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46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0/916

  因此他们对自己所居之地,到底会叫什么,更是充满期待。名不正则言不顺,朝廷命名,自然比他们自家俗称更有意义。而现在定下这个“怀乡”之名,寄托了他们心牵大陆故土的情怀,自然不份外激动。
  “你们知道,首任总督是谁吗?”
  报信人满脸涨红,似乎这才是真正的大消息。
  急不可耐的人群纷纷叱骂这不识相的小子,他赶紧喊道:“是吴崖!吴大将军要回来了!”
  片刻静寂后,欢呼声更甚之前,连李顺都捏着拳头,用力地摇摆着,好啊,带着他们,将高棉土人杀得血流成河的人头珠帘吴崖又回来了!还是来当他们父母官来的,这里不仅会更安全,不定吴崖还会带着他们,立下一番开疆拓土的伟业!
  “开了开了,大家先扎根了!”
  “别挤,先老弱后丁壮!”
  喧嚣声里,这座建筑的大门打开,众人互相招呼着,列出歪歪扭扭的长队,井然有序地向里行去。
  这是新开的天庙,自这些战俘发配而来,就有天主教的祭祀一直跟着。他们一方面配合医卫,为战俘治病疗伤,一方面也以讲经的形式,教导战俘谨守卫生习惯,同时读书认字。虽然很多人对这什么虚无缥缈的上天,依旧不清楚到底该怎么信,但这几年下来,他们已习惯了祭祀们的存在,习惯了向那块高大的空白牌位祷告默思,由此获得心中的安宁。
  之前也有天庙陆续建起,设了根墙,但这怀乡已有六七万人,远远不敷众人所需。因此新建了这座宏大天庙,供这些异乡立业之人来“扎根”,当然,新立天庙,大家都来拜一拜,也是人之常情。
  三个媳妇紧紧抓住李顺的衣服,生怕被人流给冲跑了。行得一阵,才觉没什么乱子,反而让李顺遭了旁人或羡慕或鄙视的重重目光。媳妇们都红着脸低着头,跟在李顺身后,忐忑不安地进了天庙。
  进了天庙,高广穹顶顿时让李顺和他的媳妇觉出了自身的渺小,心弦震动中,祭祀朝他和善一笑,然后挥手示意,让他将血亲牌位挂上去。
  根墙上,细碎的叮叮当当声不绝于耳,有如置身绵绵春雨中,天庙大殿,根墙两侧的通风设计,也送来微微凉风,大殿一侧,天女天童在低低哼唱,这一切都汇聚成柔润的透心之气,让李顺感觉整个人格外清灵。
  将从曾祖父到父母的白底牌子挂上一处空勾,再挂上自己的红底牌子。李顺看向自己的媳妇,伸出了手,媳妇们一人捏着一块红牌,都有些畏缩。
  “真的……可以吗?”
  她们的姿态和神情将这心意表露得再清晰不过,如此庄严肃穆之地,据说还是公祭之所,就相当于族祠。她们自认不过是李顺的妾室,李顺多半还是要娶华夏之女为正室的,妾室怎么能列名族祠呢?
  “公祭是祭血脉亲族,不分嫡庶贵贱,中外种姓,你们既已是华夏男儿的妻妾,自然可以名列根墙。”
  祭祀显然已见惯了这种情形,温声劝解着。
  在三个安南媳妇的喜悦目光中,李顺将三块红牌挂在了自己的牌子旁边,看着他这串牌子,祭祀抽了口凉气。
  “你这小子,居然学着官家立祖!?”
  李顺呆住,此话从何说起?
  祭祀眼神悠悠,说起了早前一桩事,当时也引发了国中议论,但接着就被正在动荡的舆论风潮给掩盖了。
  “官家只知有父,不知其祖,就能记得,其祖出自渭河。所以官家的祖祠上,祖父是李公,曾祖是李曾公,一直上溯,最早是李太公。”
  “当初立此谱时,朝中的书生们还大叫非礼,可官家说,他家自北方逃难而来,已丢了族谱,失了记忆。确实不知祖父是谁,曾祖是谁,就知道姓李,出自渭河。但他说,这还不够么?只要是华夏之人,足矣。说起来,此时我辈华夏人,不知祖辈根底的,十之八九,他出自于民,这又有什么值得羞愧的?”
  祭祀带着敬仰的神情慨叹道:“官家还说,往日种种,没能留下的,确是遗憾,正因如此,我们才要真真把握住现在,从今而始,让我们华夏之人,再不忘祖宗。”
  皇帝居然搞不清祖父是谁!?甚至都不愿编一个!?
