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58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9/916

  “这是一个欢庆的时刻,我们这一国,已历十年光阴。这也是一个严峻的时刻,就在立国十年之际,鞑虏贼心不死,兴兵数十万,再犯国境……”
  皇帝的话音回荡在广场,尽管越往远处越模糊,不是每一个字都能听清,但抑扬顿挫的语调,依旧让十数万人能感受到那股凛然之气。他们当然不知道,为了这一刻,李肆已反复练习了半个月。
  李肆简短回顾了这一国十年来的历程,强调在自己和朝廷的领导下,在国民万众一心的支持下,英华已初步实现老有所恤,困有所依,幼有所教,人各有业,宽刑减赋,百业兴旺。
  接着李肆谈到这一国的前景,特别强调了南洋和西洋对于一国的意义,当然,他只大致谈了及于国中各业利益的经济层面,以及扶助南洋华人,尽华夏正朔之责的道义层面。这是在为大军尽出缅甸和南洋开脱,之后话锋一转,终于谈到了雍正南侵的危急局势。
  “朕早有言,这一国非李家江山,乃万民之国。但我李肆,我李家,既然踞帝王之位,一家就要尽帝王之责!”
  “帝王之责,就在尽天道,福国人。承平之时,乐万民之乐,困乏之时,忧万民之忧,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站在万民之前,领军救亡,虽死无怨!”
  李肆语调拔高,挥臂高呼,那一刻众人的心弦也随着这语调,这手臂而绷紧,却不知李肆心中却在苦笑,自己这皇帝,正朝着精神象征一步步迈进。
  “朕今日就在这里,带着全家老幼,向国民立誓,国难即是我李家之难!无论何时,我李家都会立在国民之前,守护同胞!奋战到底!决不后退!”
  李肆指向了身后的小小身影,那是他的儿子们。
  “朕今日也向国民立誓,朕的儿子,也将卫护一国。日后他们继承的不是这江山,而是守护江山的责任!朕的儿子,一旦成年,必先服役,他们首先是卫国的武人,然后才是皇子!”
  大皇子李克载七岁、二皇子李克铭六岁,三皇子李克冲五岁,五皇子李克琛三岁,都穿着一身军服,初看还只是觉得乖巧可爱,被父亲伸手一指,个个都将胸脯挺得直直的,小脑袋昂得鼻孔朝天,竟也显出几分武人的沉凝之气。
  安九秀抱着的六皇子才满月,自然没什么反应。已快九岁的长女李克曦看着自己的弟弟们,眼中既有怜悯,又有不满,心道父皇偏心,女儿就低人一等,不够资格背什么责任么?
  李肆这番立誓倒不是什么新鲜言语,十年前他在这里立下万民之约,登基为帝时,就说过类似的话。不过那时大家都觉得只是象征之语,不能较真。可今天他一身军装,还带着妃嫔子女一起亮相,直言皇子也必须先从军,一家以守国为己任,这姿态,这言语,真是太具冲击力了。
  广场静寂了好一阵,接着陡然变得沸沸扬扬,喧闹不堪。
  “还有咱们呢,咱们又不是吃了睡,睡了吃的愚民!”
  “官家要管这一国,怎么能事事都冲在最前面!?”
  “陛下要做的是运筹帷幄,冲锋陷阵的事,咱们一国有千万男儿,难道还不够么!?”
  十数万人没有齐声赞颂,反而都“声讨”起皇帝来,站在后方的妃嫔和文武百官们都觉心绪激荡,古往今来,哪位皇帝能有这般待遇?如待家中长者一般,看似不尊,却是又亲又敬。
  “是是,朕要冲锋陷阵,怕也比不过普通一兵,朕的枪法和拳脚,连某些女子也不如……”
  李肆开着自己的玩笑,广场上爆出如雷笑声。一些个“武林人士”,还有熟知底细的武人笑得更欢乐,他们都知道,不管是枪法还是拳脚,皇帝怎么也比不过严贵妃。而李肆身后,严三娘也朝着他的背影狠狠剐了一眼,这种场合,居然也把她扯出来开玩笑……不过看这反应,似乎皇帝跟这十数万民人的心贴得更近了。
  “官家是当家的,能把这一国当一家念着,咱们就已是受着千古未有的福气了!”
