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5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0/360

  尤其这种粗暴的白水煮法,实在让人难以下咽。
  是勋暗中叹了口气,心说果然是偏远地区,烹调手法更加单一并且粗劣,杨义山你究竟是俭朴呢还是乡巴佬呢,就拿这种玩意儿来招待我?算了吧,我还是吃饼得了——虽然面粉的质量也远不及后世所产,终究这饼瞧着金灿灿的,香味扑鼻,竟为烤制而成。
  而且饼上这一粒粒小点儿的是啥?他拈起一枚来细瞧,啊呦,竟然是芝麻,这可不多见啊!
第二十七章、孟坚识浅
  杨家仆役端上来这道饼,金黄酥脆,外焦里嫩,既不是中原流行的汤饼(其实那就是疙瘩汤),也不是是勋“发明”的烙饼,分明是烤制而成,而且饼面上还撒着很多黑色的颗粒物。
  杨阜瞧是勋注目此饼,只当他没有见识过,伸手一指:“此胡饼也,上所缀者,胡麻也。”
  是勋心说我读书少,你别蒙我,这分明就是馕嘛,还什么胡麻,分明就是芝麻嘛。不过估计这年月两物的学名大概就是“胡饼”和“胡麻”,为传于西域胡地,故得名也。
  根据是勋前一世对古书的阅读,无论胡饼还是胡麻,都应当是在张骞通西域之后传入中原的,可能并非当时即传,但到了汉末,怎么着也该有啦。可是他在许都和安邑极少见到胡饼,可能是因为并不符合这年月士大夫的饮食习惯,所以未能广为流传。至于胡麻……芝麻,是勋自从习得榨油之术以后,便即四处寻访——菜油、豆油总有腥气,哪比得上麻油来得清香啊。然而虽说芝麻早入中原,但种植范围还比较小,加上榨油技术运用亦不广泛,主要用如香料和药材,顶多也就能寻摸到几小把而已,用以榨油,也不知道够不够两三滴的……
  不想今日在允吾城内倒得见此二物了,也算惊喜。
  当下即以手撕了胡饼来吃,佐以薄酒,饼中本有奶、盐,也不必要别的佐餐小菜了,用得甚为香甜。等吃完了,再舔尽手掌上的芝麻,不禁抬起头来询问杨阜:“金城流行此饼乎?或有胡麻为植否?”
  杨阜摇一摇头,说这种胡饼也就吃个新鲜,并未广为流行,至于胡麻,并无种植,都是别处贩过来的啊。于是告诉是勋,说自己跟吕布麾下大将张辽关系颇为融洽,前不久张文远攻取酒泉郡,自郡府中得一胡厨,及胡麻等西域香料数十斛,派人送来金城为赠。今天将出来,特为给侍中尝鲜耳。
  是勋说可惜啊,才仅仅数十斛,若待吕将军重开西域都护,到时候商贾辐辏,得此异域殊物,估计就要容易多啦。
  提到西域问题,姜叙突然一正容色,严肃地问是勋道:“魏公乃时致信吕将军,诱以西域都护事。吕将军并与吾等云,愿效定远之功,初即侍中所建言也,有诸?”是你煽动吕布去定西域的吗?
