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7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2/721

  可当时中军在打下东喀喇汗王朝不久,就撤了回去。
  加上,当时东喀喇汗王朝与塞尔柱王朝中间还隔着一个西喀喇汗王朝。
  双方这才没有打起来。
  如今,有西喀喇汗王朝做引子和提供战场,桑贾尔决定,必须得给大中点颜色看看,让大中知道知道谁才是中亚之主!
  所以,桑贾尔以苏丹的名义号召保卫穆宗教,呼罗珊、西吉斯坦、伽兹纳,马赞兰德和古尔的国王们全都带兵加入。
  最终,桑贾尔集中了十万多骑兵,大举渡过阿姆河,要与远征军一战……
  ……
第八百七十七章
世界大战(一)
  ……
  塞尔柱突厥人的苏丹桑贾尔集中了十万多骑兵大举渡过阿姆河的时候,远征军正在讨伐葛逻禄。
  葛逻禄,亦称葛罗禄,卡尔鲁克等,是中亚一个操突厥语的游牧部落,它实际上是铁勒人诸部之一。
  葛逻禄人最早游牧于阿尔泰山南部(即后世新疆北部的草原),后来迁徙至锡尔河流域、七河流域、伊犁河河谷与费尔干纳盆地,苏坎特、白水胡城、怛罗斯成为了他们的活动中心,另有一部分分布在伽色尼、巴尔赫与吐火罗斯坦地区。
  突厥汗国兴起以后,葛逻禄属突厥汗国。
  薛延陀汗国崛起以后,葛逻禄属薛延陀汗国。
  唐朝将领高侃伐车鼻部,葛逻禄归属于唐。
  唐安西节度使高仙芝领安西都护府二万汉军,外加盟军拔汗那以及葛逻禄部一万人与阿拔斯王朝(即黑衣大食)呼罗珊总督艾布·穆斯林调集的三万阿拉伯骑兵会战于怛罗斯,结果,葛逻禄人临阵倒戈勾结阿拉伯人阵后偷袭唐军,致使唐军战败。
  后来,唐朝发生安史之乱,西域唐军部分被调入内地平叛,剩余唐军仍然坚守西域数十年,最后因为得不到中原王朝的支持,唐朝失去西域,而靠着见风使舵以及说翻脸就翻脸的婊子性格,葛逻禄逐渐强盛了起来,然后逐渐取代突骑施占有楚河流域西突厥故地,其中包括著名的碎叶城、怛逻斯城。
  唐朝失去西域之后,漠北、西域的形势大致是:漠北、天山以北是回鹘汗国;维吾尔人的西北是黠戛斯人;黠戛斯人西南是葛逻禄人;葛逻禄人南是吐蕃人;葛逻禄人西南是入居中亚的阿拉伯人。他们之间有战争也有经济和文化交往。
  慢慢的,葛逻禄人和西迁部分的回鹘人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葛逻禄人为喀喇汗王朝的强盛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后,葛逻禄人活动区域成为喀喇汗王朝的半自治地区,享有一部分自治权。
  葛逻禄人生性狡诈、无信、反复无常,等大中攻打东喀喇汗王朝时,葛逻禄人二话不说就联合康里倒戈帮大中灭掉了东喀喇汗王朝,然后投靠了大中,算是为大中西征立过功。
  可当葛逻禄人发现,大中似乎并不想长时间占据东喀喇汗王朝的地盘之后,他们的心思又活络了起来,竟然又联合康里大肆侵吞属于大中的原东喀喇汗王朝的疆土。
  葛逻禄人如此反复,将李衍彻底激怒了!
  因此,一向不喜欢搞灭族的李衍,第一次动了彻底灭了葛逻禄人的念头。
  所以,远征军一到中亚,就直奔葛逻禄杀去。
  远征军的强悍战力,怎么可能是葛逻禄人敌得过的?
