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精校校注)第1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5/177

“楚天空阔,雁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草枯沙净,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的相思一点。暮日空濠,晓烟古堑,诉不尽许多哀怨!拣尽芦花无处宿,叹何时玉关重见!嘹呖忧愁呜咽,恨江渚难留恋。请观他春昼归来,画梁双燕。”
宋江写毕,递与吴用、公孙胜看。词中之意,甚是有悲哀忧戚之思。
宋江心中郁郁不乐。当夜,吴用等设酒备肴,饮酌尽醉方休。次早天明,俱各上马,望南而行。路上行程,正值暮冬,景物凄凉。宋江于路,此心终有所感。不则一日,回到京师,屯驻军马于陈桥驿,听候圣旨。
且说先是宿太尉并赵枢密中军人马入城,宿太尉、赵枢密将宋江等功劳奏闻天子,报说宋先锋等诸将兵马班师回京,已到关外。赵枢密前来启奏天子,说宋江等诸将边庭劳苦之事。天子闻奏,大加称赞,就传圣旨,命黄门侍郎宣宋江等面君朝见,都教披挂入城。
且说宋江等众将,屯驻军马在于陈桥驿,听候宣诏入朝。黄门侍郎传旨,教宋江等众将一百八员都要本身披挂,戎装革带,顶盔挂甲,身穿锦袄,悬带金银牌面,从东华门而入,都至文德殿朝见天子,拜舞起居
(41)
,山呼万岁。
皇上看了宋江等众将英雄,尽是锦袍金带,惟有吴用、公孙胜、鲁智深、武松,身着本身服色。天子圣意大喜,乃曰:“寡人多知卿等征进劳苦,边塞用心,中伤者多,寡人甚为忧戚。”宋江再拜奏曰:“皆托圣上洪福齐天,边庭宁息。臣等众将,虽有金伤
(42)
,俱各无事。今已沙塞投降
(43)
,实陛下仁育之赐。”再拜称谢。
天子特命省院等官计议封爵。太师蔡京、枢密童贯商议奏道:“方今四边未宁,不可升迁。且加宋江为保义郎
(44)
,带御器械,正受皇城使;副先锋卢俊义加为宣武郎,带御器械,行营团练使
(45)
;吴用等三十四员加封为正将军;朱武等七十二员加封为偏将军;支给金银,赏赐三军人等。”天子准奏,仍敕与省院众官,加封爵禄,与宋江等支给赏赐。宋江等就于文德殿顿首谢恩。天子命光禄寺大设御宴。怎见的好宴?但见:
香焚宝鼎,花插金瓶。挂虾须织锦帘栊,悬翡翠销金帐幕。武英宫里,屏帏画舞鹤飞鸾;文德殿中,御座描盘龙走凤。屏开孔雀,列华筵君臣共乐;褥隐芙蓉,设御宴文武同欢。珊瑚碟仙桃异果
(46)
,玳瑁盘凤髓龙肝
(47)
。鳞鳞脍切银丝,细细茶烹玉蕊。七珍嵌箸,好似碧玉琉璃;八宝装匙,有如红丝玛瑙
(48)
。玻璃碗,满泛马乳羊羔;琥珀杯
(49)
,浅酌瑶池玉液。合殿金花翠叶,满筵锦绣绮罗。仙音院听唱新词,教坊司吹弹歌曲。几多食味烹金鼎,无限香醪泻玉壶。黄金殿上,君王亲赐紫霞杯;白玉阶前,臣子承恩沾御酒。将军边塞久劳心,今日班师朝圣主。佳人齐贺升平曲,画鼓频敲得胜回。
当日,天子亲赐御宴已罢,钦赏宋江锦袍一领,金甲一副,名马一匹;卢俊义等赏赐,尽于内府关支。宋江与众将谢恩已罢,尽出宫禁,都到西华门外,上马回营。一行众将,出的城来,直至行营安歇
(50)
,听候朝廷委用。
次日,只见公孙胜直至行营中军帐内,与宋江等众人打了稽首,便禀宋江道:“向日本师罗真人嘱付小道,已曾预禀仁兄,令小道送兄长还京师毕日,便回山中学道。今日兄长功成名遂,贫道亦难久处。就今拜别仁兄,辞了众位,即今日便归山中从师学道,侍养老母,以终天年。”
宋江见公孙胜说起前言,不敢翻悔,潸然泪下,便对公孙胜道:“我想昔日弟兄相聚,如花方开;今日弟兄分别,如花零落。吾虽不敢负汝前言,中心岂忍分别!”公孙胜道:“若是小道半途撇了仁兄,便是贫道寡情薄意。今来仁兄功成名遂,此去非贫道所趋。仁兄只得曲允
(51)
