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63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35/721

  最后,只有韦贤妃“噗通”一声跪在了李衍身前,然后重重的给李衍磕了三个响头,道:“求官家将来留构儿一命!”
  李衍听罢,将韦贤妃扶起,道:“爱妃放心,朕不会要他的命的,将他捉回来了之后,朕会为他改名为李构,然后好好养着他,朕会让他好好看看,他与朕之间的差距,不只是他,将来朕还会将赵佶、赵桓、耶律延禧全都救回来,还会将完颜吴乞买捉回来,让他们看着,朕是怎么成为千古一帝的!”
  听李衍这么说,韦贤妃也就放心了。
  在韦贤妃心中,赵构是无论如何也斗不过李衍的,早晚会被李衍所击败,到那时,只要李衍能留赵构一命就行。
  李摸了摸韦贤妃给自己生的儿子也就是李谓的脑袋,说道:“谓儿,你想不想见你哥哥?”
  李谓奶声奶气地说道:“想!谓儿好想快点见到哥哥!”
  李衍听言,“哈哈”一笑,道:“好,父皇一定尽快帮你实现这个愿望!”
  ……
  在岳飞在东线发起进攻的同时,吴玠在西线也发起了进攻。
  吴玠命令张宪和王彦分别兵出陕州和同州。
  张宪和王彦于是各率五万大军进入关中平原,以长安为据点,进攻环庆。
  张宪以杨从义为先锋,王彦以李彦琪(李彦仙之弟)为先锋官,二人分别攻打邠州和宜禄。
  宋军在曲端的指挥下,也摆开阵势,在邠州、宜禄一线与中军接战。
  双方在彭原店打响了第一战。
  彭原店这个地方的地形对宋军十分有利。
  宋军占据了高原必胜之地,乘高而阵,居高临下,中军则必须要仰攻宋军。
  战斗一打响,杨从义就率领中军以死相斗。
  一场硬仗下来,尽管杨从义最后甚至亲自带兵冲锋,可仍是败给了占据绝对地利之势的宋军。
  可以说,中军在西线,是出师不利。
  张宪得知此事了之后,派郭进率领一万大军增援杨从义,并给杨从义和郭进下了死令:必须攻克彭原店。
  恰在这时,曲端不知因何原因而突然传令退军,并带着其部人马立即从宜禄后退。
  杨从义探知此事了之后,跟郭进一商量,然后由郭进迂回宜禄包围宋军前线部队。
  结果,宋军前线部队遭到了中军迂回包抄,部队伤亡很大,前线主将杨晟战死,残部溃围而走。
  曲端此举遭到了不少宋将的声讨。
  张浚原打算在军事上倚靠曲端,但曲端的恶劣表现却使张浚感到寒心,进而张浚对惯喜以下犯上、恃才傲物的曲端产生了极大的反感。
  与此同时,得知中军在东线也发起进攻了的张浚,又突发异想,拟在陕西组织一次大会战,以牵制中军,使其东线不能全力南侵危胁南宋小朝廷。
  张浚不切实际、急躁锐迸的设想遭到了普遍的反对。
  叙州通判王赏向张浚献上《养威》、《持重》二策,规劝张浚不要轻举妄动。
  张浚付之一笑,不加采纳。
  张浚召开军事会议,征求诸将对会战的意见。
  曲端道:“平原之地,有利于敌军冲锋,不利于我军展开攻势,并且,中国修养已久,锐气正盛,我军很难与之争锋,我军应训兵秣马,保住现有疆土,然后以蜀中为基慢慢壮大,十年之后,方可谈论会战之事。”
  唐重随后道:“高山峻谷,有利于我军布阵设防。敌军虽然骁勇,有重甲铁骑,但却不能在山地冲锋。我们依托嵯峨之险,扼守关辅之地,纵然敌军重兵来犯,要想争夺此土,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唐重所说的“关辅”,就是关中平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八百里秦川”,它东濒滚滚黄河,南依巍巍秦岭,北有梁山、黄龙山、尧山、嵯峨山、九嵕山、岐山、千山、陇山等组成的北山山系。
  唐重所说的“嵯峨”,并非专指嵯峨山,而是泛指北山山系。
  宋军骑兵不如中军,在狭长的关中平原作战,确实难以与中军铁骑抗衡。
  但是,只要扼守北山,宋军就完全可以居高临下地控制关中平原。
  中军几次攻陷长安都不敢久留,就是因为担心宋军由北山南下随时随地截断中军后路或分割包围中军的缘故。
  因此,唐重“依托嵯峨之险,扼守关辅之地”的意见是极有见地的。
  然而,川陕宣抚处置使司的大部分文官幕僚却认为,曲端的意见过于迂缓,而唐重的意见又过于怯懦。
  唐重据理力争,坚决反对在近期与中军会战。
  张浚不由急了眼,厉声喝断唐重的话,说:“我难道不知道这些?我是看到现在东南局势危急,才不得不举行会战的!”
