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终结者(校对)第35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51/517

  神仙打架,殃及草根。
  一旁的陆文君不太关心娱乐圈,便问叶敏茹:“那个……叫啥YG的棒子公司,旗下艺人在国内的影响力也大么?大概能为微博和微信公众号拉多少粉?”
  叶敏茹翻了一下资料,答道:“比SM差一点,但是也是棒国前三的经纪公司吧。目前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艺人就是权志龙、具惠善几个,外加组合BIGBANG。这些都是可以和我们旗下的少女时代、SJ影响力相提并论的。这些人全部加起来大概也能为腾讯微博额外吸纳一千多万脑残粉吧。”
  “看来,同质化竞争很严重啊。越到后来,双方的产品卖点都相互学得差不多了。”
第一百四十一章
过度分享
  商业竞争,从来不能因为一个招数被敌人用脏了,自己就不屑于去用。那样做,绝对是把机遇拱手送人的傻逼行径。
  腾讯虽然以山寨著称,但是真被逼急了拿出干货来,顾莫杰也要虚心学习。
  罗列了一下张晓龙在微信里拿出来的独门干货,顾莫杰点名提问了“初见”技术负责人王青明。
  “划词存号码和划词长按引用翻译——刚才提到的这几个功能点,我们在初见上面,多久可以模仿好?”
  大老板亲自过问,让王青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压。他飞快地盘算着,一咬牙,给了个时间点。
  “这个……涉及到不少控制架构,暑假里肯定是来不及的,要模仿好,至少也要开学的时候,最好可以拖缓到十一国庆。而且说实话,张晓龙这一招还是挺新颖的,如果好好钻研一下,可以开拓出不少近似的功能点,如果给我们充裕一点的时间,把接口一次性预留起来,说不定可以做出比微信体验更好的产品。”
  顾莫杰轻描淡写地准了:“那就准你十一,咱不急。不就是个划词翻译和保存电话本么,缺了这玩意儿,初见的天也塌不了。”
  跟进敌人只是第一步,要反制,关键还是后续的独门绝招。
  “好了,现状大家都了解了,维护性的措施也都落实了。下面,我们让陆总监根据用户体验部这几个月的规划,谈谈未来的对抗战略。”
  顾莫杰一句话,把发言权抛给了陆文君。
  ……
  陆文君已经越来越习惯用户体验总监这个角色了。眼界,学习,接受新事物新思想的开放性大脑,以及被顾莫杰影响的文理综合思维,短短一年多时间,就把这个24岁的少女淬炼成了此道高手。
  谁让互联网是新生事物呢?谁让用户体验被作为一项提供工作提出、是一个仅有几年历史的新模式呢?无论学霸还是学渣,在这个领域都是从零开始,谁都不能提前积攒经验,谁都不能抢跑。
  有天分,学得快,远远比努力和知识积累更重要。
  陆文君很大气地开讲。
  “从4月份开始,我们用户体验部就预见到了今天这种情况的可能性,并且一直在为下一阶段怎么继续对付腾讯的反扑出谋划策。这期间,根据腾讯的反应,以及市场的变化,我们数度调整了自己的计策。
  但是,今天在宣讲‘未来半年乃至一年内,初见要怎么和QQ/微信竞争’之前,我觉得我们有必要统一一下共识。
  我们首先要明确:初见和QQ/微信的竞争,到了如今这一步,已经是谁也吃不掉谁的局面。后面肯定是持久战,这点大家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我们不用和当年一样,马化腾每出一个反制的新招,就过分害怕、立刻应对;但是也不能以为,等我们的用户量反超马化腾之后,QQ和微信就会加速崩溃。无论是失败论还是速胜论,都是不可取的。”
  “或许有人会问:为什么会这样?当年初见和QQ交叉崛起的时候,飞信那种垃圾,不是很快就被淘汰了么?社交产品,不是一个重度垂直竞争的领域么?
  这些话都没错。
  但是我们更要看到,走到今天这一步,无论是初见还是QQ/微信,都已经不在是纯粹的IM和SNS产品了。
  纯粹的社交产品,占据市场第二名的应用为什么会很快衰亡?因为纯粹的社交产品,一切内容来自于用户的自发原生。平台企业不需要对内容进行干预,用户自己就会源源不断产生出足够让他们保持关注力的内容和咨询。
  FACEBOOK市值和我们差不多大,但是他们只有一千多人的团队,几乎没人管内容,内容都是用户自己UP的。而淘宝做同样的流量,需要N倍的内容管理人员去筛选、编辑;微博和公众号做同样的流量,需要N多的大V和自媒体。
  这就是原生内容和派发内容的差别。
  腾讯的微博,我们的公众号,已经把用户黏性提升到了‘既可以关注自发原生内容,也可以关注送上门来的预编辑派发内容’,而且这些内容的获取,都已经成为了国内网民的习惯。
  所以,哪怕将来我们超过了QQ/微信的用户量,客户也不会去注销QQ号、或者删除微信APP,他们只会每天在初见上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微信上花越来越少的时间,降低微信的活跃度。
  从今年1月份腾讯微博上线、到后来我们推出圈子和公众号、再到如今腾讯出微信。这一切竞争的核心是什么?是我们双方都在害怕,害怕‘万一哪一天我们的用户量下降,我们会不会很快失去粘性?’。经过各自半年多的布局,我们和腾讯都回避了这种可怕的前景,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与会的其他技术男和策划、运营负责人,早就听得有些不耐烦了。觉得陆文君长篇大论老生常谈,究竟有什么意义?
