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360

  倘若真等曹真所部跟高句丽大军接上仗了,魏延再进至丸都山城下,那这仗真是毫无悬念,问题南北两路魏军又没有电话、电报,配合就不可能那么完美。曹真按照是勋所授的方略,稳妥进军,不管是复等小年轻如何催促,他总是不把周边敌人军民扫荡一空,便不肯继续前进。是复后来也急了,说您进军那么迟缓,若等水师先抵敌都,咱们得不着功劳还是小事儿,高句丽可以先破南路,再防我北路,逐一击破,如之奈何?您也未免谨慎过头了吧!
  曹真说了:“此太尉授吾计时,便教不可冒进也。今我缓步而前,后路无忧,即句丽先破南路,再来敌我,亦不致大损。我在北,句丽如背生芒刺,即破南路,亦不敢深追之。无咎独不虑贸然而前,彼先破我,而再谋南耶?”坚持固有方针,绝对不肯加速。
  至于南路,其实夏侯兰、魏延的行军速度已经比计划中要慢了很多了。关键就在于风向问题,初始尚有东风,船行无碍,可是随即就换了西风了,顶头风再加是逆流而上,船行速度就慢到令人发指。魏延无奈之下,只得去跟夏侯兰商议,分派步卒下船去轮番拉纤。问题马訾水中游多处泛滥,隔绝道路,碰到那些地段,步卒半身沉陷在泥泞里,一步一滑,就根本拉不动大船呀。
  而且所乘大多是海舟,就没怎么配备大桨,碰到这些地段,几乎是一尺一寸硬挪过去的。魏延说这不行,我军行进须速,才能起到奇袭的作用,倘若也跟北路一般迂缓,真容易被敌人逐一击破哪。
  夏侯兰说你放下步军算了,我们往南绕路,说不定还能走得快一些。可是随即咨询高句丽向导,得知马訾水南方只有几条山路勾通东西,而且险要处多筑山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夏侯兰直跺脚,说:“柳毅可恶!若肯发兵北上,与我策应,破寨不难也!”他根本不知道是勋已经给柳毅下了严令了,光知道在是勋抵达襄平之前,便有使令传至乐浪,却偏偏不见柳毅赶来会合。
  商议之间,邓艾突然站起身来请令,说我计算过了,军中尚有十三条临时拘来的小船,行动灵活,配桨齐全,我愿意先率三百敢死精兵,乘坐这些小船,抢先北上,以抵丸都山城下。只要咱们的旗号一亮,敌军必然惊骇,高句丽一定会把主力调过来迎战。二位将军身在大船之上,只要善加周旋,可保无虞,而北路曹将军便可有机会攻下纥升骨城了。即便最终拿下不丸都山城,能够夺取纥升骨,也不算无功而返吧。
  夏侯兰一瞪双眼:“士载得无疯癫乎?”如此悬危之计,亏你怎么想出来的?!
第二十九章、自天而降
  一则入人之国,境外作战,虽有高句丽土着做向导,也不过简单明了山川形势而已,对于敌军的布置是很难搞清楚的;二则高句丽境内多山,马訾水沿岸又数处泛滥,夏侯兰、魏延所部无法把哨探撒出去太远。故此对于当面敌情,所知甚少,可以说布满了战争迷雾,即孙吴复生也难以洞察其情也。
  所以这会儿的高句丽主力究竟何在呢?是已然尽数北上去迎战曹真了,还是仍留相当数量拱卫国都呢?夏侯兰等人并不清楚。本军水陆相加,略略过万,而据说高句丽胜兵在三万以上……众寡之势如此悬殊,即便有船只作为依靠,甲坚兵锐,真要撞见了高句丽主力,亦难有必胜之算。更何况邓艾想领着十三条小船,三百精兵去打头阵,那不是主动送死吗?
  所以夏侯兰当即呵斥邓艾:“士载得无疯癫乎?”
