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藏真(校对)第10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99/1436

  但在逐步揭开开封地下“城摞城”现象的过程中,现在已经纠正了这一认识。
  北宋以前,黄河流经河南北部,由天、津附近入海。距离开封数百里,它虽然不断决溢泛滥,但对开封并无直接影响。
  黄河真正开始威胁开封的安全,是在金代黄河向南大改道以后,此后的1000多年间,黄河决口300多次,其中大水进城的就有7次。
  史载,1305年黄河决口。把开封城淹没殆尽。
  1642年为退李自成农民军,明军掘黄河堤,“城从内皆巨浸。所见者钟鼓两楼、群藩殿脊、相国寺顶、周邸子城而已。”
  高大的开封城墙几近淤平,只露出城垛和女儿墙,大水过后,37万人仅存2万余人,开封城元气大伤。
  黄河的一次次吞噬,加之风、沙、兵火侵扰。作为一代雄城的北宋东京城(故址)逐渐完全被泥沙掩埋,从地面上消失了。
  正是黄河的缘故。开封从国都衰落到后来成为省城,进而成为一个地区性城市。一步步走向衰落。
  然而,也正因为黄河的泥沙“大被”,东京城等才得以免遭更多的兵火风沙摧残,而较完整地保存给今人一份丰厚文化遗产,可以说是真的毁也黄河,功也黄河。
  六座开封城,像塔样层层叠压,特别是从唐代到现在的2000多年间,这座城市的中轴线没有变化,这是顽强向上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开封建城距今已近3000年,现在的开封城垣,是清代的开封府城,也是解放前的河、南省城。
  这是河、南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建筑,也是全国著名的中州古城,是我国仅次于南京城墙的第二大古城垣建筑。
  开封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偏东,是黄河冲积扇平原的尖端,既然是冲积平原,自然是会不断的变化的,不管是扩大,还是缩小,甚至是有了大水冲击之后,会直接移位,这些都造成了这一地区的巨大变化。
  由于是建立在冲积平原上,所以随着黄河的不断冲刷,这块冲击平原可都是有所变动的,就算这座城市的中轴线始终没有变化,但整座城市还是在不断变化,就不要说这座城市被一次次淹没之后了。
  淹没之后的重建,肯定会让城池有所变化,而唯一不变的,也只有中轴线所在的中心区域了,而这片区域,韩孔雀可没想要染指。
  水淹魏大梁城则是开封城墙定位之始,魏惠王六年(前364年),魏国将国都从山、西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县一带)迁至仪邑(今开封市城内外西北一带,春秋时期称仪邑,处在卫国南部边境,与启封间以逢泽),改称大梁。
  这是今开封城创立之始,也是开封城墙定位于此地的开端,此后两千多年,城址没有大的变动。
  大梁城共12个城门,东为夷门(今铁塔附近),西为高门(今西城墙外约五里之地)。
  据高门和夷门间的距离及方向推算,大梁城的南城墙大约在今天相国寺前面东西一线,北城墙大约在城北四公里之处。
  从以上可以推知大梁城与今天开封城相比较,偏向西北,面积稍大。
  虽然明知道是这样,但苦于大梁城距地表很深,而开封地下水位又很高,给考古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古代大梁城大部分城池还是没有勘测出来,使魏大梁城成为千古谜团。
  这样的情况,自然是给韩孔雀带来了机会,而这样的机会,还不止这么一处。
  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攻魏,经鸿沟引黄河水灌淹大梁,历时三月有余,大梁城坏,魏王假降。
  这是开封第一次毁灭性水灾。
  历经两千多年,魏大梁城现被深埋于地下10余米。
  秦在大梁设置浚、仪县,直到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天平元年(534年),设立梁州,浚仪首次成为州治。
  北周武帝建德五年(576年),占梁州,改成汴州。
  据估计,此时汴州已有城池,应紧靠汴河北岸,规模不太大,比汴州城略小,而到了唐代,唐汴州城才是明清城墙的基础。
  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永平军节度使兼汴州刺史李勉,对汴州城进行了大规模的“重筑”,这次重筑又被称为筑“罗城”,主要是将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扩充,把汴河围入城内。
  扩建后,城周长20里155步,城门7座。
  贞元十四年(798年),董晋接任宣武军节度使后,为防止盗贼沿汴河两岸出入城墙,又增设了两座水门,并让其幕僚韩愈著《汴州东西水门记》一文,专述其事。
  此东西水门即成为北宋东京内城东西墙上的汴河南岸角子门、汴河北岸角子门的前身。
  重筑的汴州城就成了明清城墙的渊源,奠定了今日城墙的基础。
  开平元年(907年),朱温取代唐朝,即后梁,定都汴州,称东都。
  后唐时期,李存勖迁都洛阳,降开封府为宣武军驻地,仍称汴州。
  936年,契丹灭后唐,立石敬瑭为晋帝,都汴,号东京。
  后汉、后周、北宋先后都汴,沿用东京称号;到金才改称南京。
  而到了北宋,此时的东京城才是开封城墙最辉煌的时代。
  北宋东京城是在后周的基础上逐步完善的,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周太祖下诏:“开封府修补京师罗城,率畿内丁夫五万五千,版筑旬日而罢。”
  这仅是对原墙的修补,并未扩展。
  周世宗柴荣于显德二年(955年)登上里城朱雀门,命殿前都点检赵匡胤跑马圈城,尽马之力,马跑了24公里又355米。