  是勋点点头:“确有此事。”
  姜叙微微颔首:“吾知侍中此计,为使吕将军目之于西,而不及于东,乃不为朝廷害也,然非久长之计。远方殊域,得之难守,弃之可惜,战端一开,延绵不绝。天下终将一统,凉州不外王化,而使凉州之卒以戍轮台,此劳民费财之举也,昔孝武皇帝因之罪己。前车可鉴,侍中三思。”
  在目前的情况下,你把吕布的注意力引向西域,以免为朝廷之患,这是一条妙计。但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日后,战端开启容易,再想结束就难了,等到天下大定,凉州彻底归从朝廷以后,就必须断绝跟西域的往来,以免耗费民财,勤劳民役,反而使国家背上了不必要的沉重负担。想当年汉武帝就是因为久征匈奴,并服西域,导致财穷力竭,所以晚年下了“轮台罪己诏”,全面收缩防线。咱们可不能等到车临深渊,才仓促勒马啊。
  是勋闻听此言,先是一愣,随即不禁笑出声来。姜叙看到他是这种反应,赶紧致歉:“料侍中已有成算,正不必叙妄言也。”你早就有终止经营西域的计划了吧,倒是我多虑了。
  其实是勋心里想的是:所谓凉州上士,也不过尔尔,这年月的士大夫眼光还真是短浅啊。算了,正好大家聊得开心,而且日后凉州的政策还需要这票地头蛇来主掌,我不如趁此机会,给他们好好上一课吧。举起杯来喝一口酒,润润喉咙,然后开始背书——
  “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故能睹犀布、玳瑁则建珠崖七郡,感枸酱、竹杖则开牂柯、越巂,闻天马、蒲陶则通大宛、安息。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宫,薄梢、龙文、鱼目、汗血之马充于黄门,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
  “于是广开上林,穿昆明池,营千门万户之宫,立神明通天之台,兴造甲乙之帐,落以随珠和璧,天子负黼衣,袭翠被,冯玉几,而处其中。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砀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视之。及赂遗赠送,万里相奉,师旅之费,不可胜计。至于用度不足,乃榷酒酤,管盐铁,铸白金,造皮币,算至车船,租及六畜。民力屈,财力竭,因之以凶年,寇盗并起,道路不通,直指之使始出,衣绣杖斧,断斩于郡国,然后胜之。
  “是以末年遂弃轮台之地,而下哀痛之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且通西域,近有龙堆,远则葱岭,身热、头痛、县度之厄。淮南、杜钦、扬雄之论,皆以为此天地所以界别区域,绝外内也。《书》曰‘西戎即序’,禹即就而序之,非上威服致其贡物也。
  “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罽,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与汉隔绝,道里又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
  这一大段话,出自班固的《汉书·西域列传》,大致意思跟刚才姜叙说的差不多,说那种远方异域,“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武帝强要勾通,结果导致“民力屈,财力竭”,晚年被迫下“轮台罪己诏”,“岂非仁圣之所悔哉”。
  阎行读书少,听着有些迷糊。杨阜、姜叙之属则都是西州上士,家雄族大,多土富金,必有不少藏书,兼之志向广大,读史比读经多,《汉书》这种经典的著作,那也是全都通读过的。他们听着听着,都不禁面露微笑,还以为是勋要说:人班固早就说明白了的道理,难道我会不懂吗?难道我读的书比你们少不成吗?
  谁想到才刚背完典籍,是勋却突然面色一沉,把话锋一转:“按此文也,乃知班孟坚(班固)文章魁首,唯雕镂耳,识见与马子长(司马迁)不可道里计。”班固的见识太浅陋啦!
  杨、姜尽皆皱眉,可是这话终究是从名满天下的是勋嘴里说出来的,他们却并不敢等闲视之,也不好当场驳斥。就算是勋也是当今的文坛魁首,他直接站起来说班固文采不行,必将贻笑大方,可是他说班固见识不足,那就有得商榷了——终究班孟坚是文学家、史学家,还算不上是位政治家啊,是勋却勉强可以荣此冠冕。
  姜叙急忙请问:“吾等鄙陋,请侍中教诲。”
  是勋说成,咱们且从头讲起:“昔孝武皇帝初募张骞,为通月氏以夹击匈奴也。骞去十三岁始归,云西域诸国皆病匈奴之暴,乃能通之,可断其臂。以是遂通西域,屯轮台。以班孟坚意,匈奴既遁,西域乃无所用,所贡殊方异物,唯充内庭,使天子奢靡耳,无益国事,是言当罢……”
  杨阜、姜叙连连点头,旁边阎行懵懵懂懂的,也跟着学样,表示您说得没错,班固就是这个意思,我们也是这个意思——通西域是为了击匈奴,而当匈奴不足为汉之大患以后,再背西域这个包袱就没有啥意义啦。
  是勋轻轻摇头:“其实不然。异域远国,固无以郡县之也……”直接吞并西域是不可能的——“然亦不可轻弃。何以言之?要在有二。”说着话开始掰手指头:“其一,西域虽多雄山、旷漠,绿洲间足可立国,财并富饶,若有以吞之,乃可威胁中原,如昔之匈奴也。定西域实安凉州,安凉州是固关中——阳关以东,并无险塞要隘,一马可抵陇关,安不可虑?”
  过去的匈奴也好,后世的鲜卑、契丹也罢,都能够通过骑兵远征轻松控制西域,从中获取财力,乃可威胁中原。而且一入阳关,直到陇上,几乎无险可守,因而西域失,凉州必危,凉州丧,关中动摇——“与其御敌于关中、陇上,何如御之于国门之外?”
