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清(精校)第8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8/916

  收回思绪,贾一凡直视那书生,目光和言语都如罡风一般,冷冽透骨,激得骨髓都在发热。
  “在记得自己是吕宋人之前,我时刻都先牢记这一条!”
第十九卷
沧桑洗尘世,潮间留真言
第996章
八方风云车头牵
  “贾都护跟红衣都走了,真怕以后再乱啊。”
  已近黄昏,贾一凡的座舰早已消失在海面,此时扬帆离港的是最后一队兵船。蒲林港口的修船厂里,一个年轻船匠眺望远去的船影,面带忧色地嘀咕着。贾一凡不是离任,而是整个吕宋都护府裁撤,驻防红衣也调走了,吕宋不再处于军管状态。
  “难说,整个南洋都不太平……”
  想到进港时,码头人头攒动,都在讨伐什么“马尼拉人”,钟三日也心有余悸。吕宋之乱发生在他去里斯本之前,背景非他所全知,就听说是吕宋土著,包括英华占吕宋前就生活在这里的华人跟新移民之间的冲突。
  当年蒲林还叫马尼拉,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吕宋华人都抱着西班牙人的大腿。英华占吕宋后,“马尼拉人”也就成了新移民对旧华人的称呼。
  这个称呼有很强烈的鄙夷之意,当年英华攻马尼拉时,当地大多华人还跟西班牙人合力抵抗,可西班牙人从没有把他们当自己人,甚至为防他们给英华当内应,还高举屠刀,杀得华人血流成河。
  这段历史本已渐渐淡忘了,“马尼拉人”一名也很少再有人提及,但随着新移民的兴起,以及殖民公司和国家对其掌控越来越深,诸多矛盾被挤出水面,又将这个名称扯了出来。
  吕宋之乱后,“马尼拉人”再加上了“大逆不道的反贼”、“忘恩负义的不孝子”、“华皮夷心的异族”等等贬义,用来指那些有造反倾向的旧华人移民,进而扩展到除新移民之外的所有吕宋人。正是这些人才份外强调自己是“吕宋人”,话里之意,他们才是这片土地的原主人。
  “是说马六甲的事么?跟这里又不相干,四年前那场乱子,谁再不明白都是一家人的道理,那就不是人了。还不赶紧去钉板子?要你操什么闲心!乱?当年圣道爷举兵打满人,那么乱都过来了,如今这世道,还能容得什么乱?”
  一个老船匠发话了,前半截是跟钟三日说话,后半截是训斥那年轻船匠。
  老船匠的语气颇不恭谨,没把服色华丽,一看就知是贵人的钟三日当回事,钟三日也毫不在意。先不说这时代的贵贱之分本就已经很淡了,就说这老船匠,人家在蒲林城外已置办了一座大庄园,手下有十多户土人佃农,在修船厂干活不过是留恋老本行而已。
  之前谈修船价码时,钟三日就知了老头来历,四十多年前,英华还没建国的时候,老头一家还是满清广东水师提督衙门下的在籍船工,住在南澳岛。
  当年初生的英华海军与满清水师战于三彭,战后老头一家修缮英华战船,自此就“投效”了英华。至今老头还记得一串海军大佬:萧胜、胡汉山、白延鼎,甚至还见过来南澳跟萧胜相会的圣道皇帝,如今的海军总长鲁汉陕,那时候还是个愣头小子……
  靠着英华海军的修船业务,老头一家得了第一桶金。之后英华与西班牙争夺吕宋,这家人继续为英华海军服务,战后举家迁到了吕宋。几十年下来,靠着勤劳一步步挣出了如今的家业,算不上大富大贵,却也不止小康。
  尽管这老头憨厚率直,跟自己父亲完全就是两类人,但钟三日面对他,却觉得格外亲切,这老船匠跟自己父亲有什么地方格外相似。
