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916

  大家对缅甸战场很陌生,但对司仪所说的‘琼州’却有认识。琼州地阔人稀,能招募这么多兵员的地方,自然只有“铁矿之城”石禄。那地方也称为“旗人之城”,这么一算,即便不清楚底细的,也都明白了,这是汉军旗人师。十多年前,广州数万汉军旗人被俘,押到石禄开矿。如今居然能有数千人当兵,还为这一国在缅甸血战。
  华夏民众仁义为先,很重感情,汉军旗人这般舍命为国,对这些人的认同感也油然而生。
  “好样的!”
  “是咱们华夏好男儿!”
  “你们不是满人,是跟咱们一样的汉人!”
  民众的呼喊声传入耳中,第六师的队列稍稍显出乱象,低低的哽咽在方阵中传开,而领队的准将桂真更是泪流满面,却咬牙低喝着:“哭什么哭!谁乱了队列,老子就把谁赶出第六师!”
  第六师之后,是“禁卫十七师”,队列前方,担任护旗手的都尉李顺心道,自己的人生划了一个大圈,终究怀念着军营生活,又回到了军队里。
  “十七师来自扶南,他们在扶南拼杀多年,为华夏辟地数千里。之前还攻入亚齐,讨伐了杀我国人的亚齐夷人,为我英华平定南洋,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事就更为陌生了,司仪也没有细说扶南的来历,大多数人都只听说扶南人很凶狠,也很有福气,人人都娶了好几个安南婆娘。扶南的稻米、香料和染料,还有药材,更是国中的抢手货。
  “那帮旗人,打了一仗就换了个禁卫,咱们打了好几年,砍了无数人头,才换来禁卫,陛下真是偏心……”
  看着前方的第六师,不止李顺,整个十七师都这么想着,可再想到他们今后就是正规军,会一路向北,攻入满清之地,心中就止不住地发烫。对他们这些以陕甘绿营俘虏为主的人来说,扶南虽已是故乡,可陕甘故土却还是日夜思念,能打回陕甘,再踏上故土,见到父老乡亲,已是这辈子最大的愿望。
  再一个方阵又引发了观众的热烈欢呼,一看就知道这是铁林军,服色虽大致近似红衣兵,却裹着头巾,缀着银饰,红衣也绣满各色花纹图案。苗瑶僮侗,各族都有,甚至还有戴着毡帽的藏兵。
  护旗的两人,一人是铁林军左师统制,准将龙高山,一人是右师统制,中郎将格桑顿珠。而他们前方的领队,竟然是一位穿着火红绣裙的窈窕女子,踏着马靴,头戴近似凤冠造型的军帽,一横两竖武装带将整个人衬得格外英武。
  即便看不清楚面目,可异于他人的摄人曲线却将领队的性别展露无遗,欢呼再掀高潮,竟然是一位女将军!?
  “铁林军副都统,准将陇芝兰,谁说女儿不如男?古有穆桂英梁红玉花木兰,今有我英华陇芝兰——!”
  司仪也很识趣,将介绍重点转向了这位女将军,广场上的欢呼声已转为如雷掌声。换在往日,女人入军营可是绝大忌讳,可英华却不一样,先不说严贵妃就曾当过大帅,统领大军征讨福建,陇芝兰这黑彝女王的知名度本就很高。人家在十年前的湖南大战里,就已率部族举义,投向英华,之后更安抚了贵州、湘西和云南各土司部族,很多人都觉得,只给陇女王一个副都统的头衔,实在是委屈了。
  花枝招展的铁林军列队而过,接着是一个黑红相间的方阵,显得格外沉凝,众人不约而同地高声呼喊道:“侍卫亲军!”
  侍卫亲军也亮相了,严格说这不是一个固定单位,人员都来自其他部队。但在民众的心中,这就是天子驾前的御林军,身份不一般,能耐更不一般。
  黑边黑领,红衣黑裤,侍卫亲军的方阵脚步也沉稳得多,而领队人却又抓住了众人的目光。跟普遍高大的士兵相比,领队军官身材矮小,中袄也比一般士兵长,已经过了膝,身线窈窕,步伐韧柔,竟然也是一位女将!?