  邓艾一梗脖子,结结巴巴地回答道:“兵、兵贵神速,以为奇也。今、今军行纡缓,设为句、句丽侦知,横水而、而、而寨,恐吾尺、尺寸不得进也……”
  他说啦,是勋此番主动请旨,亲统四州之兵以伐高句丽,是希望一举而解决东北方向的边患,即便不能堕其都、破其国,也当给予沉重打击,让高句丽人三五年内都缓不过来,如此朝廷没有后顾之忧,就可以把全部力量都用在征蜀上了。谁料天时不顺,地理也对我不利,咱们就只有一个月的时间深入敌境,发动打击啦,倘若被人硬生生给堵了回来,功败垂成,诸君请想,又会造成怎样的后果呢?
  往大里说,东北方边患不解,高句丽随时还会西出侵扰,牵制了关东地区的兵马和物资,使朝廷无法全力以击刘备,时间一长,恐怕天下大势还会有所更改、反复——此非国家之福也。往小里说,是勋以堂堂太尉之尊,远征蛮夷,却无法得手,声望和圣眷必然大损——咱们都是太尉的门生故吏,太尉倘若失势,咱们还有啥前途可言吗?
  这还是就被迫折返而言的,倘若因为咱们行进缓慢,使得高句丽主力有机会先北上摧破曹真所部,然后再掉过头来打咱们,最终大败而归,恐怕结局和影响就更加糟糕啦。
  “当此悬、悬危之局,若无悬、悬危之计,终难解也。”
  你以为我喜欢用险啊,这是没办法的办法。我此去必然惊骇高句丽人,迫使他们收缩防线,固守都城,那么起码北路的曹真可以挺进更深,给对方以沉重打击。至于我跟麾下这三百人,估计有一半儿的可能性去了就回不来了,但偏师之折,不至于伤筋动骨——
  “艾本乡、乡下农夫、屯田小吏,乃得太、太尉厚恩,拔之畎亩,等于弟子,焉敢不粉、粉身以报?大丈夫得征蛮夷,马革裹尸,亦、亦、亦何憾耶?!”
  嘡嘡嘡嘡,一番侃侃而谈,倘若换了一个人来发表如此宏论——比方说石苞石仲容——便实足震撼人心啊。只可惜邓士载结结巴巴的,多少有点儿气势不足,所以夏侯兰并未被他说服,反倒一甩手:“士载且退。”你也知道是太尉看重你啊?太尉把你跟石仲容交托给我们,战阵之上固然生死有命,可就让你一个人顶在前面,最终挂了,我们倒都能全身而退,回去可怎么跟太尉交待哪!
  邓艾还想再争,魏延朝他摆了摆手,说士载你既然有这种想法,那么若真的如愿上阵,打算怎么应对前线千变万化的形势呢?你有仔细考虑过吗?说来我听听。
  邓艾确实经过了深思熟虑,而不是一时血气上头,拍脑门儿想出来的招。于是他就详细解说自己的计划——首先,根据高句丽向导的介绍,敌人是有水师的,主要作用是丰水期在马訾水和浑水上运送物资;其次,咱们深入敌境也四五百里了,却并未得见一舟、一兵,敌人并没有顺水巡弋,可见防备松懈,并且暂时没有预料到我军会溯水而上。所以我就利用这个机会,乘坐小船快速挺进,直取丸都山下,到时候有六成的可能会遭遇敌方水师,其中又有五成机会,敌不设备,惊骇而走。倘若敌军后退,我就登上南岸,多张旌旗,鼓舞烟尘,假装大军来攻,丸都山城必然会聚集主力防守,曹将军便有机会长驱直入。倘若敌军与我交战,我尽量拖住他们,等待大船从后赶到,再加以歼灭。
  我估计高句丽的水师,撑死了也就两三千人,那么只要我挑选的都是英勇敢战之士,一个打五个,就算赢不了,也不至于顷刻间全军覆没吧?我是做好了必死的觉悟的,然而兵法有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其实倒也未必真会死哪。
  计算航程、速度,我两天后便可赶到丸都山下,大船行进再慢,五六天也该到了,我不信五天时间都熬不过去。真要是碰上了高句丽军的主力,水陆夹击,我遭逢惨败,甚至全军覆没,也一定会派人顺流而下,向诸君报信,你们都不必掉头,直接松开纤绳,顺风顺水就逃回海里去啦,敌军无能追及,必然毫发无伤。
  倘若高句丽主力真的还在丸都山城附近,那么北路曹真应该可以趁势拿下纥升骨城吧。咱们就当是牵制敌军了,也不为无功。
  魏延听罢邓艾的陈述,不禁一抹胡须,说士载你考虑得倒挺全面嘛,此计确实悬危,但是——我喜欢!转过头去帮忙游说夏侯兰,夏侯兰无奈之下,只得勉强应允——虽说他是主帅,但魏延论身份要比自己高(尤其“诈死”以后),论与是勋的亲疏程度,也不在自身之下,魏文昇既然拿定了主意,自己也不好一口回绝啊。
  于是即于军中挑选会水的勇斗之士,许以重赏,拨隶在邓艾麾下听用。一切准备停当,邓艾辞别众将而行,最后拉着好朋友石苞的手,说仲容你不必为我担心,我就算跟这儿战死,也比一直窝在屯所里当小吏要强一万倍。只有一件事比较遗憾,那就是——我还没有娶老婆呢,就此丧命,恐怕邓家将会绝后。看在咱俩的交情上,我求你一言——“仲容他、他日若有二子,可肯使其次以继、继我邓氏香烟否?”