  “陛下你当家,咱们都放心!”
  民众们也激动不已,终于有人乍着胆子喊出了这样的话,听得不少官员都皱起了眉头,虽说皇帝不再自居君父,可把皇帝从宝座上扯下来,直接比作一家一族之长,未免太不敬了吧。连汤右曾都暗道,官家这是宠民人太甚啊,就怕民人恃宠而骄。
  李肆却不以为然,这个比拟,正好给他后面的话搭桥。
  “是啊,我们这一国,就是一个大家!我们都是华夏儿女,炎黄子孙!”
  他再一挥手,侧面传音台上,站出一队女子,身着素麻长袍,轻鼓萧笛,清亮悠长的和音顿时传遍整个天坛。
  “盘古开天地,女娲泥造人,燧人与我火,有巢分人牲……”
  “神农尝百草,伏羲立衍圣,炎黄出渭河,万年华夏成……”
  天曲,虽出自天主教,却已发展成一项专门的歌艺。在这祭天之日,在李肆起誓护国之时,以天曲来唱出这一国万民的关联,再贴切不过。
  “你我本同根,原是一家人,血脉代代传,炎黄有子孙……”
  历数华夏上古沿革,最后落在了“炎黄子孙”这个概念上,往日天主教所倡,各家学派所述,有关“我们这一国”的概念,真真切切落在了“我们这一家”的认识上。此时广场上十数万人,即便往日不去天庙,没接触过“扎根”之事的,也都有了跟他人血脉相通的感觉。
  我们为什么能是一国,因为我们先是一家,我们不仅是圣贤言里因仪礼而融成的华夏,更是因万年血脉繁衍而联在一起的炎黄子孙。
  “我们就是华夏!汉时叫汉人,唐时叫唐人!现在叫英……好像不好听呢……”
  “难道还要分宋人和明人?咱们就是华人!没错,炎黄子孙,华夏之人!”
  十数万民众一边合着天曲唱着,一边感受着这种血脉相通的温暖之力。
  在李肆那个时代,“炎黄子孙”这个概念,“华夏民族”这个认识,是到了清末,因反抗满清而凝结而成的民族认同。抗日战争时,华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才有了民族精神的崛起。
  而在这个时代,英华的民族认同,最初来自于华夷之辨,随着一国的国势增长,民智初开,又加入了一部分国人自傲感。此时的国人,都懵懵懂懂有了一种“我们是一族,所以能成一国”的感性认识。
  民族精神的凝结,有诸多途径,有来自危亡时刻的压力,有来自强盛时代的骄傲。而英华在这两面都有粗浅的经历,如今满清南侵,一国虽远未到危急救亡之时,可这压力传递到大部分国人心中,民族精神进一步成型了,李肆借着今日广集天坛的机会,再推一把,不能说华夏的民族精神就此崛起,但至少这条道路更显清晰。
  天曲悠悠,余音绕空,一阵阵鼓点声,又细又密,节奏明快的鼓点声响起,人群中爆发出兴奋的欢呼声,他们都听出来了,这是军鼓。
  李肆沉声道:“鞑虏南侵,不过是疥癣之患!我英华大军云集,今日一展雄姿,让万民宽心,让鞑虏胆颤!”
