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校对)第68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83/699

  “哎!还能有什么事。”
  裴夫人向两边看看,再次压低声音道:“当然是登基之事!”
  “哦!昨晚他和我说起这件事了。”
  “那他怎么说?”裴夫人有点紧张起来,现在各种说法都有,也不知道那种说法是真,当然是李庆安的枕边话最为真实,她满怀期望地等待女儿的回答。
  明月有点不想说,可是不说,母亲又会不高兴,她犹豫了好久,才道:“那母亲答应我,除了父亲之外,切不可再外传,而且父亲也不能出去说。”
  明月其实不担心父亲,她父亲城府很深,在家族会上都不肯随便开口,这种事他绝不会出去说,她只是担心母亲,怕母亲不知道轻重,她又叮嘱道:“此事事关重大,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母亲切不可外传。”
  “唉!你放心吧,我又不是三岁孩子,连这种轻重都分不清吗?你就告诉我吧!省得我睡不着觉。”
  明月这才徐徐道:“前天晚上大郎秘密进宫了,会见了太后……”
  “你是说他晚上秘密进宫?”
  裴夫人忍不住打断了女儿的话,她有点觉得不舒服,晚上秘密进宫见太后,这种说法似乎有点暧昧,沈太后也很年轻,还不到三十岁,不会有什么事吧!但她转念又一想,或许是事关重大,才晚上进宫,她见女儿似乎并不在意,便自嘲地笑了笑,真是的,女儿都不在意,自己担心什么,她连忙道:“你继续说,我不打断你了。”
  其实明月也多多少少有一点怀疑,但这种事情她也不好说什么,更不好盘问丈夫,上次杨贵妃之事,丈夫对她极为不满,冷淡了她近一个月,直到她答应让杨贵妃入宫修道,这件事才算了结。
  有了杨贵妃的教训,沈珍珠之事她就不想多问了,她相信丈夫不会做出傻事,明月又继续道:“大郎说,他已经和沈太后达成了妥协,由太后在明年适当的时候宣布小皇帝因身体羸弱而退位,至于明年什么时候,大郎说彻底平息史思明的叛乱,时机就成熟了。”
  “那有没有说什么时候平息史思明之乱呢?”裴夫人继续追问道,这才是关键。
  “我也不知道,但听说已经在做战备了,或许春天吧!”
  明月轻轻叹了口气,昨晚丈夫说他有可能会亲自出征,这让她心中又牵挂起来,才回来几个月,又要出征了吗?
  两人沉默了一会儿,明月忽然想起她今天来的正事还没说,她笑了一下,“看我,把今天的正事都给忘了,是关于明珠之事。”
  “明珠?”
  裴夫人一下子紧张起来,如果说还有什么事对她而言比李庆安当皇帝还重要,那就是小女儿明珠的婚事了,那是她的心头大患,这么多年一直折磨着她,她也想成全了小女儿,但这几年一直没有成功。
  裴夫人不由警惕地看了一眼明月,这件事大女儿就是反对得最激烈,她不会又要设置障碍什么了吧!
  明月感受到了母亲眼睛中的警惕,她不由苦笑了一下,“母亲,我当初反对的原因是我不想让独孤家太过于强势,木秀于林,风必催之,但事实上父亲已经不问政务,除了兄长以外,其他独孤子弟的才能不卓,最多也只能在一县任职,远远不能像裴家和崔家那样才俊辈出,所以独孤家很难强势起来,既然这样,那明珠嫁入李家也就没有什么妨碍了,最晚大郎已经正式向我提出,他决定要迎娶明珠。”
  裴夫人目光闪烁不定,一直听到最后,她忽然问道:“大郎用的是迎娶这个词吗?”
  这很重要,这关系到她小女儿将来在宫中的地位,明月明白母亲的想法,她便笑了起来,“其实用迎娶也好,纳娶也好,这些都没关系,大郎昨晚已经答应,明珠至少为九嫔之一。”
  “九嫔啊!”
  裴夫人的脸上露出了失望之意,九嫔虽然不低,但李庆安并没有什么妻妾,她想着小女儿至少是四妃之一,贵、淑、德、贤,至少能居其一,却没想到,居然只是九嫔,这让她暗暗叹了口气,但她心里也明白,大女儿已贵为皇后,如果小女儿再占一妃,那独孤氏真要被天下不容了,一后一嫔,这才是最好的搭配,只是有点委屈小女儿了。
  “好吧!那明珠什么时候过门?”明珠年纪已经很不小了,她不想再夜长梦多。
  明月低头想了想,便道:“这就是女儿来和母亲商量的事情,大郎没有意见,但我想最好能等到大事定下后再说。”
  裴夫人知道明月指的大事是什么意思,就是指李庆安登位,她眉头一皱,“是不是太晚了一点?”
