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2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9/360

  据说后来曹操征召丁仪为掾,接触之后,不禁慨叹:“丁掾,好士也,即使其两目盲,尚当与女,何况但眇?是吾儿误我!”
  不过在这条时间线上,曹操没有去问曹丕,而是去问了曹昂——理所当然的,曹昂是长子,又为明定继承人,还是清河长公主(当然那时候尚无公主之号)的同母胞兄,必然要询问他的意见啊,曹丕算老几——曹昂同样不赞成这桩婚事,但他的理由又跟历史上的曹丕不同:“丁正礼文过其实,巧佞之尤,安可为吾妹婿耶?”您别读了他的文章就相中了这个人,我了解他,那家伙心术不正,浪荡无行,绝不能够把妹妹嫁给这种货色!
  不过曹昂倒是并没有推荐夏侯楙,那还是曹丕跟夏侯楙交好,主动向曹操推荐的。曹操再问曹昂,曹昂这回没有表示反对——倒不是他瞧好夏侯楙,而是对那家伙不大了解,加上夏侯家族位高权重,与曹氏数为姻亲,就门户登对而言,就亲上加亲而言,那都没有理由反对啊。
  所以可怜的清河长公主,最终还是落到了夏侯楙手中,即便历史改变了,她的命运也未能改变……
  此事暂且不提,话说原本历史上,丁仪因为此事而深恨曹丕,就此上了曹植的贼船,然而他空有恨丕之心,却并无佐植之才,最终还是在曹丕继位后掉了脑袋。在这条时间线上,丁仪当然不恨曹丕了,却恨曹昂,并且估计是臭味相投的缘故吧,照样一转身跑去依附了曹植。
  这回就是丁仪写信过来,向是复透露,说我正任刺奸掾,发现了一些蛛丝马迹,貌似最近太子之事,背后黑手乃是历阳王曹冲!本人官卑职小,不敢再深究啦,你瞧瞧是不是能跟太尉透露一声儿,请他关注此事啊?
  是复接到来信之后,不禁冷笑,心说太子昔年评价丁仪“文过其实,巧佞之尤”,那还真没有说错,不过此人的能力也仅“巧佞”而已,距离智慧还差了十万八千里啊。丁仪想通过自己,把事情捅给是勋,目的有二:一是离间、疏隔是氏与曹冲的关系,二是希望是勋把事情上奏曹操,从而把曹冲彻底踢出争嗣的行列。
  然而你是刺奸掾,既得情报,就应该直接禀奏天子,哪有再多绕一圈儿的道理?啊,你是怕自己为曹植党羽之事,知者不少,害怕把事儿再牵扯到曹植身上,甚至让曹操怀疑乃曹植刻意构陷曹冲的,所以才想把我当枪使。
  是复心说我背着浑人之名,倒是不怕被你们当枪使,正好利用这个机会让你们互相捅出血来,赶紧筛掉几个备选,好让我老爹拿定主意。问题这事儿可实在太大啦,你给的证据又太虚,真要捅了出去,就算此枪不一击而折,也会从此在曹操心里挂上了号,或者让老爹开始提防我……所以啊,这回我真得缩了,你还是另请高明吧。
  写完了信,打算明天一早就派人送去丁府,然后是复便洗漱安眠。可是他翻来覆去地睡不大着,心中仍在考虑储位之争。对于老爹来说,貌似维持曹昂的继承人位置,最为稳妥,那么对于自己来说呢?谁继曹操之位,自己这官二代才更方便出人头地呢?曹彰是不成的,从今日的试探便可得知,这人过于鲁直,城府不够深哪,就算有自己帮忙,甚至有老爹帮忙,他上位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曹冲太过聪明了,若得为君,臣僚们光揣摩上意就都得累死……
