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儿行(校对)第13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7/358

  短短的数息之间,逯鲁曾就捋顺的正确的主次关系。登时脸色也不青了,背也不驮了,带着老花镜,迈开四方步,施施然走向了附近的官衙。还有一大堆事情需要他这个长辈来把关呢,陈基和叶德新等人虽然也很努力,但毕竟年纪青了些,经验稍嫌不足。而苏明哲,他还是继续替主公管着钱袋子好了,军国大事,他一个胥吏怎么可能弄得懂?!
  朱八十一可是不知道,自己的一幅老花镜,能让逯老夫子生出这么多联想。对于他来说,既然花费了那么大的代价研制出了玻璃,将此物的相关产品尽可能多地开发出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在朱大鹏所生活的那个时空,任何一样新材料的诞生,随之而出现的,都是成系列的产品。不这样,商家根本无法收回研发成本。而研究者自己,也早已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会主动去尽可能地开发衍生产品,为整个企业谋求最大利益。
  玻璃首饰,玻璃摆设,玻璃器皿,玻璃板,玻璃镜子,还有实验室用的量杯,烧瓶,凡是后世曾经出现过的,他都可以指点或者带领淮扬大总管府和淮扬商号的能工巧匠们去研发。通过玻璃制造业,尽可能多地吸纳扬州城内的闲散劳动力。同时,为整个淮扬地区培养足够多的初级产业工人,为将来整个地区的初步工业化转型,打下坚实基础。
  的确,他不懂如何治国,对揣摩人心,也不是很在行。但是,他却清楚地知道,一个实现了初步工业化转型的国家,将迸发出何等的活力。如果没有伦敦上空的滚滚浓烟和机器轰鸣声,区区的英伦三岛,怎么可能打下一个横亘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而同时代的我大清空有上亿人口和世界上数得着的充盈国库,在跨海而来的风帆战列舰面前,却只有割地求和的份儿。非但打不赢,甚至连继续打下去的勇气都没有!
  正踌躇满志地想着,耳畔忽然又传来一声问候,“都督,您终于肯从破砖窑里出来了!末将有几句话,不吐不快!”
  “啊?”朱八十一微微一愣,收回飞到天边的目光,刚好看见胡大海愤怒的面孔。“通甫,你何时回来的?淮安那边,最近有大事发生么?”
  “淮安无事,但末将听闻都督最近在扬州所做所为,特地赶了过来!”胡大海板着脸,拱手肃立。
  又一个来进谏的!朱八十一摇了摇头,讪讪而笑。麾下的武将当中,他最倚重的,无疑是成长迅速的徐达。而最为欣赏的,却是眼前这位在后世评书中只有三板斧本事的胡大海。武艺高强,作战勇敢,并且光明磊落。看问题的眼光和角度,也非常独到。先前众人都对朱元璋起了杀心时,只有他,站起来据理力争。也只有他,在这个乱世中把道义看得比山还重,宁可受自己的责罚,也不愿意看到淮安军的战旗被阴谋所玷污。
  “都督此刻,掌控淮安、高邮、扬州三地,背负全军十万将士和治下四百万百姓期望。一步走错,恐怕就会使得数万人死无葬身之地。故而都督切莫……”被朱八十一满不在乎的动作气得两眼冒火,胡大伙咬了咬牙,大声提醒。
  “通甫,你先看看这个!”朱八十一却又笑了笑,转身从亲兵手里拿过另外一个长长的木头盒子,将里边一个青铜打制的长筒拿了出来,双手递给胡大海。“看过这个,从这头往远处看。看过之后,你自然明白,我花费半个月时间蹲在工坊中,到底值得还是不值得!”
  “此物?”胡大海皱了皱眉头,将信将疑。临来之前,他可是找心腹幕僚仔细商量过的,要怎么样才能让朱都督在不太感觉尴尬的情况下,放弃最近的本末倒置行为。谁料到自家都督根本不按常理接招,一个短粗的青铜管子,就把自己给打发掉了。
  但是,将青铜管子放倒眼睛上之后,他立刻就知道了,朱八十一不是在敷衍。远处运河上的船帆,被刷的一下就拉到了鼻子尖上。非但桅杆和横木被看得清清楚楚,连拉帆用的旧缆绳,都一根不落地被收入了眼底。
  而自家总管的声音,却好像充满了魔力般,继续在耳旁循循善诱,“你把管子拉长,慢慢拉。对,不要太快,要给眼睛留下适应时间。这是三根管子套接出来的。可以自己调整长短!”
