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文魁(校对)第7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4/360

  见面之后,是勋恭敬施礼:“拜见曹刺史。”曹德一把揽住他的臂膀:“你我至交,何必如此?快,快,堂中叙话。”
  两人登堂入座,是勋就取出曹操和曹政两人的书信,递给曹德。曹德大致瞧了两眼,先搁在一边儿,问是勋道:“我儿安民在都内可好?”是勋说曹安民挺好的,只是——“似他大兄(曹昂),太过老实,都便不肖其父。”
  曹德愕然,问:“难道某不老实么?”是勋笑道:“尊兄狡黠,写在面上,君之狡黠,深于心内。”曹德就说啦,你怎么知道我儿子不跟他爹似的,也把聪明藏在肚子里呢?
  两人说说笑笑,话题逐渐转到了是勋这回的使命,曹德就说啦,你没事儿老东跑西颠儿的干嘛?我知道你的真正才能并不在于此,所以应该留在许都,好好辅佐我哥啊。是勋心说我真正的才能就是能够预见某些大事,施加一定程度的影响,但随着历史轨迹的改变,已经很难再起到什么作用啦,当即苦笑道:“此皆命数也……虽然,曹公幕中文武皆备,安用一勋?”
  曹德连连摇头,说:“论及武事,有子孝、子廉、元让、妙才诸兄弟在,自然无虑。论及文事,孝先(毛玠)过于清直,仲德(程昱)与人多迕,至于郭嘉——其心叵测,吾素不喜也。”是勋挺奇怪,为什么那么多人对郭嘉印象都不好呢?自己没觉得他怎么不近人情或者肆意胡为啊,怎么就那么遭人恨?
  他问曹德:“去疾乃忘文若(荀彧)、公达(荀攸)乎?”曹德冷笑道:“荀氏可是有人仕于河北啊。”
  是勋说不如你也入许,去帮忙你哥好了。曹德连连摇头,略微凑近一些,低声说道:“世间最可信者,首推从兄弟,其次相识微时,患难之交,其三无欲者也,亲兄弟更在其后。”是勋笑着问:“兄弟如此,父子如何?”曹德撇一撇嘴:“父母最欲信者,儿女也,而儿女最不可信;儿女最不信者,父母也,而父母却最可信——世间事,大抵如此。”
  啊呦,是勋心说曹去疾你深了啊,这句话足可作为格言警句,流传千古!
  回到是家庄院,是勋又住了两天,然后和管巳洒泪分别,启程往青州去。临行前他关照管巳,说等我从青州返回,还从鄄城这儿过,那时候想必天气也暖和了,就接了你们母子返回许都——虽是新都,但肯定会日益繁华,医疗条件也会超过鄄城,儿子跟那儿住,我既舒心,也能放心。
  他自鄄城行向东北方向,过东平、济北、泰山,于路回想当日护着曹家父子反向而来,那时候还是白身一个,短短数年间便秩千石,实在恍如隔世。但是他没有再走琅邪,主要是不打算去碰刘备,而是自莱芜北上齐国,再转向北海。
  郑玄的老家,是在北海国的高密县,在营陵东南方向。是勋没回营陵,终究那不是他真正的祖籍,就毫无感情,而是从朱虚向安丘、昌安,直奔高密。大概一路上走得挺谨慎,所以并未遇贼,所至县乡,只要打出“天使”的旗号来,也无人拦阻——不管怎么说,袁家表面上都还是尊奉汉献帝的,袁、曹之间也还没有正式撕破脸皮。
  二月既望,渡过潍水,前面就是高密县城了。是勋宿于一传舍内,召了传吏来询问情况,传吏告诉他,郑康成先生每逢五、逢十便在城西的家中开讲,弟子数百,及四乡来听讲的又有千人,当真盛况空前。是勋心说你这没见识的家伙,空前个屁啊,根据史书记载,郑玄开讲,最多的时候有上万人与会,你是没赶上过那好时候吧。
  他在传舍歇了四天,到二月二十日天不亮,就留下车乘、仪仗,换上一身常服,只带着孙汶一个,骑马直奔郑家而去——鲁肃早说了暂且不去,所以还未起身。是勋是想先去听听郑老夫子讲课,再打听一下他有没有出山的计划,先不急着去宣旨征召呢。要是郑玄不打算赴许呢,自己就先得下点儿水磨功夫去游说,别等到诏书一宣,被对方当场拒绝,那多下不来台啊。
  两人快马奔高密方向而去,越走身边的人就越多,稍一打问,果然都是去听郑玄讲课的,不但有士人、缙绅,甚至很多贩夫走卒也混杂其中。人们都说,郑先生秉持着孔子“有教无类”的主张,不管身份、地位,只要肯去听课,他全都欢迎。是勋倒是不用问路了,跟着人流,很快就来到了郑家。
