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5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6/916

  看他眼中炽热,就知道其实是很希望接下这生意。这四年来,张三旺和所有江南盐代一样,已经赚得盆满钵满。尽管清廷设了厘金局,要在他们身上抽成。可没有损他们的大利。盐代和其他商代一样,有价格极廉的英华商货支撑,抱着以和为贵的心态,他们也乐得付一些“买路钱”,换得商货通行四处。
  王之彦道:“少银钱没什么,南洋米业可以用银钱入份子,也可以通过南洋银行给你放贷钱,年息一分九厘。”
  前者是盐业生意的老套路,现在张三旺的生意,还有两成是新组的江南盐业的份子。而后者则是新法子,张三旺心头一喜,能给他们江南人放贷了?年息才一分九厘,江南民贷最低都是一年三分。
  王之彦点头:“没错,你们江南商代现在不仅可以在龙门的各家银行办贷,还可以在银行和票行办银票和汇票。”
  张三旺喜上加喜,银票也就是银行券,各家银行所发,汇票则是行间结算。之前这些业务,都只针对英华商家,对他们江南人可不开放。他作生意时,王之彦对他可以用银票汇票结算,他对下家却只能现银交割。如果他也能开银票和汇票,跟下家都免了来往现银的麻烦,那可是极大的便利。
  张三旺恭谨地再问:“先生您看,我是继续用福兴银行呢,还是选其他银行?”
  王之彦的真正东家是盛良盐业,在福兴银行有份子,所以盐代早前都将现银存入福兴银行。但说到具体生意,王之彦身为最早进入江南的工商人士,也有自己的一番生意。各家银行都在拉现银存单,保不定王之彦是想让张三旺换银行。
  王之彦摇头:“无所谓了,之前两院刚核定过了《银行法》,开始推联票,这种联票在哪家银行都能兑付,最适合你们这些作小生意的。”
  联票……
  张三旺没太懂,思绪也被后一句话拉住了,小生意……自己加上下家,每年十几万两的流水,在王先生眼里也就是小生意,大人物就是大人物啊。
  在石门县人眼里,张三旺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而在王之彦眼里,他也就是个普通的渠道商。当然,在江南行营的眼里,江南盐业,也只是一个小角色,而到了英华朝堂,跟布局全国的金融新制相比,江南也只是地方一角而已。
  圣道九年四月,《银行法》在英华施行,一种叫做“联票”的小额定额银票开始在国内流通,江南行营也发布了《银行法江南条例》,将其推入江南。这种印刷精美,纸张厚韧,绝难仿制的银票,分为一两、十两、百两三种,属于见票即付的不记名通用银行券。这看起来像是元明时的钱钞,但背后的运转机制却大不一样,这是国家牵头,民间分责,上下一体推动的信用货币。
  这种银票是英华银行联合所有民间银行推行的,初发五千万两,与各银行的银票汇票业务并存。英华银行要求所有民间银行在英华银行存下两千万两现银,以备现银不足以兑付时,可由英华银行汇票进行转兑。
  民间银行欣然接受这一法令,根据法令,英华银行将退出民间业务,作为一家管银行的银行存在。
  这项法令是计司早在几年前就拟定好的,但因为各业蓬勃发展,对银钱来往的状况一直掌握不足,心里没底,没有机会实施。眼下趁天灾四起,工业勃发的关口,以金融改制为门,进行国家经济的整体调控,正当其时。
  而在江南,资本大潮随着这项法令的颁布,联票的推行,轰然涌入,将原本商货殖民的步伐,进一步推动到资本殖民的阶段。之前几乎所有商代都仰赖英华资本周转,而现在,联票的流动,将更多江南银钱,卷入到了英华的各家银行,由此命脉也交到了英华金融的手中。
  这是江南大潮的第一步,在李肆前世,欧罗巴列强从资本层面侵蚀华夏,都是以这一步而入。买办之所以会成为买办,完全为列强效力,是因为他们欠列强各家公司的钱,是因为没有列强各家公司提供周转资金,他们就无法作生意,无法讨生活。
  现在,江南商代,甚至江南商代的下家,那些来往于乡间街市,将各项商货组织起来,或外卖,或内销的商人们,他们也成了这样的买办,他们都得靠着英华资本活着。
  这还仅仅只是商人的一面,在另一面,不止是江南商人,连英华商人都开始感觉到,他们渐渐难以主宰资本,一个新的怪兽正在崛起,正蹲在了他们的脑袋上,把他们变为下家,他们还得仰受这头怪兽的鼻息,这就是工业。
第十二卷
一气贯经纬,东西引颈鸣
第630章
魔鬼就在铜钱中
  “范总管本是枢密院知政,他在的时候都没大动,刘总管来了怎么会动?”