  因此,远征军对葛逻禄人可以说是一路碾压,很快就打到了葛逻禄人的中心活动区域怛罗斯。
  可就在远征军即将要灭掉葛逻禄的时候,桑贾尔所率领的十多万突厥骑兵却突然杀到。
  远征军对此准备得不太充分,因此,在最开始的时候,被突厥骑兵杀得节节败退。
  关键是,狡猾的葛逻禄人又看准时机,倾国反击。
  这是远征军两次西征以来,最危险的一次。
  后来,要不是岳飞胆大又经验丰富冒险亲率中军迎战,不可能打退葛逻禄人和突厥骑兵的前后夹击,稳住战线。
  葛逻禄人和突厥骑兵退走之时,岳飞并没有乘胜追击。
  首先,之前的战斗,让远征军损失不小,因此,远征军必须要好好休整一下,才能再战。
  其次,也是最关键的,现在事情已经超过了岳飞等人的控制,打与不打,已经不是岳飞他们说得算的了——岳飞他们从捉到的俘虏那里审出来,此战的最高总指挥是塞尔柱突厥人的苏丹桑贾尔,所谓,人的名,树的影,塞尔柱突厥人在中亚、西亚建立的塞尔柱王朝,曾征服了伊世界,他们的苏丹号为“东方和西方之王”,几十年前,在曼齐克特曾大败拜占廷军,俘获拜占廷皇帝罗曼努斯四世,拜占廷所属小亚细亚大部分地区尽归其手,这样的大王朝,几乎是等同于大中王朝的存在,跟这种量级的王朝开战,哪是岳飞他们这些人敢决定的?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桑贾尔还不是以塞尔柱王朝的苏丹的身份跟大中开战,他说穆宗教遇上了灾难,他以保卫穆宗教的名义召集圣战,也就是说,大中这次的对手是整个伊世界,这场战争如果打起来,那可就太大了,不亚于世界大战。
  不得已之下,岳飞等人在商量过后,赶紧退回到归远城,并牢牢守住别迭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瓦罕走廊及和喀喇昆仑山口等能进入大中的入口——出河西走廊以后,进入中亚的线路依天山分为北疆和南疆两线,经过这些通道,便产生了中国与中亚、南亚、小亚细亚、乃至欧洲的交流,而北路西端有阿拉山口和伊犁河道等(早在远征军第一次西征的时候,这些同道就已经在中军的控制之下了,后来大中特意让吴玠派遣西军驻守这些同道),在南路西端则有别迭里山口、乌孜别里山口、瓦罕走廊及和喀喇昆仑山口等,当初在远征军打下东喀喇汗王朝的时候,这些地区也已经被中军控制了,如果中军跟伊世界开战,伊世界的联军要想进入中国,一定会选择从南路西端的这些要道进入其中,因为北疆离他们实在是太远了,所以,岳飞他们才将这些入口堵死,万一伊世界的联军杀过来,他们就果断放弃原东喀喇汗王朝的疆土,然后将伊世界的联军挡在外面。
  与此同时,岳飞他们赶紧给国内送回消息,通知朝廷有可能要发生世界大战了。
  岳飞他们的担心其实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的。
  在偷袭和有葛逻禄人相助的情况下,强大的突厥骑兵才跟远征军打了个平,让桑贾尔在震惊的同时,又对大中深深的忌惮起来——桑贾尔很怕中军会大举杀到中亚来,抢夺他们塞尔柱王朝中亚的霸主之位,废了他这个“东方和西方之王”。
  所以,被远征军击退了之后,桑贾尔立即召集了最高级别的圣战,保卫伊世界和穆宗教。
  十几天之后,岳飞的奏折送回了朝廷,到了李衍手上。
  李衍看过之后,瞳孔一缩,不禁开始犹豫起来,大中要不要打这场世界大战?
  ……
第八百七十八章
世界大战(二)
  ……
  这个时候打一场世界大战?
