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精校校注)第4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177

有仁有义宋公明,交结豪强秉志诚。
一旦阴谋皆外泄,六人星火夜逃生
(41)

且说晁盖正和吴用、公孙胜、刘唐在后园葡萄树下吃酒。此时三阮已得了钱财,自回石碣村去了。晁盖见庄客报说宋押司在门前,晁盖问道:“有多少人随从着?”庄客道:“只独自一个飞马而来,说快要见保正。”晁盖道:“必然有事。”慌忙出来迎接。宋江道了一个喏,携了晁盖手,便投侧边小房里来。晁盖问道:“押司如何来的慌速
(42)
?”宋江道:“哥哥不知,兄弟是心腹弟兄,我舍着条性命来救你。如今黄泥冈事发了!白胜已自拿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你等六人。济州府差一个何缉捕,带领若干人,奉着太师府钧帖并本州文字来捉你等七人,道你为首。天幸撞在我手里!我只推说知县睡着,且教何观察在县对门茶坊里等我,以此飞马而来报你。哥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若不快走时,更待甚么!我回去引他当厅下了公文,知县不移时便差人连夜下来。你们不可担阁,倘有些疏失,如之奈何!休怨小弟不来救你。”
晁盖听罢,吃了一惊,道:“贤弟,大恩难报!”宋江道:“哥哥,你休要多说,只顾安排走路,不要缠障
(43)
。我便回去也。”晁盖道:“七个人:三个是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已得了财,自回石碣村去了;后面有三个在这里,贤弟且见他一面。”宋江来到后园,晁盖指着道:“这三位:一个吴学究;一个公孙胜,蓟州来的;一个刘唐,东潞州人。”宋江略讲一礼,回身便走,嘱付道:“哥哥保重。作急快走!兄弟去也。”宋江出到庄前,上了马,打上两鞭,飞也似望县里来了。
且说晁盖与吴用、公孙胜、刘唐三人道:“你们认得进来相见的这个人么?”吴用道:“却怎地慌慌忙忙便去了?正是谁人?”晁盖道:“你三位还不知哩。我们不是他来时,性命只在咫尺休了!”三人大惊:“莫不走漏了消息,这件事发了?”晁盖道:“亏杀这个兄弟,担着血海也似干系来报与我们
(44)
!原来白胜已自捉在济州大牢里了,供出我等七人。本州差个缉捕何观察,将带若干人,奉着太师钧帖来,着落郓城县立等要拿我们七个。亏了他稳住那公人在茶坊里挨候
(45)
,他飞马先来报知我们。如今回去下了公文,少刻便差人连夜到来捕获我们。却是怎地好?”吴用道:“若非此人来报,都打在网里。这大恩人姓甚名谁?”晁盖道:“他便是本县押司,呼保义宋江的便是。”吴用道:“只闻宋押司大名,小生却不曾得会。虽是住居咫尺,无缘难得见面。”公孙胜、刘唐都道:“莫不是江湖上传说的及时雨宋公明?”晁盖点头道:“正是此人。他和我心腹相交,结义弟兄。吴先生不曾得会。四海之内,名不虚传。结义得这个兄弟,也不枉了。”
晁盖问吴用道:“我们事在危急,却是怎地解救?”吴学究道:“兄长,不须商议。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晁盖道:“却才宋押司也教我们走为上计,却是走哪里去好?”吴用道:“我已寻思在肚里了。如今我们收拾五七担挑了,一齐都走,奔石碣村三阮家里去。”晁盖道:“三阮是个打鱼人家,如何安得我等许多人?”吴用道:“兄长,你好不精细。石碣村那里,一步步近去,便是梁山泊。如今山寨里好生兴旺,官军捕盗,不敢正眼儿看他。若是赶得紧,我们一发入了伙!”晁盖道:“这一论正合吾意
(46)
。只恐怕他们不肯收留我们。”吴用道:“我等有的是金银,送献些与他,便入了伙。”晁盖道:“既然恁地,商量定了。事不宜迟!吴先生,你便和刘唐带了几个庄客,挑担先去阮家安顿了,却来旱路上接我们。我和公孙先生两个打并了便来
(47)
!”
