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09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8/1436


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望雾法
  “我手里虽然有一些资料,但相比政府的资料,还是有所不足的,如果想要撬政府的墙角,还是很不容易的。”李达了解了韩孔雀的目的,皱着眉道。
  韩孔雀笑着道:“我倒是没有想要撬政府的墙角,我只是想要给手下的学生找点活干,再说,也不像让这地下的文物,被盗墓贼洗劫了,所以想要建立一家博物馆专门保护。”
  “盗墓贼?这个可不容易盗掘,谁都知道古代开封城就在我们脚下,可这么大的地方,谁又知道哪边有好东西?”李达也笑了,他早就听说过,这个韩孔雀对盗坟掘墓也十分感兴趣,他只要不动心就好了。
  想到这里,李达心中一动,如果还有什么人,能够准确找到古代开封城下面埋藏的古代建筑,韩孔雀肯定要算一个。
  相比正规的考古队,有些盗墓贼的本事,简直让你看了膛目结舌。
  李达的古代建筑造诣很深,也曾经参与过几次重大的古城池考古发掘,所以对盗墓贼还是有所了解的。
  “小韩有把握找到地下的古代建筑?”对这一点,李达也把握不准,他们这里跟其他城市不同,开封市区的地下水位很高,挖下去不用几米,就会挖到水,随意在这里进行考古发掘更难,就不用说盗掘了。
  “还是有点把握的,不过,就像李教授说的那样,这里的范围太大了,如果有古代建筑图纸,会容易很多。再说,如果只是想要找一些边边角角也太没意思了,所以才想要李教授帮忙。”韩孔雀道。
  韩孔雀是没时间在这里乱窜,如果他原因,只要走遍这一区域的大小角落。任何埋藏在地下的古建筑,他都能够发现。
  但一个大型城市的面积可不是吹的,那么大的面积,如果让韩孔雀全部走一遍,用的时间肯定不少。
  而韩孔雀出来的时间太长了,可不愿意在这里浪费太多的时间。当然,最主要的是,他就算愿意浪费时间,也不会获得太多的好处。
  因为就算他发现了大型古建筑群,也很可能是给开封市政府做了嫁衣。所以他才会来找李达,看看哪些地方是当地政府不管的,没有涉足的,这样的地方,他寻找出来就有理由占为己有了。
  李达却不知道韩孔雀的想法,他听到韩孔雀的回答,立即有点兴奋的道:“你有多少把握?能不能大体定位地下的古建筑群?”
  “李教授怎么会这么问?”韩孔雀一愣道。
  李达笑呵呵的道:“我原来认识一个老人,他就能够通过望气。准确找到古墓,只依靠自己的眼睛和手艺,不需要现代的任何仪器。”
  “是一位真正的盗墓贼?”韩孔雀笑着道。
  “对。是一位有真本事的人。”李达道。
  一个真正的盗墓贼:只靠他的手艺,不相信仪器。
  稍微懂点地理知识的人都知道:金属矿物和历代战争金属器遗留埋在地下的,无处不在。
  地理知识告诉我们,每座山有都一处自然形成空层,你用仪器去探遇上自然地空层。仪器也有反应。
  有金属矿和战争遗留金属,用仪器去探测。仪器都会有反应。”
  遇上有金属矿山,探测满山仪机都有反应。你就不知道挖什么地方?
  遇上历史战场,探测几公里地,仪器都有反应的,你挖几公里地吗?
  仪器生产厂家称:仪器可以排除铜排铁来探测,厂家十足是发布虚假广告,你们想想什么叫做金属?
  自然就明白他们的广告是虚假,夸大其词,也可以说他们是:“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因此一个真正盗墓贼不相信仪器,因为他们懂得地理知识和历史知识。
  盗墓贼只相信自己的手艺,而且他们的手艺也真的是很厉害。
  一个真正的盗墓贼,寻找隐藏的古墓有二十三种方法,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使用。
  李达就认识一个老盗墓贼,他曾经就透漏过一个寻墓绝技:“望雾法”。
  这是一个真正的民间盗墓高手,也是个绝顶发明家。
  “望雾法”顾名思义,就是看雾,这在古代其实是一种常识,特别是古代攻城战之中,守城的一方,害怕敌人挖掘地道,从地下攻进城池,所以会在早晨温度低的时候,采用“望雾法”,以便发现挖掘的地下道。
  而盗墓贼不用这么麻烦,他们往往在冬天寒冷的时候采用“望雾法”。
  这个的原理很简单,早上走过有洞穴的山洞口,是不是看到从洞内飘出白雾出来,这是为什么?
  因为是地球放射热温,与地球表面温度相差,所产生的洞内空气有温度排出洞口,与洞口外低温交叉产生成白雾,就像人在冬天一样,讲话喘气都从嘴里排出能见的热气。
  盗墓贼从洞穴排雾气的,也叫地球温度相差原理,想到古墓埋葬在地下,也有空间像一个小洞穴的墓室。
  有墓室必有蛇和老鼠进入,蛇热天最喜欢缠在金银玉铜器上避暑,因为金银玉铜热天在墓室冰凉,适合蛇和老鼠避暑。
  蛇和老鼠就会经常出墓室寻食物吃,那么蛇和老鼠洞就会墓室相通,冬天有温度差,地面冷,地下墓室温度暖加上地球射放温气,雾气就会从蛇和老鼠出来寻找食物洞排出来。
  盗墓贼运用山洞排雾气原理,得到启发运用在寻找古墓上,能够精确无误找到古墓,然后用洛、阳铲看墓泥土,打探洞看墓的深度。
  盗墓贼用墓室环境,自然规律,就能研究发明寻墓技术来,他们是不是发明家?