。”宋江再四挽留不住,便乃设一筵宴,令众弟兄相别。筵上举杯,众皆叹息,人人洒泪。各以金帛相赆
(52)
,公孙胜推却不受,众弟兄只顾打拴在包里。
次日,众皆相别。公孙胜穿上麻鞋,背了包裹,打个稽首,望北登程去了。宋江连日思忆,泪如雨下,郁郁不乐。有诗为证:
数年相与建奇功,斡运玄机妙莫穷。
一旦浩然思旧隐,飘然长往入山中。
时下又值正旦节相近
(53)
,诸官准备朝贺。蔡太师恐宋江人等都来朝贺,天子见之,必当重用。随即奏闻天子,降下圣旨,使人当住
(54)
,只教宋江、卢俊义两个有职人员随班朝贺,其馀出征官员,俱系白身
(55)
,恐有惊御,尽皆免礼。是日正旦,天子设朝,百官朝贺。宋江、卢俊义俱各公服,都在待漏院伺候早朝,随班行礼。天子殿上簪缨玉带,文武大臣。是日驾坐紫宸殿,受百官朝罢。宋江、卢俊义随班拜罢,于两班侍下,不能上殿。仰观殿上玉簪珠履,紫绶金章,往来称觞献寿,自天明直至午牌,方始得沾谢恩御酒。百官朝散,天子驾起。
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幞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吴用等接着。众将见宋江面带忧容,心闷不乐,都来贺节。百馀人拜罢,立于两边,宋江低首不语。吴用问道:“兄长今日朝贺天子回来,何以愁闷?”宋江叹口气道:“想我生来八字浅薄
(56)
,年命蹇滞
(57)
。破辽受了许多劳苦,今日连累众弟兄无功,我自职小官微,因此愁闷。”吴用答道:“兄长既知造化未通,何故不乐?万事分定,不必多忧!”
黑旋风李逵道:“哥哥好没寻思!当初在梁山泊里,不受一个的气,却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讨得招安了,却惹烦恼。放着兄弟们都在这里,再上梁山泊去,却不快活!”宋江大喝道:“这黑禽兽又来无礼!如今做了国家臣子,都是朝廷良臣。你这厮不省得道理,反心尚兀自未除!”李逵又应道:“哥哥不听我说,明朝有的气受哩!”众人都笑,且捧酒与宋江添寿。是日只饮到二更,各自散了。
次日,引十数骑马入城,到宿太尉、赵枢密并省院官各处贺节。往来城中,观看者甚众,就里有人对蔡京说知此事。次日,奏过天子,传旨教省院出榜禁约,于各城门上张挂:“但凡一应有出征官员将军头目,许于城外下营屯扎,听候调遣;非奉上司明文呼唤,不许擅自入城。如违,定依军令拟罪施行!”差人赍榜,径来陈桥门外张挂榜文。有人看了,径来报知宋江。宋江转添愁闷;众将得知,亦皆焦躁,尽有反心,只碍宋江一个。有诗为证:
圣主为治本无差,胡越从来自一家
(58)

何事
人行谬计
(59)
,不容忠义入京华。
且说水军头领特地来请军师吴用商议事务。吴用去到船中,见了李俊、张横、张顺、阮家三昆仲
(60)
,俱对军师说道:“朝廷失信,奸臣弄权,闭塞贤路。俺哥哥破了大辽,止得个皇城使做,又未曾升赏我等众人。如今倒出榜文来,禁约我等不许入城。我想那伙奸臣,渐渐的待要拆散我们弟兄,各调开去。今请军师自做个主张;和哥哥商量,断然不肯。就这里杀将起来,把东京劫掠一空,再回梁山泊去,只是落草倒好。”吴用道:“宋公明兄长断然不肯,你众人枉费了力。箭头不发,努折箭杆
(61)
。自古蛇无头而不行
(62)
,我如何敢自主张?这话须是哥哥肯时,方才行得;他若不肯做主张,你们要反,也反不出去。”六个水军头领见吴用不敢主张,都做声不得。
吴用回至中军寨中,来与宋江闲话,计较军情,便道:“仁兄往常千自由,百自在,众多弟兄亦皆快活。今来受了招安,为国家臣子,不想倒受拘束,不能任用。弟兄们都有怨心。”宋江听罢,失惊道:“莫不谁在你行说甚来
(63)
?”吴用道:“此是人之常情,更待多说?古人云:富与贵
(64)
,人之所欲;贫与贱,人之所恶。观形察色,见貌知情。”宋江道:“军师,若是有弟兄们但要异心,我当死于九泉
(65)
,忠心不改!”
