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1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9/360

  所以先得召集诸将吏会商。
  会上,张郃首先提出问题,如何处置这刚收服的两万匈奴兵呢?是仍旧允许他们自成体系呢,还是分拆开来,融入汉军?张郃本人是支持分拆的,但问题汉军只有五千,要融合两万匈奴兵,此非一朝一夕之功也。
  是勋干脆直截了当地问他,你能够吃得下多少?张郃回复说最多五千,拨五千匈奴精锐给他,他将之与汉兵杂编,争取在三个月内完成统合。是勋捋须沉吟:“无奈太缓乎?”北地苦寒,冬季漫长,但最多也就五个月,必然开春了,开春以后耕地需要播种,马力需要休养,那就不可能再大规模向美稷动兵啦。
  最后商量来去,把拨给张郃的匈奴兵降低到三千,统合时间缩短到一个半月。
  剩下的匈奴兵,是勋打算沙汰体弱者,仍由贾衢带回平阳去,编户齐民。已经被自己收服的那五百人,就跟自家的部曲混编,由郭淮、秦谊、孙汶负责训练。最后一万上下,只好暂且还给刘靖,但由刘虎等数名匈奴部曲监护之。
  解决了呼厨泉部以后,是勋向郑浑详细打听相关美稷的情报。据说美稷周边各县,城池皆已残破——反正匈奴人也压根儿不会守城——匈奴人十余万,此外还有数万汉人和杂胡受其驱使。单于早已不置,逢有大事,由族内五位长老会商而决。
  跟南下平阳的同族相比,美稷的匈奴兵战斗力更强,一则战马充裕、牛羊易殖,二则常年与周边的鲜卑、乌桓争斗,不象於扶罗、呼厨泉他们,只好打打白波贼,所以作战经验也更丰富、战斗意志也更高昂。倘若正面相敌,按照张郃的说法:“汉兵一万,可当胡骑三万,若一万五千,则必胜矣。”
  匈奴的战斗力跟后世的什么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压根儿没法比,一是帝国已灭,组织涣散,但更重要的是武器装备极其低劣。匈奴人以骑射为长,问题这年月鞍具还不够先进,马镫也还没有普及——是勋倒是发明了,短短数年间即涵盖整个中原地区,但匈奴人还没能学会——即便是打小生活在马背上的民族,没有好鞍好镫,除个别天才外,骑射之力也要大打折扣,更别说短兵相接了。相比之下,汉军组织力既强,又有好甲、快刀、劲弩,相互对射并不落下风,短兵相接更是稳操胜算。
  想当初李陵以五千汉卒,对战三万胡骑,千弩齐发,杀敌数千,其后单于召左右贤王来,合兵八万,李陵且战且走,要不是管敢投敌,说不定还不会全军覆没呢。那真不是神话,这年月的汉兵就有那么强……或者不如说,这年月的胡骑就是那么弱。
  汉末群雄相争,一开始组织力、训练度都不强,在是勋看来,哪怕比黄巾刨去老弱都好得有限。然而经过长年的混战,弱者皆灭,强者乃脱颖而出,尤其是曹兵,因为靠着屯田得以基本保证了粮秣充足,更有大量时间拿出来训练士卒,其中精锐,便足可比拟两汉强盛之时了。估计等到三国肇建,战争规模越来越大,能战之卒也就越来越多——比方说诸葛亮一手训练出来的蜀军主力,要跟胡骑对上,一个打四个都是妥妥的。
  这回张郃带过来的,都是原本曹仁、乐进麾下精兵,转战上党,经验极其丰富,战意极其高昂。而且张郃把他们摆到呼厨泉部营门口,又狠狠地操练了好几个月,要是直接攻向美稷,就算打不赢,也大可全身而退。更何况如今又加上了近两万的胡骑呢?