  石苞说你放心吧,既然你求告到我,我一定努力娶妻、生子,到时候过继给你一个——我没你那么胆儿肥,不能跟你同上疆场,并肩作战,就已经很惭愧啦,要是连朋友这点儿要求都完不成,那还能算是人吗?
  邓士载淡淡一笑,便即披甲登舟,奋桨而去,暂且不提。且说他不见水面上有高句丽巡弋之船,就认定对方根本没有防备南线,猜不到魏军会溯马訾水而上,其实过于想当然了。位宫脑子里确实根本没有这根弦儿,可留守丸都山城的沛者得来,却一时间灵光闪现,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
  且说得来受命留守,便即分配兵马、调派物资,竭尽所能地固守国内和丸都山双城,务使无失。他同时也下令至山下马訾水中所驻扎的水军,要求他们派船巡弋河中,以防魏军趁隙来袭。
  麾下将领都不明白啊,说沛者您未免过虑太甚了吧?如今正当丰水期,马訾水中游多处决堤、泛滥,上回咱们沿水而下,去攻破了西安平,就撤得慢了一步,后军千余人差点儿为大水阻隔,回不来了。大水未退,魏军怎么可能过得来呢?
  得来说啦:“诸君慎勿轻敌。吾闻中国人善使舟楫,能航行海面,而况小小马訾水耶?若然乘舟来攻,奈何?”众将面面相觑,心说我们光知道沛者大人您不懂打仗,敢情还不懂行舟……不,简直是缺乏必要的社会常识。如今西风正紧,大船根本不可能溯流而上,而若以小船航来,又能载多少兵马?两三千人的,咱们难道还怕他不成?
  当然啦,作为内陆国高句丽,其将也大多不习水战,完全按照本国的造船、航行水平来判断魏军,未免失之毫厘、谬以千里——魏军大船在马訾水上航行确实挺困难,但不是根本走不了。
  得来说了:“中国人甲坚兵利,又善奇谋,岂可轻耶?便彼等自天而降,吾亦不怪也!”
