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70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7/916

第十五卷
七彩缤纷竞,高歌浅吟迷
第800章
南洲记:珊瑚般的前程
  铁矿不值钱,铜矿才是大头,而此时英华对铜的需求,已从过去的钱币器皿转为机械、车船和枪炮,耗量猛增。跟煤比起来,铜矿收益更明显,而早年本就是搞黑矿场的钟上位又熟悉这一行,这也是他们选择珊瑚州的一个关键原因。
  珊瑚州的确有铜矿,如今的探险公司都具备基本的矿产勘探技术,在这事上造假只会影响探险公司的信誉。但到底有多少,开采工本是低还是高,探险公司就不负责解答了。王李钟三人就趁在帝力中转的机会,跟熊麻子这种常年跟探险公司打交道的地头蛇打探更进一步的情报。
  得了基本的消息,三人没作过多停留,委托熊麻子采购蔬菜瓜果淡水等给养后,就直接奔码头而去,正如钟上位所说,时间就是银子……
  回码头的路上,吆喝声不断。
  “闭眼识陆,星图满腹,百年领航世家传承,只要三十两!”
  “三年二副经验,一月十块龙币,中意直接抓走!”
  “控帆操舵样样懂,火枪大炮不稀松,不好酒肉只吃米,我是海上赵子龙!”
  满是洋腔怪调的华语,用词却颇为文雅,显然都是应需而生。来往帝力的金主多是华商,用华人听得懂而且觉得雅的广告,自然效果更佳。
  从这些一边吆喝一边伸手乞讨工作的洋人中挤过,上了踏板,始终捏着的腰间钱袋没被夺走,钟上位松了口气,回头吐了口唾沫,心说也就胆大猴急的才敢用你们洋人。
  他们这珊瑚州公司自然非一般华商可比,靠着殖民公司的名头以及充裕的银子,早在鹰扬港就募足了华人船员。
  能包下殖民事务的公司绝非寻常势力,这也不是光有银子就能办成的。殖民公司都必须向中书省申请特许状,背后的法理是替皇帝,也就是替英华一国拓土垦殖,因此资历、名望和地位就很重要。钟上位等人也是抱着梁博俦的大腿,才能注册殖民公司,单独揽下珊瑚州殖民业务。
  跟钟上位等人情况类似的还有工商系的安家、沈家,以及海军系的蓝家、林家,郑家,乃至军界大佬萧胜一系的施家等等。这倒不是说殖民事务都是家族生意,而只是以这些人为旗帜,殖民事务千头万绪,利益来往复杂,再非传统家族所能独立经营之业。
  一般人更多从事探险、船运等行当,也就是为殖民公司打下手,承担不起太高人工,只好招募当地海员,其中自然多是老外。不管是沟通成本,还是管理风险,都比自家华人高得多。
  原本还有洋人锲而不舍地追着钟上位等人,可见几人上了这艘足有千吨大小的海船,都知再无希望,只好悻悻而退。
  这艘大海船是租来的,八年船龄,两千料,最快时能跑十三四节。原本王之彦还想租国中新出的追风船,可钟上位觉得价钱太肉痛没同意,现在还真有些后悔。
  珊瑚州公司也有自己的海船,但没这么大,毕竟这样一艘大海船,一年能营运出十数万两银子的生意,只给殖民公司运输补给,太不经济。经营船运又是另外一个领域,钟上位等人都没经验,也无心参与。这次是因为要运输先期物资人员,才不得不租大船。
  在帝力补给完毕,从熊麻子那了解来的情况也证明仙洲公司给的资料不算太离谱,钟上位等人一路东行,七天后就到了东明州的靖海港,这是萧胜和施家合办的东明州殖民公司所在地,三人决定在此多呆呆,学学人家的经验。
  靖海港实际就是李肆前世的莫尔兹比港,要到1873年才会由不列颠人发现和占据。可在这个时空,英华迎来大航海时代,这地方自然不可能逃过探险家的法眼。
  土墙包裹着大片歪七竖八的木屋,墙外能见到千亩以上的田地,而墙内的“城池”中心,立着一座大号的高脚木屋,木屋前的旗杆顶端飘扬着火红双身团龙旗,这便是可怜巴巴的总督府。
  三人面面相觑,眼前这番简陋的景象很让他们意外,施家经营东明州也有六七年了,为何这般衰落?
