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校对)第56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62/779

  南荣彧的身子,微微抽搐了一下,四肢摊开,瞳孔渐渐的放大。
  关东的雪,却比不得凉州的风景美丽……
  ……
  长安朱雀大街,有一座仪门。
  占地足有千顷的宅院,房舍连云,亭台楼榭,美不胜收。
  董俷静静的坐在凉亭里面,看着那池中的水散开涟漪。这宅院,原本是长安一个赵姓世族的产业,不过早在李郭活着的时候,因为家财丰厚,被李傕以通敌之罪给灭了族。家中的财产,大都被李傕给运去了郿县,只剩下了诺大的房产。
  董俷占领的长安之后,此处就成了大都督府。
  说起来,那赵氏族人也是自寻死路,过的太奢华了些。
  连这池中的水,也是沟通了的活水,天气虽然冷,可是池水却没有结冻的现象。
  湖面,蒸腾着淡淡的雾水,把凉亭笼罩其中。
  董俷披着一件袍子,目光有些呆滞的看着浮游在空中的水汽,整个人都懒洋洋的。
  睡到自然醒,生活突然变得非常乏味。
  董俷觉得很是无趣,虽然手头的事情很多,可似乎没有一件事情,能让他提起精神。
  好在身边有阎圃石韬,同时还从朔方那里,调来了孙乾和羊衜。
  这四个人处理政务倒是颇有水准,董俷倒是不太担心,反正只要是有人处理就行。
  随着关中的占据,董俷面临很多事情。
  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手的短缺,不过还好……
  经过三年的乡学教育,已经有一批学子可以派上用场。不求他们能有多大的本事,只要能读懂了公文,会处理一些案牍,这就是足够了。虽然关中目前流民众多,百废待兴。可是董俷并不担心这个问题,当年的平流三策,却是提供了最好的思路。
  提起平流三策,就忍不住会想起了法衍,心里面又是一阵难过。
  脚步声响起,董俷没有回头。
  这个时候敢出现在这里,而且四大护卫没有出来阻止的人,只可能有一个人。
  那就是董铁!
  “小铁,可是家里来信了?”
  董铁踏上了凉亭,垂手肃立,轻声回答:“是的,不过老太君,还有伯喈先生他们,都不愿意回来了。老太君说,西域挺好……她不想在车马劳顿,受颠簸之苦。”
  “西汉王府如何回答?”
  “羊太傅说,西汉王将会在年后启程,预计二月末,就可以抵达长安。太傅还说,长安自古王都,如今为汉室中兴之要地,故而长安令的任免,当要谨慎。”
  董俷曾命人写信,推荐了费沃为长安令。
  羊续的这个回答也就等于是否定了他的建议,这让董俷略感到有些不太开心。
  随他去吧……
  “还有别的事吗?”
  “夫人和公子,将随西汉王一同出发。如今凉州新定,军师的意思是,路上怕不会太安稳,主公您最好命人沿途接应。还有,贺齐来信,请求开春发起会战。”
  董俷闭上了眼睛!
  贺齐的心思,他是明白的。
  事实上,如果卢植不死,皆有关中动荡吸引和连的注意力,而后发起弹汗山会战,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现在,最佳的会战时机已经过去,需要忍耐啊。
  鲜卑势大,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
  但是游牧民族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部落分布塞上,平日并不会集结。
  当初贺齐扫平北匈奴,就是用的一个时间差,使得北匈奴没有集结兵力的时间。
  可是现在,和连已经有了准备,想要打,却不是那么容易了。
  徐庶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了他的沉稳:“鲜卑大军集结,但不可能长时间的集结。只那粮草的损耗,就能把和连拖垮。而我们现在的兵力,实不宜与和连死拼。庶以为,只需拖过两个月,和连大军自然会散去……庶有一计,可不费吹灰之力,消灭鲜卑大军。”
  为此,他洋洋洒洒的写了一份上疏。
  不过近来董俷的情绪很低落,所以也没有看。
  “让阎圃以我的名义,写一封信给贺齐。把元直的意见婉转告之公苗,请他忍耐一下。”
  “喏!”
  董铁应了一声,转身正要离去。
  这时候,外面突然有一阵脚步声传来。董俷眉头不由得微微一蹙,心道:谁又来了?
  转过身,就见黄叙步履匆匆。
  踏上凉亭之后,黄叙躬身行礼道:“主公,门外有人求见,说是奉曾次公之命,前来献书。”
  黄叙是黄忠的儿子,年已经十五。
  如今在董俷的部下担任门下从事,一方面是学习处理公务,一方面是虽董俷习武。
  这小家伙当年身体不好,幸亏马真发现,救活了性命。
  黄忠在抵达西域之后,小家伙已经十二三岁了,由于随华佗习练五禽引导术的缘故,身体壮硕的很。本来黄忠打算让黄叙随他一起从军,但是却被妻子所阻拦。
  毕竟是刀枪无眼,哪个当母亲的能不担心?
  夫妻二人因此而争吵了好多次,后来是董俷出面,把黄叙要过来,担任门下从事。
  读过书,习过武,黄叙的老师,可都不算差。
  如今徐庶阎圃忙于其他的事情,所以董俷府中的各种杂事,全部是由黄叙出面。
  董俷听闻黄叙的话语,叹了口气。
  曾次?
  好端端,献什么书?
  董俷苦笑道:“这个老黄啊,让他好好的在西域休养,却搞什么献书啊?媛容,随我一起去看一看。”
第三五零章
三学纪要
  桌案上,摆放着一摞用线装订起来的书卷。
  经过特殊方法鞣质而成的牛皮封面上,写着四个苍劲古拙的小篆字:三学纪要。
  董俷没有去看书,而是呆呆的看着眼前的童子。
  那童子,董俷却是认得的,正是那黄劭的独生子,黄融。
  此刻的黄融,披麻戴孝。身边站着一个五大三粗的氐人,是黄劭在氐池时买来的奴隶,也是黄家唯一的一个下人。至少在搬去汉安城之前,他是唯一的下人。
  董俷只知道这个人叫老氐,黄劭很信任他。
  和黄融是一样的打扮,披麻戴孝,面带悲戚之色,静静的跪在黄融的身后不说话。
  董俷感觉,心在抽搐。
  “融儿,你,你怎地这个打扮?”
  黄融泣声道:“爹爹,爹爹在我们十天前,去世了!”
  “什么?”
  董俷的脑袋嗡的一声,半晌说不出一句话。
  黄劭走了?为什么没有人通知我?为什么连一点消息,都不知道?
  “你爹爹……”
  “自入冬以来,爹爹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连天的咯血。母亲说,要请华先生照看,但是爹爹说,他自己的情况,自己知道。几乎每天在榻上,就是撰写这部三学纪要。说这是关系到天下间寒门子弟的未来,更是关系到叔父您未来的大业。”
  黄融年纪小,对董俷的称呼,和大多数人不一样。
  “月初的时候,爹爹说想要回老家,又不愿意惊动其他人,只带着我和母亲,还有老氐上了路。可是到汉阳时,爹爹就……走之前要我带着这部书,交给叔父。”
  那带着童稚气的声音,每一个字就好像钢针一样的插在了董俷的心口上,久久没有言语。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62/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