  那么昂、丕、植三个人中间,谁比较合适呢?还是再等一等,看谁先落马再说……随即想到丁仪的来信,曹植是断然出手了,虽然自己不敢接——可是如此一枚好弹,若不能砸毁曹冲那道壁垒,实在太过可惜……要不然……
第五章、刺奸密奏
  曹彰请是复等人上林狩猎之后过了约摸半个月,他又再次发请柬过来,邀请是复前去饮宴。这回请的多为武人,再无秦朗、田彭祖之类文士,但仍然有曹真和夏侯威在内,此外还包括夏侯威次兄夏侯霸、夏侯惇长男夏侯充、曹仁长男曹泰、曹纯之子曹演,等等……
  说白了,诸曹夏侯,外加是氏,所有喜武略而甚于好文事的年轻人,基本上全都在受邀之列——当然啦,曹彰的兄弟们不在此列。
  请柬送来的时候,正巧赶上是勋的休沐之期,又宿在城外别院,于是他关照是复,宴会上大家伙儿都说些什么,你回来要一一向我禀报,而至于你自己:“毋多言,毋胜饮。”是复唯唯而去。
  儿子走了以后,是勋定下心来,就打算好好研究一下儿子的婚事问题——因为管巳最近几乎一见面就要催——究竟给他娶个怎么样的老婆才合适呢?曹操已经暗示过了,欲将一女许嫁是复,然而是勋尚且犹疑,没有当场接口,若无其事地便岔开了话题。本来亲上加亲,使得曹、是两家关系更为密切,是一条保全儿子和家族的好方略,问题储位未定,就怕越是国戚越容易卷进政治漩涡里去啊,历代附马被杀的可也不在少数啊,尤其儿子又是个不怎么有心眼儿的……
  正在书斋中寻思,尚未得其要领,突然门上来报:“天子有诏,宣太尉觐谒。”是勋抬起头来瞧瞧天色,这都下午了,曹操怎么突然间想起来召见自己?他不是不知道自己今天休息,八成会到城外来的呀,这等进了洛阳城,再奔皇宫,估计都晚霞满天啦……有什么事儿如此着急?
  终究不敢怠慢,赶紧穿戴整齐,也不乘车,直接骑马驰入洛阳西门,便奔宫掖而来。迎接他的倒是个老熟人,乃当年耿纪、韦晃之乱中起过不小作用的宦官任曙吉,见为常侍。任曙吉通报过后,即请是勋进入建始殿,于是是宏辅脱履卸剑,疾趋而入,抬眼朝上一瞧,就见曹操又一次头缠白布,仰躺在榻上正哼哼着呢。
  是勋赶紧询问,陛下是何时头风又犯的?有无延医诊治?我来的真不是时候……正待告退,曹操却一摆手,说你先别走?“痼疾耳,无妨也。”
  我这毛病也好几十年啦,疼着疼着都习惯了——话说当初要是华佗真肯上心给我去了病根儿,说不定我还会觉得有点儿寂寞哪……随口开句玩笑,然后就说,估计是因为最近受了风,脑袋突然间就疼痛起来,好在有昔日华佗传下的按摩之法和药方,按摩、服药既毕,现在已经快要缓过来啦。宏辅你别走,留下来吃晚饭吧。
  其实呢,曹操这头疼病还真不是受风所致,才会复发,而跟他从前的绝大多数情况相同,都是气出来的。且说当日午前,这位大魏皇帝面会群僚已毕,才返内廷,就突然接到了一份刺奸递来的密奏,览之大怒,便即下旨,召是宏辅前来相见。
  可是接下来就是头疼,而即便头疼也禁不住他胡思乱想,最终决定,这事儿还是先放一放……啊,是勋来了,那成,咱们暂且谈点儿别的事情吧。
  且说曹魏的官僚架构,主要是由是勋牵头,与陈群等重臣共同拟定的,但曹操并没有全盘照准,而多少作了一些微调。即以三台三省十二部制而论,原本陈长文等人是主张彻底消除内廷,完全恢复到汉武帝之前外朝独大的局面的,却被是勋给拦住了:“数百年之制,岂可一旦而遽废之耶?”