  “龙门各家银行票行开始对江南人放贷了?这跟李煦有什么关系?”
  “龙门织厂?那不是一直只作棉布生意,跟丝绸不搭界吗?”
  周昆来回到他在松江府的老巢,开始整理跟英华有关的消息,最初还不得要领,可看到“龙门港码头泊位扩容一倍”、“英华银行江南分行入驻龙门”、“吕宋力夫大举进入龙门”、“龙门货栈新区铺地”等报道时,隐隐有了感觉。
  南面的银子,南面的商货,南面的人,来势汹汹……
  如果周昆来敢亲身到龙门,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从四月初开始,进出龙门的货船猛然增多,船帆遮天蔽海。但以他羸弱的经济学识,也看不出这番热闹背后的本质。
  龙门港,一艘船正在装卸货物,龙门吊吃力地吐着黑烟,将几部又大又沉的铁疙瘩吊上了岸。
  “杨局董……哦,杨总司,年初才运过来两船纸,现在竟把作坊也搬来了?”
  “是开分号啊,江南这边人力原料足,纸市够大,在这里设纸厂,纸价还能再低两成。”
  “福漳纸业还只是在这买库房呢,看来他们是要哭了。”
  “他们还没摆弄熟蒸汽机,先忙着吃国内的纸市吧,呵呵,真要哭的还是江南的纸业。我们韶州纸业来这里设厂,就是要把他们全部打垮!让他们给韶州纸业买原料、当帮工、卖我们的纸。”
  “好魄力!杨总司可别忘了我这个韶州老乡,我们百花楼以前可是全力帮衬着韶州纸业。”
  “那是那是,老伙计了,还得靠你们在江南找商代呢,提醒一句,江南的纸坊别漏了,他们可是现成的商代。”
  岸边两人谈笑风生,那个杨总司,正是昔日曲江莫山乡公局的杨局董,而跟他攀谈之人,则是广东杂货商百花楼在江南的管事。
  说着说着,两人话题转到了吊车上的蒸汽机。
  “新号蒸汽机,小了不少呢,往日都得把锅炉和飞轮机件拆开装运,现在都能一并吊起了?”
  “嗯,东莞机械新出的,听说用上了佛山制造局的镗炮技术,里面的气缸,还有润滑的油脂都比以前好使。个头小了,出力反而大了,价钱虽然贵了点,一部要四百多两银子,可商部补贴三成,比以前的便宜。”
  “杨总司这般有魄力,韶州纸业必定兴旺发达啊!”