  原本以为是一片庄院,近前一瞧,原来只是十多间草庐,外面还围绕着很多临时搭建的棚屋,大概是郑门弟子所居。讲课的地方是在露天,似乎是农家的场院,一侧还堆着些干草、叉耙之类,有行商当场兜售坐席、饮水和点心。
  是勋花十钱赁了一条草席,挤入人群,找个空地展开了,和孙汶二人并排坐下。虽说贩夫走卒皆可听讲,但人们还是自然地分出了等级高下来,最内圈是郑门弟子,次一圈是是勋这种带着席子的上品士人,再外圈是虽穿长衫,却无草席的寒门士子,最外圈是短衫庶民。
  这时候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等了不久,人们越聚越多,但是秩序井然,无人吵闹。大概将近巳时的时候,就听有人在圈内敲锣,场内立刻是鸦雀无声,随即两名弟子搀扶着一位老者,蹒跚而至。
  是勋定睛观瞧,这老者须发皆白,腰背略躬,腿脚似不灵便,但是精神头还挺好——估计便是大名鼎鼎的郑玄郑康成了吧。老者来至圈中央,屈膝坐下,也没什么开场白,张嘴就开始宣讲。大概因为他声音太低,外圈的人听不大清楚,所以旁边还有一个大嗓门的弟子,帮忙同声传达——
  “今日说《诗》,《诗》之开篇即为《关雎》。夫子云《诗》‘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意也?观《关雎》可知,即乐得淑女,以为君子之好逑,不为淫其色也。寤寐思之,哀世夫妇之道,不得此人,不为减伤其爱也……”
  是勋听着,斜斜瞟了孙汶一眼,那意思:“你的嗓门比那家伙大太多啦,这活儿你来干合适。”
  郑玄一口气说了半个多时辰,中间也就喝了两回水,喘了几口气。是勋心说这老先生中气还挺足嘛,前此因病不能赴许,应该全都是托词。他即便有病,那也是心病,而非身病啊。
  郑玄讲经讲得不错,但基本内容,是勋通过后世的很多文章也都了解了大概,没听出有啥特别的地方。至于孙汶,才听了不到十分钟就开始打瞌睡,是勋还得经常捅他一下,以免他鼾声太响,吵到旁人。好不容易等郑玄讲完了,又被弟子们搀扶着返回场院外的草庐,是勋就站起身来左瞧右瞧,想先找位郑门弟子搭搭话,问问情况啊。
  可是还没等他寻到合适的人,倒先有人找上门来。只见一位白衣青年近前一揖:“这位先生面生得很,可是第一次来听先生讲经的吗?”是勋还礼道:“偶尔路过高密,听闻康成先生讲经,故来就学。”对方报名道:“区区乐安任嘏,先生怎么称呼?”
  是勋随口就报了孙汶的名字,然后问:“孙某可能于先生门下就学吗?束脩几何?”任嘏上下打量他几眼,微笑着说:“若想听先生讲经,逢五、十自可前来。若想拜于先生门下,总须略通经传才好。”是勋忙道:“汶昔日曾在徐州,向孙公祐先生求益……”任嘏道:“原来是孙师兄的弟子,那自可入门。先生不收束脩,只是……”
  是勋心说啥,不收学费?这可新鲜了。可是那“只是”二字后面,又打算做何转折了?就见任嘏朝他招手:“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孙兄可随某来。”
  他带着是勋、孙汶二人,离开场院,来到一间棚屋之中,等双方分宾主坐下,才缓缓地开口道:“孙兄先听某细说缘由。先生昔在高密,亦有产业,奈何黄巾肆虐,被迫迁往琅邪,后虽得返,产业尽丧,如兄所见,唯余草庐数间而已。袁青州(袁谭)曾盛情相邀,先生却只肯在家乡课徒,不愿出仕,日常资供,唯袁青州、王从事等遣人赍来……”
  是勋心说你提到的“王从事”,估计就是我的老熟人王修了。只听任嘏继续说道:“先生弟子上万,大多流散,唯余我等数百,其间大有抛家别业以随先生者,飨食实不足供。因而我等便抄了先生所注经传发售——孙兄若资财有余,请购些抄卷,权充束脩,若资财不足,入门之后,亦当与我等同抄。”
  是勋心说我才不想抄书呢,可是身边带的钱确实不多……咦,我在想些啥了?我又不是真打算到高密来入门求学,当下转换话题,询问任嘏:“吾闻朝廷曾遣使来征召先生,先生因何不肯从行?若得入许为官,资供必足。”
  任嘏轻轻叹了口气,答道:“一则,先生年事已高,恐不堪跋涉山水;二则,先生以传经为愿,雅不愿为官。”
  是勋笑道:“任兄差矣。先生之学,盛于天下,奈何不为朝廷所重。若得入许,使于太学就讲,经可大传,何必眷恋桑梓,蜷曲于高密一隅呢?”
