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终结者(校对)第3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2/517

  而是要给那些厌恶过度分享的人,一个新的选项,多一种选择。
  而马化腾和张晓龙,是不可能第一时间想到这一点的。因为他们是做小白社交起家,他们害怕一切限制内容流动的创新,他们也没有这个逼格去冒险。
  “这事儿,有点空泛吧?技术上没什么可操作性啊。”集团COO叶维伦捻着胡渣子,有点不置可否。
  “具体操作,确实还有待深化,但是目前,我们已经想到两个招数了,可以供大家讨论。”陆文君说着,走到连投影仪的笔记本前,打开她的个人文件夹。
  “第一个招数,其实是从美国人那里学来的,叫做‘付费邮件阅读’功能。
  今年年初的时候,《连线》总编凯文凯利的一个朋友,是个做小众电邮的创业公司老板,想到了一个问题:随着网络的越来越普及、带宽成本的越来越低廉,群发垃圾电子邮件这种广告模式,越来越显露出其相对于传统网页推送广告的成本优势。
  买谷歌推送,每个有效点击可能要给十几个美分;买FACEBOOK的页面广告,点一下也要这么多成本。而把自己要推广的产品和商家,用垃圾邮件的方式群发到数以百万计的用户邮箱里,却没有任何财务成本,只要给点带宽费流量费就行了。
  哪怕垃圾邮件的宣传效果很差,五十封里面也没人点开仔细阅读一份,但因为其无本生意属性,发送方还是赚了。
  和垃圾邮件这种模式相应的,还有在各种贴吧和社区用发贴机群发广告贴,比如百度D8里那些半个三更作案的黄图哥。在外挂脚本的帮助下,这些广告相比于传统互联网广告,成本起码低了一到两个数量级。
  另外还有一种模式,就是用网络虚拟电话进行群发短信,给手机用户。在2G时代,这种事情几乎做不了,但是随着3G时代网络电话的渐渐冒头,我们可以看到短信广告和短信诈骗已经开始飞速冒头,未来几年甚至会进入一个爆发式的高峰期。
  这种种爆炸式增长的垃圾信息,其实也是一种‘过度分享’下泥沙俱下的表现形式。其他领域,或许我们还没有办法解决。
  但是在电邮领域,却有一个解决的招数,那就是‘付费邮件阅读’。
  所谓‘付费邮件阅读’,按照最初设计,是让一部分邮箱用户,可以选择将自己的邮箱设置为‘有收信门槛’的状态,凡是给这些邮箱发邮件的发送方,必须有绑定支付手段,并且电子账户里有足够多的余额作为保证金。
  然后每个收信人可以给自己的邮箱设置‘阅读费门槛’——比如我,作为初音集团的用户体验总监,我觉得自己是名人、大忙人,时间宝贵,所以我的邮箱可以设置阅读门槛为50美元。
  凡是给我发信的人,只要邮件被我点开阅读了,发信人的账户上就会自动扣除50美元支付到我的账户里来,作为‘劳驾我赏光阅读了他们的邮件的劳务费’。
  那样,那些发垃圾邮件的人就要掂量掂量,给名人发广告,是要成本的。那些随便乱发的行为就会受到根本性遏制。
  同时,有些广告主觉得他们推送的东西我肯定需要。比如有一个化妆品公司,专门为我这样的人群设计了一款唇彩,他们觉得我很有可能购买,甚至我购买了之后,可以形成一定的名人广告效应,那么他们宁可掏这个50美元阅读费,也要把广告发到我邮箱里来。
  假设他们发了100个女性名人、花了5000美元广告费,最终有那么十几个女性名人买了他们的化妆品,并且分享了‘初见圈子’或者‘微信朋友圈’,那么这5000美元的广告费绝对是值回票价了。
  有这些发信门槛卡在那里,大多数网民的电子邮箱里,垃圾邮件的数量起码减少九成以上。用初音邮箱的用户,就再也不会被过度分享所苦,当邮箱里真的有邮件提示的时候,他们也会更快去阅读——因为到时候他们就知道,凡是有新邮件进来,肯定是真的有要紧事要处理,而不是来广告了。”
  满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
  听陆文君洋洋洒洒解释到这一步,所有人都震惊得说不出话来。
  这还是在搞“分享经济”么?