  钟三日半是闲聊,半是好奇地问起了吕宋之乱到底有什么文章,老船匠一脸恨其不争地道:“窝里斗!从来都只知道窝里斗!斗起来满脑子就是你死我活,也不看看背后到底是什么人在推着他们,他们到底又是在斗什么。”
  老船匠心在最底层,可生活圈子却不限于底层,吕宋的变迁尽看在眼,当年暴乱之因,他三言两语就道了个明明白白。
  四年前的大乱,老移民和新移民的矛盾只是一部分,更直接的起因其实是殖民公司与当地工商的矛盾,如果再说大点,还有中央跟吕宋地方的矛盾。
  二十多年前,太子李克载就曾经插手过吕宋之事,那时后两个矛盾就已有显现,当时的吕宋总督周宁还被皇帝直接拿掉。
  就因为察觉官僚体系与殖民公司的斗争对吕宋有很大影响,英华北伐前,皇帝对吕宋治政格局也做过调整。一方面将其升格为暂管行省,也就是设省东院,制衡当地官僚体系。而殖民公司则行西院之职,依旧握工商税务之权,另一方面则将总督定位为掌握司法和治安的管理者角色。
  昔日殖民地如何纳入英华治下,扶南的经验难以用到吕宋,毕竟这里有数十万老华人移民,以及数万西班牙葡萄牙人,还有近百万土人。加上新移民,到圣道四十年,吕宋总人口已超四百万,远多于七十万人口的扶南,五十万人口的勃泥,而其他殖民地,包括明州和南洲的十七洲,总人口也还不到百万,东洲更只有三州,人口不到二十万。
  北伐之后,皇帝将监殖院也交给了政事堂,几任宰相延续了皇帝的方针,都认为吕宋还是以稳为先,国家暂时不变其体制,不过深介入。
  在这个背景下,吕宋公司与当地工商的利益冲突越来越烈。在此之前,吕宋公司的大部分股权已被转到西洋公司,股权由政事堂托管,因此冲突实体,实际是顶着吕宋公司这层皮的商署官僚,与当地中小工商阶层的冲突。
  当年周宁给李克载所揭示的吕宋官僚行事,经过十多二十年发展,又步入到了新的阶段。商署官僚视吕宋为私地,不仅垄断工商税权,还暗中发卖专卖权,中饱私囊。受损害最深的不是一般民人,而是在吕宋早有根基的老华人。毕竟官僚不敢闹得过火,激起新移民的民愤,而老华人不是经商,就是开种植园,正适合盘剥。
  按道理说,由民人推选出来的吕宋东院该挺身而出,制衡吕宋公司。但吕宋东院的成分又有问题,新移民关心政治的少,根基也不深,老移民反而占了优势。
  由此吕宋东院的很多院事反应格外激烈,没有循着治政流程,推动总督化解此事,反而以本地人自居,搞起了族群对立,将责任扣在新移民身上,叫嚣限制新移民,甚至某些别有用心之辈暗中蛊惑赶走新移民,这又刺激新移民去揭老移民在西占时代的疮疤,矛盾转向了新老华人移民之争。
  吕宋几任总督多蔑视老移民,有意偏袒新移民一方,加之以稳为上,不愿触及此事深处的权益之争,大棒大多落在老移民一面。此举不仅掩盖了殖民公司与本地利益的矛盾,还让新老移民的族群矛盾渐渐升级。而皇帝已撒手内政,几任宰相也因忙于北方事务,对吕宋不太重视,矛盾一直累积下来,终于在四年前来了场总爆发。
  “吕宋公司的官老爷,东院的院事老爷,还有总督老爷,都只想着自己,结果让外人捡了便宜。西班牙人、荷兰人,还有那些开了眼,有了心计的土人,他们能跟咱们一条心吗?当然巴不得吕宋大乱才好,咱们手里沾着他们的血可还没还干呢。”
  “不过最可恨的还是跳出来烧杀劫掠的暴徒!怎么争无所谓,国家都让你说话,让你游街,让你选院事了,你觉得这委屈不能忍,另外找地方过日子嘛,怎么能犯法呢?还把人命人财不当回事,贾都护杀得好!那些暴徒就该从重处置!”