  胡大海根本说不出话,屏住呼吸,继续拉动铜管。视野里的船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连竹制船帆上的腐朽斑点,都历历在目。顺着船帆往下移动,则看桅杆上正在晒太阳的家猫,还有正攀着缆绳淘气的孩子。一切都那么近,那么真实!
  作为一军指挥使,胡大海根本不用任何人提醒,就知道手中的宝物意味着什么。从数里之外看清楚敌军的一举一动,若是斥候配上,就能提前至少一个时辰发现敌情。而主将在战斗中能手握一件此物,则能清楚地看到战场上的每一个细节。今后,战争的指挥模式,将发生一个天翻地覆的变化。每一步都料敌机先,将不再是书呆子的梦呓,而是即将发生在眼前的现实。
  “此物名为望远镜!可让人的眼睛看远数倍!本都督蹲在工坊中半个多月,最想得到的,就是此物!”朱八十一的声音继续在耳畔回荡,听起来依旧像原来一样和蔼可亲,却让胡大海的额头上,冷汗滚滚。
  “末将,末将鼠目寸光,差点,差点坏了都督的大事。请,请都督重罚!”迅速后退半步,胡大海一个长揖做下去,低头认错。已经揣进怀里的望远镜却无论如何不肯交出来了,拼着被徐洪三等人耻笑也在所不惜。
  “你怕我做错事,断送了整个淮安军的前程,有什么错?”朱八十一笑了笑,柔声抚慰。“不过……”话锋一转,他的声音渐渐变硬,“这个望远镜,却不能给你。本都督拿着还有大用,你必须将他还回来!”
  “都督,都督……”胡大海弓着身子,连连后退。“末将,末将已经知道错了。末将这次回扬州,是事先向大总管府请示过的。苏长史亲自批复的回执,准了末将来扬州十天公干!末将麾下的余长史,也被都督给调去做商局主事了,末将都没跟都督发过任何牢骚!用一个余长史跟都督换一架望远镜,末将,末将已经吃了很大的亏!”
  “胡说,余主事是人,又不是物件!怎能拿来讨价还价?”朱八十一知道胡大海误会了自己的意思,笑着打断,“这件望远镜是样品,上面没有编号。镜面也不够大。给你们配发的,是改进过的。比这个效果还要好得多!”
  “都督,都督此言当真!”胡大海犹豫了一下,从怀中将带着体温的望远镜掏了出来,恋恋不舍交还到朱八十一手上。
  “我什么时候骗过你?!”朱八十一白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道:“此物第一批一共造了六十架,每一架上面都有编号。每个军,都会配发十架,由各个指挥使自行调配。但是,谁要是弄丢了,就直接撤职法办。如果让此物落到了鞑子手里,本人和其直属上司,一并追究!”
  “应该的,应该的!”胡大伙又惊又喜,大声附和。他可以领十架望远镜,给麾下三个战兵团长都配上一架,再配几架给斥候。以后打仗时每个团长把望远镜以举,指挥台上有什么命令,临近队伍出现了什么情况,转个头就能看得清清楚楚。根本不必再等着传令兵的到来,白白地错失战机!
  “既然来扬州了,就别急着往回赶!”朱八十一点点头,又继续吩咐,“总管府在扬州城内划了块地,准备建一座专门培养将军的武校。眼下还没有先生和课本,你们几个指挥使,每人将自己的作战心得写下来,供学员领会揣摩。每个人都必须写,不得藏私。今后各军扩编,营级以上将佐,都必须是武校培训过的。否则,不得担任实职!”