  这还是“用互联网思维解决问题”么?
  这简直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啊!
  发电子邮件,发送人还要给钱?普天之下,有人敢这么做么?
  在初音内部数年来一直负责电邮和网盘业务的邹胜,皱着眉头反驳道:“这太匪夷所思了吧,真这么搞,只怕初音邮箱的用户反而会一下子跑掉一大半。给别人发信还要钱,谁受得了。”
  “这些只是技术细节问题,我觉得可以解决。首先我说过,这是一个可选功能,不是强制功能。绝大多数用户,不是忙人不是名人的,可以不设置自己邮箱的阅读门槛,依然让别人想发啥就发啥,不用给钱。而且我们可以强化现有的邮箱好友通讯录功能,设定成凡是加入好友通讯录的人之间,相互发送电邮不要钱,只有不认识的人给陌生邮箱发信时,才有可能要钱……”
  “相互认识的人之间发信不收钱,这个倒是可以回避掉大量、主要的问题。”邹胜挠着头发盘算着,想了半晌补充问道:“那如果是还没来得及交换联系方式的第一次联络人呢?比如双方实际上是认识的,只是此前没加联系方式,或者是新认识的供应商、客户之类的商务新朋友。如果第一次发信收人钱的话,用户体验会很恶劣的吧,商务人士肯定会抛弃初音邮箱的。”
  “所以说,你刚才不该打断我,听我把策略说完。”陆文君答得很沉稳,显得智珠在握。
  “我们还可以设置一个付费缓冲期,或者说返还选项。当陌生人第一次发邮件到一个初音邮箱里的时候,默认阅读了就要扣费。但是这个扣费不是直接就划给阅读者的账户,而是先存在一个中介平台账户里——比如我们即将推出的‘初见钱包’,或者‘支付宝’里。等用户读完之后,发现这个来信者其实是他的熟人。只不过没有存联系方式,或者是第一次联系。他就可以选择点击‘退费’,把这笔读信费退回给发信人。这样钱就从‘初见钱包’回到了发信人帐号里。而且初音邮箱会自动把退费过的联系人,添加到邮箱的熟人通讯录里面。最后,在发信人一端,如果他群发邮件的时候,目标邮箱里面有一些需要他付费才有可能阅读的用户时,他会收到一个弹窗提醒,比如‘本次群发的邮件收件人中,有付费阅读开通者,如果他们全部阅读了您的邮件,您可能需要付出3美元费用’。这样发信人就可以自己选择究竟发还是不发,或者是否把罗列出来的要收钱的用户剔除掉、只发给那些不收钱的用户。”
  陆文君这一番梳理,总算是高屋建瓴地让大家看清了“电邮防过度分享”的顶层设计。
  收信的人,可以自己选择要不要收费读陌生信,只提供选项,不强求。
  写信的人,也可以知道给谁发有可能要钱、给谁发不用钱,从而选择究竟给谁发。
  好友之间相互发信不用钱,第一次认识的好友可以先给钱后退钱。
  初音邮箱,目前不会从这些费用里面抽成哪怕一分钱收益,所有金钱流动都是写信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易。初音邮箱只提供一个更加开放和可选的平台。
  实在是太天马行空了。
  邹胜都彻底闭嘴了,其他人虽然觉得匪夷所思,却不知道从何反驳。
  陆文君见压住了众人,继续侃侃而谈她的设想:
  “大家都知道,QQ邮箱帐号就等于QQ号后面加上@QQ.COM。我们的初音邮箱,也是初见帐号加上邮箱后缀。
  而那些在‘初见’产品出来之前就已经是初音邮箱用户的使用者,也可以利用初音邮箱的帐号去掉后缀来反向使用‘初见’。所以这些都是帐号互通的,只要推广了初音邮箱的用户数,对于‘初见’的规模扩大,也是有帮助的。
  只不过过去几年,我们的初音邮箱在爬到国内第三大电邮供应商的江湖地位之后,一直没有有效的继续发力契机。加上电邮业务的使用人数较少、频次较低、用户对低劣体验的容忍度较高,我们也就没有办法突破前两名的网易和腾讯封堵。
  现在,有了这个新的防骚扰、甚至可以用邮箱赚钱的招数。只要使用得法,让初音邮箱一举上升为国内第一的电子邮件供应商,也不是不可能。顺带着,也能同时为‘初见’也额外拉到至少千万级别的新用户。所以电邮部门一定要重视起这个改良,这不仅仅是电邮的事情,更是公司整个社交生态的事情。”
  邹胜听了,心里顿时有些热乎。
  当年腾讯家做QQ邮箱的,不正是FOXMAIL出身的张晓龙么?后来张晓龙摸爬滚打数年,不是做到微信的负责人了么?