吴用、刘唐把这生辰纲打劫得金珠宝贝做五六担装了,叫五六个庄客一发吃了酒食。吴用袖了铜链,刘唐提了朴刀,监押着五七担,一行十数人,投石碣村来。晁盖和公孙胜在庄上收拾。有些不肯去的庄客,赍发他些钱物,从他去投别主;愿去的,都在庄上并叠财物
(48)
,打拴行李
(49)
。有诗为证:
太师符督下州来,晁盖逡巡受祸胎。
不是宋江潜往报,七人难免这场灾。
再说宋江飞马去到下处,连忙到茶坊里来,只见何观察正在门前望。宋江道:“观察久等!却被村里有个亲戚,在下处说些家务,因此担阁了些。”何涛道:“有烦押司引进。”宋江道:“请观察到县里。”两个入得衙门来,正值知县时文彬在厅上发落事务。宋江将着实封公文,引着何观察,直至书案边,叫左右挂上回避牌
(50)
。宋江向前禀道:“奉济州府公文,为贼情紧急公务,特差缉捕使臣何观察到此下文书。”
知县接来拆开,就当厅看了,大惊。对宋江道:“这是太师府差干办来立等要回话的勾当。这一干贼便可差人去捉。”宋江道:“日间去只怕走了消息,只可差人就夜去捉。拿得晁保正来,那六人便有下落。”时知县道:“这东溪村晁保正,闻名是个好汉,他如何肯做这等勾当?”随即叫唤尉司并两个都头:一个姓朱名仝,一个姓雷名横。他两个非是等闲人也!
当下朱仝、雷横两个来到后堂,领了知县言语,和县尉上了马,径到尉司,点起马步弓手并土兵一百馀人
(51)
,就同何观察并两个虞候作眼拿人。当晚都带了绳索军器。县尉骑着马,两个都头亦各乘马,各带了腰刀、弓箭,手拿朴刀。前后马步弓手簇拥着,出得东门,飞奔东溪村晁家来。到得东溪村里,已是一更天气,都到一个观音庵取齐
(52)
。朱仝道:“前面便是晁家庄。晁盖家有前后两条路:若是一发去打他前门,他望后门走了;一齐哄去打他后门,他奔前门走了。我须知晁盖好生了得,又不知那六个是甚么人,必须也不是良善君子
(53)
。那厮们都是死命,倘或一齐杀出来,又有庄客协助,却如何抵敌他!只好声东击西
(54)
,等那厮们乱撺,便好下手。不若我和雷都头分做两路。我与你分一半人,都是步行去。先望他后门埋伏了,等候唿哨响为号
(55)
;你等向前门只顾打入来,见一个捉一个,见两个捉一双。”
雷横道:“也说得是!朱都头,你和县尉相公从前门打入来,我与你截住后路。”朱仝道:“贤弟,你不省得。晁盖庄上有三条活路,我闲常时都看在眼里了。我去那里,须认得他的路数,不用火把便见。你还不知他出没的去处,倘若走漏了事情,不是耍处。”县尉道:“朱都头说得是,你带一半人去。”朱仝道:“只消得三十来个够了。”朱仝领了十个弓手,二十个土兵,先去了。县尉再上了马,雷横把马步弓手都摆在前后,帮护着县尉。土兵等都在马前,明晃晃照着三二十个火把,拿着
叉、朴刀、留客住、钩镰刀,一齐都奔晁家庄来。
到得庄前,也兀自有半里多路,只见晁盖庄里一缕火起,从中堂烧将起来
(56)
,涌得黑烟遍地,红焰飞空。又走不到十数步,只见前后门四面八方,约有三四十把火发,焰腾腾地一齐都着。前面雷横拿着朴刀,背后众土兵发着喊,一齐把庄门打开,都扑入里面看时,火光照得如同白日一般明亮,并不曾见有一个人。只听得后面发着喊,叫将起来,叫前面捉人。原来朱仝有心要放晁盖,故意赚雷横去打前门。这雷横亦有心要救晁盖,以此争先要来打后门,却被朱仝说开了,只得去打他前门。故意这等大惊小怪,声东击西,要催逼晁盖走了。
朱仝那时到庄后时,兀自晁盖收拾未了。庄客看见,来报与晁盖说道:“官军到了!事不宜迟。”晁盖叫庄客四下里只顾放火。他和公孙胜引了十数个去的庄客,呐着喊,挺起朴刀,从后门杀将出来,大喝道:“当吾者死,避我者生!”朱仝在黑影里叫道:“保正休走,朱仝在这里等你多时。”晁盖哪里顾他说,与同公孙胜舍命只顾杀出来。
朱仝虚闪一闪,放开条路,让晁盖走了。晁盖却叫公孙胜引了庄客先走,他独自押着后。朱仝使步弓手从后门扑入去,叫道:“前面赶捉贼人!”雷横听的,转身便出庄门外,叫马步弓手分头去赶。雷横自在火光之下,东观西望,做寻人。朱仝撇了土兵,挺着刀去赶晁盖。晁盖一面走,口里说道:“朱都头,你只管追我做甚么?我须没歹处。”朱仝见后面没人,方才敢说道:“保正,你兀自不见我好处。我怕雷横执迷,不会做人情,被我赚他打你前门,我在后面等你出来放你。你见我闪开条路让你过去。你不可投别处去!只除梁山泊可以安身。”晁盖道:“深感救命之恩,异日必报!”有诗为证:
捕盗如何与盗通,只因仁义动其衷。
都头已自开生路,观察焉能建大功?