  就政治理念而言,他本人也反感内廷,但深知改革的步伐不能迈得太大,否则必然会绊跟头,而且曹操也断然不肯同意。要是因为这件事而根本上忤逆了曹操的意思,进而使得曹操对整套新的官僚体系都表露出不信任感,恐怕会捡不着芝麻,更丢了西瓜呀。
  内廷说白了,乃是人主用以扩展权柄、制约外朝的主要工具,你可以想办法裁抑之,但不大可能一朝一夕便彻底消灭之。曹操作为一名强势君主,又是幕府那种草台班子玩儿惯了的,不让他跟自家亲信、侍从之臣见天儿开小会是不可能的。所以最后的设计,是分内廷为三省,裁减并且拆分其权,而且内廷侍从之臣的品秩也要远远低于外朝。
  先形成这种制度,那么等到换了一个并不那么强势的君主上台以后,就可以逐渐把内廷的影响力给限制到最小范围啦。
  只有一点是勋与陈群等人全都坚持,即内廷皆用士人,而绝不命以阉宦。这点倒是容易通过,因为曹操虽然是阉宦家庭出身,但他起家之途就是靠着跟宦官集团划清界限,才能为士大夫们所引为同类的,而且东汉常侍之祸,但凡四十岁以上的士人还都记忆犹新,目为殷鉴。所以设定了这么一套制度,起码可以保证曹魏三代之内,不大再会出现宦官干涉政务之事。
  果然他们的设计上报曹操,曹操原则上赞同,实际上做了点儿微调,又略略扩充了内廷的权力。就此秘书监杨修和门下监刘放二人,权势便即凌驾各部之上,而仅在三台长官之下。
  是勋有时候也会暗中慨叹:“孙彦龙,吾误卿也。要是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你应当跟刘放二人官位相侔才是……”
  再一便是刺奸和校事,原本在是勋的计划中,是将这一特务机构完全从君主身边剥离开来,而归之于掌握监察大权的御史台。然而曹操大笔一挥,把他们给分去门下监了——这机构我用着顺手,不打算放弃。
  自荀攸以下,包括陈群、刘晔、毛玠等群臣纷纷往谏,荀、陈等人还算婉转其辞,毛玠那话就说得很难听了:“君不信臣,何以使臣效死命乎?”可是终究曹操有自己的主意,也有自己的底线,把所有的谏言全都当作耳旁风。
  于是群臣只好把当年扳倒过赵达的大“功臣”是勋给推出去了,是勋无奈之下,一步一顿地来找魏王曹操。曹操知道他的来意,便道:“孤意定矣,即宏辅之舌,恐亦无以摇也。”是勋点点头,说正因为如此,所以我才犹豫,不知道该怎么开口才是……可是大家伙儿公推啊,我又不能不硬着头皮来跟您随便说叨几句。
  曹操闻言,不禁笑了起来,说好,那你就开口吧,孤洗耳恭听。是勋斟酌一下词句,首先就问啦:“大王乃知何以群臣皆恶校事耶?”曹操冷笑道:“乃为彼等有私,不欲孤知耳——似宏辅无私,则不劝孤去校事也。”
  是勋说您太高抬我了:“人非圣贤,孰能无私,孰能无过?若恐其私其过为大王所知,何以不奏免御史耶?”同样是监督官民的机构,为什么大家伙儿就光反对校事,而不反对御史台呢?“为御史所发,皆有所本,而校事所发无本,只逢人主之欲耳……”御史台搞调查,有明确的法律规条为准绳,但校事搞调查,却是随心所欲,只琢磨君主喜欢听什么言语,想要打听什么事儿而已。
  “御史之制,始于前汉惠帝,颁《监御史九条》,即词讼、盗贼、铸伪钱、狱不直、徭役不平、吏不廉、吏苛刻、逾侈、弩力十石以上。御史循此而察,吏民亦有所本。荀子有云:‘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今校事监察无所本,百官因此悚惧,为无所教而恐受其诛也……”
