性命担保,南宋小朝廷才撤销了调曲端到江南赴职的命令。
  曲端因此对张浚十分感激。
  张浚在秦州开府之后,将曲端视为主要的军事支柱,而曲端也一改其恃才难制的毛病,积极支持张浚,服从张浚的指挥。
  由于有曲端的支持,张浚在短时间内,便改变了西部宋军互结仇怨、不肯相互支持的混乱状态,并将西部的军队聚集到了一起,西部的军队真正开始了统一指挥。
  得知这一消息,岳飞、吴玠等人不忧反喜!
  他们最怕的就是西军分散在各个险地坚守,因为如果是这样,那他们想打下西部,尤其是易守难攻的蜀地,可就费劲了。
  而对大中最有利的莫过于宋军肯直接决战,这样一来,才有可能一战而攻下西部地区,最不济也能一举收复很多地区,前进一大步。
  感觉西部地区的情况摸得差不多了,该布置的,也都布置了,岳飞立即起身回东线去了,为即将到来的伐宋,做最后的准备。
  大统三年六月,岳飞向李衍密报:御营都统制及枢密使王渊,在镇江聚敛钱财,搜刮民脂民膏,搞得当地民众怨声载道,并且,镇江的防御松懈,突然袭击,可一战而下镇江。
  李衍明白,岳飞这是准备好伐宋了,并且想要动手了。
  有道是,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所以,李衍很快就以“南宋拖欠岁贡数月未给”,以及“《大统和议》已经签署了近两年时间,在南宋内部仍是战乱不断民众苦不堪言,无数江南人死于战火之中”为由,宣布:吊民伐罪。
  李衍这个宣布一出,中军在东线和西线同时发起进攻,伐宋正式开始……
  ……
第七百八十九章
朕会为他改名为李构
  ……
  中军说战就战,打了毫无准备的南宋小朝廷一个措手不及!
  赵构赶紧一边命令最前线的王渊带军抵抗,一边给杜充、张俊、刘光世等人下命让他们分守各个要害地区,一边给李衍写信求饶。
  赵构给李衍写的这封信,不敢用“大宋皇帝”做信的抬头,而是用“宋康王构致书大中皇帝伯父”做信的抬头。
  这封可能是出自于秦桧之手的信,写得那叫一个诚恳。
  这封信上说:“古之有国家而迫于危亡者,不过守与奔而已,今以守则无人,以奔则无地,四海皆伯父之土。”
  赵构的意思是:“伯父您攻打我,我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死守,一个是逃跑,我现在要死守没人能守,要逃跑又没地儿能逃,就连四海都是伯父您的。”
  接着说:“所以然惟冀伯父之见哀也。”
  意思是:“我唯一的希望就寄托在伯父您大发慈悲上了,伯父您就可怜可怜我,求您别再攻打我了。”
  然后说:“故前者连奉书,愿削去旧号是天地之间,皆大中之国,且尊无二上,亦何必劳师远涉而后快哉。”
  意思是:“我以前几次给伯父您写信,表示我愿意削去旧号,不做宋朝皇帝,而由伯父您来给我册封,宋做大中的藩属国,这样,天地之间只有您大中一国,多好啊。”
  之后说:“仗望伯父,恢宏远之图,念孤危之国,回师偃甲,赐以余年。”
  意思是:“伯父您就发发慈悲,可怜可怜我,让我能够苟延残喘,您班师北还吧。”
  最后,赵构还表示,他并不是诚心要拖欠岁币,而是南宋现在实在是太穷了,不过,虽说如此,只要中军肯班师回朝,他也愿意立即奉上十倍岁币,以充今年迟纳岁币的罚款。
  李衍看过这封言辞恳切的求情信之后,将这封信拿给韦贤妃、刑秉懿等人看,并对韦贤妃说道:“你生了一个好儿子,当真是能伸能屈,不失为是一时人杰。”
  韦贤妃看完赵构亲笔所写的求情信、听完李衍对赵构的赞美之言后,沉默不语!
  一旁的刑秉懿等人亦是如此。
  虽然韦贤妃、刑秉懿等人皆是深宫之中的女人,不太谙世事,但她们也明白,李衍这次伐宋,是动了真格的,并不是赵构写一封求情信说一些软话或是她们为赵构、为南宋求求情,李衍就会收兵的。
  再者说,今时已不同于往日,别说韦贤妃、田春罗、姜醉媚,就连刑秉懿,都已为李衍生下了一子,而且她们的家人中都有人在大中朝为官,像刑秉懿家就有近十人在大中朝为官,刑家的好几个女人是李衍的妃嫔,换而言之,她们已经跟李衍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成了李衍名副其实的妃嫔,这种情况下,她们哪还能为前夫、为前夫的小朝廷进言,甚至可以说她们避嫌都还来不及。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4/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