  “一起发达,一起发达,哈哈……”
  原本是乡下小地主的杨百隆,经历跟无数敢于在大时代里逐浪的弄潮儿一样,精彩异常。先是在老家曲江莫山乡替村人说话,成了局董。后来县乡公局改制成县院乡院,替村人说话的人多了,觉得自己显不了大用,开始纠合村人办实业赚钱。
  韶州的纸业向来兴盛,杨百隆年少时也当过抄纸工,知道些诀窍,这几年国中商业繁盛,帐薄文书猛增,同时书报业蓬勃发展,纸张需求越来越大,韶州纸坊遍地开花,杨百隆也在莫山乡办起了纸坊。
  起先还是小打小闹,毕竟造纸还是技术活,工艺不精,只能随着大流吃点零碎。可蒸汽机兴起后,看了报纸的介绍,杨百隆觉出了机会。跟别家比,他的纸质量不咋的,但用上蒸汽机,把产量推上去,价格降下来,就能争过别人。
  因此他铆足了劲地琢磨将蒸汽机引入纸坊,造纸有六大环节:斩竹漂塘,煮徨足火,舂臼,荡料入帘,覆帘压纸和透火焙干。造适用于印书和帐薄的竹纸,第一环节要花百日,第二环节要花五六日乃至七八日,第三环节要花大量人工,第四环节到第六环节需要把控火候,是技术活。这六大环节所费时日、人力和技术活,加在一起,让纸价很难降下来。
  一个老“抄手”一天最多能出五百张尺宽韶州竹纸,只论工钱,一刀(百张)就要十文钱,加上原料和其他环节的人工,市面上一刀书纸要卖三十文以上。纸贵书就贵,到圣道五年,英华国中的书价还没大变化,一本怎么也得上百文,以至于国中劣纸书泛滥,人人为之愤慨。
  段国师所著《南明史》和《明史辨疑》等书,因为纸贵,即便有皇帝人情补贴,外加他在股市风波里捞的银子,印量也只有他期望的三分之一,为这事段国师还很发过一阵牢骚,他想要县学以上生员人手一本免费的,那可是数十万本……
  杨百隆半路出家,比其他靠手艺吃饭的纸坊更敢想敢干。他先用蒸汽机煮浆捣浆,小见效益,接着由夏日生鲜腐烂而想到斩竹漂塘其实也是腐材过程,就造出大铁罐子,用蒸汽机的热气熏煮。
  三个环节下来,工效提高十倍,从投料到出纸,一槽,也就是一批纸的生产周期只要七八日,杨百隆的纸坊迅速以低价横行韶州。但他仍不满足,抄纸环节还是手工,而且还需要熟练“抄手”,要扩大规模,就得增人。
  这个环节靠他自己很难克服,最后还是通过乡院县院求助曲江知县,知县又协调官府,找到东莞机械公司。东莞机械很感兴趣,他们就希望将蒸汽机推入各行各业,立即派出了工匠,帮着杨百隆一起设计出了自动抄纸卷帘。用类似水车的转机抄纸,功效提升了三四十倍之多。在确保卷帘机件不出问题的情况下,质量非常稳定。
  杨百隆最终实现了造纸业的初步工业化,但要扩大生产,靠他自身的财力难以办到。这时青田公司出现了,洒下大笔投资,帮他立起了这一业。他的纸坊所产“机纸”以不到“土纸”四分之一的价格横扫国中纸业,兼并了大批韶州纸坊,在圣道七年组建了韶州纸业公司,还上了市。
  福建纸业远比广东兴盛,在韶州纸业的打压下却溃不成军。被逼无奈,福建纸业一面也引入蒸汽机,一面也进行兼并重组,成立了以漳州纸坊为核心的福漳纸业。可缺乏强力领军人物,内部矛盾重重,发展比迅速壮大的韶州纸业慢得多。福建纸业刚跨出南方,在江南设销售点,韶州纸业却已开始在江南设厂。
  当然,仅仅只是福建纸业的纸,就已让江南纸业感觉如坠深渊。
  就在杨百隆跟百花楼管事在码头聊天时,龙门一处商站里,几个苏松纸坊主正捧着一刀白竹纸泪流满面,十二文!是本地纸的三分之一!这南蛮的机纸,还要不要人活了?
  “南蛮的纸坊肯定是赔钱赚吆喝!古往今来,造纸就是那套章程,我压根想不出,他们是怎么把本钱压到这么低的,这不可能,这不合理!”
  “多半是用不要钱的吕宋力夫,官府也没抽税,料也是在南洋砍的树,一文不费!”