  “苦啊,这里草密树高,河流纵横,很难深入内陆。前几年辛苦开出一片香料园,香料却早已不怎么值钱了,不管是洋人还是国中,都很难卖得出去。之后准备改种橡胶树,可吕宋、扶南和勃泥一带又都大起橡胶树,司董们不愿重蹈覆辙。”
  “现在?现在只能靠港吃港了,朝更东更南面去的探险船每月能来两三条,修船桅补船帆也能赚一些银子。开出来的地都种了麻、稻米和果蔬,麻用来织帆布,稻米和果蔬就自己吃,顺带卖给靠港的船。现在港里有两百来户,七八百人,谈不上赚钱,也就凑合着能过。”
  “以后?以后还得靠三位总司啊,珊瑚州能兴旺起来,我们东明州也就有希望了。”
  东明州总督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还招呼来靖海港的主簿等官员一同陪谈。说到靖海港,他们就满腹感慨,而说到珊瑚州,又是满怀期待。
  这是很自然的,东明州现在没什么产出,几乎就是靠“服务业”为生。而作为通往珊瑚州的必经要道,珊瑚州发达了,东明州自然也能跟着沾光。
  听总督和官员们的意思,更多是为靖海港自身谋利,甚至还希望当地居民越多越好,这思路王之彦等人很不理解。
  钟上位说得直接:“只是凑合着能过,又何须蹲在这种地方?就该再多找找有什么产物。咱们远航万里,为的是发财!就像买股票一样,你们啊,眼下就等于是被套牢了,应该考虑割肉……”
  钟上位这话是殖民公司上层人物的共识,他们在万里海外置办产业,为的可不是养活人口,而是要发财。殖民公司满地开花,目的就是寻找可以在国中大卖的商货。
  前些年大家的心思更直接,那就是当地的特产,包括金银铜等矿产,以及药物、宝石、香料等等贵重物。而十来年运作下来,大家也都看得稍微远了一些,开始置办稍微长期一些的产业,比如香料、橡胶或者红木香木等种植园,借南洋的气候和水土得利。
  像靖海港这种情况绝非殖民公司所愿,根本就是失败的例证。没有出产,这里便是养活了万人,对殖民公司也没有大利。
  被钟上位直接劝着卖掉领地,总督和众官员都苦笑不已,他们在靖海港呆得太久,在殖民公司的利益和靖海港的利益之间,他们更多偏向了后者。而且在他们看来,托管地的工商税权是殖民公司的,一地越兴旺,殖民公司的利益越大。
  这是一桩长线投资,并且符合当地利益,其实也是皇帝和朝廷所定殖民政策的长远谋算。但对钟上位等人来说,却不是他们殖民珊瑚州的目的。工商税权听起来很光鲜诱人,可在万里之外的荒野之地从头垦荒,恐怕要下百年功夫。如果在当地找不到特产,就不值得再折腾了。
  总督和官员们都是下面办事的人,跟钟上位这种投资决策人的视野和思路自然凑不到一起,于是双方转开话题,谈论起殖民细节来。
  总督叹道:“靖海港气候类于岭南,多生珍稀花木,如果能再多一些人口,办起花木业,也能有不少利。可惜陆上深处还有卷毛生番,这几年有过几次大的冲突,移民死伤不少,吓住了他人……”
  正说到这,呜呜的牛角号声响起,本地的乡尉冲进来喊道:“生番又来了!正在攻城外农庄!”
  总督等人大惊,钟上位赶紧朝李顺打眼色,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咱们赶紧的……
  李顺起身拱手道:“主有难,客人自要帮一把。我们随行有三十人能战,不少都是老兵,枪炮俱全。”
  王之彦赶紧遮住正作呕血状的钟上位,也附议搭手,总督和官员们千恩万谢地再拜。
  “咦?不是钟老爷你让我挺身而出的么?”
  趁着调度人马的功夫,钟上位扯住李顺,正要教育他,却被李顺一句话塞回了肚子里。再见李顺嘿嘿怪笑,钟上位赶紧转了口风:“我就是提醒你小心些……”
  战斗很快就结束了,来犯的生番有百来人,持梭标吹箭和简陋的小弓,箭头还是石头磨出来的,在上百杆线膛枪面前就是活靶子,没能逃出去几个。
  “珊瑚州说不定也有土人,这该是最大的麻烦。”
  钟上位脸色很不好看,尽管很顺利就消灭了生番,可拔不了这些人的根,而且生番总是抽冷子袭击,移民免不了死伤。
  王之彦却道:“珊瑚州那里草木没这么繁茂,有土人的话也能寻到他们的巢穴,连根拔起。”
  钟上位两眼一亮:“别全杀了,他们可是上好的矿工……”
  李顺跟王之彦对视而笑,他们已很清楚该怎么安抚乃至鼓励这位胆小如鼠,求利之心却无比炽热的老朋友。
  结束了靖海港的拜访,钟上位等人再度启程,船朝南而行。
  钟上位在帝力勉强振作了一些心气,在靖海港被当地现状拉下来一截,接下来的几天又猛然跌到最低谷。
  之前顺风顺水的航程不再有,老天爷似乎不愿钟老爷就这么轻巧地达到目的地,给他和同伴们招来了一场风暴。幸好从仙洲公司那得来了附近的海岸水文资料,可以行到靠近陆地的海湾里避风。
  风暴过后又遇上一桩麻烦,珊瑚州北面的礁盘太多,仙洲公司的航路资料也没详细到纤毫必现的地步,同时领航员经验不足,几度都差点让船触礁。最危险的时候,船肚子都擦着礁盘喀剌剌作响。那一刻,钟上位扯着王李两人,大喊道咱们还是回去吧……
  磨难结束后,船行到一处海面,眼前猛然现出一片瑰丽的世界。翠绿的礁盘,洁白的沙滩,被碧蓝的海水裹着,无边无尽地伸展开。
  珊瑚州……果然是珊瑚的世界。
  这一刻,众人如痴如醉,心胸中都荡着一种能眼见此景,此行也已值了的满足。
  “一株珊瑚树在广州至少能卖十两银子,这里能采多少?十万株都不止吧!这根本不是珊瑚,是银子铺在了大海上啊!”