  老船匠显然是看《英华通讯》这样的官方报纸,以及《越秀时报》等道党报纸出身的,开口闭口都是国家和国法。
  “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自己有那么多问题,也怪不得被外人蛊惑!吕宋公司那些官老爷也着实可恨,水泥在广东一百斤才一两三钱,在这里就得二两五钱!咱们家要起水泥小楼得多花好几十两!都该遭雷劈死!还有那些马尼拉人,死绝了才好!在他们眼里,我们这些人就是夺了他们富贵的祸害。”
  年轻船匠的情绪重一些,老船匠再训斥道:“你从小在天庙和学校里学的道理都丢到海底里了?官老爷再怎么坏,不是还有国法么?那些马尼拉人也是咱们同胞,不能一概而论,对没干过什么坏事的也喊打喊杀嘛!”
  在一边听着的钟三日就觉得份外的乱,就他所知,父亲所在的珊瑚州也有很多问题,既有新老移民之争,也有跟相邻州的领地之争,还有中央派驻各州的法司官员跟各州总督的法令之争,但大家都还能在南洲两院的框架下协商调剂。怎么吕宋就不得安宁呢?难道真是人多和人杂的缘故?
  徐善随口道:“我看是吕宋没在朝廷的一盘棋里,才出的这事。朝廷一面派贾都护严刑峻法,一面解散了吕宋公司,直接管治,就是要收进棋盘里。”
  钟三日摇头道:“贾都护走的时候,码头上还闹出了那一桩事,我看就算直管了,问题还压在下面。再说南洲甚至更远的东洲,都还是公司托管地,也不是直接在朝廷的棋盘里,怎么没出事呢?”
  徐善下意识地道出钟三日的想法:“那就是人多和人杂呗,分作不同群,各有各的利害各的想法,没得办法。”
  钟三日叹道:“那你的意思是,这事就没办法解决了?”
  这两人一讨论,船匠父子没说话了,听了钟三日的感慨,老船匠也叹道:“我是觉得,咱们吕宋跟朝廷连得还不够紧,按理说,比旧时紧得多了,人货来往从来都没断过,政令和国法在这里也一样的,天庙和科举也有了,可总觉得还少点啥……”
  年轻船匠接嘴道:“我看是吕宋的国院事们更该骂!就被吕宋公司养得肥肥的,只知道在国院给直管吕宋投反对票!”
  钟三日一愣,这话让他依稀有了感应,似乎摸到了什么东西的边,这东西才是吕宋之乱的真正大背景。
  可抓来抓去,这东西始终抓不住,他也只好放弃了。毕竟他不是政事堂派来的调查官,没必要在这事上耗什么心神。
  在蒲林花了几天,草草修补了船体,六合号再度启程,二月十日,经过将近四个月的跋涉,六合号抵达香港九龙湾码头,钟三日和徐家父子终于踏上了故乡之地。
  “真是倒霉,不能停黄埔港……”
  黄埔港改造,海外船只一律停靠香港,从香港到南京还要一段路程,让恨不得飞回去的钟三日牢骚满腹。
  “火车!火车通了!还有客车,咱们乘火车去!”
  “通了?这么快?那玩意……安全么?”
  “坐马车不行吗?
