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7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9/916

  那祭祀笑道;“无妨,在下也就是看看此处的防疫之事,国中近来也在推行牛痘,我跟贵司的郎中交代一下,争取早日能在这里种痘。”
  钟上位松了口气,暗道幸好李顺不在,不然他肯定马上就要应下建天庙的事。
  天庙在南洋乃至南州殖民事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各殖民地都以“搭栈桥,修天庙”为立业的前两项先决事务。建起了天庙,就能请巡行祭祀来殖民地宣教、结根和培养当地祭祀。近些年来,以广东、吕宋和扶南为中心,天庙祭祀们也跟随殖民公司,脚步踏遍整个南洋,还深入到了近些年来新兴而起的南洲。
  天庙不仅能排解移民的思乡之情,稳定人心,还因其在医药防疫上的精深造诣,极大地增强了殖民公司的医卫能力。甚至天庙还在当地官府力不从心的时候,承担着当地华人的启蒙教育工作。可以说,有了天庙,海外领地的根基就格外牢固。
  大多数殖民公司都非常欢迎天庙,早早就主动修建天庙,延请祭祀。但同时殖民公司又对天庙有一种抵触之心,如今的天庙祭祀多是儒学出身,虽然祭祀联合会再三告诫不得插手当地民政事务,祭祀们本着一颗仁心,却总要站出来说话,经常干扰殖民公司的管理,乃至跟殖民公司控制的当地政府对着干。如果管治当地的总督和官员们缺乏灵活手腕,眼界不足,就会搞出很多麻烦。
  钟上位跟李顺就这事已经吵过不少次了,对钟老爷来说,建州后的乡院和衙门都要花精力对付,头上再压下天庙这么一尊大神,干什么事都不利索。
  此刻趁李顺不在,赶紧跟这位祭祀挑明态度,就算避免不了建天庙,也要越晚也好,这样才能最大限度获利,这是钟上位的盘算。他可见识过天庙那些祭祀的本事,就只是成日在耳根子边嗡嗡嗡,数落着这里不仁,那里不义,足以让他发疯。
  黄总督、施主簿和那祭祀也都明白了钟上位的意思,虽觉遗憾,珊瑚州终究是人家的产业,也不好多说。
  抛开天庙这桩烦心事,对钟上位来说,两艘船的到来依旧是大喜事。他们带来了牛羊,酒食和工具,都是适合南洲殖业的东西,而带来的棉被棉袄更是好物。
  之前他们对珊瑚州的气候预估不准,还以为跟南洋一样,只有春夏两季。结果在这里,六月的气候格外古怪。白日倒是单衣就可以了,可早晚之时,就如江南的冬日,钟上位身上裹了好几层丝衣还保不住暖,感冒了十来天才好。
  两船的到来,在因长期等待,心气开始低迷的珊瑚州掀起了一股喜悦之潮。当晚钟上位还豪情大发,开了篝火晚会,酒肉都有,让珊瑚州这二百多号人振作了起来。钟老爷现在也懂得人心了,知道让下面人舒坦,自己也才舒坦的道理。
  唯一的缺憾,就是李顺所带的探查队还没回来,同时晚会上没有舞女……
  好事接踵而至,三天后,之前所雇的大海船又到了,运来了五十户农人和百来名矿工,开矿冶炼的器具,以及蒸汽机、煤炭,随船的竟还有中书省南洲殖民事务衙门的官员。原来是王之彦借着梁博俦的力量雷厉风行,不仅提前在吕宋和勃泥凑足了人手器具,还打点了中书省,让其派员第一时间确立珊瑚州的托管地身份,这样出产的铜就能获到最大的利。
  王之彦还在南洋招募更多的矿工,但就靠眼前的人手,不仅能马上建州,也能开始小规模采矿和冶炼。
  中书省的这位官员本就吃足了银子,出南洲办事也能在资历上写下可观的一笔,因此办事格外积极。点检了当地居民,立下民户籍册,看也不看地收下钟上位递来的乡院名单和决议案,就算办完了手续。
  建州必须先得有乡院,可有王之彦打点,同时南洲托管地都人户稀少,事务都是殖民公司说了算。只要不搞出伤天害理的大事,被天庙和其他人捅了出来,官府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此乡院目前还只是形式。
  甚至本该由国中派出的行政官员,也就是主簿,在南洲也都是殖民公司自己定。在南洋托管地里,主簿跟殖民公司委任的总督还分庭抗礼,各管一摊,可在南洲,主簿就是总督的下属。珊瑚州这里直接由公司掌柜兼任主簿,而总督么,三人商议轮流来,先是李顺。
  搞定了手续,面对汇聚在一起的四百多人,官员高声道:“……州内国民沐皇恩,享国利,同时也要忠国忠君,守我国法!我宣布,珊瑚州,成立了!”