第264章
武学(下)
  “主公,这,这恐怕不太,不太符合……?”胡大海又愣了愣,呼吸瞬间变得粗重。自宋以来,文官们就巴不得武将都变成白痴才好,有谁想到过建立专门的学校来培养武夫?而是他这种所谓的将门,虽然不满于文官们的做派,却也绝不会将给为自家的兵法秘籍拿给外人分享。以免教会了徒弟饿死师父,影响了自家子侄的饭碗。
  “没啥合适不合适的!咱们眼下所做的事情,有几件附合传统?”朱八十一仿佛早就预料到了胡大海的反应,笑着反问。“正如王荆公所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咱们所用的武器变了,作战的方式自然也跟着变。而没有人比咱们,更了解火器作战的特点。”
  “这,末将,末将说得不是这个意思!”胡大海立刻闹了个大红脸,摆着手解释。“末将,末将以前所学,很多现在都派不上用场。而这大半年来练兵和交战所得,又是只鳞片爪,乱糟糟的很难登大雅之堂。贸然拿出来,怕是,怕是会丢都督的脸!”
  “我自己都不怕,你怕什么?”朱八十一看了他一眼,继续大笑着回应。“只鳞片爪没关系,把徐天德、耿德甫、你、吴永淳和吴佑图、刘子云他们几个的心得汇总起来,互相参照,再酌情删减合兵一下,就差不多了。咱们淮安军所用的武器,恐怕前人连想都没想到过。所以如果咱们总结出来的东西都不成的话,其他人所写出来的,恐怕更是闭门造车了!”
  “这,这……?”胡大海摸着自己的头盔,无言以对。自家都督的话,说得的确在理。眼下的淮扬大总管府和淮安军,的确走在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上。除了自己不断探索总结之外,前人的很多著作和经验,恐怕未必能有多少借鉴作用。当然,在大战略上,那些古圣先贤的论述还是非常精辟的。但一个以百夫长和千夫长为目标的武学当中,恐怕最需要不是什么《孙子》、“六韬”之类的战略理论。而是需要教导学员们如何去扎扎实实地完成某个战术目的,如何扎扎实实地将主帅的命令贯彻执行。
  “我准备在武学里边,先开炮科、步科和水战三个体系,培训期暂时定为半年,学员以扬州、淮安和高邮等地开过蒙,但是愿意投笔从戎的读书人为主。学业结束后,就派到各个军去做副连长和都头。届时如果战事不紧的话,就替换一部分都头和连长到学校来,逐批接受培训!”见胡大海依旧满脸不解的样子,朱八十一继续耐心地补充。
  开办武学绝对不是什么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现实的需要,逼着他不得不这样做。打下了高邮和扬州两地之后,淮安军的兵力,又面临着一次大的扩充。而以往的经验表明,因为基层军官的严重短缺,会导致部队的质量严重下降。像原先那样,由他亲自带队,手把手教出一批骨干来,显然是不现实的。那么,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参照后世的模式,用武学来批量生产。
  的确,这种批量生产方式局限性很大,很难培养出来徐达、胡大海这样的天才。然而在人才质量不足的情况下,以数量取胜,亦不失为一个稳妥办法。毕竟,眼下的朱八十一,不可能对着记忆中的评书《明英烈》,把里边叫得上名字的豪杰全都招揽在手。而采用了大量火器的军队,也的确不需要太多的名将。精确、死板,严格遵守命令和军纪,按部就班,才是近代军队的制胜法宝。剩下什么奇计,巧计,在机器一般精密的军队面前,往往就是一个个苍白的笑话。
  此外,开办武学,也是将地方士绅彻底容纳进淮安体系的一个捷径。不同于刚刚打下淮安城那会儿,地方上的名流士绅,对淮安军和他朱大都督的未来还不太看好。即便由逯鲁曾出面召开科举,前来报名的读书人的数量也非常有限。如今,随着淮安军在战场上一次又一次胜利,随着淮安军所控制地盘的成倍增加,随着淮扬商号所展示出来的美好“钱景”,已经有许多士绅豪强,开始把赌注往他朱重九身上押。而豪强士绅们所采取的下注手段,往往非常单一。要么出钱入股淮扬商号,把自家的一部分利益和淮安军捆绑在一起。要么偷偷送家族中的非嫡出子侄前来投效,做好准备脚踏两只船。
  把这些主动前来投效士绅子弟拒之门外,显然不是什么理智行为。这年头读书人金贵,士绅们既然送子弟做长线,也肯定不会送那些大字都不识的蠢货。所以无论是从凝聚民心方面考虑,还是从吸纳人才方面考虑,这些新来的年青人,都属于被欢迎之列。想要以最快速度将他们收归己用,并且最大程度上地保证他们的忠心,集中培训洗脑,就是唯一的选择。
  ‘校长好!’当联想到另外一个时空当中,某位像自己一样的光头被一群将星前呼后拥的场景,朱八十一就觉得志得意满。武学地名字他早就考虑好了,就叫黄埔。以后培训出来的人材,就是黄埔一期,二期,三期,四期……,虽然是统一模块,批量赶制。谁能保证,里边就不会出现几个惊才绝艳的四期生来!