  问题是匈奴人打不过你,可是跑得过你啊。美稷周边地形本来就适合骑马纵横,张郃所部汉兵虽亦多为骑兵,即便再加上马镫,控马之术也未必就比匈奴人强。至于才刚收服的两万匈奴兵,多年处于汉地,战马的素质下降得很厉害,也根本追不上他们那些同族。
  故此要是不作万全筹划,就这么直接杀过去,赢面虽有八分,却只能驱之而不能灭之,恐怕将来后患无穷——别的不说,有那些匈奴散兵在附近虎视眈眈,是勋就绝不敢将州治设在美稷。况且他们要对付的不仅仅是匈奴人,也必须防着附近的鲜卑人和乌桓人渔翁得利。若灭匈奴而强鲜卑,那真不是是勋所愿意看到的局面。
  于是会议之上,是勋就把这些问题全都提出来了,请众人商议一个稳妥的策略出来。虽然很少上第一线去,终究也在曹家混了那么多年,不能再说是宏辅不通军事啦,可是他光能分析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解决问题还得靠宿将张郃,以及天才诸葛亮、郭淮他们。
  首先提出建议的是诸葛亮,他朝是勋一拱手说:“先生所虑,为不能尽吞匈奴,而使其奔散难制也。以学生想来,若求全胜,唯两策尔——其一,捣其腹心,俘其渠魁,以招安其部;其二,示之以弱,诱敌来攻,然后断其后路,乃可并擒。”
  是勋闻言,先是点头,但想了一想,却又摇头。诸葛亮的思路是对的,想要彻底平灭匈奴,尽量使最少的敌人漏网,只能取此二策,而无别计。但第一条要搞斩首行动,争取生擒敌方首脑,可是这会儿匈奴也没有单于,也没有贤王,五位长老还不呆在一地儿,你就算逮着一个也没啥用啊,反而会把那四个吓跑。至于分道出兵,全部擒获,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了。
  根据郑浑的探查,匈奴这五名长老,有两个在美稷,一个谷罗城,一个在北方五原郡的曼柏。最要命顺帝永和年间,左部勾龙王与右贤王联兵反叛,去特若尸逐就单于休利为中郎将陈龟所责,竟然自杀;到了汉安二年,顺帝遣留质京师的兜楼储继位为呼兰若尸逐就单于,兜楼储不敢返回美稷,请求迁牙帐于离石西北方的左国城——所以匈奴人对这一带也有所渗透,据说那最后一位长老,就时常在从美稷到左国城之间游牧,行踪不易查明。
  想搞斩首,你先得找得着那颗脑袋才成啊,更别说敌人有五个脑袋……
  诸葛亮所说的第二策,听着挺靠谱,要示敌以弱,诱其来攻,然后断绝后路,干干净净地包了饺子。问题是勋才刚吞并了呼厨泉部两万兵马,还到处叫嚣要征伐美稷,就算匈奴人并不注意情报的搜集,这消息随着风也都飘去耳朵里了吧?更何况就这回张郃偷袭刘靖本营,也没能彻底围歼,逃出去了一千多——那还能跑哪儿去?肯定投美稷去了呀。
  话说要是打美稷也只逃出千把人,是勋只当是“嗡嗡”叫的苍蝇,哪怕那些匈奴人都去投了鲜卑,也闹不出多大乱子来。可如今谁都没把握打美稷匈奴,就光有这点点漏网。
  拉回来说,这刚嚷嚷完要伐美稷,转眼就装孙子,谁信哪?更何况呼厨泉部中很多匈奴兵都是被“打回草原去”的口号给煽乎起来的,突然又要示弱,不反而会使他们人心离散吗?
  所以说,诸葛亮所言,思路很正确,直指问题的核心,然而比是勋原本提出那个笼而统之的大方针来,还要难以达成。
  是勋心说孔明啊孔明,你难道也跟我似的,光会提问题,拿不出什么解决的办法来吗?不过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我手下这些人凑一起,再加上诸葛亮的真身,就够俩孔明了,不信无良策可立。
  眼瞧着众人都在苦思冥想,突然,郑浑袖子一抖,眉头略舒,似乎想到了什么。是勋赶紧诚心问计,然而郑文公却犹犹豫豫地说道:“臣自临西河,寻郡内耆老,访问故事,乃知美稷以西,有秦代长城之遗迹也……秦卒虽锐,蒙恬虽勇,亦不过驱匈奴于河上,即筑长城,以为固守之计……”
  他话还没说完,诸葛亮一拍双掌:“妙啊!”转过头来请示是勋:“学生请在圜阴以北,西接龟兹,修建长城,以御匈奴!”
  是勋听得是一头雾水——啥,修长城?你们这又是要玩的那一出啊?