  他邹胜做下载工具和云存储起家,如今在初音负责了电邮,要是初音邮箱能够有新的跨越,岂不是他也可以从邮箱入社交,在集团内部得到更大的重用?
  王青明只是个技术宅,做做“初见”的技术负责人或许可以,但是做统筹全局的总监,资历怎么都是不够的。
  或许,这就是他邹胜的光辉前途。
  “我觉得这事儿有奔头。要是真弄好了付费读信模式,而且扭转了网民的观念,让更多人养成‘花钱防骚扰’的习惯,初音邮箱超越网易邮箱和QQ邮箱肯定是没问题的。何况上个月央视和谷歌就谷歌的搜索结果问题闹掰了,曝光了不少信息。现在江湖传闻谷歌中国的总裁李开复,很有可能在9月份辞职、谷歌将调整对华战略。要是谷歌那边真出事了,Gmail在中国的市场肯定会大受影响。我们在这个时候发力,完全可以比网易和腾讯抢到更多Gmail退出后空出来的电邮市场份额。”
  邹胜滔滔不绝说了一堆好处,很难让人想象几分钟前他还是这个计划的质疑者。
  “只怕好处还不止这么多,一个最关键的点被你漏掉了。”一直不怎么开口的集团COO叶维伦推了一下眼镜,凝重地说。
  “实施这个计划,最大的受益者,或者说同时是最关键的支持者,是即将推出的‘初见钱包’。如果没有钱包这个功能,你拿什么去支持电邮收费?难道发一封邮件还要外链一次支付宝么?所以初见钱包没做起来之前,你这个功能只能先研发起来,但根本没法投入实际使用。”
  这个问题,除了顾莫杰本人以外,谁都不敢接口。这是最重大的外交战略问题了。
  “搞初见钱包,会不会破坏我们和阿里集团的关系?现在马云一直站在我们这边,帮我们对付马化腾。如果弄得两线开战,逼得老马小马联手,我们就麻烦了。”
  如此言论,在会议室里窃窃私语地传开了。
  顾莫杰环视全场,忍不住还是点了一支雪茄,压抑一下内心的矛盾。平静下来之后,坦然地宣布:
  “目前的战略,暂定为只作初见钱包,不做传统电商。或者说有限度地做一些虚拟产品销售为主的电商。我相信老马会理解的,他那里就交给我亲自去搞定。如今都09年7月了,我们这些年一直把引流机会留给他的支付宝。如果真要和我翻脸,他就不怕我们初音把所有淘宝网的电商引流入口都掐了么?”
第一百四十三章
阅后即焚
  “别急着散会吖——这才说了电邮领域的‘防止过度分享’招数,别的领域还没说完呢。”
  就在众人以为顾莫杰抽烟散会的时候,陆文君一句话把大家的思想扯回会议桌前。
  是啊,才说了一个电邮领域的防过度分享呢,急啥。
  顾莫杰不吝亲自捧哏:“那么,还有别的什么社交产品领域,可以使用基于‘防止过度分享’思路的改良措施呢?”