  “那是……李四娘,不,吕四娘,虽有嫔位,却领着陛下随身侍卫之责,也是侍卫亲军的副统制。她领侍卫亲军受阅,也是名正言顺。”
  “四娘可不一般,她可是严贵妃的亲传弟子,曾经潜入江南,救回了吕留良一家老小。”
  知道这些“秘辛”的人嘀嘀咕咕传递着信息,有之前陇芝兰现身,四娘领队受阅的冲击就没那么大了。
  “这一国真是……像戏说一般,女子也能当上大将军,光天化日,受千万人瞩目?”
  人群中,一个看上去秀气端庄,眼瞳却满含灵气的小姑娘问着身边的年老家人。
  “是啊,连小的我都看傻了……”
  年老家人揉了好一阵眼睛,才确信自己所见没差。
  “学院的院长就是朱娘娘,这一国还真是……”
  小姑娘满腔感慨,语气竟比大人还沧桑,不过最后一句话还是露了底。
  “还真是好好玩呢。”
  领着侍卫亲军走过检阅台的四娘却觉得一点都不好玩,她本不想这么抛头露面,怕朝野因此对李肆有什么闲言碎语。可严三娘说,你不去我就去!这种风头,咱们师徒总要有一人去占!四娘不得不硬着头皮亮相。
  李肆本觉得这事有些荒唐,但再一想,四娘负责他的随身侍卫,本就要兼管侍卫亲军,领军受阅也说得过去。而且三娘的抱怨也在情在理,三娘本是青田司卫的老教官,黄埔讲武学堂的教务总长,英华一国建军,三娘功劳不小。可她身为贵妃,却不能分享这份殊荣,由四娘代受,已是退让太多了。
  从另一个方面讲,也不能让陇芝兰一人单独承受女子领军的舆论压力,所以李肆也就点头,把四娘推了出来。
  听众人的欢呼,应该没什么负面反应,李肆松了口长气。
第十二卷
一气贯经纬,东西引颈鸣
第681章
时势造新机
  侍卫亲军之后,是蓝衣卫军方阵,作为英华武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卫军在这场危局中扮演中擎天柱般的重要作用,自然也得给他们一个登台亮相的机会。
  卫军之后的方阵就有些古怪了,灰衣蓝裤,八角帽,步伐凌乱,勉强成阵。很多人都猜是殖民地军队,可殖民地军队已经纳入卫军体系,或者如扶南军那般,直接转入红衣军,这个方阵是什么来历?
  “江西乡勇!现在叫义勇军!他们在江西击败了进犯的鞑子兵,给受害的广昌人报了仇!”
  司仪的解说让大家恍然大悟,原来就是他们击退了田文镜啊,只是乡勇,就有这般能耐,真是了不得。
  广昌之战的真相是卫军担纲,乡勇不过是辅助,但为了鼓舞民人士气,朝廷就大肆鼓吹乡勇的表现。当然,这鼓吹也不算太离谱,至少建昌府能坚持下来,靠的就是乡勇。
  江西乡勇的领队是江西防御使,新授中郎将军衔的陈廷芝,他穿着一身新式红衣军制服,表情严峻,肚子里却已是乐得快开了花。领队受阅的荣耀是一方面,他对广昌一站的总结,包括纵队战术、乡勇以及线膛枪的运用,已被皇帝列为陆军最新教典,不仅编入陆军学院的教材,还要传达给每个营指挥以上的军官,推动全军战法大变革。这份荣耀更是沉甸甸的,非一般人可得。
  陈廷芝是黄埔一期毕业,没什么背景,从军时也没显出大能耐。前几年陆军规模不大,还把他挤到了地方。靠着苦干巧干,在地方积下丰厚业绩,升到了江西防御使。但江西方向之前无足轻重,跟湖南方向远不能比,他甚至都怀疑自己再没回到陆军的机会。
  事实证明,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靠着在广昌一战里的战法研究,他又被纳入到了陆军体系里。
  “军学巨匠陈廷芝……嗯,这名号不错!”