第十六章、屯敌必取
  秦代的长城与后世存留的明长城走向并不完全一致。事实上秦长城可以说有两条:其一东起鸭绿江南的西朝鲜湾,先西北折至辽东,再迤逦向西,直抵河套——这是蒙恬在北驱匈奴以后新修筑的;其二为重修故秦、赵、燕三国的长城,将之连贯起来,自临洮始,斜插而上,东北向通往云中。
  其中经过如今是勋辖区的长城便属于这后一条,从西南方入上郡,经郡治肤施以北,折向龟兹城和西河圜阴,然后一路北上,从美稷西侧再入五原郡。当然啦,郑浑分不清这一南一北的两条秦长城,是勋前世虽然喜欢历史,却并没有详细研究过历史地理,也彻底地一头雾水。
  郑浑突然提出秦长城来,大家伙儿全都愣神儿,心说这是要做啥了?要说重修秦长城,如今不但缺乏这份财力、物力,而且鲜卑、匈奴、乌桓大多在北一道长城以南,不先把他们赶走,你怎么修啊?修来干嘛啊?至于南一道长城,倒是有卫护汉土之用,但问题既没打美稷南边儿过,也没打其北边儿过,而是从西侧直接穿过去了,这条长城跟咱们今天讨论攻打美稷的议题,有联系吗?
  你还别说,诸葛亮玲珑七窍,先就想明白了联系何在,于是朝是勋一拱手:“学生请在圜阴以北,西接龟兹,修建长城,以御匈奴!”
  是勋听了这话就一脑门儿的雾水,心说你要是在离石北方,或者圜阴东侧修长城吧,还能说“御匈奴”,这跑圜阴和龟兹之间修,能挡得住匈奴人吗?人都不必要绕路,直接南下就成,谁会去主动撞你的城墙啊?再说了,咱们不是在讨论出击吗,这怎么又变退守了?
  然而是勋知道,诸葛亮不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而就算赵括,也不会一张嘴就提出如此八杆子打不着的建议来,那肯定蕴含着深意哪。倘若换个什么人,比方说秦谊、孙汶说这话,是勋当场就可能拍桌子呵斥,可这话出于孔明之口,却不由得他不俯首沉思了。当即扯过地图来看——
  啊呀,这年月的地图南上北下,瞧着还真是别扭啊……总之,美稷在北,南方偏西,在很小的范围内排布着三座县城,即西河的广衍、平定和上郡的桢林,也包括谷罗城,这时候都在匈奴人控制之下。三城再直线往南,就是圜阴、圜阳二县,境内屯驻着呼厨泉部,如今已被自家收服。圜阴西方是龟兹,南方偏东则是蔺县、皋狼和离石。
  他伸出手指,在龟兹、圜阴北方虚划一条线——长城就修在这儿,这……管蛋用啊?!
  诸葛亮微笑着凑了过来,同样伸指虚划。不过他不是东西划,而是南北划,从离石以西直划到美稷以东——“此为河也。西河二分,美稷在其西,而离石在其东,须分而两处论之……”
  诸葛亮一边说,是勋一边点头,完了捋须不语。郭淮站出来表示反对:“孔明此计虽妙,奈何悬危,直使主公以身作饵,断不可行也!”是勋心说对啊,大不了我拿不下美稷,或者虽然拿下美稷,但未能全灭了匈奴,此又不关天下大势,只是一隅之争,没必要冒这个险啊,万一把性命也搭进去,如何得了?!
  诸葛亮微微一笑,摇头道:“先生万金之躯,天下仰望,亮何敢以先生为饵?乃欲假先生之名,此计亮自行之可也。”
  啊呦,是勋心说诸葛亮要做我的替身?要做我的影武者?这听上去……还泥马真是光荣啊……
  当下假惺惺地劝说几句,也不希望诸葛亮去冒险。但是诸葛亮说:“此计若成,匈奴可并,以先生之智,假以时日,必使其不为中国患也。亮能行此,必将千古留名,则虽死亦何恨耶?”
  是勋心说匈奴不为中国患了,可还有鲜卑,还有乌桓,还有羌族,将来还有什么羯啊氐的,中国之患正多,你一个人扛得下来吗?不过这种话就不必宣之以口了,虽然他也觉得要是为了平定匈奴,搭进去一个诸葛亮,有点儿亏本儿,但眼瞧着小年轻神采飞扬,跃跃欲试,满腔为天下之大义不惜抛弃性命的澎湃热血,倒也不好多浇凉水。最终只能说:“孔明还须仔细——诸卿共商,务使此计毫无破绽。”
  众人连开了三天会,终于把计划的每个环节都研究透彻了。随即是勋就亲自率领刘靖所部匈奴抵达圜阴之北,在勘察了地形以后,即利用秦长城的遗迹,开始修盖建筑。
  是勋对那些匈奴人说:“汉家用兵,与汝等啸聚跳荡不同,必以城池为依。吾即欲在此筑城,以墙相连,如昔日之长城也,可为前进之根基。四方粮秣,皆聚于此,则进可攻而退可守,然后率汝等以临美稷,安有不克之理?”