  阅兵,李肆也要阅兵,要安抚国民怨气,要凝结一国人心,光赌咒发誓,彰显帝王之心可不行,得让民众亲眼看到真刀实枪,看到这一国的力量。
  正好是立国十年,阅兵也是纪念。
  去年雍正阅兵,就在西山大营,就对王公重臣,而李肆阅兵,则是汇集全国各军,展示给十数万民众。
第十二卷
一气贯经纬,东西引颈鸣
第680章
检阅与回忆
  单纯以感官效果而言,英华黄埔阅兵比雍正西山大营阅兵差多了。
  一个方阵就是一翼人马,十二人的宽幅,三十人的纵深,这是四哨战斗行军纵队折叠起来的队形。行军鼓点,每分钟七十五步,不是鼓点上还混着号乐,几乎就是直直愣愣的行军。枪扛得参差不齐,前后摆动的手臂凌乱不已,也就是步子迈得很准,这也不是为阅兵而特训的,而是在训练营里鞭子抽棍子揍一路熬出来的。
  唯一的花样是队列到了广场正中时,鼓点加重,枪下肩靠胸,踏步更为有力,而这也是行军纵队转换为横阵前的过渡步伐。
  军盲们有太多疑问,窃窃低语聚成嗡嗡振鸣。
  “为什么手臂直愣愣地前后摆动?看起来好乱。”
  因为左右摆要打到旁边的人……
  没有密集队列,排队枪毙传统,走队列就会左右摆手,这样显得整齐,视觉效果很好,但也就是一种团体操。
  “为什么腿要抬得那么高?步子踏得那么重,是踩地声音大么?”
  马上要转换队列,要临战了,要集中精神,要鼓起心气,所以必须用夸张一些的动作提醒士兵。
  观众里懂军事的不少,热情地作着讲解。
  第一个方阵的兵蓝衣蓝裤,头戴小斗笠,大多数人都在疑惑这是什么兵,一个热情四溢的嗓音响起,通过传音台,瞬间盖住了广场上的杂乱人声。
  “第一支接受检阅的队伍来自青田司卫,他们都是老兵,虽然已经退役,可他们跟随陛下开这一国的荣耀,不仅会伴随他们一生,还会永驻史册!”
  原来是传说中的青田司卫!这身制服正是当年青田司卫的装扮,很多人回想起十多年前的广州变乱,都禁不住发出深沉唏嘘。
  热烈鼓掌声响起,检阅台上,严三娘对李肆咬耳道:“这个司仪不错吧,可是武道大会的金牌司仪……”
  李肆心说嗓门是够大了,感染力也还行,大概是第一次经历这么大阵仗,说话还是有点哆嗦。没高音喇叭的时代,现场宣传还真是麻烦事啊。
  有了司仪讲解,气氛顿时显得热烈起来,一个方阵就含着一段历史,大家都翘首以盼,想知道下一个方阵是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
  第一个方阵都是三十来岁的老兵了,不少都已是地方官员,或者工商要人。当初为这阅兵的资格,还跟昔日的战友争得面红耳赤。此刻被如潮掌声裹着,不管是方阵中的幸运儿,还是被刷下来,只能挤在观众席中的落败者,都是满眼热泪。这一国没有忘记他们,陛下没有忘他们,民人也没有忘记他们,是他们跟着皇帝趟开血火之路,缔造了英华一国。不少人更想到了当年“青浦兵变”,还是他们青田司卫把皇帝逼上了宝座……
  第二个方阵的前身也是青田司卫,但番号却延续下来,融进了鹰扬军里,这就是鹰扬军青浦营。红衣蓝裤,戴着跟皇帝一样的新式直筒短檐军帽,火红帽羽随着步伐跃动,如红云弥漫,烘得观众心头发热。领头的一位少将神采勃发,正是青浦营首任指挥使,如今的鹰扬军都统制方堂恒。
  “当年在青浦以八百力敌数万清兵的,就是这支队伍!出了两位开国英烈,郑宏远和郎松亮!他们的纪念碑还在青浦立着……”
  青浦营的营旗飘扬而过,接下来是一面写着“苍梧”两个大字的火红战旗,这是羽林军苍梧营。由羽林军左师统制,准将刘澄统领。不知道是因为自家的老部下白城营没机会露面,还是因为不能穿掷弹兵那套威武钢甲,刘澄板着一张臭脸,步子迈得特别夸张。
  “羽林军苍梧营!当年跟清兵在苍梧决战,瓢泼大雨里,用刺刀杀得清兵尸横遍野,雨水都染成了血水!但凡苍梧营出战,只要下雨,清兵就会魂飞魄散……”
  司仪的解说让刘澄更为不爽,怎么说话呢?好像这一营不下雨就打不了仗?