  “那,那末将,末将还有个不情之请,望都督成全!”正自我陶醉地做着美梦,胡大海却张开嘴巴,很煞风景地来了一句。
  “啊,你说!是缺钱还是缺人,只要合理,本都督都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朱八十一瞬间被从梦境拉回现实,扭过头,大声回应。“另外,你的兵书也不白写。以后你们所写的兵书每印一次,就给你们一笔分润。别人的兵书中引用了你们的文字,也必须按照规定分润。就像眼下作坊里所试行的专利办法一样,哪怕是将来你们都作古了,相关的钱财也会分给你们的子孙,每年有专人负责审核,绝对不用担心被经手官吏贪污!”
  “不,不是那个意思,末将,末将真的不是要钱!”胡大海却没有立刻说出他的要求,摆着手,原本古铜色面孔,变得黑里透红,几乎能滴出血来,“末将,末将不需要钱。末将当初投奔都督,原本就不是为了钱。说实话,末将当时做梦都想不到,都督,都督能给末将这么多!”
  这绝对是一句大实话,淮安军虽然纪律严明,不准将领喝兵血,也不准将士们在战争期间抢劫勒索。但在给将士们的薪俸上,绝对大方到了旷古绝今的地步。对于眼下的胡大海来说,每月光是与指挥使相对应的岗位薪俸,就高达两百五十多贯。而在淮安商号成立之后,每一位高级将领又能拿到一大笔与职位相对应的股本,虽然永远无法出售,并且将来离开职位之后就要将相应股本收回。但以商号目前的发展态势推算,每个指挥使年底能分到的红利,恐怕也要将以万贯计算。
  所有收入累加起来,胡大海的年俸,已经超过了大元朝的行省的丞相。当然,后者的贪污受贿所得并没计算在内,也无不可能有一个清楚的数字。
  “多么?”被胡大海这正直之人当面夸赞,朱八十一心里难免有一些得意,想了想,非常自信地宣布,“今后还会更多!你不知道,在极西之地有一个商号,靠着刀子和战船做后盾,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眼下咱们淮扬商号还小,但早晚也会有那么一天!”
  这不是他在做白日梦,在朱大鹏那个时空,大不列颠的东印度公司,便是这样一个怪胎!该公司在英国皇室的支持下,以区区七万两千英镑的本钱起家,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内,就成长为一个庞然大物。占据了从南非、北美到印度、香港的大部分土地,拥有领地内铸造钱币、指挥要塞和军队、结盟和宣战、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在被占据地区就民事和刑事诉讼进行审判等一系列特权。全盛之时,连英国女王都得看它的脸色行事,公司的每一次会议,都能让整个欧洲为之战栗。
  淮扬商号,以军工为主导,横跨多个行业的垄断性大国企,东印度公司,一步步走下来,才是眼下朱八十一的最终目的。他不过是一个工科宅外加一个杀猪汉,比什么军略权谋,最后肯定会被大元帝国和周围的红巾群雄撕成碎片。但比对这个世界发展方向的洞彻,却是得天独厚。
  毕竟,这个世界上的人,不会像他一样,知道此后六百多年内世界上发生的变化。不会知道,资本这个妖怪,从诞生起,就注定要征服全世界,每根血管和每个毛孔都流着血和肮脏。当然,这些血最好都是别人的,无关他自己。
  “末将,末将相信都督的话。末将,期待着那一天!”被朱八十一身上透出来的强大自信所感染,胡大海红着脸回应。“所以,所以末将,末将想,想请求都督,让,让末将家的几个晚辈,也,也去武学就读。学成之后就按咱们淮安军的规矩安置,末将,末将绝不给他们开后门!”