  掌声如雷,人人脸上都洋溢着浓浓的喜色,钟上位也几乎拍红了巴掌,终于可以捞银子了!
  徐福等人赶着耕牛,开始翻耕土地,而钟上位则直接蹲在了矿场上,盯着工匠们搭设矿口和冶炼场。六月二十六日,这是个黄道吉日,蒸汽机吭哧吭哧轰鸣着,如野蛮的入侵者,在这片寂寥荒野上拉出一道冉冉黑烟。远处的平原里,昔日已被大火肆虐过一次,现在则是几头耕牛哞哞叫着,拖着铁犁,将本是荒草灌木的原野翻搅成耕地。
  珊瑚州的拓殖事业到目前为止,都是一帆风顺,可这片土地终究是陌生的,这里的上天还另有面目。“侵略者”的好日子开始遭遇挫折,这一切的开始,仅仅只是一场小意外。
  “李总司!?”
  李顺的探查队回来了,方武最先迎上去,看到的却是十来个面色惨白的手下,以及一身冰冷,正打着摆子的李顺。
  队中的郎中道:“不是疟疾,已经用过金鸡纳膏了。”
  钟上位赶来的时,方武已经得知了事情的全貌。
  土人,他们在大约四五百里外的陆地深处遇到了土人,也就十来个。双方完全没有沟通基础,一边吹箭长矛,一边火枪刺刀,战斗几乎在一瞬间结束。
  土人全灭,他们伤一个,伤的就是李顺,被一发吹箭扎在了大腿上。
  肯定是毒,但不知道是什么毒,不致命,但李顺却像是得了疟疾,一病不起。
  钟上位额头冒汗,这可怎么办?
  回到营地后,热汤热被伺候,李顺的情况稍微好了一些,但依旧只能卧床休息。郎中们最终的意见是,等,等王之彦来了,那时病情还没转好,就转送到鹰扬港去医治。
  这其实是废话,眼下珊瑚州里虽留有舢板,却不可能漂洋过海,钟上位隐隐后悔,该留住那位祭祀。
  李顺硬气地道:“别担心,老子枪林弹雨过来的人,怎么可能被土人一枝带着口水的恶心小箭送去见阎王!?老钟啊,别守在我身边,还是把心思放在正事上。”
  此时钟上位和李顺都没想到,这仅仅只是开始。
第十五卷
七彩缤纷竞,高歌浅吟迷
第803章
南洲记:祸不单行
  入夜,寒风渗骨,却浇不灭人们心中的热意。在徐福夫妇看来,珊瑚州的开始即便说不上完美,也是心满意足,早前他们担忧的种种情形都没有发生。
  “口粮田全种番薯和苞米,边角凑一些土芋、莴苣和白菜。大田种麦子,听说磨好的麦子面百斤三钱银,咱们便是洒种,一亩地就得百斤麦子面,也能得三十两银子……”
  “这一季的粮食,各类种子,分摊的耕牛钱,铁犁,锅碗瓢盆,衣服,油盐酱醋,帐篷,都是南洋民贷给的银子。咱们贷了五十两,年息一分三厘,三年后是七十两。三年能每亩地得百斤麦子面,咱们就能还掉民贷,可还是紧巴巴的,如果这时候就要孩子……”
