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精校)第1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82/365

  很快军队便进入城内,城内也被白雪覆盖,大街是上难得看见一个行人,显得十分冷清,房子也很破旧,没有什么商业活动,偶然可以看见一些人钻进几间破屋里,这是一些精明的陇右商人在用廉价日用品换取羌人手上的皮毛和药材。
  “他们是从安西哪里来?都是些什么人?”眼看快到贺娄无忌的帅府,张焕终于问出了此来的目的。
  “回禀都督,来人是前安西都护曹令忠之子曹汉臣,一共十七人,从疏勒而来,足足走了一个多月。”
  贺娄无忌说完,两人都沉默了,‘曹汉臣’,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其悲壮地名字,安史之乱后,大唐被迫放弃了西域,吐蕃出兵占领河湟、河西,也占领了安西四镇,北方的回纥占领北庭、西面的大食则控制葱岭以东,在大唐西域被群狼分食的年代,留在西域的部分唐军却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故土,他们不屈地抗争着,与所有分食大唐地外族作战,保卫着大唐的领土,他们甚至已经被国人遗忘,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但他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河西节度使周鼎、安西都护曹令忠、北庭都护尔朱某以及跟随他们的大唐将士们,正是他们的存在,昭示着大唐夺回安西的合理合法。
  “曹将军!”贺娄无忌远远地向坐在台阶上的一人招了招手,那人见数百名骑兵过来,连忙站了起来,只见他年纪约二十五六岁,身体瘦长、皮肤黝黑,眼中带着一种淡淡的忧伤。
  一行人来到台阶前,贺娄无忌跳下马将他拉过来向张焕介绍道:“都督,这位就是从疏勒来的曹汉臣将军。”
  他又向曹汉臣介绍张焕,“曹将军。这就是你要找的陇右、河西节度使张大将军。”
  曹汉臣呆呆地望着张焕,忽然,他‘扑通’一声跪下,给张焕重重地磕了三个头,失声哭泣道:“请大将军发兵安西,收回大唐地故土,我们一万军户日夜盼望。已经盼望了二十年。”
  张焕地眼睛也有些红了,他连忙将曹汉臣扶起。诚恳地说道:“我和你们一样,从小便立志收回故土,你们放心,我厉兵秣马三年,就是为了这一天,既然大军已经西进,就不会再有尽头。”
  曹汉臣抹去眼泪。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张焕道:“这是家父写给都督的信,请都督过目。”
  张焕接过信,拍了拍他地肩膀,“走!咱们进去细谈。”
  几个人走进官衙,这里原来便是大唐的甘州都督府,后成为吐蕃的河西都督府,占地面积颇大。依然保持着甘州都督府的原貌。
  众人进了中堂坐下,几名亲兵分别上了热茶,张焕喝了口热茶暖暖身子,取出曹汉臣所给地信,一边拆一边问他道:“疏勒(今天的新疆喀什)离这里路遥万里,你们怎么会知道我出兵河西?”
  曹汉臣连忙欠身答道:“一个多月前。有几个回纥商人来疏勒卖马,听他们说起大将军与回纥共击吐蕃。”
  张焕点点头,展开了信,信是原安西都护曹令忠写来,简单介绍了他们与吐蕃人地抗争,从至德二年起与吐蕃人交战二十余次,力量渐渐衰竭,现在男女老幼只剩三万余人,士兵不过五千,孤守疏勒镇。恳求张焕念在他们忠心故国的份上。向西域进军。
  张焕合上信,沉吟一下又问道:“河西节度使周鼎周使君现在可在?”
  曹汉臣摇了摇头。“周老将军三年前便过世了,原来的北庭都护尔朱某在五年前保卫于阗镇时阵亡,整个安西只剩下疏勒镇还在我们的手上,其他的已全部被吐蕃人占领。”
  “我明白了,你放心,我还是那句老话,现在吐蕃内乱,正是我们夺回安西的良机,我不会放弃机会,不过现已进入冬天,大军行军不利,只能等到开春再战!”