  将领们全都撇嘴,心说咱们这位沛者大人虽为贤臣,胆子却实在太小,尤其畏惧中国如虎,简直就跟老鼠见了蛇似的——你瞧着吧,魏军不来便罢,哪怕一人一骑来到丸都山下,得来必定给吓得魂飞魄散,说不定立刻就开城出降了……
  可是心虽不服,终究对方名位既高、家族又显,还被位宫授予了留守重任,所以只要命令别太过分,亦不得不凛然而遵也。只是要求水师游弋马訾水上的命令颁布下去,却当即被打了回票。
  要说高句丽水师之将,其实并非本国人,而是出身前汉的一员降将,姓郝名旭字文君。郝文君旧为玄菟小吏,二十多年前伯固侵扰玄菟,他直接就当了带路党,并且教给高句丽人,可以在马訾水和浑水上行船,方便运送物资——玄菟境内有小辽水,郝旭出身水边,精通水性,兼能操舟。伯固因此拜他为水军主将,颇为器重。
  郝旭为将二十余载,基本上把水师打造成了自家的产业,偶尔受调运送点儿粮秣、物资,大多数时间则放舟西下,到西安平去跟辽东人贸易,赚得是盆满钵满,吃得是脑满肠肥。此前位宫攻打西安平,郝旭就是反对的——放着一马平川的玄菟不打,你去打西安平干嘛?都被你们抢光了,以后我可怎么跟人家做生意啊?只是位宫威势既在,他也只敢腹诽而已。
  可是心里既然不爽,沛者得来指令既下,郝旭便找出种种借口来推诿,一会儿说此前西征,船只多损,需要修复,一会儿又说士卒大多归乡休假,现在无人可用。他也不相信魏军会从马訾水上打过来,只当得来拿着鸡毛当令箭,特意消遣自己。我这儿正准备歇冬呢,大王又不在都中,你给我发的什么命令?
  几番催促,郝旭只是不动。得来最终急了,放出风声,说大王授予他先斩后奏之权,诸将有不听命的,可以临阵斩杀,以儆效尤。郝旭听到这个消息,才只得捏着鼻子接受将令,随即便象征性地派出三五条小船,去探查西面情况。
  小船顺风顺水而下,其急如矢,半日内便航出五六十里去,船上兵卒正商量着晚上到哪儿去靠岸歇息呢,忽见前面拐角处闪出一面旗帜来,黄底黑字,是一个大大的……中国字!
第三十章、大破魏贼
  高句丽本身并没有文字,贵族日常习用汉字,而至于水师中那些底层兵卒,当然全都是文盲——其实中国水师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儿去。只是他们每年都会放船西下,到西安平去跟中国人贸易,有那见多识广的,起码知道文字就是文字,不是什么奇怪图样……
  只是那究竟是个什么字呢?这究竟是哪儿来的船只?干嘛来的?
  高句丽人和平时可以西下贸易,辽东自有商贾,偶尔也会驾驶着小船溯水而上——真要走陆路进入高句丽,各地贵族、驻军层层设卡,能把你啃得连老本儿都剩不下;若走水路,那么挡道的就只有郝旭一家啦,收税虽狠,尚有可赚。所以魏延他们才能在西安平搜集到这十三条适合内河航行的小船,配合行动。
  郝旭派出来的这些小船,船上多是大头兵,并无重将指挥——上行下效,主帅既懒,部将当然也不可能勤快——而这些大头兵见惯了西安平的船只,还当又有商人过来了呢,一时间就没能反应过来。倘若甫见旗号便即转向,估计邓艾很难追得上,可就这么一犹豫的功夫,等到看清了船上都是军衣大汉,还有一员披甲将领当先指挥,再想掉头,已经不赶趟了。
  邓士载身先士卒,就站在第一条小船的船头,远远望见敌船,便叫桨手加力前行,同时兵卒们纷纷张弓搭箭。头一轮羽箭射过去,对面的高句丽水兵就倒下了十好几个,剩下的发一声喊,匆忙扳桨掉头,有那胆子小的,直接就跳水里去了,打算泅渡上岸,以避敌矢。
  这一仗旗开得胜,不但全灭高句丽水师巡卒,还抢到了两条小船。邓艾当即派出几名机灵的士卒,乘坐一条敌船顺水而下,去向魏延禀报消息,同时加快速度,直奔丸都山下而来——只可惜没能抓住俘虏,仍然不怎么清楚敌方的设防情报。
  终于等他航至丸都山附近,就见前面樯橹密布,沿江下寨,早就已经防备万全啦——终究有那泅渡上岸的高句丽兵,仗着地形熟悉,一路狂奔,把消息传回了郝旭军中。郝旭闻报也是大惊,仔细查问,光知道敌方船只不大了,混乱之中,却无人能够看清究竟有多少人、船。听说魏军的船只也就自家巡哨小船差不多等级,郝旭终于定下心来,于是分派各将严守水寨,打算赢一个大胜仗好去邀功。
  当然啦,他也不敢隐瞒军情,还是把消息传给了沛者得来,并且多少夸大了敌军的规模——“有大舟三、小舟无从计数也,其卒恐在二千以上。”以他的经验再配合贫乏的想象力,也就能够编造出这样的谎言而已了。
  得来闻讯,赶紧又把所报夸大了一倍,遣快马急报沸流水西岸的位宫,暂且不提。
  且说邓艾趁胜而前,直抵高句丽水寨。众兵远远一望,仅仅排列在寨外的船只就不下二十条,兵卒在五百人左右,估算寨内只会更多,不禁心生怯意。邓艾大声鼓舞士气,说:“敌若横水而、而寨,吾皆不得前也。今乃守于寨、寨中,又何惧耶?”