  徐王氏细细盘算着未来,她跟徐福在生孩子的事情上起了争执。幼年家中就失地沦为无产佃户,甚至还被扬州相马人看过,徐王氏对未来的打算格外保守。徐福现在就想要儿女,她却觉得最好是三年后再要。在江南被募后,就有郎中讲过关于避孕的简易法门,甚至还推销过套子,可不管是价钱,还是习惯,他们这些农人都还接受不了。
  “要不我去矿上兼一份工?钟总司说咱们这些当地人兼工也算整的一份工钱……”
  徐福却想得要死,他已经三十三岁了,原本在江南时还是老光混,娶到徐王氏也是拜移民珊瑚州所赐。招募的牙人说了,必须是身强体壮的夫妻才能去,同时享受诸多优惠,拿到贷款。而徐王氏这老姑娘本也因凑不齐嫁妆而一直跟着家人佃种为业,为了未来,本只是相识的男女就成了夫妻。
  但这几月漂洋过海,夫妻情意却已浓了。对外徐王氏扮着乖顺媳妇,内里却是两人商量着未来之事。
  听徐福说到矿场,徐王氏头摇得很坚决:“那钟老爷身上的味道,就跟之前我们家的佃主老爷一样,一个不当心,就要被他吃得骨头都不剩!怎么也不能沾到他的事。矿场那边少去凑合!就算帮手也得小心,别把自己搭进去了。咱们老老实实种田,总能种出咱们的家业。”
  徐福不满地嘀咕道:“能在那矿场搭工,年底不定还能得一份花红。听方镖头说,这处同矿场可能大赚!”
  徐王氏不解地道:“铜矿哪里都有,为什么跑到这天荒地老的地方挖,都还能有大利?”
  再转了脸色,妇人训道:“怕就是老爷们说来哄大家的……”
  这问题徐福回答不了,他只能灿灿道:“人家老爷们洒下大把银子,凑起这么多人手,总不是图着在咱们这些乡老坎身上赚到银子吧?”
  之前徐王氏那账目其实已经算过多次了,之所以颠来倒去地算,还在争要不要儿女,都源于这账目太容易算清,以至于过惯了苦日子的夫妇都不敢相信,好日子就这么来了。
  李顺的意外和陆地深处出没的土人,这事所生的恐惧还不足以扼了他们的信心,只好不停地究问珊瑚州的未来,以让自己诚惶诚恐,免得美梦破灭,消受不起。
  十来里外,矿场的木屋,火盆里炭火烧着,夜哨值班的人倒没什么冷意。珊瑚州要用蒸汽机,自然也随船运来了煤,说来也是“关联经济”,拜珊瑚州所赐,东明州和崇州终于也能用上煤了。当初钟上位在靖海港,就曾为当地人劈了香木当柴烧的败家行径而愤怒不已。
  胡喜也正问到珊瑚州的未来,说铜矿哪里都有,南洋到处都是,云贵更有大矿,为什么在这珊瑚州开铜矿还能得大利?
  方武深沉地道:“这道理你们自是懂不了的,南洋是有铜矿,可都在陆地深处。靖海港的情况你也看到了,从那种烟瘴老林里挖矿,再运出来,那工价还不得高到天上去?云南和贵州确实有大矿,可你知道不?等咱们珊瑚州出了铜,运到黄埔港后的本钱,都比云贵低两成!”