  曹操说那好办,我也给校事限定调查范围就是了嘛——话说前汉那《监御史九条》,涵盖面非常之广,文辞又很模糊,我照样出台这么一道法令,那跟没有法令又有多大区别?倘若因此便可堵住悠悠众口的话,我没有什么不乐意的呀。
  然而是勋随即又说了,仅仅这样还不够——“御史所察,或启有司,或奏君主,使法司审断之。而今校事所察,即风闻无据,亦可先下人于狱,得其结果,再启人君。然而三木之下,何不可招?群僚所畏者在此也。大王明察秋毫,难眩以伪,而吴长(吴质)犹受其刑,若非事牵于勋,恐沉冤不雪矣。而况后世之君,恐难有望大王项背者也……”
  御史台发现情弊,是先立案再捕人审理,校事却往往先逮了人,审出结果来再上报立案,这里面太容易出冤狱啦。就算大王您这么睿智,当初要不是事情牵扯到我,我被迫站出来自证,吴质都要被赵达诬陷至死,您的后代肯定比不上您智慧啊,那冤狱还不层出不穷吗?“……乃至群僚人人自危,此非人君用臣之道也。”
  曹操沉吟半晌,终于说你的话也有道理,我最初设立校事,用于军中,是因为军事行动瞬息万变,必须争取时间,碰到案子,宁可错杀,不可放过……后来用来监察百官,只作为司直或者御史的补充,效率比较高,用得比较顺手而已——我还真没有想那么多。“然则,何计补之?”我是不会放弃校事的,你们且死心吧,但是可以对校事所为略加约束——你说该怎么办?
  是勋说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校事只有调查的权限,但没有捕人的权力,想要捕人必须先奏报大王您知道,由您下令,司法部门办理;其次刺奸可以审讯相关案件,但并不跟校事直接联络,也必须先得到大王您的命令,直接向您负责——一般案件还是交给司直、御史,您认为有必要秘密审讯的,再交给刺奸吧。
  好说歹说,曹操终于首肯。是勋出来以后,群僚一拥而上,环绕询问,是勋假装苦笑道:“君意已决,难摇撼也,然勋说之,或可稍抑之也。”我也就只能做到这一步啦。
  所以一直到以魏代汉,曹操当了皇帝,刺奸、校事这套特务机构依然未能彻底消除,只是比当年赵达掌权的时候略略收敛一些罢了——当然啦,也有卢洪无赵达之跋扈的因素在内——曹操依然将其作为耳目,密侦军民隐私。这回就是因为刺奸丁仪的一道密奏,直接把曹操给气了个半死。倘若是勋就在城中,少顷便至,估计他要跟是勋好好说道说道这事儿了。
  然而是勋恰好休沐,居于城外,来得晚了,曹操也终于冷静下来,心里琢磨,大军正向交、广二州进发,目前兵事最重,朝中政局还是以稳定为要……算了,这事儿我暂且当没有发现,且静观其变为佳……宏辅你来啦,那咱们还是来聊聊军事方面的问题吧。
第六章、欲言南事
  魏军南征交、广,始于延康三年立秋日后。
  其实对于是不是要发兵远征,以复交、广二州,朝中也曾经兴起过一番唇枪舌剑的大辩论。有趣的是,武将大多持反对态度,曹仁曹子孝就说:
  “刘备在蜀,兵陈于汉中,譬如人体,南郑为臂,成都为首,南中为臀,交、广不过襟带鞋袜而已。若制扼其臂,取其首级,四体自疲,交、广士燮辈传檄可定也。今乃悬军远征,以向蛮荒,虽剥其襟带,褫其鞋袜,其人尚活,何益耶?”