  周世宗以马跑的范围定为外墙的范围,令人运来汜水的虎牢土筑成坚固的外城,这为北宋外城墙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开始扩建宫城,四角建有角楼,高楼十尺,城墙均系夯土版筑而成。
  开宝元年(968年),赵匡胤下令重修京城,将全城建成皇城、内城和外城三重城墙,城墙固若金汤。
  那时的皇城,位于北宋东京城中央略偏西北处,即今潘杨湖一带,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虽然经过历代皇帝扩张城池,但还是有一部分没有被现代大都市覆盖。
  到了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也就是公元1012年,将皇城改为砖砌,是北宋三道城墙中唯一的砖墙。
  皇城东西跨度1570米左右,南北跨度约900米,周长近5000米,与《宣和遗事》所载的“九里十三步”(待考)大致吻合。
  皇城内还有宫城,宫城呈一东西略短、南北稍长的长方形,其东西墙各长约690米,南北墙各长约570米,四墙全长2520米左右,与《宋史·地理志》等书记载的宋宫城“周回五里”相吻合。
  而今日城墙的规模则起始于金的南京城,金末,为抵挡强大的蒙军,“宣宗以京城阔远难守,召高琪筑里城,公私力尽乃得成。”
第一千二百七十八章
宋城考古
  而今日城墙的规模则起始于金的南京城,金末,为抵挡强大的蒙军,“宣宗以京城阔远难守,召高琪筑里城,公私力尽乃得成。”
  宣宗命令在加固、加高东西墙的同时,又将其南北墙铲平外扩,将里城向南推进了300米左右,向北推进了约700米。
  这次整修确定了今日开封城墙的规模。
  金南京皇城是在北宋故宫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略有更改,大抵皆宋朝之旧。
  宋金城墙是否在同一水平面上?金时期城门名称如何?这些都是有待考古论证的。
  元灭金后,开封又更名为汴梁,至正17年(1357年),元将泰木花(秦不花?待考)为防红巾军攻城,将汴梁城13座城门只留五座,以通往来,余八门俱塞。
  1358年5月,刘福通攻下汴梁,韩机几到此建国号宋,也未将已塞的城门打开,但第二年八月就被元军反攻破。
  明以前的城墙除皇城为砖筑外,其它城墙全为土筑,只有城楼和城门用砖砌。
  自明朝开始,城墙大规模的改为砖砌。
  开封城墙也一样。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在金代城墙的基础上,全部城墙用砖包砌,修城后城墙全长20里190步,高3丈5尺宽2丈1尺。城外又宽5丈深1丈的护城河围绕。
  因被铲王气,只开辟五个城门,此后,明开封城墙又多次修复,曾经达到一个小高潮。
  对此,《如梦录·城池记》有详尽记载:开封城高达五丈。“敌楼五座,俱有箭炮眼,三方四正十六邪,大城楼五座,角楼五座。星楼二十四座,俱按二十八宿布置;样铺十座,窝铺五十四座,炮楼十座……”。
  五处城门,加上月门,再加上水门,共有二十五个门洞,每个门洞有铁裹门两扇。共有“铁裹门五十扇”。
  随着敌楼、炮眼、炮楼等各种防御设施的完善,一座雄伟壮观的城墙矗立在明代中原大地上。
  明初,开封被朱元璋定为北、京。
  到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打消了建都开封的计划后,才罢开封,封吴王朱橚为周王,封国于此。
  周王的岳父冯胜完成了周王府及紫禁城的建设,形成了开封城墙、萧墙、紫禁城三重城垣的结构。
  萧墙,是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的小墙。
  周王府“周围萧墙九里十三步(或者是九里三十步?这个也是待考)。高二丈许,蜈蚣木镇压。上覆琉璃瓦……向南是午门,东曰东华门。西曰西华门,北曰后宰门。”
  内城紫禁城,周围五里左右,高五丈,上有花垛口,四周有城壕环绕四门,“南门曰端礼门,北门曰承智门,东门曰礼仁门,西门曰遵义门”。
  但是,明代为保护北、京,主要修筑黄河北岸大堤,导致黄河泛滥时给河、南地区带来很大危害。
  开封城墙受到黄河水的一次次肆虐,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元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城,淹没官民房舍甚多。
  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黄河决口,水自封丘门入城,宫廨民舍塌坏甚多,城内长期积水。
  成祖永乐八年(1410年)秋,黄河决口,毁城200余丈,“民被患者万四千余户,没田七千五百余顷”。
  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七月,黄河决口,水自北门入,官私房舍,淹没过半,居民死亡无数。
  崇祯十五年(1642年)四至九月,李自成第三次攻城,城内官兵为灭义军,在开封之北黄河大堤扒口两处,使水淹义军,城内37万人仅剩3万余。
  明末,开封城为黄河水淹没,只露城垛,这样的事情经历了一次次之后,到了近代,历经20年考古发掘,现在在这座古都地下3米至12米处,上下叠压着6座城池,其中包括3座国都、2座省城及1座中原重镇,构成了“城摞城”的奇特景观。
  这虽然不能说是独有的,但也差不多,这样的奇观除了开封,另外只有在位于商、丘市现存商、丘古城之下,发现的六座不同朝代的古都、古城叠加在一起的城摞城奇观,这都是由于历代黄河泛滥所造成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99/143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