  我不是不打算打美稷了,也不是修道墙作长期防守,是要造些碉堡出来,作为前进基地和粮草存放点。只要你们帮我把基地给修起来,咱们后路无虞,那时候就可以领着你们直接杀往美稷去。你们那些同族马力强劲,来去如风,要是咱们往前面打,却被他们抄了后路,胜算可就渺茫啦。我们汉人用兵跟你们匈奴不同,“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得考虑到物资运输问题,不可能走一路抢一路。再说了,你们那些族人的草场、牲畜,我打赢仗以后都答应赏赐给你们的,这要在打仗过程中就吃个七七八八的,你们过后也会怨我不是?
  是勋这张嘴啊,就算没道理的事儿,他都能东转西绕,让人听得似乎有理,更何况那些匈奴人本来就没啥文化知识,更欠缺逻辑思维,所以当场就信了。刺史大人说打美稷,好啊,咱就去打;刺史大人说先修墙再好打美稷,也成,咱这就帮着修。问题是……我们只会搭帐篷,不会修墙啊。
  是勋说这事儿简单,我就命门客秦谊秦宜禄负责此事,找些汉人工匠来示范,你们一学就会。这年月的城墙大多为版筑泥砌,烧砖虽然有了,但技术还不过关,成本太高,使用得很少。秦长城就是泥砌的嘛,是勋也没想着要修砖墙——就算有那个技术,他也花不起那钱——筑版的活儿汉人来干,匈奴人就光管挖土、和泥、夯实,主要是力气活儿,用不了什么技术。
  是勋教训那些匈奴人:“劳作乃得食也。汝等曩日兴兵抢掠,此亦劳作也,若非驱策坐骑、沙场浴血,其牛羊、谷物,难道从天得降不成?今军未兴,先使汝等筑城,亦劳作也,吾自有粮秣、绢帛赏赐——若不愿作者,则无食也!”
  就在是勋、秦谊等人在圜阴境内修建长城——其实那不过是郑浑灵感来源而已,正经说起来,是修一些碉堡,修一座前进基地——的同时,张郃也率领着五千汉军与五千胡骑,自离石北上,一路扫荡过去。
  正如诸葛亮所说,黄河滔滔,把整个西河郡一分为二,所以对应两处战场,应当使用不同的策略。张郃的目的,就是要巡行黄河以东,扫荡牧场,把当地的匈奴人全都赶过黄河去。匈奴不是有名长老喜欢在这一带放牧吗?赶的就是他。而且可预见的,他退走以后不会往依鲜卑,也不大可能北蹿雁门,而必然西渡黄河——因为大本营美稷就在河西嘛。
  张郃的军事行动执行得挺顺利,袭击了十几个匈奴小族,斩杀百余人,擒获近千人——按照老规矩,全都绑起来送壶口煤矿去了。他最终没找着那位匈奴长老,根据情报所得,对方见机得快,早已遁过黄河,返回美稷去了。张郃趁机以战带练,把那五千匈奴兵逐渐融入汉军阵营中去,还分遣兵马,控制住了黄河上的几个重要渡口。
  据说匈奴人渡河别有一法,是把牛皮制成筏子,吹足气以后即可使用。不过这种筏子也就能乘坐一人,外带随身的武器装备,只要不在渡口下水,张郃完全有时间在其登岸之前便赶到封堵,到时候箭如雨下,都不必要射中人,只要射漏了筏子,则乘筏的匈奴兵就必死无疑。
  同时,是勋在圜阴以北修基地也挺顺利。他先抢盖了两个碉堡,一个用来置兵,一个用来储粮,打算修成以后再以长墙相连,便于防御。置兵的碉堡不大,长宽也就各百步,但是修得既高而固,虽然只能入住数百兵卒,却可抵拒数千大军。相比之下,储粮的碉堡要大上好几倍,倘若塞人,三五千的都塞不满,但围墙还不到一人高而已,马虽难越,人则易登。
  大概是为在省工的同时也加强粮草屯扎点的防御力吧,碉堡外二十步还围了一圈鹿砦。见天儿有从南方过来的车辆,粗布蒙盖,驶入围中。盖城的匈奴兵瞧着直流口水——这得能存多少粮食啊!难道是大人怕拿下美稷以后,咱们第一年还没太多产出,所以特意预备下了,以便后日之赏?他费那么大力气从各地运粮过来,总不成吃不完再运回去吧。