  “这……?”这回,终于轮到朱八十一发愣了。眨巴了好几下眼睛,才发现正直如胡大海,居然也有替自家晚辈谋取前程的时候。不过这恰恰说明,淮安军的发展前景,越来越被更多的人看好。反正士绅们的儿孙是人才,自家将领的子侄也是人才,他又何必假惺惺地去厚此薄彼呢!
  “行!第一期就给你五个名额。以后,如果入门条件提高了的话,让他们各自过来,凭本事考!”想到这儿,朱八十一爽快地点头。
  “谢,谢谢大都督!”胡大海心里仿佛有一块石头落了地,红着脸作揖。随即,又低下头,用极小的声音补充,“不过,都督,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好像是韩非子的话。跟王荆公没啥关系。都督别生气,末将,末将读书少,很可能记错了。末将这就下去翻书,这就去,一定把正确出处给您翻出来!!”
第265章
名人(上)
  “滚!”朱八十一抬虚踢,将胡大海的背影送出半丈远。太丢人了,太丢人了,好不容易引了一次古人的话,还被古人给看了笑话。要是落在了逯鲁曾手里也算,好歹人家是个榜眼。而胡大海,在评书中分明是个大字不识的老粗……
  带着几分惭愧,他继续大步朝自己的府邸走。正准备回家去好好向自家夫人双儿请教一下,王荆公到底说没说过与韩非子差不多的话,日后见了胡大海好把今天的场子给找回来。谁料才走了不到一百步,扬州知府罗本已经拱着手迎了上来。
  “你也是来劝我不要老往工坊里钻的?”朱八十一余羞未退,抢先反问。“要是敢说类似的话,本总管就将扬州城这六十几万张嘴巴全都交给你。只要你能变出粮食来,本总管绝对虚心纳谏!”
  “主公,主公误会了!本绝没有此意!”曾经跟在朱八十一身边做过一段参军的扬州知府罗本吓了一跳,赶紧大声否认。“本此番前来,也是为了粮食之事!”
  “粮食?扬州官仓的粮食又见底了?是不是有人囤积居奇?该死,这帮胆大包天的家伙,我当初真该听了朱重八的话!”朱八十一只觉得脑袋嗡的一声,双手抱头。
  最近一段时间他敞开了卖火炮和武器铠甲,光是从彭和尚那边,就换回了大米三十余万石。但除了养活六十万多万百姓外加十万大军,还要全力支援张士诚和王克柔,粮食危机根本无法摆脱。几乎每过上十天半个月,就得为此事头疼一次。
  而扬州城内敢发国难财的冒险家,却是屡禁不绝。淮扬商号的店铺刚刚接受付官府的委托平价出售一批粮食,就立刻有地痞流氓雇人排队,将份额抢购一空。然后挪个地方,就翻上三倍到五倍的价钱,出售给闻讯赶来却没买到粮食的百姓。
  罗本奉命将幕后的金主抓了一大批,脑袋砍了十几个。但一转手就是三倍以上的利润,足以让很多人忘记了断头的危险。甚至一些普通百姓,明明自己家中还有余粮,手头只要有了余钱,也要抢购上几袋子,以备再经历一次扬州大火。
  对付这种事情,另一个时空最值得借鉴的办法,就是凭票供应。然而这个时代既没有照相技术,又匮乏精通数理统计的人才。将扬州城六十余万百姓重新造册登记,绝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事情。所以短时间内,淮扬大都督府只能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一天天对付着过,直到粮食供需和百姓心态自己恢复平衡。
  不过这回,朱八十一显然是白担心了。扬州知府罗本迅速后退了半步,笑容满面的回应,“启禀主公,府库目前还有十日的存粮。坚持到下波粮船到达应该没太大问题。另外,眼下扬州路已经开春儿,水里的鱼虾鳝蟹和地里的篓蒿芦芽都可以用来果腹,每天需要领粥的百姓已经不到原来的三成,即便南边的粮船晚来几天,也不至于再饿死人。”
  “呼!好,就好,就好!”朱八十一闻听,悬在嗓子眼儿的心脏终于落肚。搓了搓手,喘息着道。
  本身就是个草根,又受了朱大鹏这个后世灵魂的影响,他是真的无法接受,在自己的统治区域内,还有百姓会被活活饿死的悲剧发生。那会令他怀疑自己目前做得事情,到底还有没有意义?!既然自己这批人掌握了权力,带来的依旧是灾难。那自己和蒙元权贵,本质上还有什么区别?