  “说得我都想把纸坊搬到南面去了……”
  正满腔愤慨,商站伙计又在纸摊上放下几刀纸,一看就是上好竹纸,这些坊主马上拥了过去。
  “韶州来的,十文,没听错,十文。”
  “兄弟……站稳了……”
  一听这价,有人就要往地上仆。
  “韶州纸业还要在龙门设厂,到时还会降到八文吧……”
  商站的伙计又多嘴了一句,这下连扶人的也仆到了地上。
  “韶州纸到了么?就这点样品了?算了,先来福漳纸吧!”
  “咱们不是商代,只能给零价,这知道。也够赚了,有多少,三百担?全要了!好好,咱们分……”
  “哟,秦坊主白坊主,你们都在啊,是是,你们的纸也还是在卖的,以后再谈,以后再谈!”
  一帮该是纸商的人涌过来,敷衍着跟老关系户打了招呼,生怕抢不到这些机纸,一窝蜂地下了单子。
  看着兴高采烈而去的纸商,还有咬牙切齿,恨不能放火烧了龙门的纸坊坊主,商站的伙计一脸风轻云淡,这些日子这种事,他已见惯了。
  商站是江南工商联会办的,用来向本地商贾展示货物。摊子上琳琅满目的商货,伙计熟得几乎如数家珍,因为每一种商货,都会引发刚才那般景象,有人哭,有人笑。
  小的像是皮带,厚牛皮,上漆铁扣格外醒目,本地货就这铁扣值钱,一根要一百二十文,百花楼的零价是……四十文。在英华,这铁扣是蒸汽机咣当咣当砸出来的,可不是人工拿锤子敲出来的,一日产一万都不在话下。
  还有这珐琅(搪瓷)器,原本都是大户人家用的,华贵不已,价钱也不菲。摊上的佛山产白珐琅水杯,六十文,白珐琅水盆、壶盘,最贵不过一百五十文,坚固结实,足以传家,寻常小民都会买来用。从年初到现在,江南杂货商从这商站里批出去三四十万个。
  这些珐琅器,不过是用蒸汽机将钢板压成型,再涂料送到大窑里烧出来的,一批就几百上千个。听说还是现在钢价高,等钢价再低下去,这些钢珐琅器还要跌价。
  再看到摊子角落,靠地码放的一堆黝黑厚饼,上面还有密密洞眼,伙计心道,这东西才是真正的海货,国内称呼为蜂窝煤,最适合民户生火,经烧,烟气也少,关键是价格便宜。就用蒸汽机绞碎了煤炭,再混着粘土烘干出来。
  用专门的煤炉烧这东西,一家人一月花不到一百文灶火钱,江南柴薪贵得吓死人,百斤要七八十文,一家人一月怎么也要烧个两百斤柴,用蜂窝煤能省一半。
  摊子上林林总总商货,但凡是价钱极廉的,基本都跟蒸汽机有关,商站伙计暗道,这机器真是从天而降的法宝啊,不知道是什么仙人弄出来的,如果再弄出机关人,代替自己站摊,那自己岂不是也没活路了?那也好,正好逼着自己去南洋折腾,有胆子的,在南洋都折腾出了一番事业,自己就是胆小……
  伙计满脑子胡乱转着,就见百花楼管事陪着一个人走了过来,边走边说,听得那人是纸业公司的。见管事一张灿烂笑脸,伙计觉得份外不习惯,以前各家作坊可是都朝管事陪笑脸,没百花楼这样的商贾,他们可卖不出去东西,可现在,情形都颠倒过来了。卖东西的都得给造东西的陪笑脸。
  眼角再扫到摊子上的商货,伙计心道,那真是没办法,换了他也得陪笑脸,这么便宜,量这么足的商货,你不卖,自有别人抢着来卖。就是百花楼管事这张脸,怕是要天天笑下去,很快得真烂了。
第十二卷
一气贯经纬,东西引颈鸣
第631章
修罗降世,吸阳噬人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6/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