朱仝正赶间,只听得背后雷横大叫道:“休教走了人!”朱仝分付晁盖道:“保正,你休慌,只顾一面走,我自使转他去。”朱仝回头叫道:“有三个贼望东小路去了。雷都头,你可急赶!”雷横领了人,便投东小路上,并土兵众人赶去。朱仝一面和晁盖说着话,一面赶他,却如防送的相似。渐渐黑影里不见了晁盖,朱仝只做失脚扑地,倒在地下。众土兵向前扶起,急救得朱仝,答道:“黑影里不见路径,失脚走下野田里。滑倒了,闪挫了左腿
(57)
。”
县尉道:“走了正贼,怎生奈何?”朱仝道:“非是小人不赶。其实月黑了,没做道理处。这些土兵全无几个有用的人,不敢向前!”县尉再叫土兵去赶,众土兵心里道:“两个都头尚兀自不济事,近他不得,我们有何用。”都去虚赶了一回,转来道:“黑地里正不知哪条路去了。”雷横也赶了一直回来
(58)
,心内寻思道:“朱仝和晁盖最好,多敢是放了他去
(59)
,我没来由做甚么恶人。我也有心亦要放他,今已去了,只是不见了人情。晁盖那人也不是好惹的。”回来说道:“哪里赶得上,这伙贼端的了得!”
县尉和两个都头回到庄前时,已是四更时分。何观察见众人四分五落
(60)
,赶了一夜,不曾拿得一个贼人,只叫苦道:“如何回得济州去见府尹!”县尉只得捉了几家邻舍,解将郓城县里来。
这时知县一夜不曾得睡,立等回报。听得道:“贼都走了,只拿得几个邻舍。”知县把一干拿到的邻舍当厅勘问。众邻舍告道:“小人等虽在晁保正邻近住居,远者三二里田地,近者也隔着些村坊。他庄上如常有搠枪使棒的人来,如何知他做这般的事?”知县逐一问了时,务要问他们一个下落。数内一个贴邻告道
(61)
:“若要知他端的,除非问他庄客。”知县道:“说道他家庄客也都跟着走了。”邻舍道:“也有不愿去的,还在这里。”知县听了,火速差人,就带了这个贴邻作眼,来东溪村捉人。
无两个时辰,早拿到两个庄客。当厅勘问时,那庄客初时抵赖。吃打不过,只得招道:“先是六个人商议,小人只认得一个是本乡中教学的先生,叫做吴学究。一个叫做公孙胜,是全真先生
(62)
。又有一个黑大汉,姓刘。更有那三个,小人不认得,却是吴学究合将来的。听的说道:他姓阮,他在石碣住,他是打鱼的,弟兄三个。只此是实。”知县取了一纸招状,把两个庄客交割与何观察,回了一道备细公文,申呈本府。宋江自周全那一干邻舍,保放回家听候。
且说这众人与何涛押解了两个庄客,连夜回到济州,正值府尹升厅。何涛引了众人到厅前,禀说晁盖烧庄在逃一事,再把庄客口词说一遍。府尹道:“既是恁地说时,再拿出白胜来。”问道:“那三个姓阮的端的住在哪里?”白胜抵赖不过,只得供说:“三个姓阮的,一个叫做立地太岁阮小二,一个叫做短命二郎阮小五,一个是活阎罗阮小七,都在石碣湖村里住。”知府道:“还有那三个姓甚么?”白胜告道:“一个是智多星吴用,一个是入云龙公孙胜,一个叫做赤发鬼刘唐。”知府听了便道:“既有下落,且把白胜依原监了,收在牢里。”随即又唤何观察,差去石碣村缉捕这几个贼人。
不是何涛去石碣村去,有分教:大闹山东,鼎沸河北
(63)
。天罡地煞,来寻际会风云
(64)
;水浒寨中,去聚纵横人马。直使三十六员豪杰聚,七十二位煞星临。
毕竟何观察怎生差去石碣村缉捕?且听下回分解。
--------------------
(1)
 惊蛇打草——即打草惊蛇。喻谓作事泄密,先惊动了对方。
(2)
 招文袋——又称照袋、算袋,挂在腰带上的文件袋、公事包。
经折儿——乃装订起的折叠叶子,作为随时记事的手折,外有套子。犹如今日之记事本。
(3)
 碎赌——散碎银子的一种戏赌。
