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回巢第71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13/1100

  女官只得告退。
  ……
  景阳宫。
  自王皇后“失去心智”在寝宫中养病,景阳宫里原有的宫人都不见了踪影。如今所见的,俱是陌生脸孔。
  王皇后既不吵也不闹,每日安静而沉默。
  守在景阳宫里的内侍宫女,也没有多嘴之人。整个景阳宫,死气沉沉。
  此次宫中动静太大,素来沉默少言的宫人们,也免不了私下议论几句。在看到王皇后的身影后,众人便立刻住口不语。
  王皇后恍若没察觉内侍宫女们的警觉提防一般,慢慢地走到了廊檐下。
  她不能出景阳宫半步,在寝宫里走动却无碍。相较之下,倒是比一直躺在床榻上的孙贤妃强了一些。
  这座后宫,曾是她的天下。如今,已经换了主人。
  宫人们窃窃议论的事,她不用听也能猜到几分。
  以顾莞宁的性情脾气,既已正式册立为后执掌凤印,岂能不肃清宫廷?
  ……
  “娘娘,我们在宫中的人手,几乎都被皇后娘娘发现了。”
  景秀宫里,一个神色惊惶面貌平庸的宫女,凑在孙贤妃的耳边迅速低语:“有三个内侍总管被革职,四个女官挨了板子。以后……以后怕是没人再敢给娘娘通风报信了。”
  躺在床榻上的孙贤妃神色激动,目中射出愤怒的火焰。
  这个顾莞宁,行事实在狠辣无情!
  她如今什么都没有,所剩的只有这具动弹不得如同朽木一般的皮囊。后宫中的眼线,也是她仅能调动的人手。
  顾莞宁一下手就斩断她的耳目,比直接要她的性命更可恶更可恨!
  然而,再恨再怒,也无济于事无可奈何。
  她甚至无法破口大骂,只能躺在床榻上,任凭怒火在胸膛燃烧。
  ……
  宫中如此大的变动,根本瞒不过朝中百官。
  事实上,顾莞宁本就是杀一儆百,也是给所有窥伺后宫动静的人以最严厉的警告。
  小贵子一声未吭。
  李公公却未忍住,悄然走到桌边,低声禀报:“皇上,皇后娘娘今日在椒房殿严惩了三十余名内侍总管和女官……”
  正低头看奏折的天子抬起头来,淡淡地扫了李公公一眼。
  李公公心中微凛,已知不妥,立刻跪下请罪:“老奴多嘴,请皇上降罪。”
  萧诩定定地看着李公公,许久才张口道:“皇后做的任何事,都无需特意向朕禀报。”
  李公公不敢抬头,低声应是。
  头顶上,又响起新帝温和却沉凝的声音:“皇祖父信不过阿宁,朕却信她,便如信朕自己一样。”
  “李公公,你和钱公公都是伺候皇祖父多年的老人,对皇祖父忠心不二,也都是亲眼看着朕长大的。如今皇祖父驾崩归天,你们两人也已年迈,也该卸下身上的重担,颐养天年了。”
  李公公心中一沉。
  一朝天子一朝臣。
  新帝这是嫌他们两个老东西碍眼,要将他们撵出福宁殿。
第880章
立威(二)
  站在角落处的钱公公,全身也是一震。
  他反应比李公公迅捷,立刻跪下恳求:“皇上,老奴自进宫之日起,便下了决心。此生都对先帝效忠,直至合上眼的那一日。如今先帝已逝,老奴厚颜祈求皇上,将老奴留在身边。老奴虽无大用处,至少能在危急时候挺身而出。”
  李公公也反应过来,满脸后悔自责:“刚才都是老奴多嘴,老奴向皇上保证,从今以后,绝不饶舌。若再有下一回,皇上只管摘了老奴的脑袋。只求皇上让老奴留在福宁殿。”
  两个年近半百的老人,目中含泪,跪地哀求。
  萧诩却未心软,淡淡说道:“你们两人的心意,朕都明白。只是,朕意已决。你们伺候皇祖父多年,既有功劳也有苦劳。朕感念你们的情意,绝不会亏待你们。现在,你们便退下吧!”