  怀着这样的憧憬,陈廷芝的脚步格外有力,陈廷芝并不知道,他在广昌一站里的结论,不仅以实战推动英华陆军加速变革,李肆和枢密院对一国军事制度的再次革新,也由此而始。
  圣道十年的庆典和阅兵式就这样结束了,民众之心被塞得满满当当的,他们不再怀疑皇帝是在怠政,更不再怀疑这一国的力量,而他们对自己,对这一国的认同也再上一个台阶。
  本着搂草打兔子的传统精神,李肆和朝堂借雍正南下的压力,借地方义勇的表现,打铁趁热,铺开了更广的一局,很多计划中要在几年后办的事,现在都可以一并办了。
  首先是军事变革,战法问题,先有吴崖在缅甸的实战感悟,后有陈廷芝的广昌实践,这点李肆和枢密院只要在总体层面上推一把,让部队自己去摸索就好。
  李肆和枢密院对乡勇整编给予了更多关注,缅甸大军难以调回,湖南和江西方向就只能靠乡勇。枢密院想得更多,希望借此机会变革英华一国的军事体制,他们认为,以前的常备军和卫军两级体制存在太多问题。
  李肆很欣慰,枢密院终于开始承担起一国军事的总责,这个认识也是基于华夏千百年来的传承。英华立国十年,一直走的是募兵路线,直到《兵备法》推行,才重建了兵役制。但兵役制具体怎么形成战力,怎么变作长久的预备兵体系,还缺乏实质内容,枢密院考虑的就是这一点。
  枢密院的方案是,将卫军并入正规军,作为边防体系固定下来。每省从乡勇中选拔兵员,组建义勇军,由义勇军承担以前卫军的职责。国家由此形成常备军、义勇军和乡勇三级兵制,平时可以维持小规模的职业常备军,战时可动员义勇军,以兵役快速扩充兵力。
  从财政角度看,这也是必然之举。常备军的维持费用很高,一个兵平均一年要一百两开销,毕竟常备军的火炮多,训练开销大,薪饷标准高。而养义勇军则便宜得多,一个兵一年不到四十两。
  单纯从军事体系来看,枢密院的方案非常合理,但李肆还得从一国军政体系全盘考虑。比如每省义勇军的数额怎么定,费用谁来负责,平时的指挥训练又该怎么管理等等。
  这就不止是枢密院的事了,只能拉上政事堂乃至东西两院,一并讨论。
  动一子,全盘皆动,这又涉及到整体的国政。担当国策顾问职责的翰林院提议说,这正好是推动省级建制,落实省级财政的好机会。义勇军虽是国家军制,但平日更多是执行维持一省治安和救灾等事务,维持费用该由一省来出。只到了眼下湖南江西的情况,需要大规模出战,才由国家出费用。
  基本确定下来的方案综合了各方意见,取消卫军,在常备军里设置师级建制的边防军。
  每省先确定乡勇员额,基准比例是二十丁取一,各省可以小幅调整,并且跟贫困补贴政策捆绑,照顾贫苦之人,凡选入乡勇的就有田产物业税收优惠。
  在乡勇的基础上,根据各省实际需要和国家总体军事布局,再抽取相应比例组建义勇军,服三年兵役。营地、基础薪饷和日常维持费由各省负责,军械、弹药、置装、演习以及战时补贴和后勤补给费用由国家出,战时扩充义勇军,多出的费用由国家承担。
  义勇军的组建规划是,处于战争状态的湖南和江西单独编组,其他省份则由此次扩军的新编师改制为义勇军。毕竟以英华现有国力,维持三十万常备陆军的压力还是很大,一年基础军费就要三千万。
  房与信和巴旭起早有准备,报上了三十万乡勇总额,以及十万义勇军编制。这是战争动员编制,战后就缩减为一万五千,两省为此一年要出六十万。
  以之前的省级财政规划,这钱湖南和江西出得起,但是目前的省级财政收入很不稳定。经过各方商议,各省将拥有自定土地契税的权力,同时新增土地分家税。凡是一定面积以上的土地继承,也都比照土地转让买卖抽契税,这是为之后的遗产税打伏笔。这事在平时多半要惹起非议,但战争时刻,反对的声浪很容易打压和消解。
  义勇军的定额维持费解决后,问题又延伸到了府级财政。建昌府知府杨平为抵抗清兵,自作决断,推动府院,将各县田产地税掌握在一府手里,开创了以府领县的财政先例,这给了正摸索府级财政建设路子的政事堂极大启发。
  中央和地方的财政分税,核心思路是各级政府要承担什么职责。中央不说,一省现在承担的职责是地方贫富协调、养义勇军和一省土地管理。而府一级单位在规划里要负担府县官员开支,从而在行政层面将府下各县的工作统管起来,并且逐步承担起教育、医疗和社会工程等职责,为此基层财政就得向府一级汇聚。