  说到这,张焕又微微一笑道:“既然曹将军不远万里而来,我无论如何也要带你返回京师一趟,让朝廷知道,我大唐的安西并没有真正失去。”
  ……
  长安,大明宫政事堂,这个大唐地最高权力机构此刻气氛十分紧张严肃,除了最年轻的朱滔昨天返回了汉中外,其余六名内阁成员都聚集一堂,还有太后崔小芙也在座。
  这已经是内阁第三次开会磋商解决张焕夺取蜀中之事了,前两次一是因为朱滔强烈要求朝廷出兵征讨张焕,因分歧过大不欢而散;第二次则是崔寓、王昂、朱滔、韦谔四人坚决发对张焕取代韦谔入阁。
  而这一次则是由太后崔小芙临时提议召开。
  蜀中的形势突变使得他们已经无法再对张焕的行为保持沉默,经过几轮磋商,每个人都心情复杂,考虑着大唐的国运和家族的利益。
  三年前发生的崔家分裂是一次影响极为深刻的事件,它彻底改变了大唐地政治格局,如果说张家没落代表着世家开始走向下坡路,那崔家分裂导致的军阀并起和裴俊大权独揽,则意味着已经十分衰弱的世家朝政只剩下一层外壳。
  而现在,蜀中的剧变使得已经破碎不堪的大唐势力版图再一次横生枝节,众人才忽然惊觉,三年来默默无闻的张焕竟一跃成为了大唐地第二势力,使扑朔迷离的权力斗争中又增加了新的变数。
  这两年来,地方军阀强横,朝中乱象丛生,世家朝政即将走向末路,李氏皇族日益高涨的权力诉求,地方分裂的苗头开始出现,内阁权力逐渐被边缘化,土地兼并之风再一次高涨,财政收入日渐枯竭,各种政令互相抵触且政出无门。
  诸般种种,旧格局被打破而新秩序迟迟无法建立的混乱,使得所有的官员都十分迷茫、困惑,大唐。该何去何从?
  崔寓迷茫,他在终于摆脱了崔圆的牵线、获得自由地同时,也失去的家族地支持和相国地权力,仅仅依凭崔圆留下的老本保留了对兵部地发言权,那么,在崔庆功分裂崔家,使崔圆吐血倒下时。最为狂喜的他是否感到了一丝后悔?
  韦谔不仅仅是迷茫,而且充满了失落。这位曾经第三大世家地掌门人此刻已经失去了所有的根基和权力,徒有一个尚书右仆射之衔,他此时地权力甚至还比不上他的儿子,他被崔庆功所蔑视、被朱泚蔑视、被张焕蔑视,他觉得自己被所有人蔑视,这一切就因为他已经没有资格再坐在这个代表着权力和实力的地方。
  当然最困惑、最疲惫的就是右相裴俊,当他亲手打破世家权力平衡的格局、独揽大权后。他才发现事情远没有他想的那么简单,所有隐藏在世家朝政中深沉矛盾,在压制它们的力量逐渐消失后,这些矛盾便争先恐后地爆发出来,其中最严重地就是朝廷无力阻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强大。
  这三年来他固然品尝到了权力的甜蜜,但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就像一个灭火之人,一个人奔命于各处火点。却力不从心,火势越燃越大,而他已经筋疲力尽了。
  固然,朱泚的倒下让他感到窃喜,头顶上悬着的一把巨剑消失了,但是张焕的崛起又使他感到了一丝威胁。尤其是他将陷于绝路的朱泚又放回汉中地远虑和毒辣,使得裴俊的后背不由冒出一股股寒意。
  这时,崔小芙一改往日的沉默,她率先发言了,“各位卿家,且不说蜀中之变对朝廷而言是好事还是坏事,但我们不能再视而不见,不仅是张焕,崔庆功、朱泚这些地方军阀也必须让朝廷控制得住,否则任其发展。我大唐将分裂在即。”
  她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清醒。她已经意识到,或许张焕夺取蜀中对解决地方军阀割据的困局是一次极好的契机。为了大唐的生存,崔小芙决定采取妥协地办法来解决,她和李勉交换了一下眼色,便徐徐道:“哀家提一个方案给各位卿家考虑,如果觉得可行,大家就表决一下,可好?”