  任嘏苦笑道:“太学宣讲,如何有我郑学的位置?”
  是勋一步一步切入正题:“吾闻朝廷东归,五经博士十不存一,若能趁此良机,使朝廷接纳古文经学,置博士、入太学,弘扬先生之所教,岂非至善者乎?”
  任嘏拱一拱手:“孙兄宏志,任嘏佩服。然而说易行难,此事……”是勋追问道:“固然说易行难,然不行终无所得。不知郑门弟子之中,可有人试行此事否?”
  任嘏好奇地瞟了他一眼:“吾等实无此能。未知孙兄何如?”是勋胸有成竹地淡淡一笑:“我能。”
第十九章、训诂之师
  是勋开口就说“我能”,倒吓了任嘏一跳,当下紧盯着是勋的眼睛:“得无戏言乎?”是勋轻轻摇头:“吾从孙公祐学,亦郑门之再传也,安敢戏言?先生若能入许为官,则兄等亦可入为博士,传经传、兴郑学,流芳千古。”
  任嘏还是不大信:“却不闻三公九卿,有姓孙者也。”除非你是啥高官的子侄啦,才可能有这种能量。是勋故作神秘地一笑:“欲于天子前进言,何必三公九卿?侍郎、议郎、中郎、谏议大夫等,兄都能知其名姓么?”我就是当议郎的时候跟皇帝敲定的这事儿啊。
  任嘏不淡定了,匆忙拱一拱手:“兹事体大,嘏无能为也,孙兄请稍坐片刻,某去请几位师兄过来。”
  是勋心说你赶紧去请,就不知道你那些师兄当中,有没有我听说过的人哪。
  任嘏匆匆忙忙出去了,时候不大,匆匆领进几个人来,先后报名,果然就有数位名人在内——
  一个是山阳郗虑,字鸿豫,后仕汉为御史大夫。他曾经与华歆一起奉命,入宫去收捕伏皇后,献帝质问郗虑:“郗公,天下宁有是邪!”想不到天下还会有这种事儿,当着皇帝的面把皇后给拖走!
  一个是鲁国刘琰,字威硕,后从刘备为蜀汉车骑将军。其妻胡氏曾经入宫,被太后留住了一个月,刘琰怀疑胡氏与后主私通,就命部下小兵抄着鞋底子去搧老婆的脸。胡氏上告,后主震怒,遂以“卒非挝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的判词,将刘琰斩首弃市。
  一个是南阳许慈,字仁笃,同样仕蜀为大长秋。他是蜀中少有的几位学问家之一,深受刘备优礼,但没什么过人的长处和特殊的事迹。
  是勋唯一确定不了的,是一位清河王经。历史上有个著名的王经,字彦纬,也是清河人,曾经担任曹魏的雍州刺史,被姜维在洮水上杀得大败,其后入朝为司隶校尉、尚书,曹髦被弑以后,遂为司马昭所杀。可是掐指算算,那是六十多年以后的事儿了,就算眼前这小年轻真能活到八九十岁,但据说他死的时候老娘还在——我靠,百岁人瑞啊!这真的可能吗?
  还有几位郑门弟子,是勋就连名字都没听说过了。当下众人互相施礼,一起坐下,把棚子给挤得满满的。年长的郗虑首先开口,直截了当地问是勋:“孙汶之名,不闻于世,而虑见尊兄气概非凡,有名士气——得非假托乎?”