  倘若高句丽人早有防备,在马訾水险狭处设置关卡,都不需要“铁索横江”,无论邓艾,还是魏延,大小船只全都开不过去,只能悻悻然掉头折返。可是如今只在城下立寨,魏军就有太多的回旋余地啦——邓艾说了,咱们首先抵进到敌人都城之下,仅此便为大功一件,大丈夫不趁此机会建立功业,以求封妻荫子,要更待何时啊?
  按照原定计划,邓艾下令船只向南岸靠拢,打算弃舟登岸,立起寨栅,以威胁对岸的丸都山城。可是命令才刚下达,就见对面水门大开,无数船只蜂拥冲来。
  虽说郝旭名为水师之将,其实没怎么正经打过水战,可总有基本常识。眼瞧着敌船数量不多,又是溯水逆风而上,那么自己只要放船过去一冲,对方必然就垮了——这仗可有多简单,多踏实啊。故此当即下令,全师而出,灭此朝食!
  邓艾见状,知道已经没有时间拢岸了,当即下令:“反桨!”咱们也不掉头了,直接后撤。
  要说郝旭没怎么打过水仗,邓士载更连上船都是第一遭,而且还是头回领兵见阵——从前在屯所小规模械斗当然不能算数——虽说打小就喜好军旅之事,“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可终究纸上谈兵,并且没有家学渊源,纯粹的野路子,比当年的马服子赵括还有所不如。
  然而这小伙子有一长处,就是谦逊好学,自从被拨隶到南路听用,便即每日于水师中寻找老卒搭讪,听他们讲水战故事,请教经验。要说魏延所率东海水师,除幽州旧兵、吴会降人外,还有不少他从淮南带过来的人马,虽然海上并无大战,这些老卒可早就在长江上跟东吴水军见过仗啊,说起来一套一套的,都是切身体会。故此邓艾虽然初掌船队,于水上事却所知颇多——要不然他也没胆量和脸面行此险计。
  所以眼瞧着敌船冲来,邓艾两眼一转,便已然有了主意。他知道硬拼是拼不过的,先不提众寡悬殊,己方是逆流,对方是顺流,光靠冲撞就可能大破己阵。为今之计,只有暂退,问题若待敌前掉头,估计不赶趟了——干脆,还是直接船尾当船头吧。
  双方的船只形质差不太多,就理论上而言,中国船比高句丽船要更先进一些,也结实一些。高句丽方面大小船只不下五十条,载兵近两千人;论数量魏军还不足其四分之一。照道理说,一方前冲,一方后退,速度应该相差不多,但前冲者船首锐,后退者船尾平,真要是猛追个几十里地,终究能够追赶得上。
  而且魏军数百里划桨溯流直上,高句丽方以逸待劳,估计都用不了几十里地,便会展开激斗,高句丽方的赢面要超过七成。
  只是高句丽水兵良莠不齐,既有积年锐卒,更多初次上阵的新丁——那就是一伙后勤兵,专管运输或者经商的,哪儿打过仗啊。邓艾所属,却都是夏侯兰、魏延精挑细选的悍卒,要么膀大腰圆,一人抄桨可行一舟,要么船上发箭可达六十步外,准头还跟平地上毫无差别。所以邓艾一边退,一边就组织起了弓弩齐射,一声令下,敌方首船上当即倒下数人。剩下的高句丽兵慌了,就连舵手都忙着抱头蹲下,以避来箭,那船当即打横过来,随即后船“嘭”的一声撞将上去,差点儿两船俱翻。
  于是就这么着追了十几里地,退者有条不紊,追者越来越乱,而且双方距离不但未能缩短,反倒逐渐拉长。邓艾便即命令桨手放慢速度,以免敌船脱离弓箭射程——这在后世网络间有个专有词汇,叫做“吊打”。
  郝旭见此情状,不禁大感懊丧:早知道我就把敌人先放近一点儿,再出寨迎击啦——他倒没想过,对方就这么点儿船只和兵卒,哪敢靠近自家水寨啊——倘若继续追赶,估计直到天黑也未必能追上魏船,而且己方弓箭几乎未能伤人,对方倒已经射翻自家十多名兵卒,还导致两条小船险险倾覆啦。手下将领都劝郝旭退兵,郝文君双手一摊,怎么退?