次日早起,会集诸将,商议军机,大小人等都到帐前。宋江开话道:“俺是郓城小吏出身,又犯大罪,托赖你众弟兄扶持,尊我为头,今日得为臣子。自古道:成人不自在
(66)
,自在不成人。虽然朝廷出榜禁治,理合如此。汝诸将士,无故不得入城。我等山间林下,卤莽军汉极多。倘或因而惹事,必然以法治罪,却又坏了声名。如今不许我等入城去,倒是幸事。你们众人,若嫌拘束,但有异心,先当斩我首级,然后你们自去行事;不然,吾亦无颜居世,必当自刎而死
(67)
,一任你们自为!”众人听了宋江之言,俱各垂泪,设誓而散。有诗为证:
堪羡公明志操坚,矢心忠鲠少欹偏。
不知当日秦长脚
(68)
,可愧黄泉自刎言。
宋江诸将,自此之后,无事也不入城。
看看上元节至,东京年例,大张灯火,庆赏元宵,诸路尽做灯火,于各衙门点放。且说宋江营内浪子燕青,自与乐和商议:“如今东京点放华灯火戏,庆赏丰年,今上天子与民同乐。我两个便换些衣服,潜地入城,看了便回。”只见有人说道:“你们看灯,也带挈我则个!”燕青看见,却是黑旋风李逵。李逵道:“你们瞒着我,商量看灯,我已听了多时。”燕青道:“和你去不打紧,只吃你性子不好
(69)
,必要惹出事来。见今省院出榜,禁治我们不许入城。倘或和你入城去看灯,惹出事端,正中了他省院之计。”李逵道:“我今番再不惹事便了,都依着你行。”燕青道:“明日换了衣巾,都打扮做客人相似,和你入城去。”李逵大喜。
次日,都打扮做客人,伺候燕青,同入城去。不期乐和潜与时迁先入城去了
(70)
。燕青洒脱不开,只得和李逵入城看灯,不敢从陈桥门入去
(71)
,大宽转却从封丘门入城。两个手厮挽着,正投桑家瓦来
(72)
。来到瓦子前,听的勾栏内锣响,李逵定要入去,燕青只得和他挨在人丛里,听的上面说评话
(73)
,正说《三国志》
(74)
,说到关云长刮骨疗毒
(75)
。当时有云长左臂中箭,箭毒入骨。医人华陀道
(76)
:“若要此疾毒消,可立一铜柱,上置铁环,将臂膊穿将过去,用索拴牢,割开皮肉,去骨三分,除却箭毒,却用油线缝拢
(77)
,外用敷药贴了,内用长托之剂
(78)
,不过半月,可以平复如初,因此极难治疗。”关公大笑道:“大丈夫死生不惧,何况只手?不用铜柱铁环,只此便割何妨!”随即叫取棋盘,与客弈棋,伸起左臂,命华陀刮骨取毒,面不改色,对客谈笑自若。
正说到这里,李逵在人丛中高叫道:“这个正是好男子!”众人失惊,都看李逵。燕青慌忙拦道:“李大哥,你怎地好村!勾栏瓦舍,如何使的大惊小怪这等叫!”李逵道:“说到这里,不由人不喝采!”燕青拖了李逵便走。两个离了桑家瓦,转过串道
(79)
,只见一个汉子飞砖掷瓦
(80)
,去打一户人家。那人家道:“清平世界,荡荡乾坤,散了二次,不肯还钱,颠倒打我屋里。”黑旋风听了,路见不平,便要去劝。燕青务死抱住
(81)
。李逵睁着双眼,要和他厮打的意思。
那汉子便道:“俺自和他有账讨钱,于你甚事?即日要跟张招讨下江南出征去,你休惹我!到哪里去也是死,要打便和你厮打,死在这里,也得一口好棺材。”李逵道:“却是甚么下江南?不曾听的点军调将。”燕青且劝开了斗,两个厮挽着,转出串道,离了小巷,见一个小小茶肆
(82)
,两个人去里面,寻副座头,坐了吃茶。
对席有个老者,便请会茶
(83)
,闲口论闲话
(84)