  兵部尚书贾诩却说:“不然也。汉中险塞,蜀人所重,军众而难进,军寡而不胜,非旦夕可定者也。灭蜀之道,在逐渐侵削,去其所衣,自然饥寒,亡无日矣。”
  荀攸也赞成贾诩的意见,他说:“交、广虽僻,北接沅、湘、洪、闽,彼地多蛮夷,易受其惑,若刘备趁势沿江而下,江南危殆。今复交、广,其利有三:一,安江南而厚我之势;二,褫其衣而削敌之势;三,自交州而西,招抚南中夷帅,可疲蜀人。故灭蜀而必先定交、广也。”
  是勋一开始不说话,冷眼旁观,细察各人表情,很快就搞明白了曹仁等宿将为什么要反对出兵交、广的缘由了。一则,他们本是北地驰骋之将,最远就杀到长江南岸而已,对于怎么用兵南海沿岸,实在心里没底;二则,既然心里没底,便不敢自请率师,无疑功劳大多会落到黄忠等荆、扬旧将的手里。
  还是继续积聚实力,一举而自凉州、雍州南下,直取汉中去吧,就算不打骑兵战,步兵战我们也能够一定程度上得心应手啊,不怕功劳被别人给抢了去。
  眼瞧着两派争论不休,曹操最后询问是勋:“宏辅何所见耶?”
  是勋想了一想,建议说:“乃可两路出兵,一伐交、广,一取汉中也。”
  听闻此语,所有人都傻眼了。只有曹操了解是勋最深,不禁撇嘴而笑:“宏辅毋得戏言。”是勋说至尊驾前,臣又岂敢戏言?“若彼士氏,不足平也,然兵下交、广,刘备必遣将来争,蛮荒远地,若长年不得解兵,于国无益也。乃可请柱国(夏侯惇)、辅国(曹仁)等兵发长安,以循南山,若取道而征汉中者,则刘备必整军防御,交、广易复也。”
  咱们用“声东击西”之计,假装去打汉中,其实恢复交、广二州。如此一来,曹仁你们也不会没事儿干,说不定还能跟蜀兵见一两个小仗,也赚点儿功劳。
  “待复交、广,稍加休整,即作势自交、广而向南中。若刘备不应,即联络南中夷帅,以薄其后;若彼应之,乃可大军自雍、凉南下,进取汉中。”
  下回咱们再来“声西击东”,假装去打南中,其实主力挺进汉中去。
  曹操闻言,先略略点头,然后却又摇头:“宏辅所言,深合兵法,然……两道出兵,靡费甚大,非安妥之计也。”
  是勋说至于正兵派多少人、奇兵派多少人,要消耗多少粮草、物资,怎么调派,那就不归我管喽——“可请上卿(贾诩)详度之。”随即话锋一转:“要在交、广不复,贼乃可雍、凉、荆、沅、湘、洪、闽,诸道间出,即无伤我,亦足疲我。待复交、广,我可向汉中、南中以制敌,则疲于奔命者,必刘备也。”
  魏、汉两国的分界线上,散布着很多少数民族,即所谓的“戎狄蛮夷”。首先是雍、凉地区有羌人和杂胡,其次南中有西南夷、沅州有武陵蛮、洪闽等州有山越。如今在曹魏境内的蛮族比较多一些,倘若蜀人以交州、广州为跳板,煽动武陵蛮和山越造反,则曹魏必然疲于应付,恐怕再也难以凝聚实力,去伐蜀中啦。若是先拿下交、广,到时候曹魏反倒可以煽动西南夷造刘备的反,就此掌握了主动权,再取蜀中,难度系数自然降低。
  曹仁他们这才明白过味儿来,好啊是宏辅,你假装和稀泥,其实还是支持去打交、广呀。
  对于帷幄运筹、战略决策来说,本来荀攸、是勋等人的发言权就比曹仁、夏侯惇等武将来得大,而且曹操听了是勋所言,亦觉有理,就此才从善如流,一言以决。于是便命夏侯惇为征蜀大将军,持节而西,坐镇长安,假意调动周边各郡兵马,准备南下汉中。暗中则任命曹休为主帅,文聘、黄忠为副,陆议为参谋,调动荆、沅、湘、洪四州共三万兵马,自洭浦关出,南复广州。
  此外,魏延统帅东海水师,亦秘密南下,配合陆师作战。曹操还有密旨给魏延,要他可以尝试着直接突入郁水海口(即后世的珠江口),奇袭南海郡城番禺。