  其实诸葛亮所献的计策,虽然细节繁复,原理却可一言以蔽之,就是“诱敌”。为了能够全歼美稷的匈奴,非得将其主力诱向南方不可,示弱既然不易为,那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攻敌之所必救、屯敌之所必取。
  是勋还怕美稷的匈奴人犯傻,故意在刘靖麾下大肆宣扬,这部分匈奴人还并没有被彻底收服,偶尔逃亡几个,跑到美稷,自然会向长老们禀报,说汉军如何之强,只待修好基地,便会全线来攻。长老们要是脑袋没进水,就必然先下手为强,派兵偷袭,使这基地总也修不完。
  当然啦,匈奴还可能渡河反击,直取离石,行“围魏救赵”之计。但一来河东岸有张郃,还控制了几处渡口,涉渡不易;二来是勋这时候不在离石啊,而在前线基地内,与其攻离石,何如攻基地?要是能够将是刺史打跑甚至擒下,那危机不就彻底解除了吗?
  果然,大概二月下旬的时候,两座碉堡还没有彻底竣工,中间的城墙还没开始砌,便有探马来报,有敌来袭,只是……“并非匈奴,而是鲜卑!”
第十七章、以身为饵
  匈奴和鲜卑,虽然都是游牧民族,其实在外表上很容易区分开来。匈奴杂部很多,没有统一的服装,发式也千奇百怪,多数为披发。鲜卑则不同,人皆髠首,亦多索头——也就是说,成年男子会剃掉部分区域的头发,剩下的头发还可能扎辫子,就有点儿象后世的清朝人,只是具体剃哪儿,扎几条辫子,并无一定之规。此外,鲜卑大人喜好穿赭,只要瞧着首领们大多着赤黄色衣衫,那九成九就是鲜卑了。
  此时鲜卑势力雄大,尽占草原大漠,东与夫余、濊貊相邻,西接乌孙,全都是他们的牧场。桓帝时曾有檀石槐联合各部,结成一个强大的联盟,给汉朝北疆造成强大压力。好在这时候檀石槐已经挂掉了,其子孙不能服众,各部又再星散,缺乏统一的指挥,为祸稍轻。鲜卑族按其游牧区域和族属,大概可以分为三部分,东部在辽东以北,中部从右北平直到上谷,而正当旧并州以及凉州的,则是西部。其中仅仅是勋的朔州辖区内,就不下十邑,近二十万众,各有大人,见天儿跟匈奴人抢牧场,还时不时地挥师南下,劫掠汉地。
  前不久,鲜卑人就又杀奔美稷去了。其实张郃在黄河东侧搜索的那名匈奴长老,还真不是被他吓跑的,而是急着赶回去对敌鲜卑人。随即听说怎么的,汉人也要趁机来攻?长老们当场就吓傻了,赶紧聚集到一起开会商量。商量的结果是,两面受敌,则美稷必不能保,必须先退去一路敌军,才能凝聚主力,打赢另一路。
  是勋在圜阴县城以北修建前线基地,迫使匈奴来攻,但匈奴人也不傻,觉出了其中或许有诈。可是有诈归有诈,又不能不去,否则真等他基地建起来了,五千汉军并二万归降的同族一起杀来,则美稷必定岌岌可危。五名长老绞尽脑汁,最终想出一条妙计来,遣人去跟鲜卑谈和,愿意拿出牛羊各一万来,请鲜卑暂且退去。同时,他们还告诉鲜卑人,汉人在圜阴附近修长城,一旦修好,以后咱谁都别想再南下去抢东西啦。而且……一则目前城还没有修好,二则,听说里面存储了不少的粮食、物资,我等无力去取,只好便宜你们了。
  鲜卑人比匈奴人更要野蛮,尚未开化,就连组织结构都非常松散,才刚从原始公社迈入奴隶社会,加上距离汉地较远,所以对汉人的花花肠子了解得非常有限。他们一听匈奴使者的话,贪欲一萌,立刻就信了,当即驱动大军南下,来攻是勋的基地。
