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贼(校对)第44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49/1225

  风吹进来,感觉很舒服。刘晔在坐榻上坐下,眼睛一瞄,看到那条案上,放着一本小册子。
  大约十余张,丝线装订。
  上书:八百字文。
  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朝闻道,夕可死。佳儿所期,尤不可负。
  我宝贝儿子所期望的事情,我这个当爹的,绝不能让我宝贝儿子失望。
  刘晔看罢,不由得笑了。
  他伸出手,把那小册子拿起来。翻开扉页,之见第一页写着:阿爹不努力,阿儿甚伤悲。平日多用功,岂有临悔日?
  最有趣的,是每两行,就有一副漫画素描。
  一副是一个少年,泪流满面;另一副则是一个黑胡子男子,咧嘴大笑。
  这是典型的后世漫画画法,画面极其卡通,却又让人一目了然。刘晔看罢,不由得噗嗤笑出声来。
  他连连摇头,心道:这曹氏父子,倒是有趣的人。
  不过,朝闻道,夕可死……说得好,说得好啊!
  刘晔翻过一页,只见上写: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吕调阳。
  一开始,刘晔并没有太在意,怀着消磨时间的念头,一路看下去。
  每八个字一列,四个字一组。
  每页八列,共六十四个字。加上封面,扉页和底面,一共十六张,大约八百多个字左右。
  刘晔渐渐发现,一路读下来,这八百个字,竟无一个字重复。
  而八百字组合在一起,涵括了天文地理,军事历史,渔农耕作,古往典故。刘晔越看越吃惊,越看越感到不可思议。八百个方块字,竟组合成一篇亘古未有的好文章,通俗易懂,却又蕴意深刻。
  看得出,写这八百字的人,是照顾到了曹汲文化水平不高的因素,而刻意所为。
  联想扉页上那两幅很卡通的漫画,还有那一首古怪的五言绝句。刘晔立刻猜到了是何人所书。
  “啊,下官曹汲,未知刘少府前来,未曾远迎,望请恕罪。”
  就在这时候,曹汲从外面进来。
  刘晔激灵灵打了个寒蝉,抬头向曹汲看去。
  只见曹汲,身高八尺,体态魁梧。一袭深青色的长衫,使得他在魁梧中有透出一抹雅致。
  刘晔的目光,顿时格外柔和。
  此时的曹汲在他眼中,变得非常可爱。
  特别是曹汲那一部胡子,让他立刻联想到了漫画上那个咧嘴大笑的画像,忍不住笑了起来。
  “隽石,勿多礼,我今天也是偶尔路过,你何罪之有?”
  说着,刘晔竟站起身来,走过去把住了曹汲的手臂。
  这也使得曹汲,顿时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觉。而刘晔的随从们,一个个目瞪口呆。谁不知道,这位刘晔刘子扬是极为傲气的人。平日里哪怕是和孔融那些名士一处,也很少如此和蔼。
  怎么……
  “隽石,这诸冶府还习惯吗?”
  曹汲搔搔头,憨厚一笑,“有些不习惯。在工坊里久了,听惯了那打铁的声音,一下子变得这么安静……呵呵,不过没关系,过些时候就好了。”
  也难怪,让一个长年在基层工作的人,坐办公室里,总是有些不舒服。
  刘晔浑不在意,和曹汲有扯了一会儿闲话,突然话锋一转,把手中的小册子晃了晃。
  “隽石,此何人所书。”
  曹汲一怔,立刻回答道:“是我家阿福……哦,骑都尉曹朋所书。呵呵,他要我读书识字,可我这么大了,有些不太习惯。阿福,哦,犬子苦思一夜,赶出了这篇八百字文,还请了他身边的幕僚阚泽先生教我。阚先生说,犬子这篇八百字文,乃奇文,五百年未必一出。
  我是不懂的,但觉得琅琅上口,颇为好记。
  每天背二十个字,然后回家默写几十次,倒也涨了不少见识……”
  “何止五百年一出,自高祖兴汉,恐怕就算是那司马相如和东方朔,也未必能写出这等文章。”
  刘晔正色道:“隽石,这等好文,岂能独享。
  我欲借回家中抄录,不知可否?”
  曹汲懵懂的点点头说:“这有何不可,阿福,犬子为下官写了三册,一本在他手中,一本在阚泽先生手中。少府只管拿去就是,我回家后让犬子在为我抄写一本就是,何必客气?”