。燕青道:“请问丈丈:却才巷口一个军汉厮打,他说道要跟张招讨下江南,早晚要去征进。请问端的哪里去出征?”那老人道:“客人原来不知。如今江南草寇方腊反了
(85)
,占了八州二十五县
(86)
,从睦州起,直至润州,自号为一国,早晚来打扬州。因此朝廷已差下张招讨、刘都督去剿捕。”
燕青、李逵听了这话,慌忙还了茶钱,离了小巷,径奔出城。回到营中,来见军师吴学究,报知此事。吴用见说,心中大喜,来对宋先锋说知江南方腊造反,朝廷已遣张招讨领兵。宋江听了道:“我等军马诸将,闲居在此,甚是不宜。不若使人去告知宿太尉,令其于天子前保奏,我等情愿起兵,前去征进。”当时,会集诸将商议,尽皆欢喜。有诗为证:
屏迹行营思不胜,相携城内看花灯。
偶从茶肆传消息,虎噬狼吞事又兴。
次日,宋江换了些衣服,带领燕青,自来说此一事。径入城中,直至太尉府前下马。正值太尉在府,令人传报,太尉闻知,即忙教请进。宋江来到堂上,再拜起居。宿太尉道:“将军何事更衣而来?”宋江禀道:“近因省院出榜,但凡出征官军,非奉呼唤,不敢擅自入城。今日小将私步至此,上告恩相。听的江南方腊造反,占据州郡,擅改年号,侵至润州,早晚渡江,来打扬州。宋江等人马久闲,在此屯扎不宜。某等情愿部领兵马,前去征剿,尽忠报国,望恩相于天子前题奏则个!”
宿太尉听了,大喜道:“将军之言,正合吾意。此乃为国为民之盛事,下官当以一力保奏,有何不可!将军请回,来早宿某具本奏闻天子
(87)
,必当重用。”宋江辞了太尉,自回营寨,与众弟兄说知。
却说宿太尉次日早朝入内,见天子在披香殿与百官文武计事
(88)
,正说江南方腊作耗
(89)
,占据八州二十五县,改年建号,如此作反,自霸称尊,目今早晚兵犯扬州。天子乃曰:“已命张招讨、刘光世征进,未见次第
(90)
。”宿太尉越班奏曰:“想此草寇,即成大患,陛下已遣张总兵、刘都督,再差破辽得胜宋先锋,这两支军马为前部,可去剿除,必干大功。”天子闻奏大喜:“卿之所言,正合朕意。”急令使臣宣省院官听圣旨。
当下张招讨,从、耿二参谋,亦行保奏,要调宋江这一干人马为前部先锋。省院官到殿,领了圣旨,随即宣取宋先锋、卢先锋,直到披香殿下,朝见天子。拜舞已毕,天子降敕封宋江为平南都总管,征讨方腊正先锋;封卢俊义为兵马副总管,平南副先锋。各赐金带一条,锦袍一领,金甲一副,名马一骑,彩段二十五表里。其馀正偏将佐,各赐段匹银两,待有功次,照名升赏,加受官爵。三军头目,给赐银两,都就于内府关支,定限目下出师起行。
宋江、卢俊义领了圣旨,就辞了天子。皇上乃曰:“卿等数内,有个能镌玉石印信金大坚,又有个能识良马皇甫端,留此二人,驾前听用。”宋江、卢俊义承旨再拜,仰观天颜,谢恩出内,上马回营。
宋江、卢俊义两个在马上欢喜,并马而行。出的城来,只见街市上一个汉子,手里拿着一件东西,两条巧棒,中穿小索,以手牵动,那物便响。宋江见了,却不识的,使军士唤那汉子问道:“此是何物?”那汉子答道:“此是胡敲也
(91)
。用手牵动,自然有声。”宋江乃作诗一首:
“一声低了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
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处谩徒劳。”