  在码头见到告示牌上的最新消息,徐善格外振奋,钟三日和徐贵既好奇又忐忑。他们离开时,由香港经东莞、广州到佛山的铁道才开始铺,没想到四年不到就修通了。
  圣道二十八年,英华第一条民用铁道建城,由龙门经奉贤到吴淞,全长五十公里,由此英华拉开了铁道建设时代的大幕。但高潮并未很快到来,毕竟还得解决一系列问题,包括运营调度,机车和车厢试验以及车站和配套设置的建设。
  直到三十六年,在这条铁道上积累了丰富经验,才又建成北京到塘沽,龙门到镇江,武昌到南阳的铁道。而岭南这边,因为早期水路和直道建设成熟,一直没觉得铁道有多大好处,直到几条铁道显露出巨大效益,这才心急火燎地上马。
  “一个半时辰就能到广州城里,每天三班,票价每人一两二百文,货物按大小计价……”
  再看到这样的告示,忐忑之心瞬间消散,比马车快而且便宜,而且报纸早说过,坐火车可比坐马车舒坦多了,三人马上统一了意见。
  “正好看看这几年里南京又有什么大变化……”
  钟三日这么寻思着,现在的南京包括香港、东莞、广州、番禹、佛山五县,是整个岭南的心脏,人口足足八九百万。这几十年来,城镇日新月异,工厂林立,人马川流不息,与过去千年的情形完全不同了。
  香港火车站在大鹏,三人运气很好,买到了最近一班的火车票,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进了如拆了墙壁的货仓的车站里。置身长长站台,望着粗黑的铁道搭在枕木上,以碎石为底,向左右无尽延伸,铺出一条直直大道,纵然三人在英华国中也算是见了大世面的人物,也不约而同地哟嗬了一声。
  等蒸汽机车头轰鸣着缓缓驶来时,站台上数百人不约而同地朝后退去,都是一脸震撼之色,几个有经验的老乘客立在石砖上所划的黄线外,鄙夷地扫了这群乡巴佬一眼。
  通体黝黑的高大车头带着烟囱和巨大车轮,拉着八节车厢停了下来。四节客车,四节货车,车厢都锢着铁条,区别只是客车有玻璃窗,货车没有,上货的同时也在上人。
  铁道刚开,乘客大多数都是商人,都如钟三日等人一样,带着大批货物。钟三日等人觉得票价便宜,一般老百姓却还坐不起。
  上了车厢,靠着窗户两条简陋通凳,这也是马车格局,大家都习惯了,可这空间却比马车宽敞得太多。趁着还没开车,钟三日等人就跟左右前后的乘客攀谈起来,这个时代跟旧世都还一样,出门在外,人之间都会亲切许多。
  “铁道事业就该收归朝廷!”
  “朝廷怎能随便与民争利!?”
  聊什么呢?当然就是聊天下大事了,中国人也格外喜欢谈政治,张嘴就是大格局。刚听某人说到宰相宋既突发重病,向皇帝递交了辞呈,政事堂和两院正为接任人选而闹了起来,车厢某处就传来了争论声。
第十九卷
沧桑洗尘世,潮间留真言
第997章
狮虎之争,血肉何处
  若是一般人争论倒也罢了,可这两人开口直奔要害,有事例有论据,还带出了一些一般人所不熟知的内幕,顿时吸引了众人。当他俩的伴当道出身份时,连钟三日都扯长了耳朵,全神贯注地听着。
  这两人一个是工部铁道署广东转运曹的官员,一个是东莞县院的院事。前者当然主张铁道事业归朝廷,后者则坚决反对。
  铁道事业初生,不仅技术依旧在摸索中,建设和运营方式也还不成熟。目前的做法是政事堂提领工部专管,统揽规划,工部负责招标建设,地方辅助支持。而建设资金则由多个渠道构成,既有朝廷财政,也有地方财政,还引入各项民间资本。建好后的铁道暂由工部铁道署下辖的路局经营,收益也归中央和地方财政,民间资本都以它项优惠偿利。
  这种接近于“官办官营”的状态显然不太正常,有段国师和一大帮知识分子重新整理明清变际历史,审视儒法社会权力结构的思想共识在,工商事务不能以衙门方式经营这种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因此有识之士都在讨论铁道事业的下一步方向。
  主流认识都是将衙门改作公司,以公司制运作,但这个公司的股权归属就有了争论。一派人认为所有权还是得归国家,由国家经营。另一派人则认为国家应该只负责管控,公司开放给民间,由民间得利。
  汽笛长鸣,车厢抖动,咣当咣当的厚重金铁声响起,火车开动了。
  出了车站,脚下富有节奏的轻柔抖动渐渐加快,景物也加快了速度,自车窗两侧倒掠而过,片刻后,火车进入到时速三四十公里的正常行驶状态,让钟三日等第一次乘坐火车的新鲜客们大呼过瘾。
  不仅速度比一般马车快多了,颠簸还少了许多,这么一趟火车所能载运的客货,估计能抵上百辆重载马车,据说等新车头出来,不止能拉八节车厢,钟三日等都是商贾出身,转瞬间就看出了这火车潜藏着的巨大利益,这就是陆上行舟啊。
  有这种感受垫着,那两人再度展开争论,让大家再多了三分热心。
  这一院事一官员的争论,正围绕着“怎样让这大利惠及更多人”这个主题展开。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8/91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