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汉(校对)第6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7/779

  这在朝堂上是非常少见的事情……
  董俷也没什么事情,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事情。因为这政务大都是有承明殿掌控,一应大小事情,在上朝之前就解决完毕。朝会,其实就是一种形式,所有人对此也都心知肚明。
  手插在大袖里,虽是跪坐,却依旧显得鹤立鸡群。
  也难怪放眼整个朝堂上,怕是再也没有人,能如同董俷这样可怕的身高了。
  刘辨这两个月也是非常的开心。
  不管怎么说,佛教能够立足中土,终归是一件好事情。
  中常侍杨谦站在丹陛之上,尖着嗓子高声喊道:“有本早奏,无事退朝!”
  话音未落,从朝班中走出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匍匐行礼之后,恭声道:“启禀万岁,臣有本奏。”
  “有本呈上!”
  董俷认得这男子,是一名宗室子弟,名叫刘祯,表字公干,是兖州东平国人。
  其父刘梁,曾拜尚书令,野王令。是灵帝初期的一位有名大儒。因当时世人多以利益而交往,以邪曲而相党。于是著书《破群论》,在党锢之禁和十常侍横行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而刘祯本人,也颇有才华。
  今年郑玄在北海国讲学时,点评出建安七子。这刘祯也位列其中之一,同时也是继董俷之后,汉室又一五言句大家。著有《公燕诗》,虽然无董俷诗词那般流传甚广,但也非常不俗。
  到长安之后,行为并不彰显。
  他站出来,又有什么事情?
  “启禀圣上,今圣上授之天命,已有三载。三载中,先有大都督雒阳大捷,夺回东都旧地,又有风调雨顺,百姓安康。臣常思之,汉室将兴,武功侯功不可没。如今有兴教化之事,更为千秋大业。列侯诸将,皆南与大都督比肩,若无奖赏,又如何彰显圣上之英明与大度?”
  咦,居然是吹捧我的?
  董俷不由得眯起了眼睛,向刘祯扫了一眼。
  事有反常即为妖,我和这刘祯又不认识,无缘无故的吹捧我,这里面肯定是有不正常的地方。
  下意识的,向刘辨看去。
  刘辨显得很高兴,点头道:“爱卿所说不差!朕有今日,大都督功不可没,不能不有所赏赐。”
  停顿了一下,“以爱卿之见,当以何封赏为好?”
  刘祯似乎是想了一下,然后大声说道:“臣以为,以大都督之功勋,封侯拜相不足以彰显其功勋。当以封国,请皇上斟酌。”
  董俷的脑袋,嗡的一下,懵了!
  封国?
  这家伙居然要让我封国?
  什么是封国?所谓封国,说穿了就是称孤。
  诸侯,只能是侯,而称不得孤。但是若有封国的话,不但是领地增加,同时能开府仪同三司,并且拥有自己的属臣。在此之前,朝堂上陈宫等人虽以董俷为主,却始终是汉室的官吏。可一俟董俷封国称孤,那么就必然少不了建设自家的班底。说通俗一点,就是董俷被封以王侯。
  自汉以来,有封国者,多是汉室宗亲。
  以外姓人封国,也并不是没有。比如高祖时期的一字并肩王韩信……当然,那不是一个好例子。
  董俷就知道,这刘祯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好话。
  但是却万万没想到,刘祯会为他请求封地。一时间,董俷有点反应不过来了,看着刘祯发呆。
  刘辨显然也没有想到刘祯会提出这么一个建议。
  呆愣了片刻之后,突然间笑了起来:“以董卿之功勋,封国也是一件正常的事情。朕本来也在考虑,给董卿什么样的封赏。刘卿家既然提出来了,朕以为这件事就这么决定了吧……杨谦,传朕旨意,册封三军大都督,光禄勋司空董俷,为凉国公,配享汉初诸侯王之制。”
  董俷总算清醒过来,沉吟了一下之后,呼的长身而起,沉声道:“启禀万岁,请恕臣不能接受。”
第四四零章
暗藏杀机
  冬夜,下了一场大雪。
  这也许是今年的最后一场雪吧,所以格外的寒冷。从杜邮堡的囚室中向外看去,除了白色,再也不见其他。寒风呼呼,大雪纷飞。远处兰池大营那星星点点的火光,也变得模糊了。
  董冀跪坐在榻上,沉静的看着囚窗旁边站立的贾诩。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但当你近距离接触了他,才会感受到他所拥有的智慧。
  董冀早就认识贾诩,却说不上太了解。
  在得知董俷把他派过来,其实是在贾诩的手下效命时,董冀的心里面,多少还有些不舒服。
  但月余时光,董冀却越发的感受到,贾诩的高深莫测。
  也许父亲说的不错,这是一个谁也看不透的人物。你要么毫无保留的信任他,要么就杀了他。如果留在身边,却不能让他完全的施展才华,那么不如不用,绝对是一种可耻的浪费。
  但是,谁又能用的了贾诩?