  钟上位也是两眼发直,他两臂大展,嘴角流诞,一副恨不得把这无数里珊瑚礁全搂在怀里的痴状。
  “珊瑚州,我来了!”
  之前的沮丧消沉一扫而空,此时的钟上位就觉未来如珊瑚般灿烂。
第十五卷
七彩缤纷竞,高歌浅吟迷
第801章
南洲记:徐福的新人生
  踏上洁白而软细的沙滩,徐福忽然升起罪恶感,脚下的沙子太像盐了,七八年前在江南的时候,一家人怎么也吃不起那白白的细盐。
  其实现在也吃不起……不然为什么自己甘愿离乡背井,到这么远的南洲来呢?听几位老爷说,这处叫什么珊瑚州的地方,在南洲都是偏远之地。
  这辈子怕都是再回不去了吧,徐福这么想着,一股酸意猛然冲上面门。在他身后,正有不少人下了舢板,也都如他这般怔忪出神。
  回头将媳妇从舢板上接下,感受着手掌里的温热血肉,看向也正泪意盈盈的妇人,酸意骤然消散了不少,徐福再想,只要能过上好日子,只要跟媳妇在一起,哪里不都是家?
  “莫乱跑,小心些,谁知道岸上会有什么猛兽?”
  李顺下了舢板,招呼着头一批上岸的人。珊瑚州可能有土人的事,只有他们这些公司高层知道,如果传开这消息,怕没有多少人愿意到这里来。
  包括徐福夫妇在内的六十对农人夫妻,三十个佣兵,三十名劳工,外加找矿的镶头,建屋的泥瓦匠,防疫治病的郎中,管理物资的算手和字识,跟钟上位等人同船抵达珊瑚州的民人有二百六十一人。但这些人是有差别的,只有徐福这六十对农人夫妻才是真正的珊瑚州居民,其他人都是雇工,干几年就要回国。
  徐福这帮人都是江南、福建、广东乃至湖广等地的无产佃户,尤以江南和湖广居多,他们签有海外移民契约,从现在开始,将置于珊瑚州殖民公司的管治之下。
  以钟上位的求利之心,这些人就是累赘,如果可以,他真心不想要。
  可惜,这是殖民公司必须付出的成本,海外领地要成为殖民公司托管地,由此获得领地工商权,免缴矿产税,产物也免纳关税,仅仅只是支付特许费,那就得在当地有百名英华成年男子定居,同时至少设立乡院。
  这是英华推动海外殖民的基本国策,因应此策,还定有附带法文,但凡国民移居海外,只要在国中没有产业,都必须享有保障其生存的必要土地,以一个成年男子,也即是“一丁”为基础标准。面积大小依据各地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南洲的定额是一顷,也即一百亩。
  其实后一条不必国家规定,殖民公司自己都会当作招揽移民的基本条件。海外多的是土地,少的是人。
  总结这一策,殖民公司想要自己包下一块托管地营运生利,就得让大概一百户人自己养活自己。这其实对大多数殖民公司来说是顺理成章的事,有一百户农人,就能有基本的粮食保证,在其他事务上也能提供必要的人手。
  但对钟上位来说,他们是来开矿,不是来种田,粮食本就便宜,没必要自己种。珊瑚州公司还没一分利,就得背上养活一百户人的负担,着实亏本。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想,在珊瑚州养活了一百户国人,然后雇佣外籍劳工甚至用奴工就再无顾忌,钟上位也释然了,这只是必要的代价。
  徐福这六十对夫妇是来打前站的,之后会看情况再增添人手,或是收手。在商言商,如果珊瑚州没有前途,钟上位等人自不会把此地搞成托管地,由此背上包袱,东明州的靖海港就是前例。
  “这里气候好像有些干,怪不得总司们会运麦种来,种麦子、豆子,再加上番薯和苞米,养活自己一家两口人没问题。不,就算养活十口人都没问题,百亩地啊……”
  打量着这块陌生土地上的草木,熟悉农事的徐福这么想着。他们这些移民享受着百亩田地的福利,而承担的义务只是上缴田物税,殖民公司的田物税很低,珊瑚州定的是实物的百分之一,几乎就是象征性的。
  等到此地确立为托管地之后,居民经营工商业也要给公司纳税,不过那时建起了乡院,也能跟公司讨价还价。只是这事还不为徐福这种不熟悉英华国体的人所知所感,在他看来,公司也就是一个衙门,他们是向这个衙门交皇粮而已。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7/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