(4)
 勘合印信——是指驰驿官员到一站时,必将上级发给之凭据,即中缝加盖官印的文书,送交地方官勘验,其文书于中缝处分为两半,双方各执一半,两半合一,中缝官印符合无差者,才可供给食宿,以保抵达下一站。此即为勘合印信。
(5)
 每月一次去里正处报名——是指申状月册。即每月一次向上级陈述事情的文书,要报名递呈。
(6)
 比先——犹先前。
(7)
 沸沸扬扬——犹言议论纷纷。
(8)
 兀谁——即谁。兀,疑问语,无实意。
(9)
 端的——此犹言真相。
(10)
 副本——指正本以外的抄件。当时如遇申报之事,需先验副本。
(11)
 作眼——指引公人捉拿罪犯,充当引路人。
(12)
 主情造意——主谋、出主意者。
(13)
 为首——此指首犯。
(14)
 下落——此谓去向,去处。
(15)
 死枷——套在死囚颈项上的刑具。
(16)
 走透——犹泄漏。
(17)
 早衙——指上午坐衙办公。
(18)
 茶博士——茶馆里的跑堂。
(19)
 押司——宋时官衙中办理案牍等各种事务的吏员,其职级在都孔目官、粮料之下。
(20)
 卧蚕——喻指形同卧蚕的眉毛。
(21)
 地阁——即下巴颏,嘴下的部位。
(22)
 天仓——即天庭,两眉之间的部位。
(23)
 虎相——比喻像虎般威武的样子。
(24)
 降灵——犹言神灵下降。
(25)
 刀笔——此指写写算算、簿书文牍之事。
敢欺——或许胜过。
萧相国——指汉丞相萧何,汉朝之律令典刑,多是他制定。
(26)
 孟尝君——战国时齐贵族。以好客名世,门下食客数千人。
(27)
 铁扇子——扇子以铁制作,乃无用之物。以此喻人。
(28)
 吏道——从政之道。对一个押司来说,实指笔扎、算子、文状、条划、书契、抄写、行止等,即其从政之手段。
(29)
 若高若低——犹言不分贵贱。
(30)
 馆谷——犹言提供给投奔者食宿。
(31)
 追陪——追随陪伴。
(32)
 方便——指给予便利、机会和帮助。
(33)
 呼保义——此谓宋江乃无官之人,却自呼保义,实乃是人皆可自称者,并非真有保义郎之职才可称此。
(34)
 惶恐——此是客气话,万分不安之意。
(35)
 观察——宋时对捕役的称呼。
上司衙门——指上级官府。
(36)
 作成——犹成全。
(37)
 奸顽——指奸诈不老实。
役户——乡里中负责派遣差役的人户。喻指不受百姓待见。
(38)
 瓮中捉鳖——鳖在瓮中无法逃脱,比喻捉拿已在掌握之中。
(39)
 直司——在府治都佥厅门里当差之吏役。
(40)
 鞁——给马上套。
(41)
 星火——谓流星所发之光,比喻急速。
(42)
 慌速——紧急、慌忙。
(43)
 缠障——犹滞留,纠缠。
(44)
 血海干系——形容事情的后果严重到不堪设想,关系到身家性命的程度。
(45)
 稳住——犹言安顿妥当。其意在隐瞒实情,骗人暂缓行动的作法。
(46)
 一论——一个说法。
(47)
 打并——犹打理,收拾。
(48)
 并叠——犹整理,打叠。
(49)
 行李——指离家出行要带的东西。
(50)
 回避牌——官府办理要事,为警示他人躲避、避让,挂出的牌子。
(51)
 马步弓手——指骑兵、步兵持弓巡捕者。
(52)
 取齐——集合。
(53)
 必须——此乃必定之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17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