  把田产地税归由一府掌控,这是将社会最基础层面的资源收拢到府一级,这个方向符合社会发展。日后要帮扶农业,进一步削减田产地税,府一级也好掌控取舍,而县一级则触动太大。
  因此李肆重点表扬了“建昌府经验”,要政事堂以此为核心,推动府级财政建设。不仅是田产地税,府一级还从各县手中分割走一些行业的营业税,这也是配合社会管控的措施。例如枪械、牛马牲畜的贩卖、书坊印刷业等等,甚至还包括青楼……
  由点及面,雍正南侵,给英华一国提供了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的契机,这可是雍正绝难想到的。
  当然,雍正南侵带来的现实威胁可不小,必须全力解决。李肆在布置完义勇军和省府财政改革后,注意力又回到了军事上。
  阅兵前,李肆就决定给军队换装,这事似乎是形象工程,但形式决定内容,制服对军队的影响非常大,多少好男儿可都是奔着那一身红衣投军的,而且完善制服形式,也是军队正规化和标准化的前提。
  新制服色调改动不大,但确立了礼服和常服两级,因为还没进入散兵时代,作训服就免了,只配发汗衫便裤用作训练服。阅兵穿的就是礼服,日常和作战时穿常服。当然,在排队枪毙时代,很多官兵都喜欢穿礼服,只在成为线膛枪的狙杀焦点后,这毛病才会改掉。
  陆军礼服依旧是红衣蓝裤,军衔标志在衣领。常服色调一样,只是少了装饰,衣摆高一些,军衔标志在肩上。海军特殊一些,礼服是纯白,常服是蓝衣蓝裤。伏波军礼服是白衣红裤,常服是蓝衣红裤。义勇军礼服常服都是灰衣蓝裤。
  军服色调确实有些混杂,但主色调却分得很清楚,民间就有总结,但凡红衣,自是陆军。但凡蓝衣,就是海军,伏波军也算是海军,而灰衣则是义勇军。另一个辨认标志更清晰,陆军都是直筒短檐帽,海军则是圆顶短檐帽,义勇军则是八角帽。
  不得不说,义勇军是拣陆军的旧帽子,陆军的旧裤子,殖民地军的旧上衣,这事还有些打击义勇军官兵的士气……
  李肆趁换装的机会,还整理了勋章和勋表体系。勋章设有两大类,一类是资格纪念,包括“青田勋章”、“开国勋章”以及各重要战役的资格奖章。另一类则是军功章,目前最高级的奖章是“英烈勋章”,专给战死者的。目前只有最早的郑宏远、郎松亮、张汉晋,以及之前在松江战场牺牲的黄慎等二十多人拥有,这些人也入了国家英烈祠。
  英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而且还只有死人能得,因此一般官兵都指望能得“天刑奖章”、“圣武奖章”,特别是后者,天刑社很难入,大部分官兵入的是圣武会。“圣武奖章”是对一般官兵的最高表彰,此次禁卫第六师就有好几人得了这份功勋,包括师统制桂真。
  “圣武奖章”之下则是奖励一般战功的“英雄奖章”,也被人称呼为“龙头章”,有这么一枚龙头章,那就真的是大家眼里的英雄。“英雄奖章”之下则是被称为“虎豹章”的“英勇奖章”。
  本来李肆还准备学着前世老美那般弄个类似紫心勋章,奖励所有受伤官兵,可枢密院说,现在勋章可贵着呢,要作得那么精细美观,就算只是铜珐琅制,一枚也要好几两银子,李肆只好无奈地放弃。
  勋章可不简单只是勋章,得了“英雄奖章”,就意味着爵位,英华的爵位实际就是养老金。但凡军官,或者服役年份足够的军士,都有爵位,可英雄奖章能给爵位加级,此外诸如就学、减少税等各项优惠都在等着。这些奖励以前都有,现在跟勋章体系绑在一起作了细化完善,军队战意昂扬,人人都想挣得军功章。
  官兵是面貌一新,战意也足了,但当面形势却不容乐观。
  在湖南和江西,有雍正的两个大营,再加上江西和湖北兵,总兵力接近二十万,其中近十万是经过整编训练的近代军队。如果把江南形势也纳入一个棋局看,江南的十万旗营绿营战力羸弱,几乎可以不计,但年羹尧的两万杭州兵不容忽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