  “其实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明珠是入宫还是入府,我昨晚考虑了一夜,我觉得既然明珠要嫁给李家,那就不能像裴婉儿那样,不声不响送来,我的妹妹应该有册封仪式,应该很正式很隆重,母亲,这是为她以后能慢慢上位打下基础。”
  明月叹息一声,“我是她的姐姐,我不希望我的妹妹就那么随随便便嫁人,我要让她风风光光的出嫁,这是我一直以来的夙愿。”
  裴夫人点了点头,她担心只是夜长梦多,但既然明月已经同意,那就没有问题了,当然是正式册封要比偷偷摸摸娶过去好,那样,也不委屈了小女儿。
  “那好,这件事我们就这样决定下来。”
  ……
  安禄山之死的消息已经传到了长安,令军队为之鼓舞,唐军士气高涨,安禄山之死,可以说是一个转折点,意味着叛军开始走向衰落,意味着战争即将结束。
  但唐军的备战依然在积极的进行,从凤翔仓库调来的两百万担草料,在长安西郊司农寺的仓库中堆积如山,开始向太原发送,河东各地官仓的粮食也集中向太原调拨。
  还有战马,十万匹大宛战马同样从河西送往太原,户部拨出一百万贯军费,另外,还有军器监下的数万工匠在日以继夜的打造武器,尤其是箭矢,按十万大军,每人两壶箭计算,那就需要六百万支箭。
  这一次北征,箭矢将是唐军最倚重的武器,这一次是迎战北方游牧民族,也将是唐军在灭亡吐蕃后,出兵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将有二十万精锐大军汇集太原府,以太原府为基地,向北进发,兵发回纥。
  李庆安一早便来到了灞上大营,这里有八万驻军,主将是大将军李晟,蜀中大军已经全部撤出,李光弼已经率军返回河南,蜀中目前有驻军五万人,其中席元庆为率两万军为东川都督,赵崇玼率三万军为西川都督,另外崔光远率两万军为安南都护,除此之外的其余数十万南唐士兵都已解甲归田。
  灞上大营内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训练,李庆安一边走,一边听着李晟的汇报。
  “这次三个月的强化训练主要是以骑术和弓弩为主,来自安西军的弟兄们问题不大,主要是中原士兵,骑术明显偏弱,必须要用最残酷的训练,让他们在三个月内成为合格骑兵。”
  “怎么个残酷法?”李庆安笑着问道。
  “用长途奔袭训练,已经有两万士兵分成二十组先后向关内道去了,一个月后回来,这一个月之内,士兵不能离鞍,睡觉也要在马上睡,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和马合二为一,他们才能和从小生活在马背上的回纥人较量。”
  李庆安点点头,具体的训练方法他从不过问,这时,他走到一处校场边,见三百名士兵排成三排,在练习三段射弩,一轮十支箭,士兵们此起彼伏,像波浪起伏,一片‘咔!咔!’的弩机声响,密集的弩箭如飞蝗,向百步外的稻草人射去。
  “那两个士兵还行!”
  李庆安指着最边上的两名士兵笑道:“他们的速度很快,照他们的速度,回纥骑兵在百步内,他们能发五箭,平均二十步一箭,不错,这个速度非常快,所有的士兵就要以他们为标准,达到他们的速度就可以了。”
  这时两名士兵已经李晟叫了过来,两人单膝跪下行一礼,李庆安笑着问他们道:“你们叫什么名字?哪里人?”
  两人立刻高声回答,一个叫李箭锋,南郑人,一个叫宋轮,就是凤翔人,都已从军三年。
  李庆安又问他们射弩多久了,回答却让人惊讶,两人都只练了三个月,以前是弓兵。
  这下连李晟都忍不住赞叹了,果然是有天赋,李庆安鼓励他们一番,两人回去了,这时对李晟笑道:“这次很多人都劝我留在长安,不要北征了,你的意见呢?”
  “卑职也认为上将军应该留在长安,现在长安比回纥重要,和回纥人作战,由我们去就可以了,而上将军要考虑整个天下。”
  “嗯!”李庆安叹了口气,“我再考虑一下吧!如果我不去,我就打算让嗣业为西路主将,你为副将;李光弼为东路军主将,田乾真副将,你们各率十万大军从河东和河北同时向漠北进军。”
  “可是,李光弼不是要进攻史思明吗?”
