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最强人生(校对)第42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24/2448

  这么做的好处也很明显,不但没人挡着他,反而经常有人给他通风报信,并且江南昆剧团的人经常在李丹敏面前说魏小范的好话,来了个不错的助攻。
  一阵客套之后,最能言会道的田成平就笑着道,“魏经理,我听说你跟小丹的好事儿快近了?具体什么时候啊?我们这边可得好好准备一下,保证给你们安排个最有纪念意义的婚礼!”
  江南这样的地方,临近大海,自然思维是没有内地那么禁锢的。
  从去年开始,年轻男女结婚的时候,大家聚一聚,闹一闹,已经是比较常见的事情了。
  一个省级的昆剧团说了要操办这么一场婚礼,那可真是给面子到了极点。
  李丹敏听着就瞠目结舌,脸上旋即绽放出了灿烂的神采。
  要知道,李丹敏来以前江南昆剧团之前,是在江南小白花越剧团唱戏的,那时候她是一流的。
  可是选拔到了江南昆剧团,就变成了二流,根本不是受重视的那群精英之一。
  倒不是说江南昆剧团对她就不好了,而是大家凭本事说话,那些唱腔、表演技巧好的演员,当然就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得到更多的演出机会。
  但现在团领导这么说起,如此隆重的庆贺仪式,却是之前谁都没有过的,怎么能不让她欣喜交加?
  魏小范可不是吃素的,这边一下子无缘无故的抛出这么个大礼来,只有证明他们所谋甚大。
  付出得越多,他们就想要收获得越多。
  表面上他憨厚的笑着,“谢谢各位,那到时候我一定给大家包一个大红包!”
  “小范哥!人家团长和同事们,都只是给我一个庆祝而已,你不要那么俗气嘛!”李丹敏有些娇嗔的道,她倒不是不懂事理,不过这样直接说钱,让她觉得怪不好意思的。
  “是啊,我们都是自己人,哪里要什么红包的?”张芳芹笑着摇手道。
  然后负责演出领队的葛德信就装作不经意的道,“小丹啊,你们这都快结婚了,这是准备回华京啊,还是直接回香江呢?”
  “才没有这么快呢!”李丹敏连忙的道,“我们还要再处一处。”
  “难道说你是不打算嫁给魏经理啰?”高红故作惊讶的道。
  李丹敏脸都红了,憋了半天都没有反驳出来。
  还是魏小范为她解了围,“我们还没有做这方面的打算,大概最近这一年左右,我还是会奔波在临安、沪海和华京之间。”
  “这么说的话,你们如果结婚了,还得在临安准备个家,是不是?”田成平顺口问道,“不过我去过小丹的家,她家里只是标准的两室一厅,如果以后你们住家里,要生了孩子的话,肯定非常不方便的,对吧?”
  魏小范听不懂他什么意思,却还是微微点头。
  “所以呢,如果你们小两口能有自己的一套房子,岂不是最好?”田成平眼睛中闪着光芒道。
  “哦?团里准备又修房子了?我不够资格啊……”李丹敏脱口而出的道。
  现在的华国,城市里面的居民,是没有什么私人住房的。
  大家住的要不是解放前就有的破旧老房子,要不就是单位的房子。
  其中单位修建的房子最多,也是最普遍的。
  但你也要看是哪个单位。
  效益好一点的单位,比如如今的政府单位、棉纺厂、钢铁厂、军工厂、供销社、铁道部什么的,那可就房子到处都能修,大多数职工们都能住上房子。
  如果是效益不大好的单位,就比如说现在的江南昆剧团,只有一个办公楼兼训练场所,然后一个大食堂,一个大大的院坝,就是他们的主要资产了。
  至于说住房什么的,旁边有十来栋筒子楼,每栋三层楼,一层分十个房子,一室一厅,厕所公用,厨房就在走廊上。
  看样子有300多户房子,应该不错了吧?
  但这个筒子楼是在50年代修建的,从50年代到现在,江南昆剧团退休的都有300多人,现在在职的还有200多人,总人数超过了600个。
  300来户的房子,能够吗?
  至少有200多名员工,不是住在父母家里,就是挤在了昆剧团找了政府批下来修建的一栋单身公寓里面,差不多是8人一间,拥挤不堪得很。
  以前这些员工和演员们年龄小,那倒是没什么,都是单身的,挤一挤有住的地方也就行了。
  但他们渐渐的年龄大了,二十四五岁、二十七八岁的年龄了,也该谈婚论嫁了,怎么可能还和别人挤在单身公寓?
  他们自然希望单位能再次修建房子,哪怕是筒子楼也行,哪怕还是一室一厅的也行,这样就可以小两口都搬进去了。
  否则的话,没有谁敢结婚啊!
  你结婚了还住各自单位的单身宿舍,这像是结婚的吗?