  初听此事,李顺就觉匪夷所思,可听到后来,心中急流翻滚,没错啊,这百年来,小民乱世求存,颠沛流离。他虽是陕西米脂人,却也只记得爷爷叫什么。更早之事,穷苦人家,谁能留什么族谱?皇帝居然跟他们一样,也出自草莽,还不愿矫饰此事,这样的皇帝,真恨当初自己为何没能早早投效,反而跟着鞑子助纣为虐。
  接着心绪转动,李顺又觉庆幸,即便被流遣南洋,皇帝仍然怀着满腔仁心的,否则自己何以在这短短一两年里,命运就截然转了向?
  如皇帝所说,自现在开始,就要立正心念,即便此处离神州数千里,可心与祖宗相连,这就是故土华夏。
  怀着深深的感悟,李顺带着媳妇,朝大殿正中,那块高大的空白牌位,恭谨拜下。
  码头上,一群穿着灰衣,样式跟英华红衣军一般无二的军将下了船,被众人簇拥在正中的,正是新人扶南总督吴崖。他转头看向另一人,挥手道:“谢八尺,万里迢迢,你多保重。”
  送他之人是通事馆知事谢承泽,他爽朗笑道:“你是动刀兵,我不过动口舌而已,虽是踏洋万里,也不过等闲之事。”
  被小谢的豪气感染,吴崖笑道:“好好!等你回来,这南洋,想必也是大不同了。”
  送走吴崖,小谢回到座舰,却撞见另一个人,见这人的装扮,小谢先瞪眼,后皱眉,再笑道:“郎世宁,你是想通了?”
  换上了一身素洁麻袍的郎世宁,抚着胸口的十字架,长叹一口气:“上天浩瀚,该能容得下我主的恩泽。”
第九卷
南北杯盏换,歧路头不回
第513章
主啊,上天将至
  晴空,碧海,海鸥划空,一切都那么明媚,让人心怀舒展,可小谢却在郎世宁脸上看到了明显的泪痕,而他眼瞳也夹杂着血丝,似乎刚经历过一番生死煎熬。
  不过这只是残影,此刻郎世宁一脸淡然,有一种终于习惯了船上的木板厕所,因此畅怀而泄的解脱感。
  “上天可鉴,郎施主是悟道了……”
  又一个素袍人出现,胸前挂着一串佛珠,跟郎世宁相映成趣,这是道音。
  “还以为你要说什么立地成佛呢,都收拾好了么?好了就赶紧走啊,咱们这船队,一天开销就是二三百两银子,家业大也不能随便败啊。”
  一个同样穿着麻袍的年轻人出了船舱,絮叨不停,见了这人,小谢也客气地颔首打招呼。这是神通局慧妃娘娘的亲信,还是老凤田村人。只是小谢不明白,这个叫刘旦的小伙子,满脑袋就拨着算盘珠,为何也入了天主教,竟然还是一位巡行祭祀。
  听到刘旦的催促,小谢也扫视着船尾舵台,想找到船队总指挥鲁汉陕的身影,却被另一个扑出船舱的身影挡住。
  “哇……呕……”
  这人一身儒衫,趴在船舷边呕吐不止,却是李方膺。这位昔日的白衣山人,因为早前的谤君案,被关了一年多。在狱中心性大变,也像是悟了什么道。出狱后跟儒党分道扬镳,进了黄埔书院,如饥似渴地学习,因缘巧合,也进了这支船队。
  但这位羸弱书生经不起风浪,从香港出发,到达怀乡,仅仅四五天,就已把胆汁吐光了。
  “还得等果蔬装船,有些时间,秋池兄,要不要上岸去休息下?”
  李方膺是黄埔书院的人,小谢也颇为关心。
  李方膺却摇手道:“若是上岸,我定是不愿再回船了,因此坚决不可下去!”
  嘿,这人心志又软又硬,真是扭拧……
  小谢耸肩,然后在舵台上找到了鲁汉陕、郑威和白正理等军方人士。
  加上该是在船舱里睡大觉的唐孙镐、宋既,正在船头跟葡萄牙领航员交谈的欧礼旺,以及在码头整备工具的佛山制造局大匠,局董米德正的儿子米安平,整支队伍人才济济。
  这支由三艘改装后的海鳌级战船组成,搭载有近七百人的队伍,就是英华赴欧罗巴的使团。名义是回访葡萄牙,实际是要遍访欧罗巴。
  当李肆定下先南后北的局势后,派使团出访欧罗巴就是必然之举,更何况有法兰西和西班牙要在南洋动武的消息传出,备战是一方面,斡旋也是另一方面。即便靠嘴皮子解决不了问题,拖拖时间也好。
  但李肆向来都热衷于搞一揽子解决方案,一旦要做什么事,就得见到最大效益。因此欧罗巴之行,就承载了诸多任务。正面任务是跟诸国建立正常关系,推销英华国家形象,消饵、拖延可能有的南洋危局,即便不可避免,也要拉上另外的国家,把水搅混。
  而侧面任务就更重要了,包括搜集各国政治、军事、科技、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情报,挖掘有用的人才和资源等等。
  因此这个使团,既有通事馆成员,又有军方人士,还包括黄埔书院的书生、佛山制造局的工匠、计司和商部农部官员以及工商总会的人。
  之前李肆筹组这个使团时,还颇费了一番工夫,毕竟跋涉万里,吉凶难卜。还好小谢听说是去欧罗巴跟各国周旋,主动请缨,由此接下了使团首脑的重任。
  而当整个使团人选落定时,李肆还发现了一桩麻烦,要员里,就米安平和道音两人上了三十岁,其他人全是二十出头的毛头小伙!