  她话音刚落,李勉立刻接口道:“现在应该是众志成城,以解决我大唐面临危机的时候了,太后请尽管直言。”
  崔小芙点点头,她扫了众人一圈,见没有人发对,便朗声道:“哀家以为,内阁七臣是顺应当时七大世家而定,但世易时移,这显然已经不符合现实情况,所以哀家建议,内阁扩大为九臣,朱泚已由其弟朱滔代理,不谈,崔庆功已实领兵部尚书,可进内阁占一席,而陇右、河西节度使张焕已位列三品,他为国收复河湟、河西有功,应予以重用,哀家建议他也可占一席,这样,裴、韦、王、楚、李、朱、两崔、张,一共九人组成新内阁,诸位可有异议?”
  这一次,五个人均没有说话,李勉不用说,他是完全支持崔小芙的决定,而楚行水和王昂却难得抱同一个想法,那就是要将崔庆功安上笼头,不能让他在淮北无限制的膨胀,威胁到自己的地盘,尤其楚行水更是希望张焕的加入;而另一个韦谔虽然十分不愿意,但他也很清楚若不扩大内阁,恐怕自己首先就要被清除出局,为此,他也保持了沉默。
  唯一不满的似乎就是崔寓了,但事实上,他也并不发对,裴俊通过给事中一职架空了内阁,如果内阁能扩大,或许反而能抑制裴俊的权力。
  五个人各怀心思,竟微妙地以默认表示了赞同,但最关键的还是相国裴俊的态度,他才是最后地定论者,房间十分安静,众人都在等待着裴俊地决定。
  裴俊忽然笑了,将张焕召入朝廷一直是他的心愿,虽然希望张焕与朱泚河蚌相争、他渔翁得利地阴谋没有得逞,但同时他却意外地发现,张焕正是朱泚的克星,那么自己这个女婿又能不能再成为崔庆功的克星呢?对此,他拭目以待。
  裴俊当即点了点头道:“崔庆功已领兵部尚书,直接加封为中书门下平章事便可,而张焕我则建议封其为张掖郡王,实领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宣仁六年十二月初,张焕在三千骑兵的护卫下从凤翔进入了关中;比张焕早一天,淮北崔庆功命其次子崔昊统领大军,他本人也在三千骑兵的护卫下,从潼关进入了关中;而汉中朱泚则以述职为借口,从大散关领一千骑兵进入关中。
  此时的长安上空已是风云聚会,在平静的水面下已开始蕴育起了惊涛骇浪。
卷七
入朝
第二百四十三章
故人来迎
  十一月初的长安刚刚下了一场雪,天空仍然飘着细小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屋顶、树上,将冬日的长安银装素裹,巍峨的城墙仿佛白脊背的巨蛇,伸向远远的灰蒙蒙的烟霭里。
  中午时分,从远方而来的张焕一行终于抵达了长安城,张焕立马在宽大的明德门内,望着长安城内壮观的建筑群久久不语,这座城池他已经阔别三年之久。
  “老爷,我们还是回泉宅吗?”一辆马车内,侍妾杨春水拉开车帘小心翼翼问道。
  这次回京,裴莹没有同来,而是带儿子留在了金城郡,她便让杨春水跟来照顾张焕的起居,虽然张焕入阁,但并不意味着他会一直呆在长安,大部分时间里他还是会在陇右。
  “自然是回泉宅,否则我们去哪里?”虽然是这样说,张焕也有些为难,泉宅确实小了一点,根本就住不下自己的五百亲兵,难道还得让士兵们住客栈不成?
  正想着,前方飞速来了一行车马,一百多名侍卫护卫在马车两边,马车在张焕不远处停下,一人走出车门便呵呵大笑道:“张都督还记得我否?”
  只见他五十余岁,锦衣长袍、面如冠玉,正是当朝刑部尚书楚行水,数年不见,他风采依旧,但若仔细打量,便会发现他的鬓角已略见风霜。
  张焕急忙下马,上前躬身行了一礼。“数年未见,舅父身体可好?”
  楚行水听张焕仍然叫自己舅父,一颗心便放了下来,他轻捋长须摇摇头叹道:“这两年身体已经远不如从前,人毕竟老了,你母亲可好?”
  “母亲在金城郡,身体尚好。”张焕向楚行水身后看了看。便笑问道:“舅父可是专程来接我?”