  最后,军事会议不欢而散。
  会后,张浚找来唐重,重申自己举行会战的意图,说:“中军现在进犯江南,假如发生了意外之事,那我们就将成为大宋的罪人,在这种局势下,我们应该传檄举兵,牵制中原地区的中军,使其不敢南下。”
  唐重不敢强拧张浚的意见,但他知道张浚在离开临安之时,赵构曾叮嘱过张浚:“西部士马凋弊,看形势非五年之后不可大举。”
  于是,唐重抬出赵构来劝阻张浚,说:“相公不记得临行时天子的话了吗?西部军队非五年训练不可。”
  可张浚仍固执己见,反驳说:“凡事不可拘泥,万一中军攻到临安,变生不测,咱们大宋该怎么办?那时,唯有统一的西部才是大宋的复兴之地!”
  唐重听言,无言以对。
  而由于曲端始终坚持自己的意见,坚决反对举行会战,张浚便逼迫曲端交出了兵权,将曲端留在川陕宣抚处置使司任参谋。
  过了一些日子,有人向张浚进谗言,说曲端的坏话,勾起了张浚的疑心。
  于是,张浚清算曲端在彭原店之战中不出兵接应前军的罪责,将曲端贬官,安置阶州闲居。
  不久,张浚再贬曲端为海州团练副使,安置万州闲居。
  与此同时,张浚对泾原军的高级军官进行整肃,将泾原军抓在了他自己的手中。
  在陕西举行大会战的事最后便由张浚一人定了下来。
  ……
第七百九十章
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
  赵构逃到临安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尤其是中宋签署了《大统和议》之后的这一年半时间里,可以说是赵构此生最幸福的一段时光。
  之前在东京汴梁城里的时候,赵构虽然贵为康王,但因为他母亲韦贤妃不受赵佶所喜欢,他每日都必须得夹着尾巴过日,可以说是谨小慎微,自然没有快乐可言。
  后来,金人打过来了,赵构侥幸出逃,可又颠沛流离,朝不保夕。
  如今,不少人都在污蔑赵构,说他“衔命出和,已作潜身之计;提兵入卫,反为护己之资。”
  也就是说赵构,是算好了金人杀过来汴梁城必定会被攻破,然后找机会逃出汴梁城的,之后聚天下之兵,不救他的父兄,反而用那数十万兵马保护他自己。
  这当然是对赵构的污蔑。
  当时才十九岁的赵构,如果有能预料金人杀过来汴梁城必破的惊人预见能力,南宋如今也不至于落到了这般田地。
  再说赵构聚天下之兵,不救他的父兄,反而用那数十万兵马保护他自己。
  当初,赵构手上是有十几万兵马,可那些兵马与金军相比实力太过悬殊了,关键是,很多都不听他指派,这让他怎么提军去勤王?
  当然了,在那之后的一切抉择都是赵构自己做的,包括见死不求他的父兄、他的族人,包括眼睁睁的看着他的母亲和妃嫔以及他们赵家的所有女人沦为李衍的玩物。
  在那段颠沛流离的时期,赵构亲眼目睹了田园的荒芜、百姓的涂炭,可以说是看惯了人世间的疾苦。
  好不容易到了锦绣江南,已经突破了伦理道德约束的赵构,自然是要好好休息休息的。
  赵构任命汪伯彦和黄潜善两人为宰相,让这对臭味相投的奸臣主持朝政,他还得意洋洋地说:“伯彦和潜善做左右相,朕从此无忧矣。”
  赵构感叹自己漂泊了这么多年,心想现在终于可以安顿下来享受一下了,于是就在临安过起了安逸的生活。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不成想,这才一年多,中军就打过江来!
  赵构不想跟中军打仗,所以,他忍辱负重求李衍让中军班师回朝。
  可李衍的心竟然是铁石做的,毫不理会他们之间的伯侄甚至是父子亲情,竟毫无退兵之意!
  被逼无奈,赵构也只能让前线军队全力抵御中军的入侵。
  与此同时,赵构开始做下一步的打算。
  首先,问责,必须问责!
  赵构这个皇帝是没有错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35/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