  李衍打心底里不愿意。
  原因嘛,有很多。
  首先,李衍已经决定停止对外扩张了——李衍觉得,大中所拥有的地盘已经足够大了,没必要去抢鞭长莫及的中亚的地盘。
  其次,中亚最大的财富就是资源,像石油、天然气,可大中现在已经有了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关键是,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大中根本用不了这么多资源,因此,大中就是发展得再快,一两百年之内,也绝不会缺资源的,而一二百年之后,大中还存不存在都不一定,所以,实在是没必要去打中亚,打也可以再等几十年。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这场仗绝对不好打——倒不是说,中亚那里的军队能打,而是这战线实在是太长了,就算大中的铁路已经铺到了定远城,手已经伸进了西域,可这西域的疆域何其大,关键是,那中亚还在西域的西边,这么长的战线,数十万军队,怎么保证补给?要知道,中军可不是蒙古军,几乎不怎么需要补给,靠着马和抢掠,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军可是非常依赖后勤补给的。
  可你要说不打这一仗吧,就这么灰溜溜的被伊世界和穆宗教的人给赶回来,大中这个当世第一帝国的脸往哪搁,关键是,这会不会让伊世界和穆宗教的人觉得大中好欺,进而蹬鼻子上脸?
  没过多久,没能下定决心的李衍,就又接到了岳飞的八百里加急奏折。
  这次,岳飞在奏折上说,塞尔柱突厥人的苏丹桑贾尔,以圣战之名要召集一百万人马与大中决战,要将大中彻底赶出中亚。
  很显然,事情大了,往李衍最不想看到的方向发展了。
  这种情况下,李衍要是退缩,势必会助长伊世界和穆宗教的气焰。
  而就在这时,李衍的不少儿子,像远在东北的李修、远在归远城的李济、远在北宁城的李诩,都用各种各样的渠道给李衍递话请求李衍出兵中亚。
  自己的儿子们这么热心出兵中亚一事,让李衍感到很是奇怪。
  因此,李衍将赵鼎、许贯忠等宰执叫来,问他们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衍问的时候,赵鼎、许贯忠等人谁都没有当众说出原因,可是,后来他们又分别求见李衍,然后跟李衍道出了实情。
  原来——
  李修、李济、李诩等人,已经看出来了,他们是得不到大中的江山的,所以,他们才想退而求其次得到分封。
  而从李衍这一系列的部署上,李修、李济、李诩等人又看出来了,李衍并没有将大中拆开的意思。
  如次一来,李修、李济、李诩等人自然就将主意打到了中亚,希望能去那里当个小国王。
  其实——
  不光李修、李济、李诩等人,就连追随他们的人,他们的亲眷,也都是这么希望的——毕竟,只有这样,这些人才有机会出头。
  除了帮李衍分析出来了李修、李济、李诩等一众皇子的想法,赵鼎、许贯忠等人也很委婉的劝李衍打下中亚,将这些皇子分封出去,并说这样才能让大中稳定。
  事实上,李衍的不少儿子,现在都有了不小的势力,如果不妥善处理,这的确是不稳定因素。
  而在赵鼎、许贯忠等人看来,堵不如疏,而且也堵不上了,所以,莫不如就将他们全都放出去,还大中一片稳定。
  虽然自己的儿子们想要的,跟李衍想给他们的,有一定的出入,因为格局所限,他们也不明白李衍所想。
  不过——
  因为李衍的儿子够多,这两者之间影响不大。
  再者说,李衍想给自己的儿子们的,也未必就是他们想要的,毕竟,在很多人看来,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而且,李衍也算是看明白了,邻居是谁,都不能彻底安稳,除非是自己人。
  当然了,自己人也不可能永远安稳,永远万无一失。
  不过话又说回来,这世上哪有永远安稳、永远万无一失的?
  但至少,如果将中亚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应该会有一段安稳时光,退一步说,在自己死前,他们应该不会打起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2/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