  出兵正好定在秋收之期,则沿途各郡的粮获可以不必再解送别郡、进贡中央,直接充作军粮。一晃眼快两个月过去了,北路夏侯惇当然早就已经到了长安,装模作样先调集周边粮草,还派部将张郃率军沿南山而巡,象是在勘测道路;至于南线,不久前刚有奏报到来,说兵马已经在洭浦关集结完毕了,即将突入广州。
  当然啦,这奏报一来一去,即便中间部分节点用上了信鸽传书,那也必然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啊,估计这边曹操接到奏报的时候,文聘、黄忠他们都已然杀至番禺城下了——主将曹休坐镇洭浦,并未挪窝。
  因为据说纯北人的曹文烈才刚到始兴郡就因为水土不服而病倒了……
  且说曹操于建始殿召见是勋,一声令下,宦者呈上夕食。要说曹操既为天子,饮食自然与昔日大不相同,再不是老三样——粟饭、面汤、腌菜——而是荤素搭配,一连上了十好几道美馔,外加四种主食。比起后世什么明皇清帝、慈禧老佛爷来说,自然简朴得多,但若比之汉帝刘协昔日的饮食,乃亦不遑多让。
  当然啦,那是指刘协被曹操安置到许昌以后的饮食,还在长安的时候,从董卓到李、郭,根本不上心皇室的供养,等流亡安邑、雒阳,能有口饱饭吃那就谢天谢地啦……
  先上的是“驼蹄羹”,用来开胃,然后大菜有“牛心炙”、“鹿尾脯”、“蒸河鲤”等等。其中一味“羌煮”,乃是从西北传来的佳肴,有点儿类似于后世的涮羊肉,先宰羔羊而取其肥美处切成薄片,在滚水中一抄,变色即起,调以五味酱料而食。
  四种主食,一是用荆州进献的“蝉鸣稻”煮成的饭,此稻七月成熟,故名“蝉鸣”,其味芬芳扑鼻,据说“香闻七里”;二是蒸饼,上“坼作十字”,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松软的开花馒头;三是赤粱粥;四为“豚菘”(乳猪肉小白菜)馅儿的馄饨。
  无论发面馒头还是馄饨,都乃是勋所“发明”,但其实即便没有他穿越,再过个几十年,到南北朝时代,也都陆续出现在了中国人的食案上——吃货的创造力是无穷大的。
  宦者舀上御酒,是勋先举杯为曹操寿,然后一口饮尽,就开始低头吃东西。才吃几口,只听曹操问道:“今南征交、广之役,宏辅以为若何?”
  是勋闻言,赶紧放下筷子,抬起头来。他努力把嘴里的食物咽下去,这才开口问道:“得无曹文烈处,又有书奏传来?”
  曹操说没有,还是那前几天的消息。这会儿,估计文仲业他们都已然杀到番禺城下啦,倘若你所献水师突袭之计成功,魏文昇直接取下了番禺城也说不定——“此计果可得售否?”
  是勋摇一摇头,老实回答说我不知道——“臣尝奏陛下以告谕文昇,北迄乐浪,南至交、广,使海商密觇其海岸曲直,风向、水流,绘图成册,以便用兵也。据闻郁水口外,岛屿星罗棋布,更多沙洲,恐不便行舟也,能否突入,虽赖人谋,亦须天意。虽然,即不能突入得城,亦无妨也,合浦、龙编(交趾郡治)、胥浦(九真郡治)、西卷(日南郡治),或近于海,或有河川连通,皆可试取。但得一处,士氏必然胆落,或即倒戈来降矣。”
  曹操点一点头:“未闻魏文昇消息,故朕心不安也。”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9/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