  朝中不少人都有心跑上一趟,可李肆又觉得那帮儒党和贤党迂气太重,不适合统领使团。衡量再三,觉得这帮小子虽年轻,却分属文武士商,有长袖善舞的小谢统领,算是一个均衡的团队,也就自我安慰道,也只有小伙子才扛得住这番折腾。
  整个使团里,有两个人是意外之选,一个就是李方膺。此人痛感过去耳目闭塞,以至于心胸狭隘,对新奇之事尤为敏感。在黄埔书院看欧人述著还不过瘾,从越秀书院雷襄那得知朝廷正在组使团回访葡萄牙,撒泼打滚地求着入团。
  一个人从偏执的一端走到另一端,心志是非常可怕的,他的闹腾终于传到了李肆耳中,最终李方膺以《越秀时报》特派观察员的身份,加入到了这个使团。
  另一个人则是郎世宁,对小谢来说,有精通拉丁语和法语,熟悉欧罗巴风物的欧人相助是必须的。那个中葡混血儿欧礼旺,名字很犯小谢的忌讳,可靠度也不够,因此就把目光放在了郎世宁身上。
  可郎世宁也难让人信任,毕竟他是耶稣会神父,而使团此次去欧罗巴,有大半工作,都是间谍性质……
  郎世宁本人也很想回欧罗巴一趟,以东方帝国皇帝特使的身份回去,无论中外,是个人都不愿锦衣夜行嘛。
  但这道信任门槛,他必须面对。李肆亲口问他:“在你主耶稣和我英华利益之前,你到底选择哪一个?”
  面对皇帝的质问,郎世宁痛苦不堪,他是虔信之人,断难随口敷衍。
  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后,郎世宁发现,他现在只能向前走,因为耶稣会对他的信仰已经表露了极大的怀疑。若不是还希望通过他跟皇帝保持必要的联系,他在耶稣会的神父身份早就被取缔了。
  所以,他在世俗的忠诚,现在只有献给英华,献给李肆。
  但直到出海,郎世宁依旧良心难安,他被巨大的负罪感压迫着,总觉得自己是走上了异端之路。
  就在昨夜,他还泪流满面的祷告着,向他的主忏悔自己的罪行。然后,他隐约听到了隔壁一人的祷告声,那是刘旦,那个神通局的年轻人,眼珠子比小谢转得还快,成天嘴里就念叨着各种数字。
  “老天在上,愿我在数理之道上更进一步,回报四哥儿和关蒄对我的大恩。老天既赐我灵智,我必用来福人……”
  听着这祷告,郎世宁觉得讶异不已,这个刘旦,既是感他人之恩,又是感上天之恩,两桩事能如此协调地融在一起,其中所含对上天的信仰,似乎是自己之前所未能感悟到的东西。
  郎世宁就去了隔壁,向刘旦请教心得,却不想刘旦跟他讲起了一桩秘密。他的父亲叫刘瑞,六年前,当皇帝还是乡间野小子时,立起了一桩事业,他父亲向满清官府告发,差点害了一村人性命。
  刘旦的父亲刘瑞,被皇帝亲口下令处决,而他则跟着母亲一起,受着村人的照顾,专心学算学,如今在慧妃娘娘私人所办的神通局里工作。
  父亲之死对刘旦来说,年少时还只有情绪上的波动,长大后,又有了更深沉的纠结。他一点也不恨皇帝,甚至当年父亲所为,还伤害到了他和母亲,他真正恨的是父亲。但中国人的传统孝道却又在逼问他,杀父之仇,怎可戴天?
  这就是他加入到天主教的原因,他想向上天求得一个答案,可以在内心深处,消除掉逼迫自己去憎恨皇帝那股压力的答案。
  他找到了,这就是段宏时所述的天职论,上天设万职,人须守职。皇帝杀他父亲,是因早前皇帝就跟大家已有生死之约,践约就是守职。他父亲危及众人,由此而行公职,是执天罚,并非皇帝跟他父亲有私仇,由此皇帝跟他也就没有私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0/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