  进军时候是顺风顺流,后退就要逆风溯流,你瞧敌人跟牛皮糖似的,也不趁机远飏,只是保持一定距离,用弓箭来逐渐削弱己方,那不用问啊,一旦自己掉头后退,他们必然踵迹而追哪。
  筹思半晌,终于下令逐渐减慢速度,重新结阵,然后留下十几条小船在前阻敌,自己乘坐大船,率领主力,直接掉头便返回了水寨。邓艾一见对方减速,立刻下令改变划桨的方向,再度拉近双方距离——高句丽人这是想要逃啊,咱们必须得追将上去。
  双方距离越靠越近,箭矢横飞,魏军方面也开始产生伤亡了。邓艾瞧得清楚,敌军大部已退,只留下十数条小船断后。于是他放下弓箭,左手端一木牌,遮挡在身前,右手便从腰间抽出环首刀来。只待两船接近,部下以挠钩拢住敌船,邓士载一声长啸,将腿一曲,当先便纵跃过去,随即左手牌搪开两支短矛,右手刀光一闪,已将当面敌兵一刀劈翻。
  魏兵纷纷执械跟随,跳船来战。那些高句丽水兵远用箭射,尚有一丝胆气,碰见短兵相接,死亡顷刻,绝大多数当场就慌了。几乎三成直接跳了水,三成伏地求降,剩下的只是挺着武器跟船上发愣……
  等到郝旭退回水寨,天色将晚,等了一会儿,不见断后的船只回返——估计是回不来了。于是写下战报,遣快马传送至丸都山城。战报上说:“今贼船不下百数,来攻水寨,余身先士卒,出寨与战,箭矢纷飞如弥空之云,我军豪气若垂天虹霓。战不三刻,大破魏贼,摧其舟十数,然贼悍顽,无一人降者,亦不肯受俘,皆投水死也……”要不然得来问我要俘虏,或者敌尸,我可哪儿给他掏摸去啊?
  “……贼船乃退,我军追之不及,亦损十数舟,阵亡百余人。料贼明日或将再来,吾虽挫其锋锐,终究寡不敌众,恐有疏失,则国都危矣。乃当闭寨而守,觇其下碇处,请遣陆师抄击之……”
第三十一章、烈风袭寨
  马訾水流经国内城附近,与正东西方向呈约四十五度角,沿岸颇有平地,江南平地不过里许,江北纵深却达四里多,于是高句丽人在就在这片河岸平原上修建起了都城。国内城土垣围绕,周遭十数里,城南临水,开有水门,修有水寨。
  可是所谓的水寨,其实也不过普通的货船码头而已,只在水中打了些木桩,围起一道低矮的栅栏,以木楯遮护罢了——如此水寨若在长江当中,估计周瑜根本不屑一顾,鲁肃也会笑掉大牙……
  国内城东西两侧颇多田地,北面即为丸都山,根据后世测算,海拔六百七十多米。山上原有一寨,建于东汉献帝建安三年,原名尉那岩城,其后因为与辽东公孙氏多次鏖战,辽东军甚至一度突至国内城下,高句丽王伯固逃亡尉那岩城,战后即于城内修建大型宫殿;到了他儿子伊夷模的时代,更干脆把百官署也迁移到了山上,就此形成了“丸都—国内”独特的复合结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