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逐鹿传(校对)第7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7/721

  李衍又在林冲、卞祥、山士奇、石宝、徐宁身上各看了一眼,道:“山士奇兄弟,石宝兄弟,你们回去做准备。”
  山士奇一听带他,高兴道:“是,哥哥!”
  石宝则稳重道:“好的,哥哥。”
  卞祥张了张嘴。
  李衍见状道:“此行虽然重要,但咱们梁山泊的安危更重要,我们东京之行恶了那高俅,它日若被他查到他的螟蛉之子是我等伤的,必定派大军来围剿我等,所以,家里必须留下稳重之人把守。”
  听李衍这么说,卞祥只能悻悻的把嘴闭上了!
  李衍又扭头对王伦说:“王伦兄弟,回头你将手上之事与闻军师交接一下,此次你也跟我去。”
  王伦跟中闪过一丝不情不愿!
  王伦如何不知李衍此举是消弱他在水泊梁山的影响力?
  王伦不是不能理解李衍,毕竟,现在水泊梁山的运营全都由他负责,这权力太大了,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权力将越来越大,以前没有合适的人也就罢了,如今既然有这样的人,李衍怎么可能不动他?
  可明白归明白,但王伦难免有些不舒服——虽然因为年龄比不上闻焕章、孙厚、皇甫端等人,排座他并未坐在前面,但从具体负责的事宜上,他绝对是水泊梁山的二把手,未来李衍如果搞排座,他少不了第二把交椅,假如李衍能问鼎天下,那他就是宰相!
  可惜!
  李衍削弱了他这一身份!
  脑中闪过那次险死还生,王伦暗叹了一声,然后冲李衍行礼,道:“一会我就与闻军师做交接……不知哥哥准备何日出发?”
  李衍道:“三日后……”
  就在这时,一个极为好听的声音响起:“三日后不行,三日后官人要纳妾。”
  众人定睛一看,就见刘慧娘在陈丽卿和李师师的搀扶下进入聚义厅。
  刘慧娘道:“纳我表姐和王楠妹妹一事,官人一拖再拖,前后竟拖了百日,如果等官人找到那神话之岛而归不知还要等多少日,我表姐和王楠妹妹不能这么不明不白的跟着官人,官人还是先纳了她们再出发吧。”
  李衍听言有些尴尬!
  一众头领则纷纷笑道:
  “嫂嫂此言不错,哥哥当给陈小娘子和王小娘子个名分。”
  “再急也不差这两日,哥哥还是先纳了陈小娘子和王小娘子,我等吃碗喜酒,再出发也不迟。”
  “有陈小娘子和王小娘子与哥哥冲喜,哥哥此行必将顺顺利利!”
  “……”
  ……
第九十六章
一路向东
  ……
  三日后。
  李衍纳陈丽卿和李师师入门。
  大庆三日。
  李衍一行人祭拜九天玄女,然后便出发了。
  此次与李衍一块去寻找济州岛的好汉分别是:王伦、李俊、童威、童猛、阮小七、马灵、王定六、山士奇、石宝、鲁智深、邓飞、马麟、阮小五、孟康、皇甫端、凌振、陶宗旺以及孙静、仇悆、孔厚。
  孟康、皇甫端、孔厚、凌振、陶宗旺是李衍特意带上的,此次远征什么事都有可能偶到,将这几个人带在身边,可以应付突发状况。
  而之所以带孙静和仇悆一块来,是因为李衍怕这两个家伙起幺蛾子。
  要知道,这并不是一点可能都没有的,孙静号称孙刺猬,保不齐就被他使出什么歪计来,仇悆的计谋即便不如孙静,也不会差太远,而且若单论大局观,仇悆甚至还有可能在孙静之上,最关键的是,除了李衍以外,其他人未必能这么重视他们二人,进而就有可能给他们可乘之机,然后……难以想象。
  所以,还是将孙静和仇悆带在身边安全,关键时刻,他们没准还能给李衍出点计策啥的。
  另外,李衍也想看看,能不能收服这二人。
  这并非完全不可能,别忘了,李衍手上还有一件从皇宫中带出来的大杀器。
  除了一众好汉以外,刚入李家门的陈丽卿和李师师也跟来了。
  说真心话,李衍本不想带她们的,这又不是去郊游,带她们干什么?