  接下来的一个方阵很是惹眼,是一个骑兵方阵,来自龙骑军。专门从四川前线赶回来的龙骑军都统制,少将王堂合在马上左顾右盼,神气活现。龙骑军的官兵个个套着马靴,左腰马刀,右腰短铳,不仅人头上红羽飘扬,马头上也晃着白羽,引得观众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呼声。当队伍行到检阅台前,随着王堂合一声令下,哗啦一阵金铁脆响,三百多柄马刀猛然出鞘,斜举上天,向皇帝致敬,人群中甚至响起了女子的兴奋尖叫。
  “这是龙骑军,可很多人还不知道,龙骑军的另一个名字是游弈军。十年前,长沙大战,就是游弈军挡住了鞑子的数万马队!游弈军全军死伤八成,陛下才以龙骑军重建了这一军……”
  司仪换上了悲壮的语调,领队的王堂合跟无数观众,眼角骤然含泪。
  黄埔陆军学院方阵、长沙陆军学院方阵,一个个年轻的学员满脸通红,他们的步伐最为整齐,因为他们有充足的时间为检阅而训练。但他们也个个心怀不甘,因为眼前的大战还没他们这些低年级学员的份。
  当一个纯白方阵出现时,广场上发出一阵惊叹,这颜色对华夏人来说颇为忌讳,纯白是祭服。可因为剪裁得当,还装饰着金边红羽,看上去格外洁净整肃,另有一番威严。
  “海军南洋舰队,咱们英华一国驰骋海疆的赶海汉子!是他们在南洋战胜了西班牙人,是他们培育出四洋舰队,化万里海疆为我英华内湖……”
  海军中将胡汉山穿着海军全新制服,脸上飘着腻意的微笑,悠悠走在方阵前方。不容易啊,总算跟陛下争取到了全新的礼服制式,纯白是祭服?那又怎么了,咱们海军,不仅要跟敌人斗,还要跟天老爷斗,上船出海就当自己是死人了……
  海军方阵全都是海员,根本不熟悉队列,只能临时抱佛脚,跟着鼓点走,显得有些乱糟糟。可一旦上了战舰,他们能把庞大的战舰如陆军列阵一般,排成船城炮山。
  跟在南洋舰队方阵后的是香港海军学院方阵,经过萧胜多年努力,海军学院的规模已快赶上黄埔陆军学院。这些海军未来的军官们,对海军方阵摆在这么后面暗自不满,心中还揣着一把火,未来可是海军的天下,总有一日,咱们海军方阵要走在最前面!
  第三个海军方阵是伏波军,白衣红裤,显示自己的海军归属,以及陆军传承。领队是中郎将冯一定,刚从琉球回来,浑身还带着一股戾气。他们手里全都握着八年式线膛枪,伏波军很乐意接受这种射程精度都远超滑膛枪的武器,毕竟他们的性质更接近陆军的散兵。
  七个方阵走过,观众们已经看会了军旗,结合往日所看的报纸,都大致能看出部队的来历。可第八个方阵的旗号就有些陌生了,“禁卫第六师”,这是什么部队?
  “禁卫第六师,就是新编第六师,他们都来自琼州。在缅甸战场上,他们跟洋夷面对面拼杀,死伤六成也不退缩。为褒扬他们这种奋战不止的勇武,陛下将第六师编入常备军,还特地授予他们‘禁卫’称号……”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9/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