  姜叙点点头,说:“侍中所见诚远,然恐得不偿失……”你说得确实有道理,西域在政治上、军事上,乃是凉州的屏障,但问题要维持这个屏障,财政压力实在太大了啊——“乃如三岁儿童舞刃也,未及伤敌,乃恐自伤。”
  是勋心说霸着那么辉煌一条丝绸之路,你还怕啥财政压力?果然中国传统士大夫就知道跟土地里刨食了,就这方面和普通农民没啥区别。看起来不光我今天得给你们上课啊,找机会还得好好地写一篇文章出来,系统地阐述对外贸易问题——“伯奕所言,乃在吾之二也。定西域,复都护,非孝武皇帝末年贫弱之源……”
  于是现编一则寓言故事以解其事:“昔有翁临终,传其子百亩肥田,云其中有十万钱也。其子不识稼穑,乃募工日夕翻之,期得埋钱,三岁不得,家徒四壁,遂恨其父诳也。于是售之邻人,得钱十千,邻人耕之、获之,不三岁而所得粮价十万钱矣。”
第二十八章、人与禽兽
  是勋现编的寓言故事很简单,说有个老头儿临终的时候,留给儿子一百亩地,说其中藏了十万钱,儿子不懂种地啊,只当是真有埋钱,就雇人去挖,连挖三年,屁也没有。他当老爹是在骗自己,一怒之下就把地卖给邻居了,邻居善加耕种,仅仅三年,农产品的收获就值得十万钱啦。
  当然啦,寓言归寓言,地价、粮价,那都不能细揪,百亩、十万钱云云,只是随便给个虚数而已。是勋的意思是说,西域本来是块肥田,好好经营,将能有很大产出的,结果汉武帝不懂其中道理,用不得法,所以才使得晚年国家贫弱——这还真不是经营西域所必然造成的恶果。
  “孝武皇帝五度出塞以击匈奴,兵卒多丧,战马十不归一。军用不足,乃重课商贾,中人之家十破八九。即无轮台之戍,乃可久长乎?且戍轮台者,不过数千兵也,汉之大,岂数千军需难以资供者耶?”
  又不是派了好几万远征军团出去,一打数千里的,哪有这点儿闲钱都掏不出来的道理呢?
  说到这里,话题突兀一转:“前在中原,各将当道设卡,以剥行商,所得以充军资。吾乃奏之魏公,使皆罢撤,各郡定税,以输朝廷,商贾繁盛,所得不菲。魏公乃能芟夷群雄,虎踞河上,所得二力,一曰屯田,二曰兴商。乃知商贾之道,古已有之,斯殷人因此而名,于国非病。
  “昔秦末播乱,土地荒废,人从末业(商业),高皇帝以是遏止之,以商为贱。然农为国本,商亦其枝,本不固而木死,枝不繁木亦无以为茂也。人之所需,岂独在田地之间、织机之上耶?盐铁因商而布,钱帛因商而流,使其百里之内,不相贩鬻,老子所谓小国寡民者是也,非我煌煌之汉也。”
  当然啦,这年月的士大夫,没人会真想把商业行为给彻底禁止喽,但同时也很少有人足够重视商业。在他们看起来,商人之于国家,就好比是洒扫之佣之于家庭,离了这类佣人,家里就脏了,但真不会有谁认为这种佣人有多么重要,必须给予鼓励和赏赐。
  此外士大夫们还对商人有种天然的敌视,而这敌视分明来自于嫉妒——好么,我寒窗苦读,咏史诵经,终于能够做官了,连朝廷俸禄带贪污所得,还没你们商人随便跑几趟赚得多,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旦得着机会,我就要让你们破家,把钱财全都给我缴上来!
  所以是勋还必须更往深一层解释。他说啦:“人之所欲,无穷尽也,有所欲乃能立志,无欲者于国无益……”说白了,人类的欲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比方说有个穷山沟,不通商贾,其居民就光知道耕作果腹,织麻御寒,那么劳作成果只要够自己一家人用的就成了,其余闲暇都可以用来发呆或者造人。某天有个商贾来了,给他们带来了铁器,带来了陶器,使他们花更少的精力就能够获得更多的产出,只是短时间内必须生产出比平常更多的产品才能购买得起。于是部分农人憧憬着更悠闲的将来,就被迫要在近期内更加努力劳作啦。
  过了一阵子,又有商贾到来,带来了牲畜和丝织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对于这山沟里的农人也算是奢侈品啦。想要得到这些奢侈品,就必须更辛苦地劳作才成,可是劳作之后,生活也变得更舒适,更充实,更有意义了。
  “孰谓食肉衣帛,为奢靡耶?国方贫弱,吾不得不为耳;国乃富强,人人得而食肉衣帛,吾勤劳所得,何谤之有也?孟子见梁惠王,云:‘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为其时国弱而民贫也。今吾衣帛而食肉,岂贪腐奢靡者耶?”