  望雾法寻墓方法,在书上是看不到的,这种技术只有盗墓贼才掌握。
  为什么一座古墓被盗,警察到现场看盗洞,就能分辨得,这座是被盗墓盗,还是业余村民盗?
  盗墓贼挖墓方法、挖掘工具、挖盗洞的位置与业余村民不一样。
  另一个,业余村民挖的古墓,大多数都挖有墓碑、有土堆、明显露土的古墓。
  而盗墓贼挖的古墓,是专挖没有堆土,没有堆土的古墓,用他们的话来说,他们挖的是:隐藏隐蔽的古墓葬!
  开封城城摞城,这是黄河孕出的独特文化奇观,虽然不是古墓群,但却很有挖掘的必要。
  开封是一座因黄河而生的奇特的城市,地下,历次黄河水患使开封六座古城池,深深淤埋于地面之下。
  地上,则因黄河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了河高于城的“地上悬河”。
  这样的地形,深埋了一座城市,而这座地下城当然不会全部被水淹没,当然,就算原来被水淹了,现在也有很多建筑肯定是被埋了,而不是被水淹。
  这样一来,就让人心痒痒了,古墓当中是特意放置上的陪葬品,而被突来洪水淹没的建筑,可是所有生活用品全都被掩埋了。
  这样一来,地下的一些大型古代建筑,特别是那种王公贵族所住的房子,里面肯定有很多东西值得发掘出来,这就需要很专业的人,才能找到,并且已经有人找到了一些。
  如今,随着北宋东京城新郑门城摞城遗址博物馆等一批展示门摞门、城摞城、路摞路、桥摞桥景观项目的逐步建设,地上“悬河”、地下“城摞城”正在被打造成展示古城深厚文化底蕴的一张新名片。
  所谓的城摞城一般认为:在如今地面下10余米深有魏国国都大梁城,距地面10米左右为唐汴州城,约8米处北宋东京城,约6米深金汴京城,而5米—6米深明开封城和3米深左右的清开封城,这样的结果据说是考古工作者们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勘探研究的成果。
  现在已经有了不少发现,如1981年5月中旬在潘家湖清淤堆岛施工中发现明周王府的府邸。
  在1984年8月17日至9月13日,开封考古工作者在中山路地下4.5米处发现并挖掘出了州桥。
  根据对州桥桥面的清理和对桥孔内的实测,该桥南北长17米、东西宽30米、孔高6.58米、拱跨5.8米,据说桥券内跑公交车绰绰有余。
  可惜因为桥的两端上面都是大型建筑物,无法进一步发掘,考古工作者只能回填。
  第三处是2000年5月,为了印证开封城摞城的传说,开封市城墙文物保管所选择了城墙西门城楼的一段城墙地下部分挖掘出一个考古探方,结果发掘出一段保存完好、清晰可见的清中期古马道遗迹。
  更令人惊奇的是,在第二层古马道下约50厘米深处,年代更为久远的古马道也惊现出来。
  三层古马道真切展示了开封城摞城的奇特景观,也让开封城摞城被称为是世界奇观的典范。
  在探究开封“城摞城”奇观形成原因时,用一句话来概括开封城千百年来的兴衰,那就是:成也黄河,败也黄河。
  开封作为城市,历史上第一个辉煌时期当属战国时代魏都大梁城。
第一千二百七十七章
毁灭之城
  当时的魏惠王之所以第一个选中开封建都,与该地区距黄河、济水不远,水道四达不无关系。
  他迁都大梁城不久,就组织大批人力在附近开凿了一条人工运河,即历史上有名的鸿沟。
  然而,也正是由于这条鸿沟,导致了大梁城被毁。
  在秦统一六国的战争中,两国曾在大梁城下展开过一场激战。
  由于久攻不下,秦兵就经黄河引鸿沟水灌大梁,水围三个月后繁盛一时的大梁城遂化为一片废墟。
  这也是开封第一次因水患而遭到的“灭顶之灾”。
  这样的灭顶之灾,是真正的灾难,一次水患,淹没了一座城市,而这座城市中东西,最多也就会被带出一些金银珠宝,至于其他的东西,肯定都埋在了废墟当中,所以这样被淹没的古城,是很有考古价值的。
  不说其他,就算只是这么一座战国时期的大梁城,价值就不可估量,就不要说后期继续重复这一过程的另外几座古城了。
  而这完全是因为周围的河流,从鸿沟演变而来的汴河,成为后来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开封发展史上最鼎盛时期的北宋王朝之所以定都于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也是一个“河”字,即汴河的缘故。
  这时的汴河已成为连接南北交通的一条大通道,从而给开封带来空前的繁荣,也带来了灾难,但要完全说那几座古城是因为黄河泛滥而毁灭的,又不尽然。
  当时有句名言:“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这说明,古代开封城毁灭了不止是一次,所以这是一个地道的毁灭之城,一次次的毁灭。一次次地重建,直到现在,这里还是一座繁华的大城市。
  “黄河泛滥两千载,淹没开封几座城”,这是在民间流传甚广的一个说法,人们普遍认为。因为黄河泛滥,才使得这一座座古城被黄河的泥沙无情淹没。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8/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