  这天底下,可能除了父亲能用贾诩,其他人……
  董冀想到这里,忍不住轻轻的啧了一声。但旋即醒悟自己的失态,又整肃面容,巍然不动。
  “大公子刚才问老臣,主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封国的原因,想必现在已经明白了。”
  “是的,军师!”
  贾诩返回来,跪坐在榻上,笑眯眯的看着董冀。
  “那说说看!”
  “若父亲受了封国,则必须就藩。如此一来,长安格局必然会出现混乱,父亲对长安的控制力,也将随之削弱。不仅如此,父亲称孤,必然会站在风口浪尖之上。自有汉以来,除韩信赵佗之外,汉室从未有过异姓王。如果父亲接受封国,那么先前所建立的形象当完全毁去。”
  贾诩微微一笑,“只这些吗?”
  董冀所说的,并没有错。
  自董俷辅佐刘辨以来,一直是以中兴汉室的栋梁而示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噱头,招引了无数的人才。有人说董俷是虚伪,有人说董俷暗怀歹意……可不管怎么说,百姓却认同董俷。
  十六岁的年纪,能看穿里面的奥妙,端的是不易。
  但以贾诩的角度来看,董冀只看到了表面,却没有看到更深处。
  他捻了一粒腌制的黄豆,放在口中慢慢咀嚼,品尝着里面虽具有的各种滋味,许久没有说话。
  “大公子,宗室这一招玩儿的非常漂亮。大公子想到了主公接受封国的害处,却没有想到,主公不接受封国所带来的后果。所以,不管主公是否接受封国,宗室这一阵却是赢了。”
  董冀不由得正襟危坐,“还请军师指教。”
  “主公身边,不同于其他诸侯,多以寒门中人为主。这些人,有的是真心诚意的追随主公,有的却是怀着希望来追随主公。你可听说过,汉光武皇帝纵横河北,耿纯进谏的故事吗?”
  董冀先是一怔,眼睛唰的闪过一道寒光。
  当年更始皇帝杀了光武皇帝刘秀的哥哥之后,光武皇帝起兵造反,兵力日渐昌盛,实力也越发的强大。于是有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耿纯向刘秀进谏,请求刘秀称帝,莫寒了臣下的心。
  贾诩笑道:“许多追随主公的人,未尝没有搏一场富贵的心思。主公若受封国,也算是向这些人发出了一个讯息:我欲染指江山。而这些人会很高兴,以寒门起家,却成了开国元勋。”
  董冀明白了贾诩的意思,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
  贾诩接着说:“可是主公若不接受,势必会寒了他们的心。接受了,则会寒了另一些人的心……所以,不管主公怎么决断,终究会令内部出现裂痕。此时此刻,于主公绝非是一件好事。”
  “敢问军师,那如何化解?”
  “只看主公如何想,未央宫的那位佛子皇帝,又怎么想?”
  董冀有点不明白了!
  贾诩这番话说的不免有些高深莫测,忍不住再次请教:“军师,请恕冀愚鲁,未明军师之意。”
  “若圣上已对主公生出歹心,那不论主公是否拒绝,都难逃国贼之名;所以,就看他怎么决断。若是皇上对主公并无恶意,那这件事显然是出自宗室之手,和他无关。他会把这件事压下去,甚至当作没有发生过。但如果皇上……你且观之,不数日定会再次提出封国之事。”
  董冀轻轻点头,“可是,这恶名已生出。不管父亲是否接受,天下人都会认为,那是父亲的意思。”
  贾诩笑了笑,突然问道:“大公子,那刘祯你可派人留意?”
  “在我接手之后,已经派出人手,专门监视长安各宗室……唔,军师这一说,我倒想起来了。前日刘祯喜得一子,故而宴请了不少人。但宴会结束后,各家宗室离开,唯有刘先走的较晚。据说,他曾带着他的外甥,和刘祯在书房中密议了许久,刘祯亲送刘先二人离开。”
  贾诩不禁笑了!
  “大公子,那周不疑不简单啊……”
  “您是说……”
  董冀眼中异彩闪烁,恭敬的起身,轻声道:“冀明白了,多谢军师今日的这一番指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7/77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