  他是真不太明白,这八百个字中所蕴含的意义。
  刘晔长出了一口气,目光复杂的看了看曹汲,心中颇有些羡慕。
  这么好的一儿子,怎么是这浑人之子?不过,有这么好的一个儿子,这家伙前途也会光明。
  对于曹汲和曹操是同宗的事情,刘晔并不清楚。
  当初曹汲也只是偶然间对荀彧和郭嘉提过这件事,后来曹楠又对吴老夫人提过,再之后就是曹操曹真曹丕和夏侯真四个人知道。而曹汲回许都之后,曹操也没有时间和他交谈。再加上这归宗认祖的事情,可不是说归宗认祖就归宗认祖,需要做很多事情来进行考证……
  刘备之所以能归宗认祖,成为名正言顺的汉室宗亲,那是因为汉帝的一句话。
  宗室力量薄弱,需要有强有力的人出现。刘协本身也希望宗室可以强大起来,于是顺水推舟。
  但于宗族而言,有时候要比那皇室更加复杂。
  曹朋也没有告诉过曹汲,只是让他读书识字,为日后做准备。
  为了能提高曹汲的学习兴趣,曹朋可是煞费苦心。也真是幸亏了他前世的老爹,是一位古汉语学者。曹朋前世的启蒙读物,就是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和弟子规。不过相比之下,三字经和弟子规距离这个时代有些远了,所以很多内容不太合适。而千字文却不同,它成于南朝梁武帝时期,作者是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千字文成书的时间,距离此时也不过三百年,无论是平仄运用,还是书文格式,都符合东汉末年的习惯。可即便如此,曹朋也废了很大的劲儿。
  首先,他要把千字文全都默写下来。
  而后要把不符合这个时代背景的内容抹消……
  一来二去,他划去了二百字,也就成了现在的八百字文。
  八百字文一出,勿论阚泽还是黄月英,都惊为天人。黄月英立刻抄写一本,放在身边研读,平日里还可以用这八百字文讲解教授给张氏和曹楠,一方面能增进婆媳关系,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张氏母女的学识修养。毕竟,这八百字文出自曹朋之手,身为曹朋之母,之姐,岂能目不识丁?
  不仅是张氏和曹楠能一知半解,步鸾郭寰,更需要熟读,倒背如流。
  这,是一个家族的崛起的根本……
  将来,甚至可以做为曹家的传承。
  当一个家族,有了可以传承的东西之后(这里的传承,不是物质上的传承,而是指精神、文化上的传承),也就等于有了成为世族的资本。黄月英出自世家,自然了解的非常清楚。
  再加上此前曹朋在《论》上的独特见解,同样有传承的意义。
  虽说他只写了一篇《学而》,但在黄月英看来,若曹朋真能评点《论语》,便足以成为大家。
  曹朋和黄月英的苦心积虑,曹汲是不明白的。
  可是背负着爱儿殷切期望的曹汲,也下定决心,不可以令曹朋失望。
  只不过,曹汲不知道,这一篇八百字文,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改变。
  在面对刘晔的时候,他还是出于本能的露出一丝惶恐,但是比之当初,已经有了很大进步。
  刘晔得到了这一册《八百字文》,再也无心逗留。
  又和曹汲闲扯了两句,他便告辞离去。
  怀揣着《八百字文》,刘晔匆匆走出了诸冶府。他登上马车,对驭手道:“走,立刻去司空府。”
第251章
吾家万里侯
  暮春三月,桃杏凋残。
  绯红粉白洒落地面,使人平添几分惆怅。
  建安四年的二月,幽州战事落下帷幕。袁绍攻灭公孙瓒之后,占居冀州、青州、幽州、并州之地,实力暴涨。其麾下有雄兵数十万,战将千员。加之建安三年冀州丰收,也使得袁绍缓解了钱粮之荒,可谓是兵精粮足。于是,袁绍以长子袁谭、次子袁熙、外甥高干分守青州、幽州和并州,他自领冀州牧,以大汉大将军之名疯狂扩充兵马,对曹操虎视眈眈。
  说起来,曹操本应恐慌。
  可是那天青梅煮酒,曹朋的一席话,使得曹操如拨云见日。
  袁绍,何足道?
  倒是那个刘备,竟然逃脱了虎豹骑的追杀,让曹操如鲠在噎。他想起了曹朋那天的话语: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刘备的‘风云’,今在何处?若不能及早将其消灭,一旦化龙,必成心腹之患。可曹操也不得不承认,刘备滑溜的好像泥鳅,令人颇难下手对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49/122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