  在这个年代,私人是不允许修房子的。
  只有你的房子烂得不成样子了,那么政府才会同意你重新翻盖,而且不能超标太多。
  可这样拥有解放前的老房子的人,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基本上这些房子还挺厚实的,问题不大。
  而在单位工作的人,能指望的就是单位了,单位可以有修房的权力。
  修好了房子之后,按照单位的资格、贡献等等标准来分配房子,就是人们获得房子的最大途径。
  围绕着这分房子的事儿,不知道有多少的纠葛和斗争,简直是一部书都说不完。
  但能有房子可以分,可以争夺,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事情了。
  像是江南昆剧团,因为单位没有什么什么经费,平日里又没有什么演出收入,经费都是政府拨款,能拧巴拧巴的用在各方面,都是属于比较困难了,哪里还有余钱来修房子?
  他们又不像是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国家的门面,经费大致上还算充足——呃,话说沪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是没有办法修房子的,因为他们的经费大部分都用在工作上了,修房子的钱却还是不足的。
  所以,江南昆剧团从50年代那一次修建房子之后,从此就再也没有修房子的事儿,让员工们和演员们是怨声载道,因为房子的事儿找团领导吵闹的不知道有多少。
  甚至于在这五六年的时间里,还有二十多个优秀的演员,就因为结婚没有房子,直接辞职,到了别的更好的地方去,或者是工厂里面,或者是找关系去更好的单位,反正有房子就行。
  这些可都是非常好的演员啊!
  就这么离开了昆剧团,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可你又没办法拿房子留住他们,这就没有任何的办法了。
  本来一群演员们,闲暇的时候就在讨论,这两年会不会有机会修房子,如今李丹敏忽然听到好像有这样的口风,一下子就兴奋了起来。
  虽然不一定她能得到房子,但有这么一点期盼还是好的啊!
  说不定过两年就轮到自己了呢?
  听到李丹敏的话,张芳芹苦笑了一声,“小丹啊,我们能有这个能耐的话,哪里会让小谭、小白、小朱他们离开?”
  既然不是准备修房子,那是什么意思呢?
  李丹敏疑惑了起来。
  “不过你想的也不差,我们现在是准备用另一个法子。”田成平轻咳了一声,转而对魏小范道,“魏经理,你听说过知青返乡这个事儿没有?”
  “听说过。”魏小范点了点头。
  他是在宝岛看到的新闻,回到华京之后,也听到父母亲友说过这个事儿。
  所谓的知青,就是知识青年。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需要他们的地方去劳动,深入一线来锻炼的过程,就叫做“上山下乡”。
  这个上山下乡并不仅仅是去农村、山沟里,实际上这个定义太狭隘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说,北大荒开发,就是由知青们挑头的;新江的各种建设和开发,同样也是大部分知青们做的,甚至许多在新江的知青们,最后都没有回到自己的家乡,而是扎根在了当地。
  当然了,去到艰苦的地方的人也很多,各种问题的存在,让城市里的年轻人根本吃不消,造成了许多的情况。
  于是在79年,也就是今年的年初,中枢专门召开了会议,最后做出了“同意知青分批返乡”的决定。
  这下子,超过1000万的知识青年,就蜂拥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城市,这个行动,就叫做“知青返乡”。
  作为知青的输出大户,华京、沪海、江南、江东等地,起码有三五百万的知青回到了城市,给本来很宁静的城市,一下子注入了许多的生气,也注入了许多的喧嚣。
  魏小范就有几个亲友“上山下乡”了,他因为不属于城市户口,又是实实在在的庄稼人,所以不被列入上山下乡的对象。
  他上个月带着李丹敏回华京一趟见见父母弟妹的时候,就见到了两个回来的表弟和表妹,还有一个远房堂兄。
  他们的变化之大,让魏小范忍不住都有些感慨。
第0401章
集资建房(下)
  “随着知识青年返乡,城里的住房一下子就紧张了起来,所以现在不少返乡知青多的城市,就开始有一种想法,那就是单位集资建房。”田成平解释道,“也就是说,由单位出土地,国家出免税政策,然后单位职工一起出钱修建房子。如果单位职工钱不够的,由单位给予补足,但房产证就不能写100%的产权,只能写一部分,另一部分在单位这边。”
  “修房子啊?那我们哪里有那么多钱?”李丹敏吐了吐舌儿,“要不我们出五分之一,剩下的团里帮着出?反正产权什么的无所谓,我们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行!”
  “如果我们有这个钱,哪里还需要你们来集资啊?”高红哭笑不得的道:“我们核算了一下,如果都按照以前的筒子楼修,一套40平米的房子的话,造价在3000块上下。如果修200套房子,就是60万。团里如果去化缘的话,最多能拿到10万,还有把我们的老底子加起来,总数也不超过20万。如果你们想要房子的话,那么自己就得出三分之二,最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24/244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