  是勋心说我有什么气概了……不过也可能这几年当官儿,那风度就跟普通白身不尽相同,这位郗鸿豫先生倒真是目光如炬啊。既然对方点出来了,自己也不好再装,干脆实话实说:“不敢相瞒,区区营陵是勋,如今在许任少府丞之职。”
  刘琰“呀”了一声:“得非襄阳难宋仲子的是宏辅么?”
  是勋心说你们这消息还传得真快——“不敢,勋有何能,而难仲子。相互切磋而已。”任嘏道:“有门人自南而来,云师门再传是宏辅于襄阳辩经,使郑学之名盛于江沔。嘏适才不知,多有得罪!”说着话赶紧伏地稽首。
  是勋双手搀扶,心说虽然哥是个传说,你也不必这么大礼相见,还星星眼一副FANS相啊——一瞧众人当中,就这位任嘏年纪最小,估计还没到二十,倒正是疯狂追星的中二年龄……
  郗虑当真眼光毒,脑筋快,忙问:“是少府此来,难道是赍了朝廷的诏旨,来征召先生吗?如是少府所言,朝廷有意使古文经学入五经博士?”
  “非有意也,”是勋轻轻摇头,卖卖关子,然后瞧着众人略显失望的眼神,才开始大抛重磅炸弹,“勋已上奏天子,三公并准,尚书拟诏,今后不分今文、古文,是何师承,但通一经以上,学有所长者,皆可入为博士。”
  众人闻言,尽皆大喜,只有郗虑还有所怀疑,伸出手来问是勋:“诏书何在?可能允我等先拜见么?”是勋心说也就这年月规章制度不那么严格,要搁后世,你想私看诏书,就得拉出去乱棍打死。他摇一摇头:“为先生往日不肯应召,故勋此来,专为探询先生真意尔。诏书尚在传舍,未曾携来。”
  许慈就说啦:“若能大兴郑学,既是我等的宏愿,也是先生的夙志,便请是少府往传舍取诏书来,我等这便前去说服先生。”王经摇头:“先生年事已高,又新逢丧子之痛,恐未必肯于成行啊。”
  啊呦,是勋心说果然如同史书所载,郑益在郑玄之前就挂了么?急忙询问:“王君难道是说益恩?勋前在北海,亦与益恩相善,不知他……”郗虑神情哀戚地回答道:“虑前与益恩相谈,益恩亦曾提起过是少府之名……昔袁青州兵围剧县,益恩往救孔文举,不幸为乱军所害……”
  是勋勉强记得史书上记载,郑益是被黄巾贼所杀的……不过好吧,反正历史已经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左右都是死,他死在谁手里不是死啊……想起当年也颇有些交情,复甑山上共过患难,虽然早知道他不得好死,此刻骤闻噩耗,也还是忍不住自然流露出些悲凄之色。
  他这儿悼念郑益还没悼念完呢,任嘏性急,又催促道:“请是少府速取了诏书来,我等这便去劝说先生启行。”王经也重复自己先前的担忧:“只恐先生不肯,奈何?”是勋说这么着吧,你们先去探探先生的口风,反正宣读诏书嘛,也不急在一天两天的。
  众人尽皆点头,仍然留下任嘏来陪着是勋主从,其余的全都出棚而去。任嘏对是勋热情得有点儿过头,又是端食送水,又是探问此前襄阳之行的情况——您都见了哪些人啊,辩了些什么经传问题呢?是勋心说正经辩论时间还真不长,几句话就能讲完,算了,反正闲着等消息,我就先从偶遇赵岐开始,跟你聊一聊吧。
  谁想到没等多久,他这儿才刚随着赵岐进入襄阳城,自己还没去学宫舌战群儒呢,那边郗虑便来相请:“请是少府往见先生。”是勋忙问:“你等是如何与先生说的?先生之意如何?为何想要见某?”郗虑说啦,我们只是把你的话转述给先生,先生一开始不愿成行,我们劝了几句,他就说想先见天使一面,再下最后的决断。
  是勋心说难道又要我去耍嘴皮子,游说他人么?这回面对的可是大儒郑康成啊,年岁既长,又刚死了儿子,想必心如死水,就不知道能不能劝说得动了。转念一想,要不是为了说服郑玄赴许,我千里迢迢跑高密来干嘛?这活儿要没啥难度,估计就算皇帝亲自点名,曹操也未必会放我前来啊。罢,罢,咱只好硬着头皮生顶上吧!