  而罗本接下来的话,却令他心情更觉轻松,“本此番前来拜见主公,是因为受了家师所托。他的一位故交素善陶朱之术,生意做得极大。闻听咱们淮扬各地缺粮,就想捐赠十万石老米给主公。只求主公能当面赐他一盏清茶止渴!”
  “十万石,那岂不是又一千多万斤?又差不多够府库支撑一个月了。他在哪?你随时都可以安排我去见他!”
  “主公,此人,此人是个商贾,自诩为当时吕文信!”没想到朱八十一答应得如此痛快,罗本愣了愣,小心翼翼地提醒。
  “吕文信?”朱八十一也愣了愣,花了一点儿力气,才从记忆里将文信两个字,和吕不韦给对应了起来。
  跟文人说话,就是累。要是没有来自另外一个时空的记忆,双方还真没法沟通。但看在十万石老米的份上,朱八十一不打算跟罗本较真儿,摇了摇头,笑着说道,“无妨,天底下没有白来的粮食。他既然是豪商,想在我这里换点儿东西是应该的。你尽管去安排,我随时都可以见他。”
  “多谢主公成全!”罗本大喜,俯下身去,恭恭敬敬地给朱八十一行了个礼。
  最近几天,他可为此事头疼坏了。有心拒绝,老师的面子不能不给,十万石粮食也的确让人肉痛。直接答应下来吧,又摸不准自家大总管的脾气。毕竟这年代,官和商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朱大总管虽然自己操办了个淮扬商号,并且成了里边最大的股东。但哪个商人要想跟他坐而论道,恐怕刚刚开口,就会被逯老夫子和陈基等人给联手打出门去。大总管面前连读书人都得站着说话,哪里可能有你一个商贩的茶水喝?
  “没什么成全不成全的,要谢,也该我来谢你。你立了一件大功,他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还能拿十万石米来开路。此人恐怕手里的粮食不会太少,真的能全买下来,扬州路今年的粮荒就彻底过去了!!”朱八十一身上,根本没有半点官员架子,伸手拉住罗本,笑呵呵地嘉许。
  “这……?”罗本却没想得像自家主公那么长远,抬起头,满脸困惑。
  “这样吧,我去大总管府等他。你回去后,随时安排他来大总管府用茶。”朱八十一点点头,继续笑着吩咐,“还有你的老师,如果也在扬州的话,可以一并请过来做客。能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介绍一位大粮商给你,他想必也非等闲人物!”
  “谢主公!本这就去传他们!”罗本喜出望外,再度躬身施礼。他的老师不愿意参加大元朝的科举,因此空有一肚子本领,却半生潦倒。在进入了淮安大总管的幕府之后,罗本早就想把自己的老师也举荐给朱总管。但一则初来乍到怕引起什么误会,二来老师性子闲散,喜欢四处周游,所以拖拖拉拉半年多,总算找到了这么一个机会。
  “请他们过来吧,不用走正堂。从侧门带着他们直接去侧院,既然是你的老师,就算不得外人!我在侧院花厅里,请他们品茶!”朱八十一用力拉起罗本,笑呵呵地补充。
  对于眼前这位读书人,他一直非常欣赏。学识渊博,性情正直,并且身上没多少读书人的酸腐气,懂得迂回变通。唯一遗憾是眼下这样的读书人太少了些,即便再开一次科举,自己也未必能挑选得到几个。
  而学生如此,教他本领的老师想必也不会太差!若是能将该人拉到身边,说不定又是一个得力帮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7/3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