  咱们几个可全都没到五十岁啊,更别说七十岁了,按照孟子跟梁惠王说的,那都没有穿丝绸衣服和吃肉的资格。难道说咱们都是奢靡腐化之徒吗?因为今时不同往日,就算大乱未终,现在的汉朝也比过去的梁(魏)国要富强多啦。国强民富,这不正是咱们所追求的目标吗?为了这个目标,就应当放纵百姓的欲望,开阔他们的眼界,而振兴商贾,正是最好的刺激手段。
  杨阜听了,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可是又挑不出错来,不禁捻须沉吟:“纵人之欲耶?有欲而恐放辟邪侈,无所不为矣。”
  是勋撇嘴一笑,心说我这套说词确实跟传统的儒家理论离得有点儿远,咱还得想办法给兜回来——“是以乃须谨庠序之教,申孝悌之义,教化因此而兴。古时人如禽兽,逐食而走,然卿等得见狼豺否?即此凶暴之属,亦知得食而群分之,知赡养同种之幼,岂狼豺之仁过于人耶?孟子故云‘人之初,其性本善也’,斯乃禽兽之性也。人之与禽兽异者,有所欲而能逞其欲,逞其欲而能不失仁心,斯所谓儒矣。”
  人的天性都是善良的,但这种善良还并不脱离动物性,只有能够改造自然,追求并获得更大的欲望,同时还不泯灭这种本性,才是人之与禽兽相异之处。儒家所要引导的,就是这样一条道路。否则大家伙儿都穷着就好啦,“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全都半饥半饱的,并且小国寡民,三五成群,保证内部最和谐了。但那跟普通的群居动物又有什么区别?
  杨阜、姜叙是彻底听傻了——一则是勋所言,确实有点儿超前,二来他事先没有准备,东一榔头西一锤的,系统性不强,但偏偏言辞便给,圆融自洽,你还挑不出什么漏洞来。旁边儿阎行更是满脑门的雾水,最终把手一摊,说我是大老粗啊,侍中您能说得更简单明了一些吗?
  是勋说要简单的,也有啊。垂下头去瞧了瞧食案,蘸点儿唾沫粘起一粒漏网的芝麻来,展示给三人看:“此胡麻也,即张骞通西域所得。昔孝武皇帝使征大宛,获天马,若以之储御苑,止逞君王私欲耳,若以之配凡驹,汉马所以耐战。张蹇并得苜蓿,若以之植上林,止娱君王耳目矣,若使繁衍广布,汉马所以蕃息……”
  阎行一拍食案,说您这么一说,我就明白了——关于战马的事儿,我比他们都懂啊。我们凉州所以能产好马,一是种好,故老相传就是因为从大宛国引入了天马为配,二是食料精,很多地方都种了苜蓿,马最爱吃那种草啦。由此看来,经营西域也并不能算是纯粹赔本的买卖嘛,光这两点好处,就值得咱们把那片土地给牢牢看起来。
  是勋说不止这些,张骞从西域引进的物种很多,还有胡麻(芝麻)、石榴、胡蒜(大蒜)、胡瓜(黄瓜)、蒲桃(葡萄)、胡椒,等等等等,丰富了咱们的餐桌,同时也给了农人更多的种植选择。大家伙儿都知道,人不是光靠吃粮食就能健康的,各种蔬果得夹杂着食用,方为养生之道。可是中国广大,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适合种植各类蔬果的,引进的物种越多,可选择性也就越大。
  关键是——“濒海之人,食鱼为贱,贩之内陆,价可十倍;楚之产橘,淮北为枳,若以北售,价亦十倍。商贾以是乃富,国家课其行税、坐税,府库亦可充盈。班孟坚云远国贡翠羽、通犀,国君乃奢,然若输以良马,军兵强矣,输以旃罽,民不畏寒,税课兴利,国用饶也。
  “吾知西域多荒漠,间有泉水,乃成绿洲,其地褊小,不便垦殖,然控扼商路,得税亿万,竟砉然而能成国者矣!”