  早有探马报入碉堡。不过堡上虽然插着是勋的认旗,其实是勋并不在其中,他带着自家部曲,远远地躲在后面的圜阴县城呢。堡中实际的主事者,正乃是勋的“影武者”诸葛孔明,他每天化了妆(多贴几根假胡子),穿戴着是勋的衣冠,在城墙上来回巡视。城下工地上的匈奴人远远望见,还以为是刺史一直跟咱们呆在一起哪。
  诸葛亮想把匈奴人引诱到圜阴境内,基地附近,然后一方面张郃急渡黄河,以袭其后,一方面大军合围,便有机会将其全歼。此计的关键所在,是要利用这新修的碉堡,尽量牵制住匈奴人的进攻,故此守将危险系数挺大。是勋是不敢来的,可是他要不来,这鱼饵就不够香甜,就怕匈奴人也不肯来;诸葛亮年轻气盛,乃欲一战而名扬天下,所以执意冒充是勋,驻入堡内。
  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匈奴人没来,鲜卑人倒来了。
  当下诸葛亮、郭淮、秦谊三人匆匆登楼而望,只见北方烟尘大起,满满的都是胡骑。秦谊年纪较长,经验丰富,瞧着尘头就大致估算出来:“不下二万骑也。”
  诸葛亮和郭淮对视一眼,郭淮皱眉道:“欲致匈奴,反来鲜卑,如今是战是退?”诸葛亮苦笑道:“若退,则堡砦必为敌骑所蹈,一月之功,毁之一旦。不如即于此破灭鲜卑,以威慑匈奴,再论后事。”
  郭淮说好,我这就是出去勒束那些匈奴人,跟鲜卑人当面较量一番,我兵虽寡,有几乎完工的两座堡砦为依托,则必可却敌。诸葛亮赶紧扯住他,说别介啊,咱们还是按照原定计划办理,就仿佛眼前来的不是鲜卑人,而是美稷的匈奴人。
  郭淮一瞪眼:“主公欲取美稷,故孔明代其而守,以身饵敌也,今所来非匈奴,即败之亦非主公之意,卿又何必蹈险?卿为主公弟子,若有闪失,淮何面目往见主公?”
  诸葛亮长长地吸了一口气,答复道:“今伯济将卒,可御鲜卑,然亦不过击退而已。鲜卑既去,匈奴或不复来,则亮曩日筹谋,尽化流水矣。而若能于此破灭鲜卑,即不能尽吞匈奴,主公亦可趁势北收云中、五原、朔方,则朔州可定。亮虽死何恨?!”
  云中郡在西河以北,五原郡在上郡以北,朔方郡在其西侧,如今名义上划归是勋的朔州统辖,可实际全都是鲜卑人的牧场。西部鲜卑近二十万众,估计胜兵不下五万,要是能在这儿打掉三四成,那全收朔州还为难吗?
  郭淮心说孔明啊孔明,你不要老把“虽死何恨”挂在嘴头上好吗?就算我比你年纪还轻,也没你那么冒进啊。不过他知道诸葛亮心气既高,性子又拗,当初献计代是勋来镇堡砦,就连是勋都劝不住,更何况如今的自己呢?军情似火,敌来如风,丝毫也延挨不得,这要再多劝两句,估计鲜卑人就已经冲到堡前啦。没有办法,只得深深一揖:“孔明仔细,且留有用之身,以佐主公之业。”说着话一转头,“噔噔噔”就下城去了。
  旁边儿秦谊的脸上有点儿发白,也赶紧说一声:“恐伯济仓促间难以勒束胡骑也,且待某去助他。”紧跟着也跑了。
  二人下城来召聚那些还在夯土、修城的匈奴人,可是当然来不及让他们立刻穿戴装具、提弓上马,只得吩咐后退,退到堡砦后面一里之地,然后再装备、整列,等待反击。匈奴人训练度不强,乱哄哄的,逃散的速度倒是非常之快,郭淮瞧着直皱眉头,心说等到了后面,一顿饭的时间,我能够把他们重新编组起来吗?这要是时间拖得再长点儿,孔明能够守住堡砦吗?
  然而这时候,再担心这些也都晚了,当下只得也跨上战马,与秦宜禄二人一起望后疾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9/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