  “你想得太简单了!”李庆安摇了摇头笑道:“现在史思明和回纥人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了。”
  ……
第六百九十七章
兵入河北
  冬去春来,庆平三年的春天终于到来,渤海国冰雪融化,溪流潺潺,细柳绿了,嫩枝吐芽,一群群小鸟在枝头上欢快地鸣叫,天蓝的如宝石一般,空气中充满了湿润而温暖的气息。
  湖州围困之战,也随着唐军大趋直入而告以结束,被围困了整整一个冬天,粮草断绝,契丹军数十次突围均告惨败,数万军队靠杀马和凿冰捕鱼熬过严寒的冬天,尽管如此,还是有大量的士兵病饿而死,或被严寒夺去生命,大量的士兵沿着湖面冰盖逃亡。
  二月底,冰雪融化,唐军杀入湖州城,没有遭遇任何抵抗,湖州城已俨如人间地狱,数万匹战马已被屠尽,没有草料,它们也无法熬过严冬,六万余契丹士兵,最后只剩下不足六千人,仅突围阵亡便死了四万余人,病死、冻死、饿死以及大量逃亡,最终催毁了契丹军,使这支十五万大军入侵渤海国的契丹联军最后全军覆没。
  主帅李怀节在唐军最后的进攻中自刎身亡,李抱真下令斩下他的头颅,命人送去长安,其余五千八百残军,李抱真也不忍再杀,将他们交给渤海国为奴,至此,渤海国战役宣告结束。
  而此时,渤海国大王子已让位于三王子大英俊,在唐军的大营内,李抱真代表大唐,与渤海国正式签署了安保协议,从协议生效之日起,渤海国放弃军队,只保留不高于三千人的一支御林军,渤海国的安全由唐军全权负责。
  协议签署后,李抱真就任渤海都督,率军三万人常驻渤海国,而赵崇节和哥舒曜各率军三万,以掩耳不及惊迅雷之势直扑营州。
  与此同时,唐军主帅李庆安也下达了河北大战的命令,李光弼已在相州集结了十万大军,兵发魏州,田承嗣正式投降,李光弼大军随即北上,兵指幽州,而河东的李嗣业也率七万大军走井陉,进入河北道恒州,向幽州进发。
  河北局势瞬息万变,已经到了最后的临变时刻。
  营州,安庆绪已如热锅上的蚂蚁,他已经得到了契丹灭亡的消息,他知道唐军不会乘船回去,下一步必然是攻打营州,为此,安庆绪开始大量征兵,但他征兵却遭遇到了极大的阻碍。
  他原本蛊惑人心的借口是抗击契丹军入侵,因此营、平两州的汉人报名踊跃,但不知是谁走露了风声,契丹被唐军灭亡的消息已在营州和平州传得沸沸扬扬,使安庆绪的招兵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军师来了!”
  亲兵在外面禀报了一声,脚步随即声响起,安庆绪就像找到救兵一样,急忙拉开门,只见高尚从外面快步走了进来。
  “先生,请助我!”
  高尚的心情看起来也不太好,他阴沉着脸走进屋子,摆了摆手,让士兵们都下去,安庆绪心情忐忑地望着高尚,他嘴唇动了动,最终还是问道:“先生,出什么事了?”
  高尚叹了一口气,“我刚刚得到消息,驻扎在新城县的一千军队已经易帜,宣布为大唐守军。”
  “什么!”
  安庆绪呆住了,他又急追问:“是投降还是……”
  高尚摇摇头,“不是投降,唐军还没有到新城,是他们得到了契丹灭亡的消息,便自立归顺了唐朝。”
  高尚又看了他一眼,“小王爷,你知道这件事的后果吗?”
  安庆绪无力地坐下,眼中露出了深深的恐惧,他怎么会不知道这件事的后果,他的三万军队八成以上都是汉人,当初是为了抵御契丹人才踊跃参军,现在契丹已被灭亡,这些汉人还能为他卖命吗?
  新城守军就是最好的解释,他们的反叛必将影响到更多的汉人士兵,会有更多人归顺唐朝。
  “先生,我总觉得有人在刻意宣扬。”
  安庆绪的声音很低微,带着一丝深深的不安,“契丹人的事我们一直在隐瞒,但现在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了,这是为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83/69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