宋江在马上与卢俊义笑道:“这胡敲正比着我和你,空有冲天的本事,无人提挈,何能振响?”叫左右取些碎银,赏了调胡敲的自去。两个并马闲话。
宋江馀意不尽,在马上再作诗一首:
“玲珑心地最虚鸣,此是良工巧制成。
若是无人提挈处,到头终久没声名。”
卢俊义道:“兄长何故发此言?据我等胸中学识,虽不在古今名将之下,如无本事,枉自有人提挈,亦作何用?”宋江道:“贤弟差矣!我等若非宿太尉一力保奏,如何能够天子重用,声名冠世?为人不可忘本!”卢俊义自觉失言,不敢回话。
两个回到营寨,升帐而坐。当时会集诸将,尽数收拾鞍马衣甲,准备起身征讨方腊。次日,于内府关到赏赐段匹银两,分俵诸将,给散三军头目,便就起送金大坚、皇甫端去御前听用。宋江一面调拨战船先行,着令水军头领自去整顿篙橹风帆,撑驾望大江进发;传令与马军头领,整顿弓箭枪刀,衣袍铠甲。水陆并进,船骑同行,收拾起程。
只见蔡太师差府干到营,索要圣手书生萧让。次日,王都尉自来问宋江求要铁叫子乐和,闻此人善能歌唱,要他府里使令。宋江只得依允,随即又起送了二人去讫。宋江自此去了五个弟兄,心中好生郁郁不乐。当与卢俊义计议定了,号令诸军,准备出师。
却说这江南方腊起义已久,即渐而成,不想弄到许大事业。此人原是歙州山中樵夫。因去溪边净手,水中照见自己头戴平天冠
(92)
,身穿衮龙袍
(93)
,以此向人道他有天子福分,因而造反。就清溪县内帮源洞中
(94)
,起造宝殿、内苑、宫阙。睦州、歙州亦各有行宫
(95)
。仍设文武职,台省院官,也内相外将,一应大臣。
睦州即今时建德,宋改为严州;歙州即今时婺源,宋改为徽州。这方腊直从这里占到润州,今镇江是也。共该八州二十五县。哪八州?歙州、睦州、杭州、苏州、常州、湖州、宣州、润州。那二十五县都是这八州管下,此时嘉兴、松江、崇德、海宁,皆是县治。方腊自为国主,仍设三省六部台院等官
(96)
,非同小可,不比啸聚山林之辈
(97)
。原来方腊上应天书,推背图上道
(98)
:“自是十千加一点,冬尽始称尊。纵横过浙水,显迹在吴兴。”那十千,乃万也;头加一点,乃方字也。冬尽,乃腊也;称尊者,乃南面为君也。正应“方腊”二字。占据江南八郡,又比辽国差多少来去
(99)

再说宋江选日出师,相辞了省院诸官
(100)
。当有宿太尉、赵枢密亲来送行,赏劳三军。水军头领已把战船从泗水入淮河,望淮安军坝,俱到扬州取齐。宋江、卢俊义谢了宿太尉、赵枢密,别了上路。将军马分作五起,取旱路投扬州来。于路无话。前军已到淮安县屯扎。当有本州官员,置筵设席,等接宋先锋到来,请进城中管待,诉说:“方腊贼兵浩大,不可轻敌!前面便是扬子大江,九千三百馀里,奔流入海,此是江南第一个险隘去处。隔江却是润州,如今是方腊手下枢密吕师囊并十二个统制官守把住江岸
(101)
。若不得润州为家,难以抵敌。”
宋江听了,便请军师吴用计较良策。即目前面大江拦截,作何可渡?破辽国时,都是旱路,水军头领不曾建的功劳。今次要渡江南,须用水军船只向前。吴用道:“扬子江中,有金、焦二山,靠着润州城郭。可叫几个弟兄前去探路,打听隔江消息,用何船只可以渡江?”宋江传令,教唤水军头领前来听令:“你众弟兄,谁人与我先去探路,打听隔江消息?用何良策可以进兵?”只见帐下转过四员战将,尽皆愿往。