  是勋没有想到,他见到郑玄的时候,郑玄竟然是躺着的——不是吧,你刚才生龙活虎的,这一见朝廷天使就又打算装病了?
  还好郗虑给出了解释:“先生原在高密,三日一讲,如今年迈气衰,只能五日一讲,课罢即须静卧良久,才得恢复。非故无礼以怠慢是少府也。”他这边儿话才出口,躺在席上闭目养神的郑玄就听到了,当下睁开双眼,微微喘息着说:“见天使安能高卧?扶我起来。”
  郗虑和旁边陪着的王经、刘琰等人就要去扶,却被是勋拦住了:“勋此来未着公服,未赍诏旨,非天使也,乃先生之再传,安敢劳动先生起来相见?先生还是卧着,与小子对话吧。”
  郑玄微微一笑:“如此,怠慢了……”他叫弟子们把枕头垫高,然后就这么半躺着跟是勋说:“前在徐州与公祐语,提到过是少府,说你学识未足,根基却厚,于训诂一道似开慧眼。公祐云,卿若得吾当面传授,异日成就不在孙叔然之下。”
  孙叔然名炎,乃是语音学和训诂学的大家,也是郑玄的弟子,后来被称之为“东州大儒”,还跟王肃打过笔仗,可以算是郑学对王学最后一次有分量的反击。是勋心说“微言大义”这种东西谁都能大开脑洞,今人不见得比古人……未来人不见得比这时代的人更高明;但训诂学就不同啦,我中二就通读许慎的《说文解字》,大一又把王安石的《字说》当笑话瞧,大三开始研究甲骨文,对于古代文字和典章制度,说不定就比你郑老师更强。所以当初就学于孙乾的时候,唯独不向他请教相关训诂的问题,想不到孙乾还挺敏,竟然能够瞧出来我在这方面的长处。
  只可惜了,对于文字的流变、典章的变迁,很多观点在这时代还是彻底的异端,我不方便在自家的经注中合盘托出,否则肯定吓得你们一愣一愣的。
  脑袋里转过无数念头,可是他表面上还是毕恭毕敬地跟郑玄作揖,连声逊谢,说孙老师夸我夸过头啦,小子可不敢当。
  “不想是少府精于训诂,”旁边刘琰好奇地问道,“不知师承何人?可能与我等宣讲一二么?”
  是勋心说这果然是个讨厌的家伙,怪不得最终身首异处——我跟郑老师闲聊几句就要切入正题,你在这时候跟我讲什么“训诂”?还问我师承何人?我能告诉你说是师承《汉字形义演释字典》、《汉字演变五百例》、《甲骨文字典》之类的书吗……
  训诂这门学问肯定是要有人启蒙的啊,是要研究过多种古籍、文拓才能有所开悟的啊,不是自己个儿跟那儿空想就能得出结论的——那就变成王安石了,“以竹鞭犬”成为千年笑话——而且这门学问也就后汉开始兴起,是古文学中的秘奥,不是随便逮俩乡下士人就能跟你说清楚子丑寅卯的。
  是勋本来不想理他,可是眼瞧着郑玄也正目光渴盼地望着自己,似乎也对自己训诂方面的师承挺感兴趣——这可怎么办?自己该怎么蒙郑玄?难道再编穷坳当中过路的无名白胡子老头儿的故事不成么?
第二十章、秦因何亡
  要是搁刚穿越来那会儿,估计是勋也就只好再编无名老头的故事了,但这几年他在士人圈中打混,见得也多了,识得也广了,嘴皮子也练出来了,那等级就从街头小骗子直接上升到了传销头目,瞎话——张嘴就来啊。
  他想起当年在乐浪郡氏家庄院里,给氏公子行冠礼、起表字的那位自称曾就学于郑玄的耆老来了——那老头儿在氏家破门前不久就挂了,死无对证。于是他就开始编啦,说有一位乐浪朝鲜的马先生,自称曾于先生门下就学,返乡后枯居海隅,日以研究训诂为乐,某的字就是他给取的,一些训诂的基础,也是他给教的。
  想不到郑玄老归老,记性还挺好,并且那马老头也不是空口白话瞎吹牛——“乐浪马讼之啊,与郑某同岁,不知可还安好?腿伤已愈否?”
  “马师已在初平元年便辞世了。”
  “可惜啊,可惜,”郑玄长长叹了一口气,“故交零落,使人感伤。未知他在海隅,可有新得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4/36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