  阎行闻言,不禁抚掌而笑,说我彻底懂了,控制了西域,好东西可以源源不断地送到中国来,咱们多余的物产也可输出远国,就如同与羌胡互市一般,而且还能趁机课税,得到一大笔收入。所以只要鼓励商业,保障商路,国家就不会困穷,到时候养几千个兵戍守轮台,那算多大点事儿啊。
  是勋说对了,彦明你果然是聪明人啊——你瞧那俩货可还在冥思苦想,不得要领呢,你这儿都已经快要出师了。士大夫总是如此,什么事情都要琢磨出一个道理来,但我又不是学经济的,还真没法三言两语把道理给你们说清楚喽。其实事实摆在这儿,还需要什么道理?兴商可富,控扼西域乃可兴商,就是这么简单。
  兴之所至,干脆咏诗一首——这时候的是勋远可非当日雷泽诗会时候的生手啦,你让他当场做首诗超越建安七子,那是扯淡,随便震震杨阜之类政才大过文才的地方士人,还是并不为难的:
  “河回道乃绝,绝域自有乡。凿空何期见?宛马世之良。远夷东向揖,殊珍陈未央。盛德不可食,役民不为臧。铃声遥过碛,驮练出敦煌。降胡旄头灭,自兹汉道昌。”
  这首五言九成是原创,当然也有借鉴——还算不上抄袭——首先,“铃声遥过碛,驮练出敦煌”出自张籍的《凉州词》“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句;其次,结句取自李白的“胡无人,汉道昌”。诗不甚佳,倒也四平八稳。
  杨阜、姜叙琢磨了很久,仍然只是暂且认同了是勋的看法,大致还处于知其然而并不明其所以然的状态——是宏辅那是什么人啊?天下才杰之士,魏公的左膀右臂,又是经学大家,他说出来的话不可能没有道理,只是咱们愚钝,尚且未能参透罢了。他说经营西域不但不会给国家带来负担,反而能够充实国库,好吧咱们暂且信了,具体该怎么操作呢?且等先通了西域,到时候再向他详细请教吧。
  可是姜叙想了半天,不禁又问啦:“侍中可将此理禀之于魏公与吕将军乎?”是勋说魏公雄才大略,哪儿用得着我多说啊——其实曹操的思想没他说得那么先进,不过通过是勋竭力鼓吹振兴商业和与鲜卑等外族互市,曹操多少见了点儿内贸和外贸的实利,所以才勉强应允而已——至于吕布:“暂不可使其知也。”
  姜叙不明白了,为啥呢?为啥吕布就不应该听闻你这番道理呢?
第二十九章、太公封齐
  姜叙问是勋为啥不肯把自己经营西域可使国强民富的理论说给吕布听,是勋闻言不禁莞尔一笑:“吕将军为定难之雄,非理政之才也。”终究杨阜、姜叙再怎么心向朝廷,那目前也还是吕布的部下,他不能把吕奉先贬得太低喽。其实什么“定难之雄”,“播难之雄”才对吧?
  人的素质、秉赋,对应不同的时代背景,将能产生出截然不同的效果来,此正所以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故也。是勋觉得吕布也一样,若当治世,有严明的法度约束着,吕布或能“定难”,就他的领军之才,说不定足够当霍去病第二了;但身处乱世,吕布就只能到处捅篓子啦,何言“定难”?
  全靠自己跟曹操百般谋划,用凉州牧的职位给他上了一个笼头,他才能多少安分一些——就这样还三番两回听了陈宫的话往关中闯呢。
  但是跟杨阜、姜叙等人面前,话不能说得太直白了——若在场只有一个阎行,那是曹操特意埋在凉州的钉子,或许是勋敢于放胆直言——其实他所要委婉表达的含义很简单:吕布那就是一当兵的,政治水平差了不是一星半点儿。
  “若使吕将军知通西域货贸之利,恐涸泽而渔矣。”
  其实商贾往来,可抽重税,吕布再傻也不可能看不到。中国物产丰富,诸物乃可不假外求,兼之士大夫们普遍眼界有限,估计西去的商队不会那么快就组建起来;但中亚那些粟特人却不同,早就盯着中国的丝绸、瓷器,眼睛都要冒出火来了,一旦丝路打通,定然络绎东来。他吕奉先瞧在眼里,能不想着去课一回税,分一杯羹?
  但是中国传统以商贾为贱业,对于商业行动大多疏于管理,更不会深入研究,基本上等于放任自流,那吕布怎么可能会考虑到鼓励商业发展的问题呢?肯定得往死里抽税,最终导致商贾目玉门为险途,将领们通过私下“回易”倒吃得脑满肠肥——那对国家又有什么益处?
  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但若提前通知了吕布,让他早早地设起关卡,大肆征税,恐怕新时代的丝路将会胎死腹中啊。
  况且,是勋还考虑到另外一个问题:“前吾费尽唇舌,乃使吕将军和魏公而弃关中也,亦因其钱粮不足。设其富庶,尚可制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0/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