  “你们两个思虑一日,想去什么地方,朕都会应允。若无想去之处,朕便命小贵子好生安置你们。”
  天子金口已开,不会再更改!
  李公公钱公公不得不领旨谢恩。
  然后,一起退出福宁殿。
  李公公满脸茫然,恍若失了魂魄一般,不知归途去路。
  钱公公也没比李公公强到哪儿去,灵巧无声的脚步,今日显得格外沉重凝滞。
  “都怪我,是我多嘴,触怒皇上。”李公公忽地沙哑着低语:“也连累了你。”
  钱公公目中露出一丝苦涩:“我们两人一直瞒着皇上遗旨一事,皇上愧对皇后娘娘,岂能不迁怒你我?”
  “其实,就是没有此事,皇上也不会留我们在身边。皇上这般年轻,我们两个却都老了,已经跟不上皇上的步调了。”
  是啊!这一天,迟早都会来。
  李公公勉强打起精神问道:“你想去哪儿?”
  钱公公沉默片刻,才低声道:“我想去给先帝守陵。”
  李公公叹口气道:“我和你一起去吧!正好也能做个伴。”
  两人不约而同地回头看了一眼。
  已近傍晚,天边犹有晚霞,福宁殿被笼罩在余晖中,似被镀上了一层金边,散发出柔和的光芒。
  先帝一走,这里已是新帝的天下。也该是他们离开的时候了!
  ……
  顾莞宁肃清后宫,萧诩紧接着打发了先帝留下的心腹李公公钱公公去守皇陵。一夕之间,宫中风云变幻。也向众人昭示,大秦已经换了一片天。
  再之后,朝堂也开始有变动。
  元佑帝执政时,官员超过五旬的不在少数。这些官员,大多是元佑帝一手提拔起来的老臣。按着朝中惯例,这些老臣,可以一直任职。直到身体吃不消,或告老或告病荣休。总之,朝廷不会主动让老臣们致仕。
  新帝在大朝会上下了一道圣旨,立刻引起了百官们的骚动。
  圣旨洋洋洒洒一长篇,花团锦簇,核心的意思只有一个:凡年过五旬的老臣,准予告老荣休。
  所谓“准予”,其实是变相地示意老臣们主动致仕,让出职位给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官员。
  这也是新帝登基后,第一次出手整顿朝堂。
  这道圣旨一下,波及到的官员多达数十人之多。犹如一块巨石投进湖面,激起了千层浪。
  熬了多年才坐上的高位,谁舍得早早告老?
  自认年富力强的官员们,对这道圣旨却推崇备至。年迈的让出高位,他们便有机会加官升职。尤其是三品以上的重臣,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将那些糠心的老萝卜们拔走,他们怎么挪进去?
  年龄低于五旬的官员到底占了大多数,一个个摩拳擦掌探听消息找门路。一时间,将老臣们“臣还能为大秦奔走劳苦数年”的呼声压了下去。
  素来沉稳持重的傅阁老也待不住了。
  三位阁老都已年过五旬。
  他这个当朝首辅,也首当其冲,被逼着面临新帝的第一道旨意。
  ……
  新帝以性情宽厚闻名,对老臣们也格外优容厚待。下了恩旨后,新帝并未急着让老臣们及时告老让位,很快又下了第二道旨意。
  若三品官职以上的老臣愿以苍老之躯甘为大秦继续奉献,可以进宫亲自向新帝禀明。
  第二道旨意一下,三品以下的五旬官员,再无奢望,只得纷纷告老。
  三品以上的官员,共有二十余人。其中超过五旬的,近乎一半。于是,这十几位老臣以傅阁老为首,一起进宫求见新帝。
  “微臣见过皇上。”傅阁老等人一起拱手行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13/110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