  要不是看在陆文君的身份上,凭她的年纪资历,只怕早就被人呛了。
  直到陆文君恰到好处地提到“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骚动的人心才安静了下来。
  再给一点耐心吧。
  “这个副作用就是——在我们和腾讯两家的交叉争夺之下,中国网民提前步入了‘内容过度分享’的时代。”
  此言一出,满场一片安静。
  没有人表示认同,也没有人明确表示不解。
  “内容过度分享?这是个什么鬼?没听说过这个概念啊。陆总自己编的名字吧?”
  “这就过度分享了?美国人那边也没听说过这个概念啊。咱做互联网的,不都是盯着美国那边有些啥,然后弃瑕取用拿来主义的么?”
  一真真窃窃私语。
  顾莫杰一直没有表情地听着,开始没打算插嘴。直到下面有人那句“美国人那边也没听说过这个概念”扫进他耳朵,他才倏然睁大了眼睛,目光冷厉地朝着那个杂音的方向看去。
  立刻一片安静,没人再敢说这样的话。
  顾莫杰也不打算追究。
  他轻轻咳嗽了一声,为陆文君撑场子。
  “谁说互联网领域,美国都没出现过的问题,我们中国就不能出现了?过度分享这个问题,陆总监是和我反复讨论过的,有足够的用户行为大数据支撑。我认为,这种情况是存在的。
  至于为什么至今为止,美国那边还没出现‘内容过度分享’或者说‘社交过度分享’这个问题,我觉得和美国市场这几年的社交产品竞争态势有一定的关系。
  美国市场的SNS分享发展,比中国平均早三四年。我们08年的市场格局,和他们那边05年差不多。
  当初FACEBOOK也是有严峻的竞争威胁的,老牌博客分享MySpace,在04年、05年一直是压着新秀FACEBOOK的,到06年之后FACEBOOK才彻底把MySpace甩在身后。
  然后07年,谷歌终于从和微软、苹果的对耗中抽出身来,发现SNS和一切分享社交领域都被FACEBOOK独大了,拉利佩奇赶紧回身弄了‘Google+’,一度给扎克伯格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但很快扎克伯格宣布了公开的FACEBOOK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并允许供应商们在经过特别设计的FACEBOOK页面中投放广告,分享了Facebook开放平台的收益。此举赢得了几千家微件开发商的响应,凭借开放的庞大供应商联盟,Facebook在社交功能取得并巩固了领先优势——这一招,其实和苹果利用IOS分享利益给广大APP开发商是一个道理。
  扎克伯格的新招,成功狙击了‘Google+’的入侵,仅仅一两年就稳住了局面。
  所以,我们看到,到08年年底金融危机爆发的时候,美国市场上SNS和其他一切社交分享领域,正好处在FACEBOOK一家独大的格局下。美国市场,正是在这样一个时间点,进入IOS和安卓联手肆虐、布局智能手机的时代。
  所以,美国人在社交内容分享方面,不存在远超过市场需求的外生性加速推力——反正就是FACEBOOK一家独大自己和自己玩,跑快一点跑慢一点无所谓。
  而今年以来,中国的情况截然相反。我们和腾讯正在血战的最高峰。战争年代,科技进步速度和过度资源供给肯定比和平年代要强得多。
  如果只有一家,或许要两三年才能走完的路,在两家血腥对咬的时候,你追我赶或许一年就走完了。因此,我们比美国人更早进入‘过度分享’时代,我觉得没有什么逻辑上的问题。”
  顾莫杰的话,可谓高瞻远瞩,明断未来数年。
  历史上,新浪微博因为缺乏有力竞争者,着实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才把国内的移动网民逼到“过度分享”的状态下。那才是历史的本来面貌,在一家人独自走走停停、看看沿途风景的条件下,应该走出来的速度。
  如今双雄对咬,一切都成倍加速了。
  现在的关键是:过度分享提前出现了,要提供怎么样的新一代差异化服务,去让用户从过度分享中解脱出来,得到更好的用户体验呢?
第一百四十二章
先把中国人喂撑
  “让我们回想一下,一年之前的国内网民,包括那些少数的、第一批使用智能手机的移动网民,他们在寻找内容和咨询的时候,是怎么解决需求的?
  有可能老派一点的,是打开他们常看的各大门户网站,浏览一遍每天的分类新闻;
  或者主动打开博客网站,刷刷他们关注的名人公知的文章;
  或者点开自己心仪的男神女神的QQ空间/初见网看看动态;
  最不济的,是知道了关键词之后有的放矢找内容的,还会上百度搜索或者初音浏览器,搜一下关键词。
  但是,不论上述四种方法中的哪一种,都是用户主动找上门去看的。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拿来主义’,‘开动脑髓,自己去拿’。
  现在,情况变成怎样了?
  网民已经遗忘掉‘拿来主义’了,他们改用了被鲁迅先生斥为‘送来主义’的方法。
  是我们和马化腾的推送,把网民的智商变低了,把他们的鉴别能力和检索能力养退化了。
  他们只要躺在床上翻开手机,微博的‘@’和转发、朋友圈的分享、公众号的推送,会把内容源源不断塞进来。塞到只要他们想,哪怕每天在床上躺着看24小时手机,都有看不完的内容和咨询扑面而来。
  这,就是过度分享。而我们下一阶段和马化腾的竞争策略,就是要提供差异化的选项,让那些讨厌过度分享的、有主动思想的独立意识网民,也拉近我们的圈子里来。”
  陆文君这段话虽然不是骈四俪六,却也铿锵有力,由浅入深,把未来“初见”核心竞争力的顶层设计思想,给阐述清楚了。
  “初见”并不是要减少分享,那不是解决过度分享的正确打开方式。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51/51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