  “为什么?先不说人工,从云贵运铜到广州,一半路程都是陆路。可在珊瑚州,除了这十来里地,剩下的全是海路。炼好的铜从这里运到港口要费什么功夫?再上了船,就径直到了黄埔港卸货,多方便!别看万里海路,运费比云南的大矿少得多。”
  胡喜听不太懂,就觉得很有道理,心气更是足了,笑道:“也就几位总司有眼光,有胆子,咱们才能跟着沾光啊。”
  说到总司,两人就想到还卧床不起的李顺,心头微微黯然。听着外面的夜风,方武皱眉道:“这地方连夜猫子声都听不到,满是古怪禽兽的瓜噪。”
  此时的夜晚,还是自然统治着珊瑚州,但白昼已被来自另一个半球的人类占据。
  剧烈的轰鸣声回荡在这片大地上,山脚下的尘雾直冲天际。火药炸开了矿口,暴露在外的矿脉就成为矿场的第一批产出。
  华夏以火药开矿的历史已有两百来年,而此时的英华更精于此道,火药便宜,还能克服人力所不能及的坚固岩脉,同时海外人力稀缺,更成了开矿的不二之选。
  一手一块高品位的铜矿石,钟上位就如捧着两块金砖,放声大笑。矿工和镖师们,以及来这里看热闹的徐福等农人都笑出了声。十来里外码头处卧床的李顺听到了轰鸣,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从六月到七月,这一个月里,大家都是笑着忙乎过的。
  挖掉了露出山脚的脉头,矿场朝山肚子里深入,而此时在矿场上已堆出数丈高的矿石,只因为人力不足,才冶炼出了两三万斤铜。
  矿场黑烟缭绕,不仅有冶铜炉子,碾矿石的蒸汽机,还有砖窑凑着热闹。珊瑚州前景明朗,又有了煤,砖瓦匠也忙活起来,在矿场烧砖搭屋子。远处农庄正驱牛翻耕田地的农人,都看着远处的黑烟,心绪也在浮动不已。
  包括徐福在内,都在盘算是不是用已经所剩无几的贷款额银买来砖瓦,自己搭屋子,老是睡帐篷,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
  “下一船该买些水泥轨道,石碌那样的铁轨用不起,可交趾港口那种水泥轨道却能省不少人力。”
  钟上位不仅在催促泥瓦匠尽快搭起仓库和“总督府”,还有心为矿场到港口的运输作长期盘算,这可有违钟老爷的秉性,他从来都是望着眼前利的。但想及有了水泥轨道,每年百万斤乃至更多的铜就能更快地离岸上船,运到国中变成银票,火热的前程也让他开始把这里当作了自己家乡一般经营。
  恍惚间,钟上位有了时光倒流,回到广东韶州英德老家的感觉。可接着又一哆嗦,赶紧打量左右,没有赖一品,没有杨春,也不见刘婆子、关风生、田大由甚至还不是皇帝的李四,这才松了口气,拍着胸脯,散去的笑容重新回到脸上。
  钟上位这笑容再持续了十来天,终于开始变得僵硬。
  早已过了预定的时间,可王之彦还没回来,不得不让钟上位隐隐生出畏惧。大海无情,如果真是船翻人亡了,那该怎么办?不说个人之间的情谊,王之彦连着大人物梁博俦,他要是没了,珊瑚州的未来还真要出问题。而如果随船损失了大批人手和物资,那就是生意还没开张,就已亏掉了老本。
  而李顺的情况也不妙,像是有败血症的迹象,郎中用尽了药物,还是没有起色。
  时间就像是珊瑚州外海的海潮,满是希望的碧蓝中多出来一抹阴沉的黑褐色。
  八月二日,这抹黑褐色又猛然添上猩红的一笔,将钟上位脸上的笑意尽数抹去。
  矿井深入地下不过十丈,就遭遇了塌方,二十来名矿工被埋在深处。
  “救人!救人——!”
  钟上位扯着尖嗓子高声呼喊,这才让矿场众人如梦初醒。钟老爷当然得救人,这些矿工已经熟悉了矿脉,就是未来管理大批矿工的柱头,少掉一个都是肉痛啊。
  当然,他心中更藏着隐忧,尽管镶头信誓旦旦地保证,塌方可能是矿脉骤然改了走向,但钟老爷熟悉矿业,知道还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所谓的“矿脉”,其实就这么多了……
  不赶紧掘开塌方处,确认矿脉没断,他怎么能安心呢?
  钟声急响,这是出了大事,紧急召集的讯号。港口是乱成一团,农庄里也人心浮动。不到一刻钟的时间,马车急驰而来,镖师胡喜招呼着农人:“矿上塌了,正需要人手,男人都去搭一把!”
  正在给宅地挖沟的徐福二话不说,扛起锄头就要走,徐王氏却拉住了,使劲摇头:“万一出了什么事……”
  徐福跺脚:“矿没了,咱们还能在这呆着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9/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