  陆文君不紧不慢地继续往下翻PPT。
  “第二招,就是基于‘初见’本身的改良。针对圈子和群聊、私聊的过度分享,我们用户体验部经过这几个月的大数据分析和调查,策划了一个新功能,叫做‘阅后即焚’或者说‘私密模式’。”
  “啥?啥叫阅后即焚?”王青明作为未来该功能的技术实现者,对于任何一丝听不懂的策划,自然是分外上心。要是不问清楚,回头做不出来,可就要承受老板的怒火了。
  陆文君循循善诱的解释:“早年我们用QQ的时候,还在为没法更好地保存聊天记录而苦恼。但是现在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器成本的降低,再古老的聊天记录都可以被存储。我们已经进入了‘过度分享’的阶段。
  尤其对于那些渐渐习惯‘初见圈子’和群聊分享的人,拥有手机后的他们更加可以随时捕捉可分享的内容。但是这些内容并不都是适合永存的,它们可能只是一些鬼脸或者无意义的照片,发的人就是图个乐呵,甚至根本不想让这些东西长久存留下去。
  现在的问题是,已有的社交网络架构强制性地永久保存了这些记录和内容,想抹都抹不掉。这种感觉,让人有一种‘就像在用阿里旺旺聊天时,被告知阿里旺旺的聊天记录可以被用作法庭证据’的感觉,让人拘束,难受。”
  “所以,我们可以基于初见的手机版本,开发一个可选择性的功能,叫做‘阅后即焚’模式。初见用户可以用普通带聊天记录的模式进行聊天,也可以发起一个阅后即焚式的临时性群聊——这个东西不同于初见群和QQ群,而是临时聊天组。甚至可以是两个人之间的点对点临时会话。在这些聊天模式下,所有聊天记录都不会被保存下来,而且发送后只在对方屏幕上显示10秒——这个时间可以再商量——然后就消失了,擦除了,没有任何痕迹。对于通过这些渠道分享的照片,也会如此处理,看10秒,就消失。为了确保私密性,初见在运行这个功能的时候要确保屏蔽截屏功能,也不许看的人手动保存任何收到的素材。鉴于在电脑上这个功能很难实现,我们可以把这个功能只放在手机初见上。”
  相对于付费读邮件的提议,一开始就引起炸锅的反应而言。初见的“阅后即焚”计划,并没能第一时间激起大家的讨论。
  所有人都在思忖:这个功能虽然没什么害处,但是真有这么大的意义么?
  很难想像,哪类具体人群和情境,才会有这方面的强烈需求。
  “呃,能说下这些功能的适用场景么?不然靠我们自己想一下子想不到。”叶维伦代表大家提了这个问题。
  陆文君说久了也有些渴,喝了半杯水继续说道:“当然可以。比如,某个男生要对女神表白,但是他不想留下聊天记录和示爱的表情图片,所以找借口开了一个阅后即焚的临时聊天,鼓起勇气把东西发了,女神想保存,都没法保存,看过就算了。男生也不用害怕将来表白失败流传出去被人嘲笑,甚至可以发了之后立刻关掉聊天窗口眼不见心不烦。又比如,两个同事,都对某个领导不满,想组成推心置腹的小圈子,但是又不够了解对方是否会出卖自己。这时候,弄个无痕聊天,甚至是三五个朋友的无痕组聊,发一些对领导不满的话,别人也没法存下来或者告密,自然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总的来说,这个功能满足的就是大家都觉得自己的行为数据被记录得太多太狠太详细了,想要挣脱束缚说一些不用负责任的话、发一些不用负责任的图……”
  陆文君说到这儿,一个声音利落地打断了她。
  “那恐怕这个功能,很快就沦落为一群人相互发福利发H图片的藏污纳垢之所了;要么就会变成分享负能量的相互告密投靠的东西。”
  开口打断的,是顾莫杰本人。
  陆文君有些愕然,不知道未婚夫为什么在这个问题上反对这么激烈。她也不得不就此作出解释。
  “但这是没办法的,因为有历史记录,人们正在变得越来越不敢分享。这是大势所趋,总要有人去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迎合了,我们就能暂时又迎来一波用户增长的快速上升期。而且这些功能,哪怕在外国也是有人做过一些数据调查的,我们从美国那边也买来不少相关大数据资源进行市场分析,确认了这种需求是真实存在的,还很不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2/5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