不是这几个人来探路,有分教:横尸似北固山高,流血染扬子江赤。润州城内,直须鬼哭神嚎;金山寺中,从使天翻地覆。直教大军飞渡乌龙岭,战舰平吞白雁滩。
毕竟宋江军马怎地去收方腊?且听下回分解。
此一回内,京师留下四员将佐:
金大坚
皇甫端
萧让
乐和
辞别归山一员将佐:
公孙胜
--------------------
(1)
 “韩文”句——此指韩愈与大颠几封书信事,后人颇多议论。为此,韩愈《与孟尚书》有云:“来示云:有人传愈近少信奉释氏。此传者之妄也。潮州时有一老僧号大颠,颇聪明,识道理;地无可与语者,故自山召至州郡,留十数日;实能外形骸,以理自胜,不为事物侵乱;与之语,虽不尽解,要自胸中无滞碍,以为难得,因与来往。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庐。及来袁州,留衣服为别,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全唐文》5601页下)则参大颠事遂清。
(2)
 玉泉——即玉泉寺,在湖北当阳县西玉泉山下。山有乳窟,玉泉交流其中。寺为智
大师所居,隋时大师在天台说法,因称天台宗或玉泉宗。据《也是园书目》著录宋朝故事,有《苏东坡误入佛遊寺》剧,抑或写此事,未可知。
(3)
 “僧来”以下两句——乃唐诗僧灵澈《芙蓉园新寺》诗句:“经来白马寺,僧到赤乌年。”此诗不见《全唐诗》,或在补遗中,未及查。《石林诗话》卷中收此。白马寺,乃佛寺名,在河南省洛阳市东郊,汉明帝所立,是中国最早的佛寺。汉明帝求得摩腾入中国,立经行教,即在此寺。赤乌,乃三国时吴大帝孙权之年号。
(4)
 火里莲——佛教语。火里生莲花,可谓稀有之事。因以此比喻虽身处烦恼之中,而能解脱至清凉境界。
(5)
 心镜——佛教语。谓清静之心,心洁如明镜,能照万象。
(6)
 金仙——指佛。
(7)
 了身达命——谓了悟人生,通达事理。
(8)
 本人——此谓该人,这个人。
宿根——僧、道皆谓前世的根基。
(9)
 道心——佛教语。悟道之心,对道有悟性。
(10)
 见罪——犹言怪罪。
(11)
 恕责——犹宽恕。
(12)
 禅定——佛教的修行方法,即静坐收心,专注一境,久之进入心身安定、观照明净之境。
(13)
 方广——原是大乘经典的通称,谓其言富理正,故名。此借指佛教或佛。
(14)
 难消——犹言难以受用。
(15)
 善果——佛教语。谓依仗善业所生的美好善妙之结果。
(16)
 引磬——僧家诵经念佛时,用以调整音节的一种法器。形同小碗,多用铜制,底端有木柄。
(17)
 齐肩——此指与皇帝寿命等同。
(18)
 千秋——犹言千岁。
(19)
 参禅——佛教的修行方法,有游访问禅、打坐参禅、参究禅理等多种形式。此乃是向禅师问禅之意。
(20)
 六根——佛教语。指眼、耳、鼻、舌、身、意,六个方面的根。根具有生发之意,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思虑之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5/1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