  楚行水点了点头,微微一笑道:“堂堂张掖郡王、门下侍郎怎么能再住永嘉坊蜗居。太后特在永乐坊赐你一宅,我已为你装饰一新,现专程来接你去。”
  张焕大喜,他深施一礼,“多谢舅父替我想得周到。”
  “举手之劳,不必放在心上。”
  两人合兵一处,有说有笑向永乐坊行去。永乐坊位于朱雀大街中段,交通十分便利,行了不到半个时辰,便远远看见了白色的坊墙,此时雪已经完全停了,大街上行人稀少,偶然可看见一辆马车从旁边飞驰而过。
  不过永乐坊地坊门前倒有几分热闹,二十几个卖米卖菜的乡农将箩筐在路旁一字排开。不少坊内居民蹲在菜前挑拣,吵吵嚷嚷,几个守坊门的差役则视而不见,仿佛这早已经是常态。
  楚行水见了,只摇了摇头,并不干涉。命士兵靠边行驶。
  就在这时,从坊中一辆马车疾驰而来,二十几名家丁在前面横冲直撞,行路十分霸道,卖菜的小摊贩们吓得纷纷向墙角躲闪,楚行水的侍卫大怒,纷纷拔刀怒视,那些家丁见是楚尚书的马车,又见还有数百气势凶猛的骑兵,吓得立刻收敛了张狂。放慢马速通过。
  马车装饰得十分华贵。各种金丝银线镶嵌其中,当马车从张焕身边经过时。车帘恰巧拉开了,帘后露出一张女人地脸庞,好奇地打量他们,只见她面若桃花、眉如远黛,一双眸子如薄雾一般朦胧,她正好和张焕目光一触,她先是一怔,美目中顿时露出惊惶之色,刷地将车帘拉上,马车加快速度,很快便消失在茫茫的雪地之中。
  张焕也十分惊异,这个女子依稀有些眼熟,似乎在哪里见过,正沉思间,楚行水却在旁边笑道:“这是户部侍郎卢杞地新夫人,贤侄应该不会认识她。”
  刚说到这,楚行水忽然改口,“不对!她的前夫正是武威郡天宝县县令,贤侄或许真见过她?”
  ‘天宝县县令?’张焕喃喃念了两遍,突然,一个名字如电光石火般从他大脑里闪出,“杨飞雨!”
  ……
  张焕的新宅占地极大,约数百亩之多,高大的院墙、茂密的树木,院落层层叠叠,房舍有数百间之多,更妙是紧邻大宅便是一处可以驻军的校场,看得出崔小芙考虑得非常周到。
  “这里原来是开元名相张说的宅子,其后人在十年前返回祖籍,宅子便被朝廷收回,一直空关至今。”
  走了几步,楚行水又一指军营对张焕道:“那里原本是金吾卫地驻地,现是空置,太后既然把这处宅子赐给你,也就是默许了你的士兵可以进城,至于其他人的想法,你大可不必去理会。”
  从楚行水的口中,张焕听出了一丝不满,他不由淡淡一笑,取出一面金牌交与亲卫道:“让弟兄们全部进城。”
  ……
  二人进了府,出乎意料的是张焕泉宅的下人已经全部搬了过来,孙管家早已将各个房间屋子收拾完毕,杨春水带人去收拾宿处,张焕则将楚行水请进了书房。
  书房布置得十分舒适,东西都是从旧宅原封不动搬来,就连张焕所深爱的藤椅也放置在窗前,屋外种有一株腊梅和一株桂树,腊梅已经开了,散发出沁人的香味。
  张焕将窗户关上,命献茶地丫鬟先出去,他请楚行水坐下,不等张焕开口,楚行水便坦然道:“有句话我要先说,这次我来迎接你,以及为你收拾房子,都是我本人的心意,并非是谁的指使。”
  张焕听他主动与裴俊划清界限,便微微一笑问道:“适才舅父让我不要理会什么禁令,我却听出一丝不满。这是为何?”
  楚行水久久不言,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长叹一声道:“朝廷的窘况,贤侄难道一点都不知道么?”
  张焕摇了摇头,“我只知朝中裴俊大权在握,而地方江淮乱起,其他地并不太清楚。请舅父告之一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82/36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