  而且,带上她们也会给人留下他迷恋女色的印象。
  可是……
  听李衍描绘了济州岛的美景和美食之后,真的动了心的李师师,连着给李衍吹了两宿耳边风,想李衍带上她。
  而陈丽卿尽管行动不便仍干净利索的将阮小七、马灵、王定六全都打趴在地向李衍证明她才是最合格的亲随头领。
  后来,刘慧娘也劝李衍道:“带上她们吧,一方面,她们可以照顾官人你,另一方面,她们多少也能帮到官人你,再者,不近女色,未必真豪杰,刘邦从不避讳他自己喜爱女色,反而更受手下拥戴。”
  李衍一想也是。
  你都不近女色了,你让你手下的人怎么近女色?
  而这些好汉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跟你当反贼陪你干杀头的买卖,你道是为了什么,难道真是为了所谓的义气或是替天行道?
  说穿了,还不是为了权力、金钱和美女。
  如果在这方面一点都不通情达理,早晚得出事。
  当然,要想干大事,这个尺度还是要把握的,至少该有的形式还是要走的,尽量别给人留下话柄。
  ……
  北宋初年,一个叫李垂的士人写了一篇文章,叫做《导河形胜图》。
  李垂认为,黄河河道会持续北移(从汉朝到宋朝,黄河河道确实北移了),最后会流入辽国境内,到那时契丹人便可顺流而下,黄河天堑将不能再护卫首都开封。
  数十年后,黄河下游小规模改道,向北数里,宋朝君臣受到极大的刺激,认为李垂所言是真,一旦最后黄河流入辽国,契丹水师将直接南下直扑东京……这太可怕了!于是宋朝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黄河改道工程,史称“三易回河”——基本目标就是让黄河笔直向东而非向北。
  以古代的生产力水平,想改变黄河的流向实在是太难了,加上随后是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党围绕黄河大做文章互相扯皮,导致黄河屡泛屡决。
  三易回河导致数百年来水未有如此之大,河北山东等地千里萧条杳无人烟。
  不过——
  那是后话。
  目前,还未完全沉迷于丹道的赵佶,多少还有点皇帝的样子,北宋君臣还在继续先辈留下的政策跟黄河大战。
  从目前的战况来看,赵佶君臣暂时占了上风,还在黄河上架了三山黄河浮桥,黄河被压制且承担着漕运大任。
  托赵佶君臣的福,李衍的四艘大海船从运河进入黄河一路向东驶入大海。
  不过——
  最多三年,黄河就会大爆发!
  届时,李衍想再从梁山泊直接驶入大海怕就不是这么容易了,估计那时就得靠小船倒运或者旱地行船了,必得大费周章,这也是李衍决定此行的原因之一。
  而那时河北山东两地将有无数灾民流离失所、衣不果腹,进而导致河北山东两地盗贼四起,田虎、王庆、方腊包括他们之后的高托山、张仙(张先、张万仙)、孙列、武胡、杨天王、李太子、徐进、刘大郎则相继起义,李衍怕也没有时间寻找济州岛了,这也是李衍决定此行的原因之一。
  进入渤海,李衍并未直接带着一众人等去找济州岛,而是带着他们沿着岸边一直来到了地处山东最北端的埕口镇。
  对此,所有人都一头雾水!
  可李衍丝毫不做解释。
  在埕口镇对着的海中来回走了十几遍,李衍选中一地势平坦、海滩宽广、日照充足之地。
  尔后,李衍带着一众好汉及陈丽卿和李师师下船,然后又骑马溜溜的又找了两天,李衍才选好一地。
  选好地方之后,李衍让水陆马军配合陶宗旺的工兵营将来之前他让汤隆他们打造的东西全都搬下船。
  就地取材,合一千五百多人之力,仅用了七天时间,李衍就烧制出了一大批水泥,与此同时,李衍也让人在这鸟不拉屎之地清理出了一大片空地,并让人挖通了一个能放海水进来的渠道。
  看到这,有人大概已经能猜出来了,李衍这是在建晒盐厂。
  宋代以前的海盐制造,全出于煎炼。
  煎盐耗费大量柴草,费工费力,关键是产量极低。
  其实,现在已经出现晒盐之法,只不过,受技术所限,晒盐的效果并不太好,所以煎盐仍远远多于晒盐。
  如果李衍不出现,一直到了清末,海盐各产区才会改用晒制之法,技术逐渐完善起来,那些沿海岸线架设的燃烧了几千年的烧锅煎盐设备才会成为历史的陈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7/72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